厉宣德;仇兆丰;王瑞兰;郭琪云;李兰芳
1 资料与方法由病案室抽调出1987年1月1日~1991年12月30日,1995年1月1日~1999年12 月30日两个5年中住院的所有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病志,采集发病年龄、性别、季节、时间、危险因素、住院死亡率、住院用药等内容.
作者:朱宁;孙琦;张维疆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患者,女,38岁,因心悸、乏力反复发作10年,再发1 d到我院门诊就诊,临床诊断:风湿性心脏病.此前多次在我院就诊,描记心电图QRS都为正常图形.入院后即时描记心电图可见心律规整,QRS有两种图形,一种呈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图形,QRS时限0.14 s,另一种呈正常图形,QRS时限0.06 s,出现左束支阻滞图形的R-R间距等于或接近正常图形的R-R间距.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心率无关型间歇性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作者:郑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们曾应用丙球治疗1例ABO血型不合、HLA配型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所致的Coo mbs'试验阳性的纯红再障,取得明显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存邦;欧英贤;白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PRCA)是以骨髓单纯红系造血衰竭为特征的一组病患.此病较少见 ,其发生率约占再生障碍性贫血总数的3%,但由于其与胸腺瘤及其他多种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间的密切关系,因而受到广泛的注意.为此现将我院16年来收治的20例PRCA患者报告如下 .
作者:彭志刚;罗军;赖永榕;卢玉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原发性和某些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涉及甚多的免疫学范畴,目前治疗上仍以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GC)为主.
作者:何敏华;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脏器损伤的结缔组织疾病,在人群中发病率为1‰,男∶女约为1∶9.狼疮性肾炎(LN)是SLE常见和严重的内脏损害,约70%SLE患者有LN的临床表现,肾活检几乎100%的患者有肾脏损害的病理改变.有资料统计表明,LN患者50%死于狼疮活动本身,而50%则死于过度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所以在临床上对LN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近年来,对LN的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作者:冼翠华;叶任高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现代诊疗策略以初始心电图有无持续性ST段抬高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分为两种临床类型.对于ST段抬高的ACS,早期再灌注治疗的益处以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优于溶栓治疗,已为大量临床试验所证实,并已达成共识.对于非ST段抬高的ACS( UA和非ST段抬高的AMI),溶栓治疗无益甚或有害已有明确的研究结论,而对其早期介入治疗干预的利弊以及适应症的选择、治疗方案的设计和治疗时机的把握等一直存在较大争议. 近年来,一系列随机临床试验的研究结果使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共识,但仍需要更多完善设计的临床试验资料进一步明确.
作者:霍勇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共同病理生理机制是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且动脉血栓形成主要涉及血小板和凝血酶激活的二个重要环节.所以, 制定改变ACS自然病程的关键对策是抗血小板及抗凝血的治疗.为此,本文综述近几年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以试图探讨抗血小板和抗凝血酶药物对ACS的佳临床应用.
作者:王伟民;江英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于1998年5月收治1例长期服用乙双吗啉胶囊导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报告如下 .
作者:闵海燕;李起伟;周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过程是从心绞痛可逆性的心肌组织损伤到不稳定心绞痛(UAP)心肌严重的缺血损伤和局灶性微小梗死, 从不稳定心绞痛到心肌梗死的大面积心肌组织坏死这一连续的病理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观察到有关心肌损伤、坏死的标记性生化物质的变化,从而得到正确的临床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正确判断预后.
作者:周旭晨;董福宏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从1989年2月~2000年12月对215例食管癌患者行食管胃吻合术治疗,术后有7例并发胃梗阻,现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厉宣德;仇兆丰;王瑞兰;郭琪云;李兰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是大多器质性心脏病进展的终结局.心肌收缩力损害或血流动力学负荷过度,心肌则依靠适应和代偿机制来维持心脏的泵血功能,成为心力衰竭早期重要的代偿机制,但这些代偿机制是双刃剑,终会导致心力衰竭的恶化. 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推动了心力衰竭治疗,明显改善了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近10年来,心力衰竭的治疗出现了明显的变化,目前的治疗主要侧重于逆转衰竭心肌的生物特性,β受体阻滞剂就是这种治疗模式的成功典范.在短期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可能加重心力衰竭.因此,过去这类药物被长期禁用于心力衰竭患者,但目前的临床研究一致证实,合理使用β受体阻滞剂能明显降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而延长寿命.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对立和统一始终贯穿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之中.
作者:许竹梅;赵水平;贺达仁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胃黏膜病变的认识逐渐加深,以及对术后再出血病人广泛开展纤维胃镜检查发现,急性胃黏膜病变可能是断流术后再出血的重要原因.我们1991年12月~2000年12月收治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再出血病人共60例,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为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1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学军;朱莹清;王建强;胡明彦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 概念残胃再发癌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在国内外的文章中常和残胃复发癌、残胃癌等互相混淆 .从字面意义上讲,残胃再发癌包含三层意思,第一,以前曾经患过胃癌,可能是一次,也可能是多次;第二,以前曾因胃癌手术,术后还留有部分胃组织;第三,在残余的胃组织上又发生了新的癌,这种癌应有别于以前手术切除的胃癌.否则应视为胃癌术后复发.但是实际运用中还应当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因为胃癌术后超过一定时限以后,如果在残胃上又发生癌肿,即使病理类型与前一次胃癌的病理类型一致,也很可能并非由于第一次手术后癌组织残留,而是重新发生的肿瘤.这个时限国内一般定为5年,因为根据肿瘤的一般分裂、生长周期,如果前一次手术有癌细胞残留,在5年的时间内,99%以上的病人应表现出复发.因此 , 残胃再发癌理论上应当包括以下两种类型:(1)胃癌术后5年内在残胃上又发生了新的类型的癌,即第二原发癌[1];(2)胃癌手术5年以后,不论在残胃的什么部位发生任何类型的癌.而胃癌根治手术5年以内于残胃上发生的与上一次手术病理类型一致的癌,则应视为胃癌术后复发[2].以前曾因良性疾病而行胃部分切除,术后于残胃上发生的癌则称为残胃癌.残胃再发癌、残胃复发癌、残胃癌三者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区别.
作者:王少文;王勇;闻兆章;华积德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心脏起搏患者的生存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问卷、电话及病案回顾性调查 200例心脏起搏患者的生存率,并利用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心脏起搏患者总的生存率:1、3、5、7年的生存率分别为0.981、0.937、0.901、0.887.影响生存的因素为器质性心脏病,未发现起搏方式、心律失常类型对生存率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影响起搏患者生存率的基本因素为器质性心脏病.
作者:陈文;刘志华;杨向军;宋建平;刘明;汪康平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本院1974年12月~2000年11月共收治急性创伤性膈疝11例,现报告分析如下.
作者:林民天;郑振华;陈江田;范明聪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临床特点.方法对30例男性和34例女性SLE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平均发病年龄、首次症状到确诊时间、临床表现(关节痛、蝶形红斑、发热、浆膜炎、口腔溃疡等)和实验室检查(dsDNA、IFANA、C 3等) 男女两组相比无显著差异.男性组反复皮肤溃疡为首发症状明显高于女性组(P<0.01),肝肿大发生率也明显增高(0.01关键词:系统性红斑狼疮男性女性
作者:陆亚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p16、p53蛋白表达与胃癌细胞增殖、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100例胃癌,20例中、重度异型增生,16例萎缩性胃炎和10例正常胃黏膜p16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正常胃黏膜p16阳性率为80%,p53未表达 .萎缩性胃炎、异型增生和胃癌组织中p16阳性率分别为68.8%、35%和43%;p53阳性率分别为12.5%、25%和56%.p16在胃癌中的阳性率与预后明显相关(P<0.05);p53阳性率与肿瘤病理分级、Lanren分型有显著相关(P<0.05),与预后关系密切(P<0.01).从正常胃黏膜到病变组织PCNA指数逐渐上升,以异型增生、胃癌细胞增殖显著 (P<0.01),癌细胞PCNA指数p16阴性组,p53阳性组高于对照组,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密切相关(P<0.05).p16、p53阳性表达具有协同性(P<0 .05).结论胃黏膜中、重度异型增生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基因水平上已表现出癌变特性, 是癌变发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p16、p53蛋白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董来华;倪克梁;葛建荣;马君红;茅育蕾;杜丹;夏云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间质性肾炎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经肾活检证实的急、慢性间质性肾炎完整病历资料19例.结果本组19例,急性患者7例;慢性患者12例,病因明确9例(4 7.4%),主要诱发因素是药物(66.7%);全部病例中以蛋白尿、浮肿、肾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仅部分患者出现肾小管功能损害的临床表现;其病理特点以肾间质的炎性浸润为主,而肾小球、肾小血管基本正常;本组6例急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在血透的基础上加用激素治疗,效果良好.结论间质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肾小管间质本身损害的临床表现并不突出, 其病理的基本特征为: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水肿或纤维化,肾小球、肾小血管基本正常.
作者:杜勇;李幼姬;姜傥;陈伟英;杨琼琼;曾丽霞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食管裂孔疝是小儿先天性膈疝的一种类型,发病率较低.但患儿长期呕吐,引起营养不良, 严重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本病一经诊断,应尽早治疗.我院从1977-2001年收治15例, 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贵宪;郝斌;杨险峰;杨启政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