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道成;后强;陶永康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病人预防应用抗生素的时机和适应症。方法:304例胆囊切除病人分组对照。结果:预防组与对照组切口感染率比较,χ2=8.5,P<0.01,高危易感组切口感染率比较,χ2=7.1,P<0.01,低危组切口感染率比较,χ2=0.4,P>0.05,预防用药时间不同之切口感染率比较χ2=0.02,P>0.05。结论:存在高危易感因素的病人抗生素预防应用能明显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率。麻醉诱导期开始用药,用药时间不宜超过术后2 d,庆大霉素及甲硝唑可作为首选药物。
作者:刘东武;刘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罕见的致命性微血管病性出血性疾病。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TTP病例报告如下,并且就有关诊治问题加以讨论。1 病例报告 例1,女,58岁,因头痛、阵发性意识障碍、解红茶色尿18 d于1993年8月8日入院。查体:T 38.1 ℃,神情倦怠。皮肤、巩膜黄染,全身皮肤见散在出血点。肝右锁骨中线肋下1.5 cm,质软,脾不大,双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双侧膝反射减弱。血常规:Hb 65 g/L,PLT 41×109/L,WBC 7.8×109/L,网织红细胞2.1%。尿镜检发现红、白细胞。血清:间接胆红素50 μmol/L,直接胆红素12 μmol/L,LDH 1 775 IU/L,Cr 142 μmol/L,ALT正常,HBsAg阴性,甲、乙、丙、丁肝炎病毒抗体均阴性。血浆:PT、TT、KPTT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3P阴性;Coombs试验阴性。第3天,患者皮肤出血点明显增多,阵发性四肢抽搐,意识丧失,昏迷。头颅CT未见异常。血涂片见盔形和破裂红细胞。考虑为TTP。因患者不能耐受血浆交换,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患者一直昏迷,不时四肢抽搐。第6天,出现项背强直、四肢持续抽搐,心跳、呼吸停止,抢救无效死亡。 例2,女,28岁。因头痛、发热、解红茶色尿1个月,阵发性四肢抽搐1周,意识丧失1 d于1996年4月19日入院。查体:T 37.8 ℃,深度昏迷。面色苍白,四肢皮肤见散在大片瘀斑。巩膜黄染。双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左侧口角稍向上歪。肝脾不大。双下肢肌力Ⅳ级,双侧膝反射未引出,左侧巴彬斯基征可疑阳性。血常规:Hb 61 g/L,PLT 59×109/L,WBC 11.5×109/L,网织红细胞25%;血涂片见盔形和破裂红细胞。尿蛋白1 g/L,未见管形和血细胞。血清:间接胆红素71 μmol/L,直接胆红素3.4 μmol/L,LDH 558.7 IU/L,Cr 61.0 μmol/L。血浆:PT、TT、KPTT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3P阴性;Coombs试验阴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TTP。行血浆交换治疗,连续5次,每次2 000 ml。患者意识基本恢复正常,血小板升至121×109/L,LDH、间接胆红素降至正常。予潘生丁治疗,随访至今,患者完全正常。 例3,男,38岁。因反复低热、皮肤出血点半年,发作性言语不能1周于1996年7月4日入院。既往患慢性乙型肝炎。查体:T 37.6 ℃,神清,不能言语。皮肤黏膜苍白,皮肤见散在出血点。巩膜黄染,右侧嘴角稍向上歪。肝脾不大。右侧巴彬斯基征可疑阳性。血常规:Hb 70 g/L,PLT 29×109/L,WBC5.0×109/L,网织红细胞6%;血涂片见盔形和破裂红细胞。尿镜检发现红、白细胞。血清:间接胆红素25.56 μmol/L,直接胆红素12.14 μmol/L,LDH 1 022 IU/L,Cr 83.05 μmol/L;HBsAg阳性,AST 77.8 IU/L,ALT 47.2 IU/L。血浆:PT、TT、KPTT和纤维蛋白原均正常,3P阴性;Coombs试验阴性。骨髓:红系增生明显活跃,巨核细胞明显增多。头颅CT未见异常。诊断为TTP。行血浆交换治疗,连续4次,每次2 000 ml。患者未再有失语发作,血象和LDH等逐渐恢复正常。予潘生丁治疗,约4周后,病情反复。至今已有3次因再发皮肤出血点而入院,但均无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方案主要是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每次总量约为5 000 ml,患者症状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作者:黄新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非甲—非庚肝病患者的病因学。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对104例不明原因各型肝炎患者的肝组织进行肝炎病毒抗原和核酸的检测。结果:病毒抗原和核酸的总检出率为85.6%,其中单纯HBV感染率为6.73%,HCV为0.96%,单纯HGV感染率为14.42%,单纯TTV感染患者占10.58%,各种重叠感染者占52.88%(55/104),仍有14.42%(15/104)病因不明。结论:血清非甲—非庚肝病患者肝组织中以HBV、HCV或/和HGV、TTV重叠感染较多,仍有部分病因不明。
作者:许德军;郎振为;徐瑞平;吕运海;金荣华;郝爱琴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多见的食管疾病。烧心、反流、非心源性胸痛和吞咽困难及一些肺部症状,虽是GERD的常见表现,一旦出现上述症状时首先想到GERD的可能,然而GERD时可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病人有食管症状可有或无食管黏膜损害,有或未证实病理性酸反流的量;另一些病人有食管黏膜损害而有或无反流症状;仍有一些病人可无或很少有食管症状而表现各种各样食管外表现,这一部分病人有典型的食管外表现缺乏明显的食管损害。因此,给GERD的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本文就当前GERD诊断作一评价,旨在力求尽可能早期、正确地作出诊断。一般采用综合诊断进行评估。1 症状与体征 烧心和反流是GERD的主要症状,这2个症状对于GERD有很高的特异性。烧心典型者为胸骨后烧灼感,向咽喉或口放射,常见于餐后,由于平躺、躯体弯曲过度或猛烈的抬举而发生,常因急剧进餐、吃柑桔、辛辣食品、高脂肪餐和饮酒而陷入。烧心的严重性与食管炎的严重度无关。在Barrett's食管或有食管外表现的GERD病人,烧心可能很轻或缺如。反流是胃内容反流入食管,且常反流入口。应与呕吐相区别。反流常伴有烧心,反流物为典型的酸性物,更为重要的是反流可引起食管外表现(图1)。
作者:池肇春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手术适应症。方法:研究了148例手术切除直径小于20 mm的胆囊息肉及120例B超检查的胆囊息肉。根据组织学、临床特征、息肉大直径以及数目,将手术切除的胆囊息肉分为4组,并进行对比分析。B超检查随访的胆囊息肉患者随访其息肉的大小及数目,并且分析息肉在观察期的变化。结果:腺瘤的平均直径为(6.02±3.40) mm(平均值±标准差),腺癌的平均直径为(10.83±4.19) mm。97%胆固醇息肉直径小于10 mm,平均(3.64±2.65) mm。肿瘤息肉有单个趋向(腺瘤,n=1.40±0.86;腺癌,n=1.15±0.42);而半数胆固醇息肉为多个(n=3.12±3.30)。但是,当息肉少于3个且直径在5~10 mm时,肿瘤发生率为37%,直径小于5 mm的息肉,肿瘤发生率较低,为6%。结论:不管胆囊息肉的大小,若息肉少于3个时,应选择切除胆囊,治疗胆囊息肉。
作者:涂发玖;吴滔;秦智;刘少均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时常可伴有呼吸系统症状与疾病,如哮喘、咳嗽和纤维化,耳鼻喉科症状和体征,其他食管外症状和体征,如非心源性胸痛、牙腐蚀、鼻窦炎和睡眠呼吸暂停。1 呼吸系统表现 GERD的食管外表现,以呼吸系统为多见。由于反流的轻重、持续时间长短、反流物的刺激性以及个人致反流因素等具体情况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1.1 夜间阵咳及支气管炎 为反流物进入气道直接刺激所致。轻者,病人常于夜间或熟睡中突然出现阵咳或呛咳,需立即坐起。若长期反流、持续刺激,则可引起支气管炎,咳嗽增重,但以夜间为著。如引致气管炎的其他病因因素不明显(如年轻女性,不吸烟,环境良好等),或抗菌治疗效果不好,要想到有GERD的可能。1.2 反复发作性肺炎及肺间质纤维化 反流较重,反复吸入,可导致反复发作的肺炎。病人可有反复发作的咳嗽、咳痰、气喘,尤以夜间为著,有的伴有夜间阵发性呛咳。有的病人可有胸闷、胸痛、发热等症状。胸部X线检查,可提示炎症征象。虽经正规抗生素治疗,症状及X线表现常无明显改善,或易于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并发肺脓肿或肺不张。长期、反复吸入刺激,个别病人可进一步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1.3 支气管哮喘 有学者证实,高酸反流物进入气道,可引起支气管痉挛。食管滴酸试验阳性者,也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在食管酸刺激传入神经感觉机制触发呼吸道反应,因此在食管少量酸即可引起支气管痉挛。咽喉部存在着对酸超敏感的丰富的化学感受器,受反流酸刺激,亦能引起支气管痉挛,出现哮喘。
作者:段仲壁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由多种因素促成,但主要是抗反流的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害增强的结果。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在进餐或餐后打嗝时松弛,平时则关闭,以防止腹腔正压和胸腔负压所产生的压力梯度引起胃内容物反流。LES关闭时其静止压约为20 mmHg。LES的长度,尤其是腹腔段的长度(成人约3~5 cm),以及膈脚的束缚均有助于LES抗反流作用。GERD患者的LES压低下或LES频发松弛,食管体部的清除功能降低,胃排空可能延缓,过多的反流容易损害食管黏膜屏障。食管表层的鳞状上皮紧密排列,不具渗透吸收功能。其表面有粘液附着,对胃蛋白酶起屏障作用。黏膜表面附有HCO-3,可中和反流的H+。这些组成了食管上皮前的防御屏障。一部分H+穿过食管上皮前的保护层后,损害上皮细胞,出现食管上皮糜烂、溃疡,进而促进基底细胞的增生。攻击因子是继防御功能下降而起作用的,其中胃酸对食管黏膜的损害为强烈。pH<3时,可引起黏膜上皮蛋白变性。在胃pH呈中性或碱性时,反流物的主要攻击因子是胆酸和胰酶。夜间食管容量清除和化学清除显著下降,反流物接触食管黏膜时间延长,容易并发食管炎。 在GERD临床治疗中原则上应设法改善抗反流屏障,增强食管的清除力,增快胃的排空,减少胃酸,增强黏膜抵抗力。过去认为GERD基本上是内科病,只有内科治疗无效才有手术指征,但由于内科治疗复发率高,半年复发率在35%以上,故目前不少人主张早期手术治疗。1 手术适应症 (1)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明确,有24 h食管胃pH动态监测的数据;(2)有胃食管反流病的明显症状或(和)并发症;(3)证实下食管括约肌有缺陷,可由手术纠正;(4)合并膈疝的胃食管反流病。由于膈疝影响远侧食管的排空及反流胃酸的消除,合并膈疝的GERD发生并发症的机会更多。同时GERD病人如症状严重,或发展迅速,出现膈疝的可能性也较大。
作者:潘凯;徐泽 刊期: 2001年第03期
1 材料和方法1.1 选择门诊常规胃镜检查病人,发现病变后在局部取两块组织,一块送病理检查,另一块送放免室测量组织胃泌素含量,并把病人分成凹陷性胃病、平坦性胃病及隆起性病变3组。组织胃泌素含量过低者淘汰。1.2 组织胃泌素含量测定1.2.1 前处理 取样本后新鲜状态下置分析天平称重,放入试管后加生理盐水2 ml,捣碎,沸水煮30 min,离心,取上清液后视质量大小做50~100倍稀释。1.2.2 测定 用3V公司提供的Gastrin RNA测定药盒,按说明操作。1.3 统计学处理 t检验2 结 果2.1 三种类型病变例数及组织胃泌素含量结果,见表1。
作者:邓兆滨;周长江;赵泐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间置空肠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存在着胆肠逆流问题至今仍未能理想地解决,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设计了间置空肠远端悬垂法。研究方法:间置空肠远端悬垂法,就是将长2.5 cm左右间置的空肠远端悬垂于十二指肠内2.5 cm。术中测试胆道内压及测定胆汁生化成分并与术后所测的结果作对比;术后作钡餐检查及T管胆道造影,另还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临床应用15例胆石症患者,经术后胆道内压力测定均较术前明显下降。术后钡餐检查,令患者取多种体位未见有胆肠逆流的征象出现。胆管造影见间置肠管蠕动良好,不断地将造影剂自胆道推向十二指肠。术后随访14例无反流性胆管炎及结石复发的临床表现。结论:间置空肠远端悬垂胆管十二指肠吻合术,具有强大的防胆肠反流的功能,同时又避免了现存的一些防胆肠反流术式的缺点,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作者:曾达才;王平;李冠华;蔡云峰;廖伟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选择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术的可行性、优越性及适应症。方法:单纯胆囊切除术后,经胆囊管残端置管进入胆总管内,行胆道造影术。结果:125例病人,120例成功,成功率为96%。假阳性3例,假阴性3例,准确率为95%。结论:选择性术中经胆囊管胆道造影术方法简便易行,可降低胆道残余结石发生率,避免不必要的胆总管阴性探查。
作者:汪继东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通过研究肝炎肝硬化病人胃动力改变与胃动素(MTL)检测之间关系,以探讨肝硬化病人消化功能紊乱的发生机制、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选择1998年11月~2000年2月资料完整病人51例。通过超声波测空腹胃排空时间、胃电图测胃节律功能、用Child分级来判定肝损伤程度,用放射免疫法检测空腹胃动素水平。促进胃动力药物用普瑞博思。结果:肝硬化组与对照组相比,肝功损伤程度与胃节律紊乱、上消化道不适症状、以及胃排空延迟之间均呈正相关。肝硬化组血清胃动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促动力药物可改善胃动力异常,但胃动素水平无变化。结论:肝炎肝硬化病人存在胃运动功能障碍,与肝功能损伤程度呈正相关。推测这种障碍与肝硬化病人胃对胃动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通过测定胃动素可判定肝损伤、胃排空延迟及胃节律紊乱程度。促胃动力药物治疗有效。
作者:宋红丽;祝英华;刘桂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们对重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采取了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然后序贯口服强的松及达那唑,见效快,缓解率高,现将我们治疗的12例重症ITP报告如下。1 病例和方法1.1病例选择 12例重症ITP均系住院患者:其男3例,女9例;年龄16~56岁,平均年龄42.7岁;病程长30 a,短半天;全部病例血小板(BPC)<20×109/L;其中急性1例,慢性11例;初发5例,复发7例。1.2 既往治疗情况 1例急性ITP患者入院前曾发热、腹泻,经抗炎治疗,未予升血小板治疗,入院时血小板仅1.0×109/L;其余11例慢性ITP患者中初发者病程1~8周,未进行任何治疗;复发者7例曾用强的松治疗者4例,单用血康、氨肽素、肌苷、维生素C治疗2例,多次应用强的松及康力龙、654-2、血康、刺五加者1例。1.3 入院时情况 12例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表现为皮肤紫癜12例,伴口腔血泡2例,月经量多3例;既往患高血压病2例,甲亢2例,肾病综合征1例;合并缺铁性贫血3例;入院时BPC 1.0~16×109/L,其中仅有2例BPC>10×109/L;骨髓象全部增生活跃,骨髓涂片:巨核细胞2~237个,均伴有成熟障碍,虽然其中1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但其PAIgG明显增高。1.4 给药方法 选用法玛西亚普强公司生产的甲基强的松龙注射剂,规格500 mg;按其500 mg溶于0.9%氯化钠溶液中静点,每日1次,连用3 d,继之给予强的松40~70 mg晨1次顿服,至血小板正常后维持服1周,然后逐渐减量至维持量;达那唑200~600 mg分次服0.5~1 a。1.5 观察方法 应用甲基强的松龙第1~3天每日查血小板计数;改服强的松及达那唑后第1、4、11天,1、3个月时查血小板计数;同时观察出血情况,血压、血糖、血钾、血钙变化。出院后随诊观察1 a。
作者:魏莉敏;范华;申连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血透患者中丙型肝炎病毒的感染情况,并探讨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50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HCV-RNA及抗HCV-IgG的水平。结果:HCV-RNA的阳性率为26.7%(40/150例);抗HCV-IgG的阳性率为24%(36/150例);HCV感染率(总阳性率)为35.3%(52/150例)。结论:提示血透患者中HCV感染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输血及血制品是其第一位的危险因素,而透析器及管路的交叉使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程虹;卞维静;赵丽;庞宝珍;程垦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我院1993年3月至1998年5月应用Olympus B3R,4B,P20型纤维胆道镜对108例患者行术后纤维胆道镜检查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经验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本组136例中男性66例,女性70例。年龄23~82岁。取石长1例为术后172 d,次数多1例为15次。术中检查28例,术后108例,其中合并使用激光6例。1.2 器械 日本Olympus CHF B3R,4B,P20型纤维胆道镜,取石网(日产、国产)、活检钳、YY-P25YAG(武昌激光设备厂)。1.3 操作 按常规方法进行。2 结 果 术后纤维镜检查108例,其中6例为他用。胆道镜取石102例,治愈率95.88%,有效率2.08%,失败率2.06%。术后发热8例,窦道穿孔致局限性胆汁性腹膜炎1例,T管脱落致窦道闭合2例,腹壁十二指肠瘘1例。经胆管空肠吻合空肠袢取石7例。窦道细长2例,T管脱落及时扩张5例。
作者:郜朝霞;孙权;艾中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具有很强的自氧化性,对细胞结构有广泛损伤,并作为一种炎症介质参与吞噬细胞,引起各种炎症和免疫性损伤等[1]。实验研究表明O·2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这种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2],目前对SLE自由基改变已有许多报道。但对氧化与抗氧化协同作用的研究不多,本实验观察了SLE患者红细胞SOD活性和血浆中MDA含量,探讨两者的关系为SLE发病学的研究提供参考。1 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 SLE患者15例,男4例,女11例,年龄12~53岁,符合1982年美国风湿病协会的诊断标准。对照组系健康志愿者21例,男9例,女21例,年龄18~58岁。1.2 观察指标 (1)SLE活动性;(2)血清IgG含量;(3)抗dsDNA抗体含量;(4)红细胞SOD活性;(5)血中MDA水平。1.3 SLE活动 指存在下列一项者:(1)浆膜腔炎;(2)中枢神经损害;(3)血细胞降低;(4)持续镜下血尿或肾功能损伤;(5)持续低补体血症;(6)口腔溃疡;(7)抗dsDNA抗体增强。
作者:赵喜荣;郝晓菁;张昊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胸壁小切口在胸外科临床应用已有几十年历史,临床应用较多的有前外侧小切口[1],保留胸壁肌肉的胸壁侧切口等。随着微创外科概念的发展,胸部微创外科近年来又有了迅速的发展。本文报告作者近期开展的腋下小切口治疗胸外科疾病的应用体会,探讨此切口的适应症及特点。1 临床资料1.1资料 自1999年4月~2000年3月对15例患者采用腋下小切口进行手术治疗,其中自发性气胸3例,行肺大疱结扎;肺囊肿1例,行肺叶切除术;纵隔肿瘤4例,行肿瘤摘除术;肺癌7例,行肺叶切除6例,左全肺切除1例。1.2 手术方法1.2.1 麻醉成功后取病侧向上侧卧位,上侧上肢向上悬吊于麻醉架上。1.2.2 取腋下背阔肌前缘切口,长约10 cm。1.2.3 依层切开皮肤、皮下,将背阔肌前缘稍向后牵拉。根据病变部位确定开胸肋间,然后沿欲切开之肋间,将前踞肌纤维钝性分开。1.2.4 经肋间正中切开肋间肌进胸。1.2.5 必要时将切口上缘之肋骨自后端剪断,可使切口暴露更好。1.2.6 将切口用两副开胸器交叉撑开,即可暴露手术野进行手术操作。1.2.7 如暴露不好时可根据情况延长切口或剪断肋骨。1.3 结果1.3.1 手术中手术野范围平均10 cm×15 cm,暴露良好。1.3.2 全组病人手术后第2天即可上抬术侧上肢,可下床活动,伤口疼痛轻微。1.3.3 全组病人除1例术后第5天患侧卧位致胸腔渗出液渗至皮下形成切口红肿、1例全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第3天去厕所大便时晕厥,抢救无效死亡外,无其他并发症。
作者:黄壮士;张灿宇;杨鲲鹏;吉庆春;袁天柱;尹年太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血清层粘连蛋白(LN)、Ⅳ型胶原(Ⅳ*C)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关系。方法:应用ELISA法对23例活动期、11例稳定期SLE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清LN和Ⅳ*C水平进行了检测。结果:活动期SLE患者血清LN及Ⅳ*C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期患者及正常人(P<0.01),稳定期SLE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血清LN、Ⅳ*C水平检测可作为SLE是否活动及疗效和预后观察的参考指标。
作者:陈书恩;刘强;王富党;王亚强 刊期: 2001年第03期
Barrett's食管是指食管下段的正常复层鳞状上皮被化生的单层柱状上皮所取代。以食管与胃黏膜交界的连接线(齿状线或Z线)为界,在Z线2 cm以上出现柱状上皮者。又分为短段Barrett's食管(<3 cm)和长段Barrett's食管≥3 cm。除少数先天性因素外,大多由胃食管反流病(GERD)引起。根据国外的调查资料,在因GERD症状而行内镜检查的病人中,Barrett's食管的检出率约为6%~12%,而在所有内镜检查的病人中,检出率为0.41%~0.89%。目前已公认,Barrett's食管是在胃食管交界处发生腺癌的主要危险因素。Barrett's食管腺癌比一般人群高30~125倍。流行病学资料提示,本症多见于白种、中年男性人群,亚洲及黑人中少见。近年,台湾地区的资料显示,由于各种胃肠道症状而行内镜检查的病人中检出率为2%。提示在太平洋沿岸及发展中国家,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Barrett's食管的发生率正在增加,国内Barrett's食管发生率亦有增加。1 发病机制 主要是由于GERD者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反流,反复的胃酸和胃蛋白酶刺激,使得食管下段复层鳞状上皮受损伤,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柱状上皮化生并逐渐取代了鳞状上皮。Lieberman等研究发现,与反流症状少于1 a的患者对照,伴有反流症状1~5 a患者Barrett's食管发生率高3倍,5~10 a者高5倍,>10 a则高6.4倍。少数可能是由于全胃切除术及食管空肠吻合术后、某些药物的影响或是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近年认为与肿瘤抑制基因p53突变有关。
作者:陈贻胜;陈登登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本文总结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9例胆囊癌的CT表现,探讨CT对胆囊癌的诊断价值。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平均59(36~81)岁。50岁以上者占82%。全部病例经临床穿刺、手术及病理证实。B超定位穿刺证实3例,手术病理证实19例,均为腺癌。CT检查采用SOMATOM AR.STAR及TOSHIBA600XT全身CT扫描机。行常规肝胆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条件为120 kv,300 mAs,(或130 kv 83 mAs)。胆囊区层厚、层距均为5 mm。增强扫描用优维显50 ml,一次静脉团注。2 结 果 将原发性胆囊癌CT表现分为四型:(1)囊壁增厚型6例;胆囊壁弥漫性增厚,厚度为4~15 mm。除1例均匀增厚外,其余呈不规则增厚,内壁凸凹不平。增强后呈不规则花环状强化,以胆囊底部增厚者居多。 (2)肿块型4例:胆囊区全部或大部为高密度或高低混合密度肿块影占据。肿块不均匀强化。肿块超出胆囊与周边脏器境界不清。胆囊腔缩小,胆囊形态不规则。 (3)腔内结节型3例:乳头状或结节状软组织肿块突入胆囊腔内,基底附于胆囊壁,局部胆囊壁可见增厚,胆囊外壁光整。平扫为略高密度,增强较明显。 (4)混合型6例:除见腔内肿物征象外,同时可见胆囊壁的不规则增厚。 本组中11例肝脏直接受侵,其他脏器受侵4例(包括腹壁,胃窦,十二指肠及胰头部)。肝转移4例,表现为肝实质内多发均匀低密度灶,增强不明显。淋巴结转移11例,表现为肝门区,胰头区,腔静脉主动脉旁及后腹膜区淋巴结肿大。直径1~2 cm,可融合成团块状。胆道梗阻13例。胆囊结石9例(阳性结石5例,经手术证实阴性结石4例)。3 讨 论 一般将胆囊癌的CT表现分为三型,即厚壁型,腔内结节型,肿块型。但根据我们对本组病例CT征象的观察发现,胆囊癌的这三种类型并不是孤立的,往往一个病例中或多或少兼有二种征象。例如腔内结节型不单单是有腔内肿物,往往还兼有胆囊壁的增厚。根据我们的体会,如果病变所在大层面胆囊床内软组织肿块超过囊腔体积1/2的,为肿块型。病变所在大层面肿物呈息肉样突入胆囊腔内为主要表现者应称为腔内结节型。病变所在大层面以胆囊壁不规则增厚为主要表现者应称为厚壁型。而胆囊壁的增厚与腔内肿物均较明显并不能分辨者为混合型。本组病例即以此标准分为四型。我们认为这样是比较合适的。
作者:黄东;张炳有;孙文清;刘兴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骨髓活检切片内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形态学的检测是近年来MDS诊断工作中的一项重要操作技术。使用一组系列特异性或选择性单抗区分出MDS的一些免疫表现型,就可作为对FAB标准分型的补充[1,2],并可从更深层次去寻找早期造血前体细胞病态造血的特点。 目前,骨髓切片内常用的髓性和淋巴性免疫组化标记分析法,对MDS的诊断与鉴别十分重要。例如,使用一组单抗已能检出MDS的一些免疫表现型[1,3]。其中,以髓源性(CD13、CD14、CD15、CD33和CD34)标记物为常用,而真正的原淋巴细胞性(TdT+,CD+19,CD+10)以及双表型模式也已有记载。某些MDS,尤其RAEB等高危患者,病程中可显示干细胞—髓系细胞分化的早期膜表面标记—CD34阳性反应,带有此种CD34表面标记的高危MDS患者易向AML转化[4]。切片免疫酶标技术也有助于病态多形性巨核细胞,尤其是微巨核的识别。此外,MDS患者切片内小梁旁区处于同一发育阶段的幼红细胞簇与淋巴细胞簇的鉴别在常染色上往往有一定困难,这时,使用抗人血红蛋白或抗血型糖蛋白(AGP)A抗体,就可准确鉴别开来[5]。由此可见,切片内的免疫标记显色将显著提高MDS诊断的精确性。 就现阶段而言,优良的骨髓切片免疫组化检测,必须在特殊处理过的塑料包埋标本上进行。而此项技术在国内、外许多实验室中尚无法普及。随着真空—冷包埋、简易冷丙酮固定之GMA包埋、微波热处理技术以及甲基丙稀酸酯(MMA)包埋技术的推广[5,6],外加切片免疫酶标显色再结合其他组织学技术的联合,就能更进一步提高MDS潜在阳性标记物的识别。目前常用的联合技术包括[2]: (1)切片免疫酶标显色与氯醋酸酯酶(Leder染色)或萘酚—酯酸酯酶等组化技术的联合。 (2)使用两种不同偶氮染料,经由APAAP免疫酶标方法,测试两种不同单抗的连续双标记免疫标记检测。 (3)切片免疫酶标染色与免疫形态学测量的联合。 (4)免疫显色与原位荧光杂交(FISH)的联合,此种检测能为察觉先前免疫标记间期细胞中的细胞遗传学异常。
作者:浦杰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