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作航;廖武军;胡月明
我院1990年至2004年收治闭合性胰腺损伤25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沈建恩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又被称为纤维黄色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肉瘤的软组织肉瘤,好发于成人四肢的深部软组织.发生于腹膜后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RMFH)临床比较少见.我们于2000~2003年共收治11例(其中浙一医院8例,玉环县人民医院3例),均作手术治疗,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牛军民;张宝杭;陈文斌;张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CD)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3例喉癌和23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E-CD 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相比,喉癌组织中E-CD mRNA表达指数明显降低(P<0.01),并与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分期)、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相关,颈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1),T3-4低于T1-2(P<0.05),Ⅲ~Ⅳ期低于Ⅰ~Ⅱ期(P<0.01),中分化喉癌组织低于高分化组织(P<0.05).结论E-CD mRNA低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吴正虎;曹晓林;刘亭彦;吴建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主要手段,操作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也较高.PD术后再手术往往是术后严重并发症所致,但其恰恰是降低PD术后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PD195例,其中因各种并发症而再手术17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作者:陈佰文;曹利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急性带状疱疹痊愈4~6周后患区留存的疼痛,这种疼痛程度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3~5年或更长,患者长期遭受疼痛折磨,生活质量下降.我院疼痛科对2002年12月至2003年10月35例PHN患者行椎旁神经根联合皮内注药治疗,现将临床效果及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徐金泉;张明途;杜光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骨转移是恶性肿瘤晚期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主要症状是骨痛及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缓解疼痛是该类患者的主要治疗目的.我科自2002年8月至2004年6月采用新一代双磷酸盐药物--帕米磷酸二钠(博宁)联合局部放疗治疗多发性骨转移癌患者30例,取得较好的止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爱芬;王亚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近年来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引起的院内感染呈上升趋势,成为院内感染尤其是医院获得性肺炎的重要致病菌.该菌对大多数常用抗菌药物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1-3].现对我院近年的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探讨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提供防治依据.
作者:戴新建;郑永克;郑纪阳;陈身贤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从1997年3月至2005年3月用溶栓加抗凝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跃华;姜秀娟;林俊;朱俊;黄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射频消融术对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HRQOL)的影响.方法对58例因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住院拟行射频消融术的患者,在手术前及术后半年分别用健康调查简易量表SF-36评价其生命质量.结果术后半年患者生命质量各方面的评分均较术前明显升高(P<0.01),并与常模接近;女性患者术前在躯体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卫生等方面的评分较男性患者低(P<0.05),术后仅躯体功能的得分仍低于男性患者(P<0.05).结论室性期前收缩患者的生命质量较正常人差,其中女性患者在术前有更多的心理症状,射频消融术可以明显改善这些患者的生命质量.
作者:郑道国;陶谦民;郑良荣;连苗军;陈瑶;邱原刚;王兴祥;陈君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在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较为常见,以往多采用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止痛等,无其他积极治疗方法,但长期卧床可导致诸多并发症,使死亡率明显增加[1].1994年,Wong等在椎体成形术的基础上设计了通过球囊扩张来纠正椎体后凸畸形的技术,称为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Kyphoplasty),用于临床后,获得了令人鼓舞的效果,为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途径[2-3].近年来,国内引进了该技术,我科也于2005年1月至6月,采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22例,初步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吴健;张喆;吕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状腺手术是普通外科的常见手术.各种甲状腺疾病术后复发率高达0.4%~10%,再手术率也因此而较高.再手术时由于局部粘连严重、解剖结构不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成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近年来我们进行甲状腺再次手术58例,现将手术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叶国超;袁文斌;刘力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Mirizzi综合征是一种因胆囊颈部结石压迫肝总管引起肝外胆道梗阻的临床征候群,临床比较少见.本院1996年至2005年共收治20例,均经手术证实(其中5例通过腹腔镜手术),现报道如下.
作者:廖武军;郑树森;俞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临床上因乳房胀痛或乳头溢液但体检未摸及肿块的病人作乳腺B超及钼靶X线检查,常常可以发现乳腺内的小肿块或微小钙化灶,采用常规手术由于定位困难而难以获得良好效果.我院自2004年4月开展Mammotome微创旋切术诊治乳腺疾病以来,结合术中乳腺B超检查,诊治了26例(34侧乳腺)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疾病,报道如下.
作者:袁宏钧;张静霞;姜蔚;蒋劲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随着影像学的飞速发展和显微器械的不断改进,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有了显著的提高,为锁孔手术提供了良好的技术保证.锁孔手术以其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术后反应轻微、恢复快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关注.从2003年12月至2005年6月,我院收治颅内前循环囊状动脉瘤21例,其中15例16个囊状动脉瘤采用锁孔入路显微手术夹闭(其中5例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手术),报道如下.
作者:叶锦平;王保平;罗鸣;梅民;林伟;何士科;张翼;麻伟兴;余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不仅取决于原发性损害的性质与程度,而且与继发性损害密切相关,术中影响继发性损害的因素很多,其中许多因素可通过正确的麻醉处理而得以防治,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老年患者由于组织和器官发生退行性改变,功能储备下降,代偿能力降低,且常伴有多种并存疾病,发生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也有别于其他年龄患者.现将我院老年重型颅脑创伤患者术中的麻醉处理总结如下.
作者:王筱斐;王臻;石青青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凡妊娠不满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者称为自然流产,其病因除与遗传、解剖、内分泌及感染因素有关外,还与免疫因素有关(约占50%~60%)[1].其中能直接干扰生殖过程的抗生殖免疫抗体是抗精子抗体(AS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AOAb)、抗透明带抗体(ZP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指标多且检测意义不尽相同,合理选择灵敏、特异的指标来进行自然流产的诊断尚需探讨.本文用ROC曲线对这5项指标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它们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俊;金先富;沈益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t-C)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49例高血压病患者同时测定血清Cyst-C和肌酐(Cr),并与正常对照组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549例高血压病患者中,血清Cyst-C与Cr均增高34例(6.2%),其血清Cyst-C与Cr分别为(3.65+1.33)mg/L、(189.72±13.94)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Cyst-C增高而Cr正常243例(44.3%),其中血清Cyst-C为(2.28±0.81)m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血清Cr为(86.63±14.95)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t-C与Cr均正常272例(49.5%),其血清Cyst-C与Cr分别为(0.92+0.30)mg/L和(77.14+12.06)μmol/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44.26%的高血压病患者可表现为血清Cyst-C增高而Cr正常,通过检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清Cyst-C,有助于发现血清Cr正常的早期肾功能损害.
作者:崔蒙;刘加芳;杨清萍;徐金英;刘建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动物二甲基甲酰胺(DMF)急性中毒表现、病理变化及几种药物对其急性中毒保护作用.方法建立DMF急性经口中毒小鼠和兔实验模型,观察中毒小鼠和兔组织病理学及酶学变化、不同剂量DMF中毒表现,测定小鼠经口LD50,观察不同保护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谷胱甘肽(GSH)、二巯丙磺钠(Na-DMPS)、二巯丁二酸(DMSA)、东莨菪碱(SCO)]对小鼠生存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DMF染毒剂量越大,中毒潜伏期越短,生存时间越短,小鼠经口LD50为6.019g/kg.中毒主要表现有行动迟缓、行走不稳、发绀、易兴奋、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等;血AST、ALT及LDH升高.病理学检查见:胃肠散在小充血灶;腹腔内少许淡黄色或淡血性腹水;肝细胞局灶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血窦扩张、淤血,部分肝细胞索断裂,线粒体水肿、嵴减少,肝细胞内胆汁淤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局部肾小管细胞核固缩、碎裂,胞质内板层小体形成,近曲小管微绒毛细丝样改变,线粒体可见电子致密物.GSH、SCO、Na-DMPS可延长小鼠急性DMF中毒的生存时间.NAC'、GSH、Na-DMPS、DMSA、SCO对致死亡剂量的DMF中毒小鼠生存时间及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结论DMF是一种低毒毒物,急性经口中毒表现多样,主要损害脏器为肝、肾,GSH、SCO、Na-DMPS对DMF中毒可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邱俏檬;缪心军;卢中秋;胡国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制作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夹伤(用血管钳压榨坐骨神经,达二度损伤)、切断伤(于梨状肌下孔下方1cm切断坐骨神经)动物模型,于损伤后第1、2、4、6、8周取材,按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正常坐骨神经中有较弱GDNF表达;(2)坐骨神经损伤后GDNF的表达增强;(3)坐骨神经损伤方式不同,GDNF的表达变化方式不完全相同;切断组神经组织GDNF的表达先增强后减弱,远段神经GDNF的表达于第2周达高峰,近段于第4周达高峰.夹伤组损伤远、近段神经组织GDNF表达变化基本相同,呈缓慢递增趋势,于第8周时表达强.结论在损伤刺激下周围神经组织出现GDNF的高表达,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参照此规律运用外源性GDNF治疗神经损伤可能会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成少安;李志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实验组38例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方法而不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上肢感觉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1、3、12个月发生上肢感觉障碍分别为6例(15.8%)、3例(7.9%)、1例(2.6%),而对照组分别高达31例(64.6%)、26例(54.2%)、17例(35.4%),两组感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内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嘉根;王常标;陈国富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