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健;张喆;吕军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是治疗壶腹周围肿瘤的主要手段,操作复杂,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也较高.PD术后再手术往往是术后严重并发症所致,但其恰恰是降低PD术后死亡率的一个重要措施.本院自1995年1月至2004年6月共施行PD195例,其中因各种并发症而再手术17例,现报道并分析如下:
作者:陈佰文;曹利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锁骨外侧端骨折约占锁骨骨折的10%,其中的NeerⅡ型骨折即不稳定锁骨外侧端骨折常伴有喙锁韧带的损伤,难以进行有效的固定,以致影响骨折的愈合和肩关节的功能.我们自2000年12月起应用锁骨钩钢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骨折2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夏永生;杨永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状腺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于青、中年女性,这些患者手术治疗时对切口的美观要求较高.我们自2003年3月至2004年7月采用颈部小切口无气室内镜技术,结合应用超声刀,手术治疗甲状腺疾病46例,取得较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詹华;潘晓明;林忠民;王长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子宫内膜息肉是常见的内膜良性疾病,近年来子宫内膜息肉在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中因应用雌激素替代治疗有增加的趋势[1].本文总结我院近3年来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息肉,探讨如何提高超声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诊断性刮宫或宫腔镜检查等有创检查,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作者:殷平;王昭英;王雯雯;王丽萍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桡骨头骨折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肘部损伤,根据骨折移位程度、累及范围以及是否合并肘关节脱位可将其分为Mason Ⅰ~Ⅳ型,其中Ⅲ型骨折在治疗方案选择和结果判断上存在较多争议.笔者自1998年至2004年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桡骨头切除及假体置换术治疗该型骨折31例,现将治疗体会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章慧斌;严世构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胸部手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防治心肌缺血的效果.方法对13例行食管癌或肺癌根治术的患者术后予PCEA,观察其围术期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肌钙蛋白(cTn Ⅰ)和心电图的变化,以视觉模拟评分法评估镇痛效果,并与肌注哌替啶镇痛(MI)者进行比较.结果PCEA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MI组(P<0.01);血流动力学指标比MI组更平稳(P<0.05);血清cTn1水平明显低于MI组(P<0.05);术后10和24h ST段压低导联数和ST段压低值总和趋于减少,且较MI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胸部手术后PCEA镇痛效果明显,对防治心肌缺血性损伤有确切的效果.
作者:胡双飞;钱军;严蔚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坐骨神经损伤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表达变化.方法分别制作成年SD大鼠坐骨神经夹伤(用血管钳压榨坐骨神经,达二度损伤)、切断伤(于梨状肌下孔下方1cm切断坐骨神经)动物模型,于损伤后第1、2、4、6、8周取材,按ABC法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1)正常坐骨神经中有较弱GDNF表达;(2)坐骨神经损伤后GDNF的表达增强;(3)坐骨神经损伤方式不同,GDNF的表达变化方式不完全相同;切断组神经组织GDNF的表达先增强后减弱,远段神经GDNF的表达于第2周达高峰,近段于第4周达高峰.夹伤组损伤远、近段神经组织GDNF表达变化基本相同,呈缓慢递增趋势,于第8周时表达强.结论在损伤刺激下周围神经组织出现GDNF的高表达,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参照此规律运用外源性GDNF治疗神经损伤可能会取得较好疗效.
作者:成少安;李志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凡妊娠不满28周、胎儿体重不足1000g而终止妊娠者称为自然流产,其病因除与遗传、解剖、内分泌及感染因素有关外,还与免疫因素有关(约占50%~60%)[1].其中能直接干扰生殖过程的抗生殖免疫抗体是抗精子抗体(ASA)、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抗卵巢抗体(AOAb)、抗透明带抗体(ZPAb)和抗心磷脂抗体(ACA).检测指标多且检测意义不尽相同,合理选择灵敏、特异的指标来进行自然流产的诊断尚需探讨.本文用ROC曲线对这5项指标进行评价,综合分析它们在不明原因自然流产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俊;金先富;沈益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当前临床上常用连续的硬膜外或静脉给药进行术后镇痛,虽然效果较好,但也常会碰到一些问题,如硬膜外导管扭转、堵塞、脱落或静脉留置针移位致药液外渗等情况,从而导致镇痛不全或失败.蛛网膜下腔注射吗啡术后镇痛国内曾有报道.我们对择期妇科手术病人在蛛网膜下腔应用0.2mg吗啡进行预处理,观察其术后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与硬膜外腔注射吗啡2mg对照,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玲;任祖华;吕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保留肋间臂神经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将86例Ⅰ、Ⅱ期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在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时实验组38例保留肋间臂神经,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方法而不保留肋间臂神经.术后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其上肢感觉情况并作比较.结果实验组术后1、3、12个月发生上肢感觉障碍分别为6例(15.8%)、3例(7.9%)、1例(2.6%),而对照组分别高达31例(64.6%)、26例(54.2%)、17例(35.4%),两组感觉障碍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年内两组患者均未见复发.结论对Ⅰ、Ⅱ期乳腺癌患者行改良根治术时保留肋间臂神经是可行的,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患侧上肢感觉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李嘉根;王常标;陈国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普外科自2000年5月至2004年6月对11例T管拔除后出现胆汁性腹膜炎的患者采用双镜治疗(胆道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胜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E-钙黏附素(E-CD)mRNA在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喉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43例喉癌和23例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的E-CD mRNA表达进行检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相比,喉癌组织中E-CD mRNA表达指数明显降低(P<0.01),并与颈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T分期)、临床分期、肿瘤组织分化程度相关,颈淋巴结转移者低于无颈淋巴结转移者(P<0.01),T3-4低于T1-2(P<0.05),Ⅲ~Ⅳ期低于Ⅰ~Ⅱ期(P<0.01),中分化喉癌组织低于高分化组织(P<0.05).结论E-CD mRNA低表达与喉癌发生发展相关.
作者:吴正虎;曹晓林;刘亭彦;吴建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动物二甲基甲酰胺(DMF)急性中毒表现、病理变化及几种药物对其急性中毒保护作用.方法建立DMF急性经口中毒小鼠和兔实验模型,观察中毒小鼠和兔组织病理学及酶学变化、不同剂量DMF中毒表现,测定小鼠经口LD50,观察不同保护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NAC)、谷胱甘肽(GSH)、二巯丙磺钠(Na-DMPS)、二巯丁二酸(DMSA)、东莨菪碱(SCO)]对小鼠生存时间及存活率的影响.结果DMF染毒剂量越大,中毒潜伏期越短,生存时间越短,小鼠经口LD50为6.019g/kg.中毒主要表现有行动迟缓、行走不稳、发绀、易兴奋、呼吸急促、四肢抽搐等;血AST、ALT及LDH升高.病理学检查见:胃肠散在小充血灶;腹腔内少许淡黄色或淡血性腹水;肝细胞局灶坏死、炎症细胞浸润,肝血窦扩张、淤血,部分肝细胞索断裂,线粒体水肿、嵴减少,肝细胞内胆汁淤积;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局部肾小管细胞核固缩、碎裂,胞质内板层小体形成,近曲小管微绒毛细丝样改变,线粒体可见电子致密物.GSH、SCO、Na-DMPS可延长小鼠急性DMF中毒的生存时间.NAC'、GSH、Na-DMPS、DMSA、SCO对致死亡剂量的DMF中毒小鼠生存时间及存活率无显著影响.结论DMF是一种低毒毒物,急性经口中毒表现多样,主要损害脏器为肝、肾,GSH、SCO、Na-DMPS对DMF中毒可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邱俏檬;缪心军;卢中秋;胡国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细菌耐药性监测对准确掌握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我院自2001年至2004年对住院患者的主要致病菌耐药性进行了监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范友芬;许小敏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从1997年3月至2005年3月用溶栓加抗凝治疗恶性肿瘤患者静脉血栓形成2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刘跃华;姜秀娟;林俊;朱俊;黄世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又被称为纤维黄色肉瘤和纤维组织细胞肉瘤的软组织肉瘤,好发于成人四肢的深部软组织.发生于腹膜后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RMFH)临床比较少见.我们于2000~2003年共收治11例(其中浙一医院8例,玉环县人民医院3例),均作手术治疗,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牛军民;张宝杭;陈文斌;张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甲状腺手术是普通外科的常见手术.各种甲状腺疾病术后复发率高达0.4%~10%,再手术率也因此而较高.再手术时由于局部粘连严重、解剖结构不清,增加了手术的难度,术后易出现并发症,成为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难题.近年来我们进行甲状腺再次手术58例,现将手术经验总结如下.
作者:叶国超;袁文斌;刘力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院1996年7月至2005年7月共收治外伤性脾破裂181例,约占同期腹外伤病例的1/4,现将手术治疗方法及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陈启宪 刊期: 2006年第05期
肝内胆管结石是一种复发率较高、病程较长、解剖生理比较复杂、无自愈倾向的疾病,因可合并肝内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以及晚期发生肝胆管癌,所以一直是胆道外科有待解决的难题.我院自2001年5月至2004年5月用肝叶(段)切除术结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肝内胆管结石32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戴文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我科自2000年9月至2004年9月收治慢性硬膜下血肿57例,60岁以上的42例患者中双侧慢性硬膜下血肿9例,占同期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15.7%,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陈锋;傅林;许培源;朱强;张祖勇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