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血浆内皮素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研究

郑巨克;李星群;潘嘉西;章敏学

关键词:2型糖尿病, 尿微量白蛋白, 血浆内皮素, 冠脉病变程度, Gensini积分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和血浆内皮素(E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通过将笔者医院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治疗的85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依据冠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进行分组,并分析MA和ET与冠脉病变支效及Gensini积分相关性.结果 ①多支病变组(≥2支)共有69例患者,占81.2%,单支病变组16例患者,占18.8%;严重病变组(即Gensini积分>20分)共有53例患者,占62.4%,非严重病变组(即Gensini积分0~20分)32例患者,占37.6%;②单支病变组的ET水平(72.32±7.34pg/ml vs 81.47±5.65 pg/ml,P<0.05)和MA水平(23.46±1.15mg/L vs35.21±4.23mg/L,P<0.01)均低于多支病变组,非严重病变组的ET水平和MA水平均低于严重病变组(P <0.01和P<0.05);③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ET水平和MA水平与Gensini积分具有显著相关性(r=0.75,P<0.05和r=0.63,P< 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浆内皮素与冠脉病变程度有显著性的正相关,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其尿微量白蛋白和血浆内皮素的水平升高.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脑血管病的高发病率,高致残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及生存质量的疾病.目前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及减少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神经科学界的工作者.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干预(除药物外),尤其是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成为神经科学界关注的问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 )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并未被撼动,然而对于潜在的心脏疾病患者而言,颈内动脉支架成形术可能是佳替代方法[1].颈动脉支架置入术作为动脉内膜切除术的备选方案,有逐年增多的趋势,支架置入术中的病死率和术后卒中的发生率都是可以接受的.但颈动脉支架后再狭窄( in - stent restenosis,ISR)的高发率引起越来越多的重视.

    作者:王贤军;陈丽成;宫健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血清GPC3联合AFP检测在HCC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血清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GPC3和血清AFP,分析72例HCC患者、58例肝良性病变组和40例健康组血清GPC3和AFP水平.结果 HCC患者血清GPC3和AFP水平显著高于肝良性病变组和健康组(P<0.05);肝良性病变组和健康组中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表达与肿瘤大小、是否侵袭和病理分级有关(P<0.05);年龄、性别、有无HbsAg感染和包膜与两者表达无关(P>0.05).单项检测灵敏度、准确度较低;联合检测灵敏度达84.7%,准确度达90.1%;两者在HCC中表达未存在直接关联(P>0.05).结论 联合检测血清GPC3和AFP水平有助于HCC的早期临床诊断.

    作者:王攀;万卫昌;李招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联合治疗后NK细胞和T细胞膜表面CD95L的表达

    目的 探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膜表面TLR2、TLR4对NK细胞和T细胞上CD95L表达的影响.方法 运用流式细胞术,对NK细胞和CD14+细胞进行设门,检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单个核细胞膜表面TLR2+、TLR4+、CD3+CD95L+、NK+CD95L+,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前组CD3+细胞明显增加,NK+CD95L+、CD3+CD95L+细胞数下降,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CD14+、TLR2+、TLR4+、NK+、CD3+CD95L+细胞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治疗前组相比,治疗后组CD14+、TLR2+、TLR4+、CD3+细胞明显减少,NK+CD95L+细胞明显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APL患者外周血中单核细胞上TLR2、TLR4的表达影响NK细胞的CD95L诱导凋亡的能力,在抗肿瘤逃避机体免疫中是一种有益尝试.

    作者:周国忠;钟永根;孙荷;刘燕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3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原发性结肠恶性淋巴瘤( primary colon malignant lymphoma,PCML)临床特点,以期提高PCML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PCML临床资料.结果 腹痛、腹部包块、发热、体重下降、大便习惯改变是PCML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24例(75.0%);PCML好发于右半结肠,回盲部结肠17例(53.1%),升结肠6例(18.8%);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肠镜活检病理确诊率为35.7% (10/28);治疗措施以手术为主、联合化疗和放疗;随访26例,5年生存率61.5%.结论 PCML临床表现多样,发热症状较为明显,宜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作者:彭秋平;冯青青;柯传庆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微囊化人血管抑素基因工程细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了解海藻酸钠-多聚赖氨酸-海藻酸钠(alginate - polylysine - alginate,APA)微囊化人血管抑素基因工程细胞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增殖的影响.方法 采用APA制备微囊包裹的表达人血管抑素(human angiostatin,hAS)的基因工程细胞(APA - hAS/293细胞微囊)或空载体转染的基因工程细胞(APA - 0/293细胞微囊).分别将上述两种细胞微囊以不同浓度与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ecv304细胞共培养,于培养0、24、48及72h时,以MTT法测定Huecv304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APA - hAS/293细胞微囊对共培养的Huecv304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1),且具有良好的量效关系.而对照组APA - 0/293细胞微囊对Huecv304细胞的增殖无明显抑制作用.结论 体外培养的表达人血管抑素基因的工程细胞的分泌物可以通过微囊膜并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产生显著的抑制效应.

    作者:罗芸;薛毅珑;赵卉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C反应蛋白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物检测在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恶性肿瘤患者输血前后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物(platelet -monocyte aggregates,PMA)的变化,探讨输血的恶性肿瘤患者检测CRP和PMA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检测41例肺癌、33例大肠癌和30例外伤后需输血患者输血前、输血后5天和输血后2周血浆超敏CRP( hs - CRP)和PMA水平,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输血后5天,肺癌组、大肠癌组和对照组hs - CRP和PMA水平均显著高于输血前(P<0.01).输血后2周,肺癌组、大肠癌组和对照组hs - CRP和PMA水平均显著低于输血后5天(P<0.01),但肺癌组和大肠癌组二者水平均显著高于输血前(P<0.01).输血前后,有转移组hs - CRP和PMA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无转移组(P<0.01),输血后5天和2周,反复输血组和全血输注组hs - CRP和PMA水平均显著高于同期非反复输血组和洗涤红细胞输注组(P<0.01).各组输血后5天hs - CRP和PMA水平显著高于输血前而输血后2周显著低于输血后5天(P<0.01),有转移组、反复输血组和全血输注组输血后2周二者水平显著高于输血前(P<0.01),无转移组、非反复输血组和洗涤红细胞输注组与输血前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输血与恶性肿瘤患者炎症反应和高凝状态的进展有密切关系,CRP和PMA可作为预测恶性肿瘤患者输血后病情程度的有用指标.

    作者:王晓;朱均权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AQP1和AQP3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和胎膜上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研究AQP1和AQP3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和胎膜上的表达及其与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09年3月~ 2010年3月笔者医院产科收住的孕妇60例,其中子痫前期轻度组20例(实验组1),子痫前期重度组20例(实验组2),正常足月妊娠孕妇20例(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两组胎盘、胎膜组织中AQP1和AQP3的分布及表达,同时分析其与24h尿蛋白定量、羊水量、胎儿出生体重等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QP1、AQP3在子痫前期组胎盘上的表达较正常妊娠组上调.AQP1、AQP3在子痫前期组羊膜组织上的表达强度弱于对照组.子痫前期组患者胎盘上的AQP1、AQP3表达强度越强,其24h尿蛋白定量越高,呈线性相关.子痫前期组胎盘上的AQP1、AQP3表达强度与胎儿出生体重不呈线性相关.子痫前期组羊膜上的AQP1、AQP3表达强度与羊水量不呈线性相关.结论 子痫前期组胎盘上AQP1、AQP3的表达较正常妊娠组明显上调,且与24h尿蛋白定量呈线性相关,提示胎盘组织中AQP1、AQP3表达与子痛前期疾病发生发展及病情轻重程度有关.

    作者:陈利琼;安慧敏;朱雪琼;翁秀琴;池银归;夏康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松弛素对血管作用的研究进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均寿命的延长,心脑血管疾病正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如何有效改善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减少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也随之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众所周知,血管的功能受血管内皮、平滑肌和结缔组织等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尤以内皮功能对血管整体情况的影响更为显著.近年来,人们发现了松弛素(relaxin,RLX)、前列环素、内皮素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松弛素初是作为一种妊娠相关激素被发现,而近的研究则表明松弛素是一种能作用于循环、泌尿、呼吸、神经、生殖等多个系统和器官的多效能激素,其对内皮细胞、平滑肌和结缔组织所分别产生的作用提示我们关注它的心血管综合保护作用.

    作者:苏文;王萍;陈晖;李虹伟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温度、时间、IPTG和菌种浓度对丁肝抗原蛋白表达量的影响

    目的 确定以大肠杆菌表达丁肝抗原的佳条件,为规模生产以求研发丁肝ELISA诊断试剂奠定基础.方法 在不同温度、时间、IPTG和菌种浓度条件下,分别进行蛋白表达,取等体积样本进行SDS - PAGE电泳,经Image Lab软件分析,比较目的蛋白表达量,确定佳表达条件.结果 在25℃、29℃、33℃和37℃条件下,蛋白表达量无统计意义的差别;在添加IPTG后的1、2、3、4、5和6h,表达量无统计意义的差别;在以0.25、0.5、1、2和4mmol/L IPTG诱导时,表达量无统计意义的差别.当添加诱导剂前,菌种的OD600值分别为1.236、0.772、0.542和0.384,目的蛋白表达量有显著意义的差别.以OD600值为1.236和0.772时,表达量高,两者之间无统计意义的差别;OD600值为0.542时,表达量次之;OD600值为0.384时,表达量低.结论 温度、表达时间和IPTG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对丁肝抗原蛋白表达量无影响;菌种的浓度是影响蛋白表达量的决定性因素;当菌种浓度在OD600值约为0.7~1.2时,以0.25mmolL IPTG在37℃,诱导表达1h为佳表达条件.该条件下,目的蛋白表达量占菌体总蛋白的41.5%.

    作者:丁军颖;伊瑶;卢学新;苏秋东;田瑞光;邱丰;毕胜利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的外科治疗效果及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外科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2010年12月间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经手术病理学检查证实的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患者23例,对其临床、病理、生存情况以及复发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3例患者中有22例接受剖腹探查肝切除术或联合淋巴结清扫术(7例),另外1例采用腹腔镜下肝脏肿瘤切除术.除1例围手术期死亡外,其余22例患者中16例出现复发.术后中位生存时间及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分别为15.00(0.37 ~116.00)及5.00(0.37 ~116.00)个月;1、3、5年的总体生存率及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2.7%,35.8%,23.9%和40.9%,30.7%,15.3%.复发后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仅为5.04(1.5 ~65.0)个月.将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 rank检验,结果显示:肝炎肝硬化合并长期饮酒、术中输血、手术切缘阳性、病理分期较晚以及影响分期的因素如肿瘤直径>5cm、多发肿瘤等多个因素与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而CEA >5ng/ml、肿瘤穿透肝被膜等同样可能影响患者生存.结论 本病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术前明确诊断较为困难.混合型肝细胞-胆管细胞癌预后不佳.根治性手术是其有效治疗手段,这其中多个因素与不良的预后有关.

    作者:姚占胜;毕新宇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前臂静脉和足背静脉芬太尼静脉注射后呛咳反应的比较

    目的 比较麻醉诱导时前臂静脉和足背静脉芬太尼静注后呛咳反应的发生率及强度.方法 ASA Ⅰ的择期手术患者40例,随机均分为两组:前臂静脉组(Ⅰ组)、足背静脉组(Ⅱ组),两组静脉注射芬太尼的剂量均为3μg/kg,用药速度均为2s内推入,Ⅰ组于前臂静脉给予芬太尼,Ⅱ组于足背静脉给予芬太尼,记录麻醉前(T0)、芬太尼注射前(T1)及后0.5min(T2)、1min(即插管前,T3)、插管后1min(T4)和2min( T5)时的心率、收缩压及呛咳情况.结果 Ⅰ组芬太尼推注后患者呛咳的发生率及强度显著大于Ⅱ组.结论 麻醉诱导期间芬太尼(3 μg/kg,2s内)足背静脉注射较前臂静脉注射能减少芬太尼给药后其呛咳反应的发生率及强度.

    作者:汪小海;王幸双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胎盘生长因子及VEGFR -1浓度检测及其意义分析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胎盘生长因子(PLGF)及VEGFR-1水平,探讨PLGF及VEGFR -1在UC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40例UC患者及30例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外周血PLGF及VEGFR-1水平的差异,并比较不同临床分期及不同病情外周血PLGF及VEGFR-1水平的差异.结果 血清PLGF水平UC组(n=40)显著高于对照组(n =30) (35.32±3.66 vs 23.05±1.81 pg/ml,P<0.001);活动组显著高于缓解组(36.34±3.21 vs 33.94±3.86pg/ml,P<0.05);轻(n=9)、中(n=9)、重度(n=5)组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VEGFR-1水平UC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00±0.15 vs 1.05±0.11 ng/ml,P <0.001);活动组显著高于缓解组(2.04+0.15 vs 1.94 ±0.12ng/ml,P <0.05);轻、中、重度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PLGF/VEGFR -1参与了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机制,血管增生在UC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复杂的病理生理意义.

    作者:冯玉良;戴一扬;郑培奋;陈新宇;杨俊;朱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的影响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踝臂指数(ABI)的影响.方法 人选119例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2例和对照组57例,实验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服通心络,对照组仅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4、12周后ABI、血压(BP)、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指标.结果 治疗4周、12周后实验组ABI均较治疗前升高,B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BI、血压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TC、LDL -C、FBG、HbA1c、hs-RP、FIB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实验组hs-CRP、FIB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hs-CRP、FIB及两组的TC、LDL-C、FBC、HbA1c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心络可以提高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踝臂指数,改善大动脉弹性,对炎症反应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通心络对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防治有重要意义.

    作者:寿晓玲;任爱华;朱利月;唐新华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米非司酮用于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治疗子宫腺肌病前预治疗的临床对比研究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用于左炔诺孕酮宫内缓释系统( LNG - IUS)治疗子宫腺肌病前预治疗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宫腔深度> 9cm且不愿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7例,随机分为米非司酮组24例和GnRH -a组14例,经米非司酮或GnRH -a预治疗直至测量宫腔深度≤9cm时放置LNG - IUS.在预治疗前及放置LNG - IUS前后检测子宫体积、血红蛋白和CA125值、骨密度值,并进行月经量PBAC和痛经VAS评分.结果 ①米非司酮组预治疗前、后子宫体积为249.27±42.61cm3、181.05±26.65cm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意义;②米非司酮组预治疗前、后血红蛋白值为80.50±12.40s/L、107.55±6.87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米非司酮组预治疗前、后血清CA125值为83.05±35.76IU/ml、61.27±25.03IU/ml,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③米非司酮组预治疗前痛经VAS评分为6.41±1.56,放置LNG - IUS后6个月和12个月下降为1.64±1.05和1.36±0.73,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④米非司酮组预治疗前、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米非司酮可有效缩小子宫腺肌病患者子宫体积,改善临床症状,降低CA125值,可作为子宫腺肌病患者放置ING - IUS治疗前的预治疗,与GnRH -a比较具有口服方便,价格低廉,不影响骨密度,不良反应较小的优势.

    作者:徐肖文;朱雪琼;卢晓声;王乐丹;管玉涛;王溢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成人急性呼吸衰竭血清锌浓度的预后价值

    目的 本研究探索成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锌浓度与住院时间、ICU滞留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本研究纳入2009年3~9月进入笔者医院ICU所有成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年龄≥18岁).记录患者人口学特征、呼吸衰竭危险因素、ICU滞留时间、干预措施、预后,机械通气6h内采血检测锌浓度.结果 共纳入35例病人,中位年龄58岁(19~79岁).成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清锌浓度普遍降低.血锌和SOFA评分呈负相关.SOFA评分≥8血锌浓度明显低于SOFA评分<8的患者.结论 在成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血锌浓度明显下降,适量补充锌可能有助于患者恢复.

    作者:郑宇;陈朴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角膜屈光手术后继发性圆锥角膜的RGP矫正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硬性透气性角膜接触镜(rigid permeability contact lenses,RGP)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疗效.方法 选择笔者医院收治的11例(21眼)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患者配戴RGP,观察1年后角膜前后表明曲率,RGP和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的角膜地形图改变.结果 配戴RGP1年后角膜前表面平平均曲率值和后表面曲率值没有明显变化.RGP矫正1年后角膜前表面的陡平均曲率明显下降,角膜地形图SRI,SAI,散光减少,PVA提高.对照组佩戴普通软性角膜接触镜1年后角膜地形图无明显改善.结论 经1年的随访观察,RGP对角膜屈光手术后的圆锥角膜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角膜前表面陡平均曲率,角膜后表面和角膜前表面平平均曲率保持稳定.是目前矫正角膜屈光手术后圆锥角膜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江浩;吴年浪;张惠成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药物研究的新进展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常与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冠心病等器质心脏病合并存在,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国际上对房颤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房颤发病率约为0.5%,且有随年龄上升的趋势[2,3].目前中国房颤的发病率为0.77%[4],高于国际上的相关研究.房颤导致患者血流动力学紊乱,常引起各种致残率极高的血栓栓塞性事件,尤其以脑卒中为多见,有研究表明房颤导致的脑卒中,在50~59岁的人群中为1.5%,在80岁以上人群可达到23.5%[5].全球每年约300万人罹患房颤相关性卒中,患者的致残率明显上升,其中约半数患者在一年内死亡.因此抑制血栓的形成,预防栓塞性卒中事件,是房颤治疗的目标之一.房颤患者使用抗凝药物有助预防房颤相关性卒中的发生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6,7].本文对房颤抗凝常用药物及新近出现具有临床价值的抗凝药物进行综述.

    作者:刘韬;秦牧;黄从新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多种疾病家族遗传关系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ian syndrome,PCOS)是一种发病多因性、临床表现呈多态性的内分泌紊乱综合征.其发病率占育龄女性的5% ~10%,不孕患者中20%为PCOS患者.持续性无排卵,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是其重要特征,是育龄期妇女月经紊乱常见的原因之一.目前认为,PCOS复杂的临床表现和生化特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这些都存在争议和分歧,而且由于PCOS女性一般患有不孕症,所以很难进行大规模的连续性分析,并且诊断标准的不一致,使得研究确切的遗传机制尚不清楚,需要更多的研究去进一步发现和证实.

    作者:韩学静;丛晶;吴效科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不同癫痫类型患儿发作后血清褪黑素、催乳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不同发作类型的癫痫患儿发作后血清褪黑素(MEL)和催乳素(PRL)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共纳入120例儿童,其中癫痫组(EP组)71例,分全身强直阵挛发作组(GTCS组)31例、复杂部分发作组(CPS组)18例和简单部分发作组(SPS组)22例;非痫性发作组(NEP组)23例;对照组为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无惊厥患儿26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和双抗体夹心电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各组患儿血清MEL、PRL水平.结果 EP患儿血清MEL中位数水平为12.16ng/L,均显著低于NEP组(24.28ng/L)和对照组(26.10ng/L) (P <0.01);而EP患儿血清PRL中位数水平为24.80μg/L,均显著高于NEP组(10.07μg/L)和对照组(9.41μg/L)(P<0.01);NEP组和对照组血清MEL、PRL水平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P组患儿痫性发作后2h血清MEL、PRL水平的关系存显著负相关(r=0.624,P<0.001).血PRL水平对痛性发作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56.34%和93.02%.结论 癫痫患儿发作后2h血清MEL水平降低,而血清PRL水平上升,尤其以GTCS和CPS为著,提示两者可能与癫痫发病机制有关.早期联合检测可能是临床诊断痫性发作困难病例的一种辅助检查手段.

    作者:蒋春明;杜建民;陈丽琼;冯梅;刘占利;黄先玫 刊期: 2012年第05期

  • 胸腰椎结核不同手术入路临床治疗效果及相关指标分析

    目的 观察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的临床效果及相关指标分析.方法 回顾2001年6月~2011年6月间笔者所在科室收治的107例胸腰椎结核患者,分别采用单纯前路、单纯后路或前后联合入路进行手术结核病灶清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随访3~36个月,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并对手术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手术治愈率、复发率、以及神经功能改善方面,3种术式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在畸形矫正度方面:单纯前路<单纯后路和前后联合入路,而后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别;在术后矫形角度丢失方面,前后联合入路<单纯后路<单纯前路;而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和医疗总费用方面,单纯后路<单纯前路<前后联合人路.结论 3种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结核均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前入路和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操作复杂、术后并发症多、医疗费用高.从短期的临床研究结果看,后入路手术优势更明显、更具可选择性,而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吴广森;才晓军;田斌;崔继东;李宏伟;靳青 刊期: 2012年第05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