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恒河猴促黄体激素生物测定法及应用研究

王训立

关键词:恒河猴, 促黄体激素, 生物测定法
摘要:目的 建立恒河猴促黄体激素(LH)生物测定法.方法 利用LH体外生物测定法,测定恒河猴血清中LH含量.结果 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为0.05ng/管,批内和批间误差分别为(3.18±1.52)%和(7.56±3.41)%,证明该方法准确性高;恒河猴血清中LH含量反应曲线和hLH标准曲线平行良好,说明该方法可以用来检测恒河猴血清中的具有生物活性的LH变化,反映了动物正常的生理状态;回收实验表明,在该测定方法中加入10ng、20ng、40ng hLH时的回收率分别为(99.12±4.56)%、(99.31±6.49)%、(101.02±7.58)%,说明测定结果的可靠性.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LH体外生物测定法灵敏度高,稳定性强.
医学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白血病干细胞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白血病是在正常造血发育过程中出现某一阶段细胞恶性增生的单克隆性异质性疾病.其传统治疗通常采用细胞毒药物,包括诱导治疗和缓解后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等多方法及综合性的手段,但白血病难治、易复发等仍是白血病治疗的难点.

    作者:张文;何明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胸腔内高温灌注化学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胸腔内高温灌注化学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1999年2月~2006年3月,我们对70例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治疗组在全身麻醉胸腔镜下行胸膜活检术,并用人工心肺机恒温43℃生理盐水3000ml加顺铂300mg灌注1h;对照组予以胸腔引流,胸腔内灌注顺铂60~90mg.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胸水量的变化、胸水中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K19片段(CYFRA21-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浓度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100%和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65,P<0.05),治疗组治疗后胸水中CEA、CYFRA21-1、NSE浓度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6,P<0.05),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各种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腔镜辅助下胸腔内高温灌注化学治疗肺癌恶性胸腔积液安全、效果可靠,创伤小、视野大,能直视下分离粘连,并准确对胸膜病变活检,对肺癌恶性胸腔积液患者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兴;李浒;王国卿;章希贤;毛宝根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Her-2过表达乳腺癌患者术后的治疗进展

    乳腺癌是危害妇女健康的恶性肿瘤之首,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乳腺癌是全身性疾病,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清楚.目前对无手术禁忌证患者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以综合治疗.近年来研究发现,原癌基因Her-2过度表达影响乳腺癌术后治疗效果.Her-2原癌基因是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20%~30%乳腺癌患者Her-2过度表达,其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本文将Her-2过表达的乳腺癌患者术后治疗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作者:张新明;潘琪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治疗上尿路肿瘤的两种手术方法比较

    目的 评价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非随机对58例局限性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患者进行比较研究,25例用电切镜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后再行腰部切口行肾输尿管切除,33例采用常规的腰部或第11肋间切口肾输尿管切除后再做下腹部切口行膀胱袖状切除.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膀胱肿瘤的复发率.结果 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标准的两个切口的手术时间(平均112与186min,P<0.05),出血量明显低(平均108与251ml,P<0.01).随访6~51个月时,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膀胱内肿瘤复发4例(16%),两个切口手术组膀胱内肿瘤复发6例(18%).结论 先经尿道切除膀胱壁段输尿管的肾输尿管切除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不增加膀胱肿瘤的复发率,是局限性上尿路肿瘤的有效手术方法之一.

    作者:于满;于爱军;王志勇;赵立军;张利国;马光;王振潮;辛立升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肠道病毒71型感染的诊断与治疗

    手足口病(hand,foot,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一种常见的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重症患者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受累、肺水肿等表现.

    作者:罗玲;李太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14-3-3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4-3-3蛋白家族是由多个高度保守但又各具特异性的成员构成的具有复杂功能的调节性蛋白家族,它们主要通过与磷酸化丝氨酸模体结合来发挥作用.14-3-3蛋白参与很多重要的细胞生理过程,如酶和细胞因子活性、离子通道、细胞骨架动力学调节,DNA损伤时细胞周期关卡的引发及维持,细胞增生、分化和凋亡调节等.

    作者:吕靖;曹济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下尺桡关节脱位的分类及X线影像分析

    目的 分析下尺桡关节脱位的损伤机制、分类及其X线表现.方法 对20例下尺桡关节脱传病例的临床、放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下尺桡关节脱位X线影像上分为横向、纵向、掌侧及背侧脱位四种类型.结论 下尺桡关节脱位表现形式多样,详细的X线影像分析能明确其脱位类型,并有助于其进一步治疗和预后评价.

    作者:李中泉;曾晓华;黄文才;杨肖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复合外伤患者摄影体位选择及改良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复合外伤患者摄影的体位选择、改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不同摄影部位,选择对影像诊断针对性强的各种非常规摄影体位,并提供经改良后的部分体位的摄影方法及注意事项,实行对复合外伤患者的摄片工作.结果 选择恰当的摄影体位,改良的各种拍摄位置及具体方法的应用,优化的曝光参数及数字化影像设备的合理运用,能够保障各种复合外伤患者摄影的图像诊断质量.结论 复合外伤患者的摄影,应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行之有效的各种摄影方法、体位改良技术及运用不同数字化设备所充分体现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志鸿;王海林;黄云海;余京元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WWOX基因、p53基因与食管癌的研究现状

    许多研究表明WWOX(WW domain containing ox-idoreductase)基因,与p53基因的点突变、缺失与下调及蛋白表达异常在多种肿瘤,如乳腺癌、多发骨髓瘤、前列腺癌、卵巢癌、肺癌及食管癌中频发出现,对这些肿瘤的发生和进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探讨WWOX、p53基因的结构及功能对阐明肿瘤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就WWOX基因、p53基因与食管癌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作者:张宏伟;王茂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白血病等癌症发病原理和病因

    急性白血病作为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是从轻微的骨髓造血细胞异常增生到克隆性增生并发生恶性转变(癌变)而来的.这是个从单基因到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只是它的生物学阶段通常不为人所认知,以致于人们看到的是突然发生的急性白血病.当然,人们也看到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逐渐发展而成的白血病.这就为我们研究急性白血病发病原理特别是癌变原理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作者:冯宝章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环境碘、碘营养与母婴健康

    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孕育生命的过程中摄入过低或过高的碘可引起一系列疾病,严重危害母婴健康.碘相关性疾病的分布,直接取决于空气、土壤、水和人们所需食物中碘的含量[1].环境碘,碘营养与人类,尤其是孕妇、发育中的胎儿和新生儿的健康息息相关[2].

    作者:朱岚;陆颖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的水平及其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71例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并根据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组,比较各患者组及对照组(包括40例健康体检者和48例非结直肠癌的肠道疾病患者)中Cys C含量的变化.结果 结直肠癌患者血清Cys C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肿瘤的发展,患者血清Cys C的含量逐渐上升;在高分化肿瘤中,Cys C的含量高于低分化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ys C含量在结直肠癌患者中明显增高,并与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提示血清Cys C水平的变化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黄伟刚;陈荣策;陈福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硝酸甘油缓解性胸痛对冠心病诊断的意义

    目的 探讨胸痛可被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以2006年8月~2008年4月期间由于胸痛到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就诊入院的患者689例进行前瞻性研究,将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胸痛可被硝酸甘油缓解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89例患者中,共有282例(41%)患者的胸痛可被硝酸甘油缓解.在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364例中有39%患者(142例)的胸痛可被硝酸甘油缓解,而在非冠心病病因引起胸痛的患者325例中有43%患者(140例)的胸痛可被硝酸甘油缓解,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5).结论 胸痛可被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缓解并不有助于诊断冠心病.

    作者:赵晓梅;李敬霞;罗谊;张亚敏;王海昌;胡涛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Aurora B与细胞分裂调控

    细胞增生主要通过遗传物质的自我复制与分裂形成两个与起始细胞相似的子代细胞的形式进行,这一理论的建立终成为细胞生物学的理论基石[1].

    作者:晏杰;詹启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IL-1β动态演变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白细胞介素-1β(IL-1β)动态变化及二者的相关性.方法 43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TBM组)分为昏迷组和无昏迷组,均给予标准抗结核治疗.选择无神经系统疾病的腰麻术患者28例作为对照组.TBM组和对照组均于发病后1~6天首次采集脑脊液,以后每隔5~7天采集1次,共5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放射免疫法测定3组患者不同病程脑膜炎S100B、IL-1β含量.结果 15例发生昏迷(昏迷组),28例未发生昏迷(无昏迷组).昏迷组和无昏迷组S100B、IL-1β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增高(P<0.05);昏迷组较无昏迷组患者脑脊液S100B、IL-1β含量增高明显.随时间的延长,S100B维持于较高水平,而IL-1β的含量不断下降.结论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S100B含量的高低能够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IL-1β对治疗反应更灵敏.

    作者:卢言霞;王贤军;夏作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三氧化二砷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临床研究

    目的 评估三氧化二砷(AS2O3)治疗成人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的疗效.方法 对本院2002年10月至2008年1月住院的成人CML30例.采用AS2O3进行治疗.其中初治16例,难治复发14例.结果 30例中获完全缓解19例(63.3%),部分缓解6例(20.0%),无效5例(16.7%),总缓解率(有效率)为83.3%.不良反应尤骨髓抑制,主要是肝功能的损害,发生率20%,表现为一过性的转氨酶升高.结论 AS2O3为治疗CML的一种有效药物,且不良反应较轻,不产生耐药,患者可耐受.

    作者:赵朴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精氨酸加压素V1受体阻断剂对氧化震颤素引起低温反应的影响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内源性精氨酸加压素(AVP)是否参与M胆碱激动剂氧化震颤素(OXO)引起的低温反应.方法 用无线遥测技术测量大鼠的体温和活动变化,观察腹腔注射AVP V1受体阻断剂对OXO引起的体温和活动变化的影响.结果 给大鼠皮下注射OXO能引起明显的低温反应,大约4h后恢复到对照水平.腹腔注射AVP V1阻断剂可以明显阻断OXO的低温效应.结论 AVP V1受体阻断剂可以阻断OXO引起的低温作用,提示OXO引起的降温效应可能是通过AVP的释放所致.

    作者:赖雁;杨永录;沈字玲;黄涛;任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睾丸表达新基因HSD-28的克隆及其编码蛋白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从人初级精母细胞特异EST文库中克降的新基因HSD-28及编码蛋白质在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及可能发挥的功能.方法 利用根据本实验室构建的人初级精母细胞特异EST文库,通过电子克隆方法,从网络数据库资源获取基因HSD-28.纯化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的HSD-28蛋白,以此免疫新西兰白兔制备针对HSD-28的特异性多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HSD-28在人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后,利用酵母舣杂交系统筛选与HSD-28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结果 克隆得到了的HSD-28基因,提交GenBank获得登陆号为AY251533,全长为641个碱基,其中开放阅读框为504碱基,编码一个由168个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命名为HSD-28蛋白.将构建的pET-30a-HSD-28重组质粒转化到BL21(DE3)宿主菌,表达并纯化了HSD-28蛋白,大小约为28kDa.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HSD-28蛋白特异的定位于人精原细胞和早期初级精母细胞.筛选得到与HSD-28相互作用的两个阳性克隆45#和106#.结论 从人睾丸cDNA文库中成功克隆得到HSD-28基因,其编码蛋白质表达定位于人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中,可能参与精子发生过程中减数分裂的调节.

    作者:张宁;王勇;陈迎春;吴宁;缪时英;王琳芳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简讯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 活血化瘀中药防治放射性肺损伤的研究进展

    放射性肺损伤是在放射治疗肺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过程中,正常肺组织受到照射而出现的损伤反应,主要包括两个类型:放射性肺炎和放射性肺纤维化.

    作者:王建彬;杨宇飞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医学研究杂志

医学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