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丽
慢性充血性心衰预后差,病死率高,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归宿,当伴有慢性心房颤动时,二者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不仅增加治疗难度,且预后更差.为提高慢性必力衰竭伴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愈率及生存质量,2007年1月~2009年8月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与美托洛尔,治疗患者9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韩新桂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配合及护理特点.方法:对53例静脉溶栓的AMI患者,做好溶栓前的准备工作,备齐急救物品,急救仪器保持完好的应急状态,加上精心的护理.结果:53例静脉溶栓的AMI患者,仅有5例未能溶栓成功,1例死亡,溶栓成功率为88.7%.结论:及时有效的静脉溶栓治疗AMI,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
作者:康捷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在糖尿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乳胶包被抗体的免疫比浊法在HITACHI 7060自动化生化分析仪上检测血清Cys C的浓度,同时测定血肌酐和尿液微量白蛋白.结果:以对照组95%作为正常参考值上限,糖尿病肾病中血清Cys C异常阳性率78.2%.结论:血清Cys C在诊断糖尿病肾病具备良好的敏感性,对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海鹏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安络化纤丸抗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方法: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安络化纤丸联合阿德褔韦酯治疗组,单用阿德褔韦酯片的对照组.两组均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2个月后检测血清肝纤维化指标,每组查肝功能等生化指标,每3个月检测病毒学指标(PCR HBV-DNA)和血清免疫学指标.结果:9个月后两组患者肝功能均有明显恢复,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HBV-DNA阴转率无显著差异(P均>0.05);但治疗组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改善更为明显(P<0.05).结论:安络化纤丸组在抗肝纤维化方面优于对照组.
作者:李广松;赵丹 刊期: 2011年第13期
人性化服务已在医院广泛推广,并取得较好效果,以患者为中心实施整体化护理,其中心内容就是人性化服务,它包括责任心、服务意识、爱心、护理技巧等多方面内容,终目的达到提高医疗护理质量,让患者在舒适中顺利地接受治疗,早日健康.
作者:周斌;杨春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静脉输液是临床给药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静脉留置针的临床使用既减轻静脉穿刺的痛苦,又有效的保护患者的血管,对于维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小儿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既减轻了患儿及家长的痛苦和烦恼,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心理压力,提高护理工作效率,改善穿刺护患关系,提高病人满意度.小儿静脉留置针常用的穿刺途径有小儿头皮小儿留置针和小儿肢体留置针穿刺.小儿头皮静脉极为丰富,临床操作中较多选择额正中静脉、颞浅静脉、耳后静脉等.头皮静脉分支甚多,互相沟通,交错成网,且静脉浅显易见,不易滑动,易于固定,便于保温,因此临床<3岁的小儿通常选用头皮静脉输液.
作者:张金蓉;刘卫红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医务人员在诊疗服务过程中,往往由于防护意识不强或不当等多种因素导致其职业安全受到危害,而传染科护士由于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工作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为了保护传染科护士的身心健康,提高传染科护士职业性危害因素的认知和增强防护意识,进行有效的预防,现将传染科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及防护进行探讨.
作者:刘会香;张九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是目前终末期肾脏病(ESRD)患者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多年来国内外数据表明,近一半的MHD患者死于心血管病变(CVD).已知MHD患者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水钠潴留、贫血、钙磷代谢紊乱、微炎症状态、营养不良、氧化应激等.这些因素互相影响、共同作用于心血管系统,导致其发生重构,如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瓣膜功能障碍和外周血管病变,进而导致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发生.本文将简要综述MHD患者有关CVD的危险因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研究进展.
作者:王硕朋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1].本病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复杂,主要表现为肝脏损害、锥体外系症状、角膜K-F环及骨关节、肌肉等其他脏器损害.本病属少数几种经治疗可以缓解的遗传性疾病之一.2008年美国肝病协会及中华医学会陆续推出了本病治疗的新指南,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作者:温占秋;杨任民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与其心电图改变的相互关系.方法:通过对21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心电图检查观察并加以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出现心电图异常率高,主要表现ST-T改变左室高电压及各种心律失常.心电图异常与病情轻重及预后密切相关.结论:心电图改变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判断、指导治疗和估计预后密切相关.
作者:戴恒兰 刊期: 2011年第13期
2008年10月~2010年9月收治脊椎侧弯患者10例,均在全麻下行后路矫形术,并给于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张艳红;刘敬莉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探讨3-硝基酪氨酸(3-NT)与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神经电生理检查筛查内分泌科糖尿病住院患者及正常体检者84例,正常人(NC)20例,糖尿病未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NDPN)32例,糖尿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者(DPN)32例,采集其身高、体重、血压等临床一般资料,测定3-NT、血脂、血糖等指标.结果:DPN组血清3-NT水平明显高于NDPN、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NDPN组与NC组相比,NDPN组血清3-NT水平也高于NC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3-硝基酪氨酸(3-NT)、糖尿病病程(Course)、空腹血糖(FBG)、年龄(Age)相关(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NT、病程、年龄是DNP的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与发展除了与病程、年龄有关外,还可能与3-硝基酪氨酸(3-NT)有关.
作者:胡晓莉;孙侃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带状疱疹其主要特点为簇集水疱,沿一侧周围神经作群集带状分布,常伴有明显神经痛.病毒经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形成病毒血症,发生水痘或呈隐性感染,以后病毒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当机体受到某种刺激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潜伏病毒被激活,沿感觉神经轴索下行到达该神经所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产生水疱,同时受累神经发生炎症、坏死,产生神经痛.本病愈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故一般不会再发.
作者:权有国;柳立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总结经腹腔镜肝囊肿开窗术的初步径验.方法:采用经腹腔镜治疗肝囊肿3例.结果:3例均手术成功.结论:治疗方法具有安全,创伤小,住院时间少,痛苦小等优点.
作者:张玉贵 刊期: 2011年第13期
近年来流行病学及临床研究证实,脑卒中的发生和预防与白细胞增高有关,而中性粒细胞增高的相关性大.白细胞数越高,发生卒中的危险性越大.CRP与白细胞数、多形核白细胞具有密切相关性.本文旨在了解CRP在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马宏启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目的:观察联合氧驱雾化在小儿喘息样支气管炎中的疗效.方法:将176例喘息样支气管炎的患儿随机分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儿气促、咳嗽、喘息、痰量、咳痰难易程度及肺部体征等临床变化.结果:在使用联合氧驱雾化5天,患儿症状如喘息减轻,咳嗽,咳痰减少,肺部体征及辅助检查改善明显,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临床总有效率92.04%,优于对照组72.72%(P<0.05).结论:联合氧驱雾化具有明显改善的小儿喘息症状,依从性和安全性好.
作者:项建明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放置宫内节育器是一种安全、有效、简便、经济、可逆,为广大妇女易于接受的避孕方法,是我国育龄妇女普遍采用的长效避孕措施.但是在我国农村,由于许多妇女不了解绝经后及时取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农村妇女怕羞,缺乏卫生知识,或担心取器时疼痛、出血或认为取器与否无关重要,因此,导致妇女绝经后数年仍未取器.
作者:张琼 刊期: 2011年第13期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高.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2010年6月调查处理1例EV71感染重症手足口死亡病例,报告如下.
作者:赵书平 刊期: 2011年第13期
微生物学检验是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卫生学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保证所提供的数据科学、准确、公正,实验室必须保证其测定数据达到确定的检验质量标准.实验室间比对试验是质量评价,是判定实验室检测能力的必要手段;其目的是推动能力建设、提高检测能力、促进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我们43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组建一个疾控系统实验室能力建设联合工作网,4年来起到了良好效果,但是我们也发现参试单位试验结果符合率有逐年下降之趋势.
作者:王开校 刊期: 2011年第13期
病历资料患儿,女,12岁.因反复咳嗽1个月,加重伴呼吸困难5小时于2010年2月24日入院.患儿入院前1月吃零食时与同学嘻笑打闹,当时出现剧烈呛咳,继之出现反复阵发性咳嗽,曾于当地以支气管炎、肺炎予口服及静点抗炎药物治疗,均效果不佳.
作者:王丽霞;赵喜瑞 刊期: 2011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