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TLA-4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胡安印;梁淼;罗舒艳;窦环

关键词: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 自身免疫性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系统性红斑狼疮, 乳糜泻疾病, 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摘要: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一种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负调控作用从而保持T细胞活化平衡的共刺激分子,近年来研究表明CTLA-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T细胞及抗原呈递细胞上异常表达,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由于CTLA-4的特殊作用,围绕它来研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途径已成为热点,其中CTLA4-Ig可能在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中抑制B7-CD28途径从而起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对CTLA-4及共刺激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在寻找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新方法方面有着广阔前景.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低镁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相关的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血液透析尚不能完全代替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其死亡风险较高,5年存活率尚不如肿瘤患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为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贫血、钙、磷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压,低体质指数等为透析患者的传统死亡风险因素.近年来,低镁血症在正常人群中参与血管钙化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已被证实.但多局限于钙、磷代谢紊乱的研究,低镁血症的作用未得到重视.未来,进一步分析低镁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可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宋晓伟;郝丽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MicroRNA与肝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当前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60%的确认肝癌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当前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虽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依然存在术后复发率高、耐药、远期疗效不满意等问题.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RNA,通常在逆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iRNA在肝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靶向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癌症进展和转移,基于miRNA的特殊性、普遍性、稳定性和不具免疫原性,其已成为肝癌早期诊治的一个靶标.

    作者:林贤桂;杨慧龄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为左旋泮托拉唑钠的临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左旋泮托拉唑钠低、中、高剂量组(0.9、1.8、3.6 mg/kg),右旋泮托拉唑钠组(3.6 mg/kg),泮托拉唑钠组(3.6 mg/kg).各组尾静脉注射给予相应药物溶液,采用幽门结扎手术法造成大鼠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检测各组食管炎指数、食管炎抑制率、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左旋泮托拉唑钠中剂量组、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泮托拉唑钠组食管炎指数、胃蛋白酶活力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右旋泮托拉唑钠组高于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P<0.05);左旋泮托拉唑钠中剂量组、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泮托拉唑钠组损伤抑制率、pH值高于左旋泮托拉唑钠低剂量组(P<0.05),右旋泮托拉唑钠组低于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P<0.05).结论 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临床开发价值.

    作者:矫喜梅;宫兆燕;董林;姜华;程艳玲;张君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打击,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远程器官或组织的数次缺血/再灌注循环可以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及体液机制相关.同时,随着RIPC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临床效果也存在争议.

    作者:朱德芾;许辉;疏树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3例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统计的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发生率约为0.01%(13/128242),发病原因依次为腹腔镜或经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史(8/13)、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7/13)、宫腔镜手术史(3/13)、胎盘植入(2/13)、子宫部分切除术史(1/13)、输卵管切除术史(1/13)及巨大胎儿(1/13),术前估计出血量600~4500 mL、孕产妇结局良好,均存活并保留子宫,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严重,胎死宫内和新生儿重度窒息共7例.结论 各种形式的子宫瘢痕是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应对此提高警惕,正确诊断处理,以大程度地减少不良结局.

    作者:郝丽英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吴茱萸碱在胃肠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吴茱萸碱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吲哚生物碱,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其能通过多种信号通路抑制胃肠肿瘤细胞增殖,通过胱天蛋白酶(caspase)或非caspase依赖的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坏死;通过抗氧化和Rho/核因子 κB信号通路发挥保护胃黏膜的作用,避免胃溃疡的发生;通过调节胃肠激素缩胆囊素及脑肠肽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释放,调节胃肠动力;通过激活辣椒素受体参与疼痛及内脏敏感性的调节.同时,吴茱萸碱在肥胖、疼痛、炎症、心血管疾病、阿尔茨海默病、感染性疾病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功效.目前,其抗肿瘤作用已较明确,未来深入探讨其在调节胃肠动力及内脏敏感性中的作用机制,将对功能性胃肠病新药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任海霞;罗和生;唐勤彩;严淋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CUEDC2在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有关肿瘤的研究也不断地深入,发现CUE结构域2(CUEDC2)可通过泛素蛋白酶体途径促进黄体酮受体降解,抑制乳腺癌的进展.随着学者们的不断研究,发现其也可能通过核因子 κB、Janus激酶-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等信号通路对肿瘤发生发展进行调控,也可通过参与影响沃伯格效应终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CUEDC2在乳腺癌、结直肠癌中高度表达,在肺癌、胶质瘤中则呈现出低表达状态.CUEDC2在不同肿瘤中呈现出差异性表达,根据现有的文献报道,针对CUEDC2参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具体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孙佳鑫;程海东;郝钦;侯明星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原因,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上对Hp具有多种检测方法.Hp粪便抗原检测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Hp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性价比高、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儿童Hp感染的检测.现就Hp粪便抗原检测试验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以及在Hp感染的诊断、随访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雷小雨;王大利;贺美玲;孙玉婵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抗炎镇痛中药马钱子外用制剂的研究进展

    马钱子是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具有通络止痛、散结消肿之功,其疗效为历代医家所推崇.现代医学认为,马钱子的主要活性和毒性成分为生物碱,其具有中枢兴奋、抗炎镇痛、抗肿瘤、抑菌等作用,临床价值较高.其中,马钱子的抗炎镇痛作用主要应用于各种关节炎痛,这类疾病具有局部程度重、发病部位深等特点.但由于马钱子的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口服难以控制佳剂量,起效慢,持续时间短,所以临床应用受限.而外用是提高马钱子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重要方法,故未来对马钱子相关制剂的研究可为临床开发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马钱子新药提供参考.

    作者:林锦霞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GcfDNA在移植术后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体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ImmuKnow、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治疗药物监测(TDM)等方法被提出,用来针对移植患者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个体化免疫方案的设计,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基因组移植中测量循环系统移植物来源的游离DNA(GcfDNA),有望成为提高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和受体患者存活率的方法,做到对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及时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需要供体患者的DNA组,也可以量化患者GcfDNA的比值,适用于各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实现早期、敏感、特异性、低成本的评估移植物的状态,从而调整个体化的免疫抑制剂(ISDs)水平,包括抑制排斥反应所需低的ISDs水平,现通过对比目前主要移植术后免疫评估方法,阐述GcfDNA的应用价值、研究现状和方向.

    作者:邓斌;金承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水通道蛋白1的组织定位及其在疼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AQPs)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水转运蛋白家族,选择性表达于上皮、内皮和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并有重要的生理功能.AQP-1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其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参与细胞的水运输,还具有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及神经信号转导等重要细胞功能.同时,AQP-1与痛觉调节有关.其参与偏头痛、背根神经节再生等病理生理学过程.故推测,AQP-1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密切关系,未来其将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华玲;彭玮琪;庞波;胡慧敏;赖文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运动员和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维生素D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可能发挥更多的生理作用.与其他通过饮食获得的维生素不同,维生素D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紫外线B照射后进行内源性合成的维生素,这也是其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由于日晒不足和不良饮食习惯,许多运动员亦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在冬季.运动员群体维生素D缺乏的后果仍不清楚,但运动员的肌肉功能受损、免疫功能下降、骨骼健康状况不佳,甚至伤病恢复缓慢等情况都可能与低维生素D状态相关.所以有必要定期评估运动员的维生素D状态并帮助其达到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作者:李萍;温晓妮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肿瘤转移途径以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大部分PTC患者预后良好,但是仍有小部分患者较早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有较高的远处器官转移率和病死率.因此,术前明确影响PT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影响PT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具体结果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孙振宇;武林枫;王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左心耳封堵术的临床应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可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卒中是房颤可怕的并发症,尽管口服抗凝药物(OAC)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已被建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但由于对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关注,这些药物的实际使用往往是次优的.特别是在以前严重出血的患者中,OAC可能是禁忌的,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作为一项新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技术,为存在高出血风险而无法给予OAC治疗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虽然LAAO应用于不能耐受抗凝治疗风险的患者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LAAO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进步,尤其对于根本不能给予OAC治疗的患者.在LAAO治疗中风存在风险的时代,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完全禁忌的研究.文中通过归纳总结LAAO相关的研究,探讨其在临床上治疗房颤卒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玉;罗俊一;李晓梅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作者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miR-133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微RNA(miRNAs)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参与各种病理和生理过程的调节,在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个体发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miRNAs与各种人体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miR-133不仅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异常改变,并且作为miRNA的一种亚型,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等过程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影响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型靶点.

    作者:王小磊;刘小方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黏膜病变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自首次培养出幽门螺杆菌(Hp)以来,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已发生重大改变,目前胃肠黏膜病变正向感染性疾病的范畴靠近,临床普遍认为该菌是慢性活动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致病菌,也是胃淋巴瘤的致病因子,且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有待明确,不仅如此,还与其他疾病也有关联.临床认为,Hp在胃黏膜的定居能力和致病因子是其主要致病因素,与胃黏膜免疫反应有很大关系.Hp会降低血浆、胃液表皮生长因子及生长抑素的含量,破坏黏液结构,促使胃黏膜血流量下降,终导致溃疡的发生.长期慢性炎症会导致胃黏膜发生异化,促使细胞的异常增殖、凋亡,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作者:刘舒;任茜;王玉平;李强;周永宁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康柏西普联合23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23-Gauge(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房角开放或虹膜前粘连<18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6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例20只眼,所有患眼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第3天行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51.5±5.5)mmHg(1 mmHg=0.133 kPa)、(34.5±5.8)mmHg、(27.6±4.6)mmHg、(20.5±3.0)mmHg、(19.4±4.1)mmHg、(17.1±2.9)mmHg、(17.7±3.0)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应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反复病变.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蓓;邓瑾;吕伯昌;朱忠桥;孙建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转录因子TBX5及其与先天性心脏病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类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性与转录因子TBX5的关系非常密切.TBX5作为T-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以其在心脏和前肢发育中的作用而得到广泛关注.TBX5突变可以引起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其他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还可以引起以上肢和心脏畸形为特征的心手综合征.心脏基因的正常表达主要通过TBX5的网络调节,其中TBX5激活和抑制作用任一过程失调都将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成蕊;支继新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科学引文索引(SCI),Embase,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由2位文献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个RCT,共46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磷酸肌酸组的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36,95%CI 1.22~1.52,P<0.00001);②主动脉阻断开放24 h后磷酸肌酸组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MD=-2.90,95%CI-5.19~-0.60,P=0.01);③主动脉阻断开放24 h后磷酸肌酸组的静脉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MD=-1.49,95%CI-2.02~-0.97,P<0.00001).结论 磷酸肌酸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脏复跳率,并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等相关不良预后的发生.

    作者:沈成;王龙;雷鸿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