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丽英
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是一种在T细胞活化过程中起着重要负调控作用从而保持T细胞活化平衡的共刺激分子,近年来研究表明CTLA-4在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T细胞及抗原呈递细胞上异常表达,且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关系.由于CTLA-4的特殊作用,围绕它来研究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新途径已成为热点,其中CTLA4-Ig可能在B7-CD28/CTLA-4共刺激通路中抑制B7-CD28途径从而起到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效果,对CTLA-4及共刺激途径的进一步研究在寻找自身免疫性疾病治疗新方法方面有着广阔前景.
作者:胡安印;梁淼;罗舒艳;窦环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原因,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上对Hp具有多种检测方法.Hp粪便抗原检测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Hp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性价比高、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儿童Hp感染的检测.现就Hp粪便抗原检测试验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以及在Hp感染的诊断、随访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雷小雨;王大利;贺美玲;孙玉婵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类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性与转录因子TBX5的关系非常密切.TBX5作为T-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以其在心脏和前肢发育中的作用而得到广泛关注.TBX5突变可以引起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其他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还可以引起以上肢和心脏畸形为特征的心手综合征.心脏基因的正常表达主要通过TBX5的网络调节,其中TBX5激活和抑制作用任一过程失调都将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成蕊;支继新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慢性心血管疾病,可分为瓣膜性房颤和非瓣膜性房颤.卒中是房颤可怕的并发症,尽管口服抗凝药物(OAC)与非维生素K拮抗剂和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剂已被建立,可显著降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但由于对出血等不良事件的关注,这些药物的实际使用往往是次优的.特别是在以前严重出血的患者中,OAC可能是禁忌的,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O)作为一项新的预防血栓栓塞的技术,为存在高出血风险而无法给予OAC治疗的房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虽然LAAO应用于不能耐受抗凝治疗风险的患者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风险,但LAAO是房颤患者管理的重要进步,尤其对于根本不能给予OAC治疗的患者.在LAAO治疗中风存在风险的时代,有必要对患者进行完全禁忌的研究.文中通过归纳总结LAAO相关的研究,探讨其在临床上治疗房颤卒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张玉;罗俊一;李晓梅 刊期: 2018年第16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全球老龄化人口的持续增长,认知功能障碍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并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现在迫切需要预防、延缓和治疗认知功能障碍的药物.胆固醇是人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理想的血脂水平可能改变脑组成并损害神经元功能.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与胆固醇稳态恢复相关的机制对认知功能障碍产生有益作用.然而,有学者认为过度抑制胆固醇可能对认知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他汀类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
作者:王红;吴斌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单纯蛋白尿型紫癜性肾炎(SPPN)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SPPN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及常规治疗;观察组28例,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GP,两组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并随访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血浆IL-33、sST2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RO)、尿 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FRU)水平变化,并观察随访6个月内皮疹反复次数、初次尿蛋白转阴时间、蛋白尿反复次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3%(25/28)比57.6%(19/33)](P<0.05).对照组IL-33、sST2在治疗2周时下降不明显,4周时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IL-33、sST2治疗2周、4周时均下降,4周时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IL-33、sST2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24 h-UPRO、α1-MG在治疗2周时下降不明显,TFRU在治疗2周时升高,4周时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时24 h-UPRO、α1-MG、TFRU均下降,4周时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24 h-UPRO、α1-MG、TFRU不同时点比较,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内,观察组皮肤紫癜反复次数、蛋白尿反复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初次尿蛋白转阴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SPPN患儿存在明显的血浆IL-33、sST2水平升高,TGP能在一定程度上下调IL-33、sST2表达,减轻SPPN患儿蛋白尿,延缓肾脏损伤,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作者:李艳佳;董晨;关凤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毛蕊花糖苷是地黄叶中的主要成分,这种物质因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而引起全世界更多的关注.它能通过增加酪氨酸磷酸酶1活性、抑制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等细胞通路来减轻糖尿病肾病(DN)的微炎症反应,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 β,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抑制DN的纤维化进展.另外,它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从而在临床上对DN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因此对毛蕊花糖苷的药理作用、免疫机制等相关研究,将促进这一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郑帅;杨敏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凝血项是临床上常应用的凝血功能初筛试验,主要用于出血性疾病的筛查和诊断、抗凝药物的监测以及术前凝血状态的评估.准确的凝血项检测结果对临床诊断与治疗非常重要,患者本身的状态(患者的体位、是否空腹、患者所患的疾病等)、血液标本的质量(是否存在溶血、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失衡等)、血液标本的储存与运输、实验人员的操作(离心的时间等)均会影响凝血项的检测结果.因此,在进行凝血项检测时需要患者与临床工作人员及实验操作人员紧密的配合,避免因外界因素干扰影响检测结果,延误患者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赵羚;马聪;韩丁丁;高玉娟;苏雁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 观察康柏西普联合23-Gauge(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房角开放或虹膜前粘连<180°)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6年1-6月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就诊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17例20只眼,所有患眼行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眼用注射液0.05 mL(10 g/L),第3天行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术中联合玻璃体腔消毒空气或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术后12个月裸眼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佳矫正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眼压分别为(51.5±5.5)mmHg(1 mmHg=0.133 kPa)、(34.5±5.8)mmHg、(27.6±4.6)mmHg、(20.5±3.0)mmHg、(19.4±4.1)mmHg、(17.1±2.9)mmHg、(17.7±3.0)mmHg,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后12个月随访应用降眼压药物数量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中未见虹膜新生血管反复病变.结论 康柏西普联合23 G玻璃体切割及全视网膜光凝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继发开角期或早期闭角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刘蓓;邓瑾;吕伯昌;朱忠桥;孙建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3例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统计的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发生率约为0.01%(13/128242),发病原因依次为腹腔镜或经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史(8/13)、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7/13)、宫腔镜手术史(3/13)、胎盘植入(2/13)、子宫部分切除术史(1/13)、输卵管切除术史(1/13)及巨大胎儿(1/13),术前估计出血量600~4500 mL、孕产妇结局良好,均存活并保留子宫,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严重,胎死宫内和新生儿重度窒息共7例.结论 各种形式的子宫瘢痕是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应对此提高警惕,正确诊断处理,以大程度地减少不良结局.
作者:郝丽英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外周动脉疾病(PAD)与吸烟、糖尿病等关系密切,随着诊断技术的逐步提升,PAD的治疗也在不断变化.目前PAD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干细胞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及运动和电刺激治疗.PAD的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缺血风险,改善下肢缺血症状,还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干细胞治疗可以从已经存在的血管诱导生成新的血管.血运重建治疗可以恢复血流,明显减少截肢事件的发生.运动治疗和电刺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
作者:赵宇博;姜维良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打击,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远程器官或组织的数次缺血/再灌注循环可以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及体液机制相关.同时,随着RIPC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临床效果也存在争议.
作者:朱德芾;许辉;疏树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体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ImmuKnow、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治疗药物监测(TDM)等方法被提出,用来针对移植患者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个体化免疫方案的设计,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基因组移植中测量循环系统移植物来源的游离DNA(GcfDNA),有望成为提高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和受体患者存活率的方法,做到对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及时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需要供体患者的DNA组,也可以量化患者GcfDNA的比值,适用于各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实现早期、敏感、特异性、低成本的评估移植物的状态,从而调整个体化的免疫抑制剂(ISDs)水平,包括抑制排斥反应所需低的ISDs水平,现通过对比目前主要移植术后免疫评估方法,阐述GcfDNA的应用价值、研究现状和方向.
作者:邓斌;金承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近年来,维生素D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可能发挥更多的生理作用.与其他通过饮食获得的维生素不同,维生素D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紫外线B照射后进行内源性合成的维生素,这也是其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由于日晒不足和不良饮食习惯,许多运动员亦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在冬季.运动员群体维生素D缺乏的后果仍不清楚,但运动员的肌肉功能受损、免疫功能下降、骨骼健康状况不佳,甚至伤病恢复缓慢等情况都可能与低维生素D状态相关.所以有必要定期评估运动员的维生素D状态并帮助其达到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作者:李萍;温晓妮 刊期: 2018年第16期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动脉瘤破裂为其主要的发病原因.近年来,国内外专家学者通过研究分析后发现动脉瘤破裂再出血、迟发性脑缺血以及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的发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然而近有研究发现,分流依赖性脑积水作为临床处理中为棘手的并发症之一,往往因发病隐匿而在临床工作中被忽视,极大地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因此,早期对分流依赖性脑积水的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并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案能够提高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生存率.
作者:冯宇轩;姚声涛;匡舒蔓;王小强;樊银春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微RNA(miRNAs)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参与各种病理和生理过程的调节,在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个体发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miRNAs与各种人体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miR-133不仅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异常改变,并且作为miRNA的一种亚型,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等过程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影响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型靶点.
作者:王小磊;刘小方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血液透析尚不能完全代替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其死亡风险较高,5年存活率尚不如肿瘤患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为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贫血、钙、磷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压,低体质指数等为透析患者的传统死亡风险因素.近年来,低镁血症在正常人群中参与血管钙化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已被证实.但多局限于钙、磷代谢紊乱的研究,低镁血症的作用未得到重视.未来,进一步分析低镁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可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宋晓伟;郝丽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水通道蛋白(AQPs)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水转运蛋白家族,选择性表达于上皮、内皮和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并有重要的生理功能.AQP-1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其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参与细胞的水运输,还具有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及神经信号转导等重要细胞功能.同时,AQP-1与痛觉调节有关.其参与偏头痛、背根神经节再生等病理生理学过程.故推测,AQP-1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密切关系,未来其将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华玲;彭玮琪;庞波;胡慧敏;赖文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妊娠糖尿病(GDM)的治疗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满意范围内,防止并发症发生,保护母婴的安全.GDM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对于GDM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为母婴安全提供保证.关于GDM尽管近有几项大规模的研究涉及,但围绕GDM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争议.2017年美国发布了关于GDM的新的诊断标准.现综合目前指南简要概述GDM及其血糖控制和预防进展,为GDM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世珍;王丽宏;车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基因诊断,为胎儿骨骼畸形的产前诊断分析及遗传咨询指导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提示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3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胎儿局部骨骼畸形,15例胎儿短肢畸形.所有病例均留取胎儿脐血、羊水或流产组织,按技术路线依次进行胎儿染色体、全基因组测序及363个骨骼相关致病基因全外显子检测,并同时留取父母血样进行Sanger验证.结果 30例骨骼发育不良病例中,2例18-三体,余28例染色体正常的胎儿均未发现与骨骼发育异常相关的微缺失/微重复变异,21例均携带骨病相关基因.6例短肢畸形患者检测出胶原类基因突变,7例检测出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的杂合已知致病突变,其余分别携带TP63、EBP、CHRNG、FLNB、SOX9等基因.其中3例复合杂合突变(CHRNG、COL11A2、SOX9)分别来源于表型健康的夫妻双方.结论 目标区域外显子捕获技术能显著提高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阳性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产前诊断分析、遗传咨询指导、手术及药物靶向治疗.
作者:刘妍;吴青青;杨怡珂;梁颖;张铁娟;梁娜;杨丽曼 刊期: 2018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