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在胎儿骨骼畸形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附30例临床病例分析

刘妍;吴青青;杨怡珂;梁颖;张铁娟;梁娜;杨丽曼

关键词:胎儿骨骼发育异常, 染色体, 全基因组测序, 全外显子检测, 产前诊断, 遗传咨询
摘要:目的 探讨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基因诊断,为胎儿骨骼畸形的产前诊断分析及遗传咨询指导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提示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3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胎儿局部骨骼畸形,15例胎儿短肢畸形.所有病例均留取胎儿脐血、羊水或流产组织,按技术路线依次进行胎儿染色体、全基因组测序及363个骨骼相关致病基因全外显子检测,并同时留取父母血样进行Sanger验证.结果 30例骨骼发育不良病例中,2例18-三体,余28例染色体正常的胎儿均未发现与骨骼发育异常相关的微缺失/微重复变异,21例均携带骨病相关基因.6例短肢畸形患者检测出胶原类基因突变,7例检测出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的杂合已知致病突变,其余分别携带TP63、EBP、CHRNG、FLNB、SOX9等基因.其中3例复合杂合突变(CHRNG、COL11A2、SOX9)分别来源于表型健康的夫妻双方.结论 目标区域外显子捕获技术能显著提高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阳性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产前诊断分析、遗传咨询指导、手术及药物靶向治疗.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运动员和维生素D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维生素D的关注度显著增加.研究发现维生素D受体存在于人体许多组织,可能发挥更多的生理作用.与其他通过饮食获得的维生素不同,维生素D是唯一一种可以通过紫外线B照射后进行内源性合成的维生素,这也是其进入体循环的主要途径.由于日晒不足和不良饮食习惯,许多运动员亦存在维生素D缺乏,尤其是在冬季.运动员群体维生素D缺乏的后果仍不清楚,但运动员的肌肉功能受损、免疫功能下降、骨骼健康状况不佳,甚至伤病恢复缓慢等情况都可能与低维生素D状态相关.所以有必要定期评估运动员的维生素D状态并帮助其达到佳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

    作者:李萍;温晓妮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儿童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检测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导致胃十二指肠疾病的重要原因,可引起胃炎、消化道溃疡、胃癌等胃十二指肠疾病.临床上对Hp具有多种检测方法.Hp粪便抗原检测是近年来一种新的非侵入性的Hp检测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方便、性价比高、易被患者接受等优点,尤其适用于儿童Hp感染的检测.现就Hp粪便抗原检测试验原理、方法、影响因素及与其他检测方法的对比,以及在Hp感染的诊断、随访及流行病学调查等方面的应用加以综述.

    作者:雷小雨;王大利;贺美玲;孙玉婵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miR-133在常见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微RNA(miRNAs)是一种高度保守的非编码单链小分子RNA,广泛参与各种病理和生理过程的调节,在细胞的增殖、凋亡、分化、个体发育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国内外专家学者致力于miRNAs与各种人体肿瘤关系的研究.近年研究发现,miR-133不仅在多种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表达水平异常改变,并且作为miRNA的一种亚型,与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迁移、侵袭等过程密切相关,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并起到重要作用,影响肿瘤的临床特征,进而影响治疗及预后,有望成为肿瘤治疗的新型靶点.

    作者:王小磊;刘小方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妊娠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

    妊娠糖尿病(GDM)的治疗目标是将血糖控制在满意范围内,防止并发症发生,保护母婴的安全.GDM是2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对于GDM患者,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预防并发症,为母婴安全提供保证.关于GDM尽管近有几项大规模的研究涉及,但围绕GDM的诊断和治疗仍然存在争议.2017年美国发布了关于GDM的新的诊断标准.现综合目前指南简要概述GDM及其血糖控制和预防进展,为GDM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杨世珍;王丽宏;车慧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注射用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为左旋泮托拉唑钠的临床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将70只大鼠随机分为7组,即模型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左旋泮托拉唑钠低、中、高剂量组(0.9、1.8、3.6 mg/kg),右旋泮托拉唑钠组(3.6 mg/kg),泮托拉唑钠组(3.6 mg/kg).各组尾静脉注射给予相应药物溶液,采用幽门结扎手术法造成大鼠单纯性反流性食管炎模型,检测各组食管炎指数、食管炎抑制率、胃液pH值、胃蛋白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 左旋泮托拉唑钠中剂量组、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泮托拉唑钠组食管炎指数、胃蛋白酶活力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右旋泮托拉唑钠组高于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P<0.05);左旋泮托拉唑钠中剂量组、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泮托拉唑钠组损伤抑制率、pH值高于左旋泮托拉唑钠低剂量组(P<0.05),右旋泮托拉唑钠组低于左旋泮托拉唑钠高剂量组(P<0.05).结论 左旋泮托拉唑钠对大鼠单纯反流性食管炎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具有进一步临床开发价值.

    作者:矫喜梅;宫兆燕;董林;姜华;程艳玲;张君利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白芍总苷治疗单纯蛋白尿型紫癜性肾炎的临床疗效及对IL-33、sST2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白芍总苷(TGP)治疗单纯蛋白尿型紫癜性肾炎(SPPN)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白细胞介素33(IL-33)、可溶性人基质裂解素2(sST2)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61例SPPN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3例,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及常规治疗;观察组28例,在醋酸泼尼松片口服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TGP,两组均进行3个月的治疗并随访6个月.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4周血浆IL-33、sST2水平及24 h尿蛋白定量(24 h-UPRO)、尿 α1微球蛋白(α1-MG)、尿转铁蛋白(TFRU)水平变化,并观察随访6个月内皮疹反复次数、初次尿蛋白转阴时间、蛋白尿反复次数.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9.3%(25/28)比57.6%(19/33)](P<0.05).对照组IL-33、sST2在治疗2周时下降不明显,4周时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IL-33、sST2治疗2周、4周时均下降,4周时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IL-33、sST2组间、不同时点间、组间和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24 h-UPRO、α1-MG在治疗2周时下降不明显,TFRU在治疗2周时升高,4周时表达量均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2周、4周时24 h-UPRO、α1-MG、TFRU均下降,4周时下降更显著(P<0.05);两组24 h-UPRO、α1-MG、TFRU不同时点比较,以观察组下降更明显(P<0.05).随访6个月内,观察组皮肤紫癜反复次数、蛋白尿反复次数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初次尿蛋白转阴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SPPN患儿存在明显的血浆IL-33、sST2水平升高,TGP能在一定程度上下调IL-33、sST2表达,减轻SPPN患儿蛋白尿,延缓肾脏损伤,改善患儿临床症状.

    作者:李艳佳;董晨;关凤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转录因子TBX5及其与先天性心脏病致病性关系的研究进展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类在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的致病性与转录因子TBX5的关系非常密切.TBX5作为T-box转录因子家族成员之一,以其在心脏和前肢发育中的作用而得到广泛关注.TBX5突变可以引起先天性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其他心脏传导系统异常,还可以引起以上肢和心脏畸形为特征的心手综合征.心脏基因的正常表达主要通过TBX5的网络调节,其中TBX5激活和抑制作用任一过程失调都将会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

    作者:成蕊;支继新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是常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其肿瘤转移途径以颈部淋巴结转移较为常见.大部分PTC患者预后良好,但是仍有小部分患者较早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并有较高的远处器官转移率和病死率.因此,术前明确影响PT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对疾病的术前诊断、手术方式的选择、预后评估、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对影响PTC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结果不尽相同,其具体结果还需更深入的研究.

    作者:孙振宇;武林枫;王刚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作者投稿须知

    作者: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外显子目标区域捕获技术在胎儿骨骼畸形产前诊断中的应用——附30例临床病例分析

    目的 探讨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基因诊断,为胎儿骨骼畸形的产前诊断分析及遗传咨询指导提供相应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超声提示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30例病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胎儿局部骨骼畸形,15例胎儿短肢畸形.所有病例均留取胎儿脐血、羊水或流产组织,按技术路线依次进行胎儿染色体、全基因组测序及363个骨骼相关致病基因全外显子检测,并同时留取父母血样进行Sanger验证.结果 30例骨骼发育不良病例中,2例18-三体,余28例染色体正常的胎儿均未发现与骨骼发育异常相关的微缺失/微重复变异,21例均携带骨病相关基因.6例短肢畸形患者检测出胶原类基因突变,7例检测出携带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基因的杂合已知致病突变,其余分别携带TP63、EBP、CHRNG、FLNB、SOX9等基因.其中3例复合杂合突变(CHRNG、COL11A2、SOX9)分别来源于表型健康的夫妻双方.结论 目标区域外显子捕获技术能显著提高胎儿骨骼发育异常的产前诊断阳性率,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产前诊断分析、遗传咨询指导、手术及药物靶向治疗.

    作者:刘妍;吴青青;杨怡珂;梁颖;张铁娟;梁娜;杨丽曼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GcfDNA在移植术后监测中的研究进展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不断发展,受体患者生存质量也得到不断提高,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免疫抑制剂的不良作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如ImmuKnow、人类白细胞抗原检测、供体特异性抗体(DSA)检测、治疗药物监测(TDM)等方法被提出,用来针对移植患者进行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个体化免疫方案的设计,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基因组移植中测量循环系统移植物来源的游离DNA(GcfDNA),有望成为提高器官移植后移植物和受体患者存活率的方法,做到对急性排斥反应的预测和及时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不需要供体患者的DNA组,也可以量化患者GcfDNA的比值,适用于各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实现早期、敏感、特异性、低成本的评估移植物的状态,从而调整个体化的免疫抑制剂(ISDs)水平,包括抑制排斥反应所需低的ISDs水平,现通过对比目前主要移植术后免疫评估方法,阐述GcfDNA的应用价值、研究现状和方向.

    作者:邓斌;金承洛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MicroRNA与肝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肝癌是当前世界上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超过60%的确认肝癌患者已经进入中晚期,当前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方法虽然可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但依然存在术后复发率高、耐药、远期疗效不满意等问题.微RNA(miRNA)是一类长度为18~25个核苷酸的内源性非编码的单链RNA,通常在逆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miRNA在肝癌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通过靶向致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参与癌症进展和转移,基于miRNA的特殊性、普遍性、稳定性和不具免疫原性,其已成为肝癌早期诊治的一个靶标.

    作者:林贤桂;杨慧龄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水通道蛋白1的组织定位及其在疼痛方面的研究进展

    水通道蛋白(AQPs)家族是一个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水转运蛋白家族,选择性表达于上皮、内皮和许多其他类型的细胞,并有重要的生理功能.AQP-1是这个家族中第一个被发现的成员.其广泛分布于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不仅参与细胞的水运输,还具有细胞增殖、迁移、凋亡、吞噬及神经信号转导等重要细胞功能.同时,AQP-1与痛觉调节有关.其参与偏头痛、背根神经节再生等病理生理学过程.故推测,AQP-1可能与神经病理性疼痛有密切关系,未来其将在治疗神经病理性疾病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朱华玲;彭玮琪;庞波;胡慧敏;赖文莉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远程缺血预处理对心肌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心肌遭受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打击,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近年来,远程缺血预处理(RIPC)对心肌的保护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远程器官或组织的数次缺血/再灌注循环可以减轻心肌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神经及体液机制相关.同时,随着RIPC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临床效果也存在争议.

    作者:朱德芾;许辉;疏树华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外周动脉疾病的治疗进展

    外周动脉疾病(PAD)与吸烟、糖尿病等关系密切,随着诊断技术的逐步提升,PAD的治疗也在不断变化.目前PAD的治疗主要有药物治疗、干细胞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及运动和电刺激治疗.PAD的药物治疗以抗血小板为主,通过抗血小板治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缺血风险,改善下肢缺血症状,还可以降低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干细胞治疗可以从已经存在的血管诱导生成新的血管.血运重建治疗可以恢复血流,明显减少截肢事件的发生.运动治疗和电刺激治疗可以改善患者运动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和功能状态.

    作者:赵宇博;姜维良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HBV相关lncRNA在肝癌中的研究进展

    肝细胞癌(HCC)是目前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世界上第三大致死性癌症,乙型肝炎病毒(HBV)在HCC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尽管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不能编码蛋白质,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们在HCC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lncRNA可参与肝癌发生中的不同生物学过程,主要通过在转录、转录后以及表观遗传水平参与基因的表达调控,并以此影响肿瘤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转移等过程,与肝癌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及患者预后密切相关.现通过介绍lncRNA在肿瘤研究中的新发现,旨在为肝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佟鑫;苏丽娅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原因.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收治的13例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研究统计的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发生率约为0.01%(13/128242),发病原因依次为腹腔镜或经腹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瘤剔除术史(8/13)、人工流产或药物流产史(7/13)、宫腔镜手术史(3/13)、胎盘植入(2/13)、子宫部分切除术史(1/13)、输卵管切除术史(1/13)及巨大胎儿(1/13),术前估计出血量600~4500 mL、孕产妇结局良好,均存活并保留子宫,胎儿或新生儿不良结局严重,胎死宫内和新生儿重度窒息共7例.结论 各种形式的子宫瘢痕是妊娠期非剖宫产切口子宫破裂的主要原因,临床医师应对此提高警惕,正确诊断处理,以大程度地减少不良结局.

    作者:郝丽英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低镁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相关的研究进展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提高,血液透析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逐渐提高,但血液透析尚不能完全代替肾脏的内分泌功能,其死亡风险较高,5年存活率尚不如肿瘤患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为血液透析患者的主要死因,贫血、钙、磷代谢紊乱,低蛋白血症,高血压,低体质指数等为透析患者的传统死亡风险因素.近年来,低镁血症在正常人群中参与血管钙化及与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有关已被证实.但多局限于钙、磷代谢紊乱的研究,低镁血症的作用未得到重视.未来,进一步分析低镁血症与血液透析患者死亡风险的相关因素,可为改善其预后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宋晓伟;郝丽荣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Meta分析

    目的 系统评价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科学引文索引(SCI),Embase,VIP,CNKI,CBM和万方数据库,手工检索国内外公开发表的关于磷酸肌酸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肌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8年2月.由2位文献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提取资料,在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2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纳入10个RCT,共464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磷酸肌酸组的术中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对照组(RR=1.36,95%CI 1.22~1.52,P<0.00001);②主动脉阻断开放24 h后磷酸肌酸组静脉血中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MD=-2.90,95%CI-5.19~-0.60,P=0.01);③主动脉阻断开放24 h后磷酸肌酸组的静脉血中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SMD=-1.49,95%CI-2.02~-0.97,P<0.00001).结论 磷酸肌酸的使用有利于提高患者心脏复跳率,并能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等相关不良预后的发生.

    作者:沈成;王龙;雷鸿 刊期: 2018年第16期

  • 毛蕊花糖苷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毛蕊花糖苷是地黄叶中的主要成分,这种物质因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有显著的治疗作用而引起全世界更多的关注.它能通过增加酪氨酸磷酸酶1活性、抑制钙调磷酸酶/活化T细胞核因子等细胞通路来减轻糖尿病肾病(DN)的微炎症反应,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 β,抑制上皮间充质转化,进而抑制DN的纤维化进展.另外,它还可以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从而在临床上对DN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因此对毛蕊花糖苷的药理作用、免疫机制等相关研究,将促进这一物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作者:郑帅;杨敏 刊期: 2018年第1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