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宁(综述);钟荣(审校)
心肌肥厚是心肌组织超负荷的一种代偿性反应,以心肌细胞蛋白质合成增加、心肌细胞体积增大及间质成分改变为主要特征,是引起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心肌肥厚的发生机制极其复杂,可能存在一个复杂的促进心肌肥厚网络。虽然历经多年研究,心肌肥厚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心肌肥厚的发生与机械性、神经体液、内分泌、交感神经系统活性、细胞因子、基因以及一氧化氮等多种因素相关。该文就心肌肥厚发生的机制及相应药物治疗的研究概况进行阐述。
作者:吴小龙;薛明明;司明明(综述);孙利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麻醉在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9年7月至2013年1月择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 3组,麻醉方式分别为全身麻醉、硬膜外麻醉和腰-硬联合麻醉,各45例。观察B组和C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及痛觉恢复时间;比较3组的麻醉和镇痛效果、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不良反应。结果 C组的局部麻醉药物用量明显少于B组( P<0.05),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阻滞完善时间均显著较B组快( P<0.01);A组和C组的麻醉效果优于B组( P<0.05),但B组和C组的术中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比例低,术后镇痛效果优于A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A组( P<0.01)。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用于高龄患者髋关节置换术中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陈彪;吴丽娜;高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CAS)病变程度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CAS患者100例为病例组,均行临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选择同期疑似CAS且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正常者10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在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同时抽取静脉血进行降钙素原和高敏 C 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病例进行分级,比较各疾病亚组之间的降钙素原和 hs-CRP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降钙素原 hs-CRP 水平均显著升高[(360±69)μg/L 比(50±10)μg/L,(45.59±11.25) mg/L比(1.33±0.11) mg/L,P<0.05]。随着CAS的加重,降钙素原逐渐升高;各疾病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降钙素原可作为 CAS分级较理想的指标,与 hs-CRP联合诊断,有更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莫艳霞;万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剂量氯胺酮硬膜外腔自控镇痛( PCEA)用于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8月至2013年8月南海区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在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术的患者90例,根据术后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3组,各30例,观察组术后保留硬膜外腔导管,行小剂量氯胺酮PCEA;对照1组术后保留硬膜外腔导管行吗啡PCEA;对照2组术后拔除硬膜外腔导管行酮咯酸氨丁三醇持续静脉镇痛(PCIA)。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3组的镇痛效果,比较3组不良反应。结果3组镇痛效果VAS的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患者镇痛期间生命体征均无显著变化,基本保持平稳( P>0.05);对照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 P<0.05) ,对照1组和对照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 P<0.05)。结论双侧臀肌挛缩松解术后采用小剂量氯胺酮PCEA的镇痛效果较理想。
作者:李水英;周红梅;崔秀联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预防吉西他滨+顺铂( GP)方案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药物性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解放军第二六四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6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2例,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GP方案化疗。观察组化疗同时应用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治疗。1个周期后对患者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8.1%(9/32)比58.1%(18/31),P<0.05];Ⅱ~Ⅳ度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25.0%(8/32)比51.6%(16/31),P<0.05]。结论脱氧核苷酸钠注射液可有效预防化疗所致的肝功能损害及白细胞下降。
作者:郑永刚;曹晶杰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变应性鼻炎血清变应原特异性 IgE( sIgE)、皮肤点刺试验( SPT)、外周血嗜酸粒细胞( EOS)计数与鼻部症状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4年5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变应性鼻炎患者70例,对患者分别采用sIgE检测、SPT、外周血EOS计数测定,并对鼻炎症状进行积分;分析各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鼻炎症状积分与sIgE检测试验、变应原 SPT、外周血EOS计数无明显相关性(r =0.058,0.021,0.031,均 P >0.05);sIgE 与 SPT 呈明显正相关(r=0.532,P <0.05),sIgE 与 EOS、SPT 与 EOS 无明显相关性(r =0.133,0.078,均 P >0.05)。结论 sIgE与SPT均可作为诊断变应性鼻炎的方法,但是无法对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进行判断,需要结合患者的主诉、体征、病状和病史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佘腊枝;鲁海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三联疗法治疗急性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 ANVUGIB )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江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78例ANVUGIB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9例,其中对照组予以奥美拉唑静脉滴注、云南白药口服、支持及对症等常规处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奥曲肽治疗,治疗时间均为3d。观察3d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血清皮质醇和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2.7%比7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皮质醇和hs-CR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 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三联疗法可调整ANVUGIB患者的应激状态,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雷齐亮;石源 刊期: 2015年第05期
T细胞免疫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具有相关性,在宫颈癌中T细胞数量、功能、T细胞亚群比例都可能发生变化。 T细胞免疫功能的发挥需要很多因素的参与,如抗原呈递细胞、细胞因子、协同共刺激分子等。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是宫颈癌的重要致病因素,也参与了T细胞免疫反应。该文重点阐述了T细胞免疫以及参与T细胞免疫的诸多因素与宫颈癌之间的关系,也涉及了宫颈癌放化疗过程中细胞免疫功能的改变。通过改善T细胞免疫功能可能有助于宫颈癌的治疗。
作者:姜鹏(综述);王若峥(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脊柱后凸畸形是一类比较复杂的脊柱外科疾病,其截骨矫形治疗一直被公认为脊柱外科的难点。数字化医学作为新兴的学科和技术,发展迅速,并已在脊柱畸形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在不断的完善和创新。在脊柱后凸截骨矫形术中应用 Mimics、有限元分析、快速成形等数字化技术可以提高手术定位的精度,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王东海(综述);霍洪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究并分析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对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深圳市南山妇幼保健院产科定期产检并分娩的1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常规指导组和持续指导组,每组50例。常规指导组患者接受常规产科盆底肌锻炼指导,持续指导组接受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从入组直至胎儿出生,采用焦虑自评量表( SAS)、抑郁自评量表( SDS)对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资料进行收集,并分析两组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和分娩结局。结果出院时,常规指导组产妇深Ⅰ、浅Ⅰ、深Ⅱ、浅Ⅱ层盆底肌力均低于持续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2±0.98)分比(4.21±0.81)分,(3.21±1.08)分比(4.16±0.73)分,(3.54±0.91)分比(4.26±0.64),(3.47±0.82)分比(4.19±0.68)分,P<0.05]。持续指导组SAS标准分、SDS标准分、产妇并发症、剖宫产率显著低于常规指导组[(41.28±2.91)分比(46.27±3.24)分,(42.27±2.75)分比(47.19±2.86)分,4%比20%,8%比26%),P <0.05]。持续指导组阴道分娩率显著高于常规指导组(86%比62%,P <0.05),常规指导组和持续指导组围生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比12%,χ2=1.190,P>0.05)。结论盆底肌锻炼持续性指导能够明显改善孕妇焦虑抑郁情绪、分娩方式和孕妇结局。
作者:米中华;彭玉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对医院输血感染情况进行评估和分析,探讨控制输血感染的措施。方法选择2010年5月至2013年5月石家庄市第三医院各科室收治的5215例需要输血的患者为受血组,选择同期40380例无偿献血者为献血组。比较两组人员血液中抗-丙型肝炎病毒( HCV)、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HBsAg)以及梅毒抗体情况以及各科室的感染情况。结果受血组 HBsAg、抗-HCV 及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365.06,47.09,29.76,P <0.05);受血组感染的总阳性率显著高于献血组(χ2=1182.82,P<0.05),其中内科、外科、肿瘤科、血液科的感染率较高。结论临床应制订严格的输血管理规范,加大医护人员培训力度,推行科学的用血措施,建立和健全输血保险管理机制,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性。
作者:张荣;任天红;刘洋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系统评价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 Cochrane 图书馆,PubMed,EMBASE,CBM,VIP,CNKI数据库。根据Cochrane手册对纳入的随机对照试验( RCT)进行质量评价,并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0个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HbA1c )水平方面,西格列汀优于α糖苷酶抑制剂。在控制患者体质量方面,西格列汀的疗效优于磺酰脲类、噻唑烷二酮类和胰岛素,西格列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双胍组、磺脲类组、α糖苷酶抑制剂组、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受体激动剂组。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伏格列波糖、GLP-1受体激动剂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西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可靠且安全,可以用来治疗2型糖尿病。
作者:梁菁菁;陈静芸;杨艳;夏文明;吕耀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它是由汉坦病毒引起的、鼠类为传染源的、多种途径传播的急性、地方性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目前我国已发现30多种动物可携带本病毒,宿主动物在我国城镇是褐家鼠,农村是黑线姬鼠[1-2]。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但有两个明显的高峰期,大高峰在11月至次年的1月份,小高峰在2~5月份[1-3]。本病常以发热、出血、肾损害为主要临床特征,但由于病毒对人体泛嗜性感染,致全身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损伤,多脏器功能受损,因此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缺乏特异性的表现,尤其是在病例较少的非疫区,患者症状不典型,易与一些急性发热性疾病相混淆,易误诊。而我国又是该病多发地区之一,病例数占全球病例数的90%以上[1]。因此,对于非疫区的临床医师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结合临床特征、尿常规、血常规等检查结果的动态变化情况及出血热特异性抗体等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率、降低误诊率。
作者:谢元元;戴光荣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正常的血流灌注是保证人体生理功能的一个必要条件。活体微循环的监测对于了解脏器功能、诊治疾病、研究疾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作用。该文就几种活体微循环监测技术,如正交偏振光谱技术、侧流暗视野成像技术、激光多普勒成像技术、近红外线光谱成像技术、脉搏血氧测定监测技术等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古妮娜(综述);张丹(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糖尿病肾病是一种肾脏损伤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的临床综合征,其危险因素主要有性别、遗传因素、肾血流动力学和糖尿病发病年龄。微量白蛋白尿是肾脏损害的早期临床检测标志。目前还没有能治愈糖尿病肾病的方法,姑息性治疗策略包括控制血糖、血压和尿蛋白。在高级阶段患者接受肾替代疗法,包括血液透析和肾移植。然而,肾源有限,治疗费用昂贵,限制了肾移植疗法的应用。随着肾功能进一步的恶化,肾衰竭严重,导致患者病死率增加。
作者:杨萍(综述);韩瑛(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与 X线平片对早期周围型肺癌诊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梁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早期周围型肺癌患者68例,对其进行 CT和X线扫描。统计两种扫描方法观察到的肺内、肺外病灶数量,并统计两种检查方法的阳性率。结果螺旋CT检出肺内病灶、肺外病灶以及总病灶数分别为197、82、279个,X线分别为119、40和159个,螺旋CT检出数量明显多于X线检查。螺旋 CT检测肺内病灶和肺外病灶的阳性率分别为91.2%和48.5%,X线分别为83.8%和38.2%,螺旋CT肺内和肺外病灶阳性率均显著高于X线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X线和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对大多数早期周围型肺癌进行诊断,且CT检查的阳性率明显高于X线。在临床中选择何种检查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必要时也可联合检查,定期随访。
作者:万大平;刘栋云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分析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方法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07年4月至2011年6月高要市人民医院确诊为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临床效果进行中期随访,采用Hariss评分及X 线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结果随访84例患者,采用Hariss 进行髋关节评分,术后评分较术前评分显著提高[(90.4±4.4)分比(51.4± 6.5)分,P<0.05]。综和评定结果示,优57例78髋,良24例27髋,中3例3髋,优良率为96.4%。结论成人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临床疗效好,安全性高,但是熟练的手术技术与完善的术后康复训练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研究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法( NBNA)发现早产儿早期神经行为异常情况及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3月至2013年5月在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出生的早产儿100例,于纠正胎龄第3、7、28日以及出生后第3日进行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结果出生后第3日NBNA评分中的行为能力(11.3±1.5)分、被动肌张力(7.9±1.2)分、主动肌张力(7.8±1.3)分、原始反射(5.9±1.3)分、一般反应(6.2±1.9)分以及总分高于出生时的(9.3±1.2)分、(6.4±1.0)分、(6.9±0.9)分、(4.6±1.1)分、(5.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0例早产儿纠正胎龄后第3日、第7日、第28日NBNA异常率分别为21.0%、17.0%、11.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NBNA在早产儿早期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异常有重大的临床意义,临床医师应给予重视,根据评分进行早期干预,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
作者:袁博;姬静璐;王博玉;魏继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四次跨膜超家族蛋白3(TM4SF3),又称为CO-029、TSPAN8,在大鼠中被称为 D6.1A,是四次跨膜超家族(TM4SF)中的一员。 TM4SF3在结直肠癌、肝癌、食管癌及胰腺癌等多种消化系统肿瘤中存在高表达,其表达与消化系统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 TM4SF3可能通过促血管再生、增强肿瘤细胞迁移等促进肿瘤的转移与进展。该文旨在对 TM4SF3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方婷婷(综述);刘彬彬(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131 I治疗是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治疗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DTC的复发率、病死率及转移率,然而高剂量的放射性碘给DTC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临床将131 I治疗1 d至1年所发生的不良反应称为早期不良反应,主要有甲状腺炎与头颈部不适、恶心与呕吐、唾液腺炎、骨髓抑制、生殖系统不良反应、眼病、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临床医师应了解这些不良反应并制订相应的治疗方案,尽量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危害降至低。
作者:杨旺;邱慧君(综述);黄诚刚(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