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回顾的比较研究

黄宝良;孔祥录;刘建全;王传宇;于远洋;杨波;崔成亮

关键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单双侧椎弓根入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水泥, 远期效果
摘要:目的 比较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回顾性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其中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组65例68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47例59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d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后凸Cobb's角、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11.905,P=0.002)、骨水泥注入量(t=-2.810,P=0.007)、骨水泥渗漏(x2=5.477,P=0.019)及相邻椎体骨折(x2 =4.394,P =0.036)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增加显著低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2.978,P=0.004),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11.511,P=0.001);两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Cobb's角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3,3.765,0.072,P>0.05);VAS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3,106.558,19.101,P<0.05).结论 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远期效果较单侧入路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年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发病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不同年龄组发病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方法 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市番禺中心医院诊治的GERD患者,根据年龄不同分为在年龄18~60岁的年轻组和年龄在61~85岁的年老组两组,采用反流性疾病问卷方式,由经培训的医师进行抽样调查.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比较6个变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为饮酒、进食过饱、高脂食物、Hp感染、焦虑、抑郁;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进食过饱、高脂饮食年轻组患者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年老组,焦虑在年老组患者所占比重显著高于年轻组.结论 GERD的发生是由多种危险因素作用的引起的,但在不同年龄组分布存在着显著差异.

    作者:周荣佳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透析患者的血糖管理

    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急速增长,其导致的终末期肾病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负担也日益加重.糖尿病肾病透析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目前,能够证明对透析患者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进而影响其病死率的证据并不多,许多影响因素使控制透析患者的血糖具有相当大的挑战性,而且糖尿病透析患者还有心脏、视网膜以及足等并发症的更大负担.

    作者:陈睿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类的研究进展

    胸腰椎骨折在临床上以爆裂性骨折常见,其治疗问题历来争议较大,有赖于分类作指导.尽管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相关分类较多,但均不完善,目前尚无一种被医师广泛接受而又非常实用的分类方法,而科学、实用的分类方法对于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此,该文对目前临床常见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分类予以综述.

    作者:何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2例乳腺纤维瘤病影像学征象及临床病理分析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淮安市妇幼保健院2003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2例乳腺纤维瘤病样的影像学改变、病理形态学改变和免疫表型.结果 2例乳腺纤维瘤病超声及钼靶均提示恶性征象,镜下由梭形细胞和胶原纤维组成,而且瘤细胞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雄激素受体、上皮细胞膜抗原、细胞角蛋白5/6、CD34、P63和S100蛋白均阴性.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为少见的乳腺良性肿瘤,临床及影像检查容易误诊,确诊依靠病理.需与梭形细胞癌、肌上皮癌、肌纤维母细胞瘤、纤维肉瘤、结节性筋膜炎和乳腺反应性梭形细胞结节等病变进行鉴别.

    作者:朱奎阳;王亚丽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临床回顾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经单、双侧椎弓根入路灌注骨水泥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回顾性评价两种手术入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8年10月至2011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良乡教学医院骨科收治的OVCF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PKP治疗,其中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组65例68个椎体,经双侧椎弓根入路组47例59个椎体.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前及术后1d视觉模拟评分(VAS),伤椎高度,后凸Cobb's角、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伤椎高度丢失,骨水泥渗漏及随访期间邻近椎体骨折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t=-11.905,P=0.002)、骨水泥注入量(t=-2.810,P=0.007)、骨水泥渗漏(x2=5.477,P=0.019)及相邻椎体骨折(x2 =4.394,P =0.036)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侧椎弓根入路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增加显著低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2.978,P=0.004),术后12个月椎体高度丢失显著高于双侧椎弓根入路组(t=11.511,P=0.001);两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后凸Cobb's角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063,3.765,0.072,P>0.05);VAS在不同时点间、组间以及组间·不同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83,106.558,19.101,P<0.05).结论 两种骨水泥灌注入路都能较好的恢复椎体高度,并达到理想的止痛效果,双侧椎弓根入路PKP远期效果较单侧入路好.

    作者:黄宝良;孔祥录;刘建全;王传宇;于远洋;杨波;崔成亮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相关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探讨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医院获得性肺炎(HAP)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二一医院收治的老年骨折围术期合并HAP患者39例(HAP组),并随机选择同期老年骨折患者围术期不合并HAP患者39例(非HAP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的差异,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OPD(OR =23.317;95% CI:2.702~ 60.312;P =0.000)、入住ICU(OR =14.163;95% CI:1.624~112.012;P=0.005)、机械通气(OR =30.210;95% CI:8.164~ 134.203;P=0.007)、手术时间(OR =9.018;95% CI:1.074~ 88.119;P =0.022)为高龄骨折患者围术期合并HAP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骨折患者存在COPD、入住ICU、机械通气及手术时间长等因素时应警惕术后发生HAP的可能性.

    作者:欧阳卫东;陈晓文;胡开来;廖凡琼;张洪钦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肾上腺髓质素与组织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肾上腺髓质素(AM)是一种含52个氨基酸的环状结构肽,初在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发现,其具有舒张血管、调节细胞生长和凋亡等作用.AM及其受体在肺、心、肾脏等多种组织中表达,其作为配体通过激活细胞表面的受体而发挥作用.AM与纤维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在肺、心、肾等脏器纤维化过程中表达升高,并且可以抑制与纤维化密切相关的细胞生长,减轻或缓解组织纤维化,在肺、心、肾肝脏的纤维化中发挥保护作用.

    作者:郝淑玲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2型糖尿病患者T波峰末间期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Tp-Te间期离散(Tp-Ted)的变化,为预测心血管危险事件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将2011年2月至2013年6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收治的60例T2DM患者与60例健康对照组的Tp-Ted进行比较,并分析Tp-Te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患者的Tp-Ted较对照组显著延长(P<0.01),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增高是Tp-Ted延长的危险因素(P<0.01);Tp-Ted延长易诱发室性心律失常(P<0.01).结论 血糖的增高会加重心肌电活动的不稳定性,易诱发心血管危险事件.

    作者:黄颖;唐文红;田晓芬;陈晓婕;钟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分析探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重庆市万州区第五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共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螺钉固定组和联合治疗组,螺钉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联合治疗组则应用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分别观察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2±5.8)min,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45.4±9.1) min,联合治疗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螺钉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发生骨不愈合1例、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螺钉固定组发生骨不愈合4例、股骨头坏死3例,骨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联合治疗组显著低于螺钉固定组(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切开复位空心拉力螺钉固定加骨瓣植骨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具有治愈率高、股骨头坏死率低、安全性好等特点,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向可佳;向燕卿;赵万英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腕舟骨骨折治疗的研究进展

    腕舟骨骨折虽然治疗方法较多,但是由于其特殊的解剖学结构、稀疏且不均匀的血液分布,目前仍尚无明确治疗腕舟骨骨折方法的选择标准.失治误治会导致患者出现骨折移位、畸形愈合、骨不连、螺钉松动、肥厚性瘢痕疼痛以及腕关节功能受限等一系列并发症,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因此腕舟骨骨折治疗,必须要针对具体情况,选择正确、恰当的治疗方法,才能获得佳治疗效果.

    作者:胡维界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带涤纶套透析导管在维持性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对无法建立自体动静脉内瘘或不能维持长久血液透析的患者,目前多采用带涤纶套长期导管作为永久性血管通路,同时导管相关的感染、血栓栓塞、导管功能不良等并发症也一直是导致导管失功的主要原因.该文主要对带涤纶套透析导管的种类、材质、留置导管部位方法、导管的维护和使用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探讨留置长期导管的经验及其并发症的防治.

    作者:彭爱民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Rho/Rho激酶与心血管疾病

    Rho蛋白是一种三磷酸鸟苷(GTP)结合蛋白,Rho激酶(ROCK)是早发现的Rho效应物,在分子水平,ROCK表达上调促进氧化应激、炎症、血栓形成和纤维化的各种因子增加,下调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细胞水平,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如基因表达、胞质分裂、细胞黏附和迁移等的调节.研究发现,Rho/Rho激酶与心血管疾病有关,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心力衰竭等,其抑制剂fasudil可以治疗许多心血管疾病,目前已经在临床上应用.该文对Rho/Rho激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予以综述.

    作者:李永东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老年脑卒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与肺部感染的关系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UGH)与肺部感染及其与脑卒中死亡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老年医院卒中病房住院治疗的476例首发脑卒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合并UGH分为UGH组和非UGH组.探讨UGH与肺部感染的关系,以及两者与脑卒中死亡的相关性.结果 UGH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情况显著高于非UGH组(x2=29.179,P<0.001);脑卒中并发UGH的患者较未并发UGH者的病死率显著升高(x2 =33.719,P <0.001),脑卒中并发肺部感染的患者与未并发肺部感染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1.302,P<0.001);老年脑卒中患者并发UGH与并发肺部感染间存在正相关(r=0.24,P<0.001).结论 积极防治UGH可预防老年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可达到降低老年脑卒中患者病死率、改善预后的目的.

    作者:张艳丽;付彦;王淑娟;刘丽君;黄勇军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心力衰竭患者血液高凝状态的机制及抗栓治疗

    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其脑卒中及血栓栓塞事件较非心力衰竭患者发生率高.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栓形成与纤溶系统激活、血小板活化、内皮细胞损伤、炎症等多种因素有关.多项临床试验研究表明,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但抗栓治疗需评估其出血风险,尤其是对窦性心律心力衰竭患者.新型抗口服抗凝药的出现为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但其疗效和安全性仍需大量研究评估.

    作者:李文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35例重症心瓣膜病患者资料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并总结体外循环下行重症心瓣膜病外科手术中体外循环的管理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心瓣膜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体外循环下行二尖瓣置换术1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并主动脉瓣置换术7例,二尖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5例,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4例,二尖瓣、主动脉瓣置换术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流转期间灌注压维持60~70 mm Hg,中心静脉压0~5 cmH2O,对合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采用顺灌+逆灌相结合的灌注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超滤技术,记录患者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及心脏复跳比例及手术结局.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为(189.5±44.8) 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15.4±28.5) min;心脏自动复跳率为88.6%,除颤复跳率为11.4%;体外循环中患者均成功脱机;术后2例(5.7%)死于合并肾衰竭、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结论 选择合适的灌注方法、进行心肌和肾脏保护、适时采用超滤技术、准确掌握脱机指征是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作者:郭海涛;鲁传龙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腹膜透析中腹膜血管新生的研究进展

    腹膜透析是一种重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式,长期腹膜透析患者腹膜会发生血管新生等形态上的变化,并终导致超滤失败,该文综述了不同腹膜透析液对于腹膜血管新生的影响以及腹膜细胞和细胞因子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同时也对目前在动物试验中有抑制腹膜血管新生作用的干预措施及其临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从而进一步提高对于腹膜形态变化的认识,提高腹膜透析治疗水平.

    作者:王喜超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是慢性呼吸道炎症并进行性进展的不完全可逆性气流阻塞,致伤残、致死率高,是危害人类健康公共卫生防治难题的常见多发病之一.早期慢阻肺症状非常隐匿,漏诊率高,病情进展快,支气管扩张可逆度好.慢阻肺轻重和病情进展快慢与其急性发作频率相关,防止或减少慢阻肺稳定期急性发作频次是减缓病情进展的关键.防治措施倡导糖皮质激素联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的早期、全程综合干预治疗,该措施安全有效,总体医疗费用较低.

    作者:黄思代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凝血系统的多个方面,其主要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急性创伤性凝血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消耗性凝血障碍,而是促凝系统、抗凝系统、血小板、纤溶系统及内皮系统动态平衡的紊乱.进一步地改进复苏策略、改善创伤患者预后,需要对急性创伤性凝血病病理生理有更好的理解.

    作者:任小强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新型的组合式输尿管软镜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与经皮肾镜碎石术等传统微创手术相比,具有接近“无创”、安全、有效、可重复治疗等优点,特别是在治疗马蹄肾合并肾结石、孤立肾合并肾结石等复杂性结石时具有明显优势,在微创治疗上尿路结石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文就组合式输尿管软镜在上尿路结石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华 刊期: 2014年第18期

  • 丁基苯酞对血管性痴呆的认知功能的影响

    丁基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炼出来的一种天然药物,研究发现其具有改善脑部微循环、保护线粒体、明显增加脑缺血区的血量以及减少神经功能损害等多种药理作用.丁基苯酞能有效地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减轻社会经济负担.该文将近年来丁基苯酞在血管性痴呆的动物实验及其改善认知功能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廖艳彪 刊期: 2014年第18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