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微粒在生物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吕琳琳

关键词:微粒, 细胞, 信息传递
摘要:微粒是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释放的一些小囊泡,含有丰富的来源细胞的表面蛋白和胞质成分,如表面受体、细胞因子、mRNA和microRNA等.微粒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学行为,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发生进展等.微粒通过转移自身部分内容物至靶细胞,调控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微粒作为一种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在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两种鼻中隔矫正术式术后并发症的比较研究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将陕西电子四○九医院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6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两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176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18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征情况.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8例,鼻中隔摆动23例,鼻梁塌陷7例,鼻小柱退缩5例;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除1例鼻中隔粉碎性骨折合并偏曲患者术后发生鼻中隔摆动、1例糖尿病患者因术后合并感染造成鼻中隔穿孔外,其他均无鼻梁塌陷、鼻小柱退缩、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摆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从现代微创及功能性手术角度来看优于后者.

    作者:李兰妮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低钾血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肿瘤合并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癌性恶病质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肿瘤细胞释放特异性的恶病质因子,造成机体细胞因子合成增加,宿主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使机体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性消耗,器官功能下降,终导致全身衰竭.调节肿瘤患者的电解质失衡,对于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莉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研究进展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妊娠期间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孕妇VTE的发生率约为0.1%,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肺栓塞.对妊娠VTE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可减少再发VTE.妊娠时VTE的治疗和预防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这两种药物不透过胎盘,因而避免了华法林的致畸风险.虽然在妊娠VTE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经验非常有限,但对大块肺栓塞和血流动力学严重受损的妊娠VTE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很可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作者:要跟东;石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156例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作者:李立艳;靳杨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炎症性肠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炎症性肠病(IBD)可以使患者出现许多并发症,营养不良是其中之一,其主要原因有摄入不足、吸收不良、能量消耗及丢失增加等,其可造成IBD病情持续不缓解甚至恶化,因此在IBD的治疗中营养支持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外的许多基础和临床研究已证实,营养支持可诱导IBD病情缓解、促进病变肠道组织修复,使病情保持在较长的稳定状态,其与药物及手术一样,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治疗手段.该文就目前肠内营养治疗及肠外营养治疗在IBD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李家群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酒精依赖伴有自杀意念患者认知功能分析

    目的 探讨伴有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的认知功能状况.方法 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在天津市安宁医院住院或门诊就诊的55例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和同期68例不伴自杀意念的酒精依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 HAMD-17)、汉密尔顿焦虑量表14(HAMA-14)及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 ①伴或不伴有杀意念酒精的依赖患者间年龄、教育程度、HAMD-17评分及HAMA-14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自杀意念者与不伴有自杀意念者的婚姻状况不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0.013,P<0.05);②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患者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延时记忆因子分值及RBANS总分均显著低于不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组(t=3.567、4.903、6.007、3.103,P<0.05);③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视觉广度、注意因子是酒精依赖患者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结论 伴自杀意念酒精依赖患者存在注意等认知功能损害,视觉广度、注意因子分值低的酒精依赖患者存在自杀意念的危险性可能更高,对有自杀意念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对于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王华侨;柴萌;王爱伟;孔永彪;张津津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体外循环(CPB)装置和心肌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患者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心脏瓣膜术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气胸、胸膜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肺出血及肺栓塞、灌注肺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肺部并发症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的生存率.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近视、弱视检测中的应用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活体生物组织切面显微检测系统.该系统具有非接触性、无损害性、分辨率高、重复性好等优点,除被广泛应用于黄斑部裂孔、视网膜色素上皮层(RPE)脱离、黄斑水肿、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的缺损及眼前后节的检查外,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OCT应用于正常视网膜、近视及弱视眼视网膜厚度的测量.检测结果证明,正常视网膜的视盘越大,神经纤维厚度越大;不同性别、眼别和年龄段的正常人对应的RNFL的OCT参数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高度近视眼黄斑RNFL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高度近视原位角膜磨镶术术后出现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水肿和RNFL轻度变薄与负压吸引时间的长短有关.不同类型的弱视,视网膜的厚度亦不同.

    作者:霍栎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作者:郭晓嘉;柴晔;曾鹏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肾脏在调控血糖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非传统的讨论,肾脏在维持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通过糖异生释放糖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并且在近曲小管水平对原尿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在出现高血糖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也适应性加强,终导致慢性高血糖,增加了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低血糖时,肾糖释放增加以维持血糖稳定.该文主要阐述肾脏在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血糖调控的机制以及对血糖平衡的潜在影响.

    作者:文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联合用药治疗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联合用药对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西安市第九医院2011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肾病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5例)给予依那普利10 ~20 mg/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10 mg/d,治疗时间为3个月.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24 h尿蛋白定量、血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肌酐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4 h尿蛋白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下降更为明显(P<0.05);舒张压和收缩压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5).结论 联合用药可以起到保护肾功能和改善糖代谢的双重作用,效果满意,应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许涵;梁维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线粒体凋亡通路的研究进展

    长期以来,线粒体被认为是细胞存活的关键.然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线粒体在细胞程序性死亡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才被人们所认知.线粒体凋亡通路与线粒体相关的一些重要蛋白,如促凋亡因子、细胞色素C、凋亡诱导因子(AIF)、线粒体衍生的第二种半胱天冬酶激活剂(Smac)、高温应激蛋白A2(HtrA2)、核酸内切酶G等在细胞凋亡过程中共同发挥着调控作用.该文主要就线粒体凋亡通路在哺乳动物细胞中所起作用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郑天胜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新进展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微创技术,通过超声波聚焦能够直接作用于癌灶杀死肿瘤细胞,并且能有效激活机体免疫.高强度聚焦超声单独治疗局限性早期前列腺癌效果确切,配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放射治疗或内分泌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其他前列腺癌治疗方式相比,高强度聚焦超声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作用机制,相关基础研究,治疗及联合治疗效果,并发症,局限性及展望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作者:姚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应激诱导蛋白sesns的研究进展

    sesn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应激诱导蛋白,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害.然而,它们的生理及生化作用并不依赖其氧化还原活性.在哺乳动物和果蝇中,sesns可促进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活化.应激可引起sesns表达,从而抑制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1.果蝇的sesns(dSesn)可以看作是雷帕霉素靶点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剂.近年来,sesns在应激、癌症、新陈代谢及衰老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王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手足口病临床实验室诊断的现状与进展

    手足口病(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部位皮疹、咽峡炎和少数患者并发脑膜炎、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近几年来HFMD并发症发生率不断增加,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重症HFMD导致病死率不断上升.实验室对HFMD早期特异诊断指标较少,运用常规项目建立一组针对HFMD早期诊疗的检查参考指标,对临床治疗HFMD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开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2009~2011年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2009 ~2011年抗抑郁药物临床用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6%.帕罗西汀近年来继续名列榜首,占平均用药金额的27.73%;DDDs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他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论 以帕罗西汀、氟西丁为代表的SSRI类抑郁药仍是近年来南京地区医院的一线药物,用药量正随着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逐渐重视而不断提高.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人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于1990年诞生后即迅速发展,很快被用于脑神经元功能的研究,进而又成为评价脊髓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在健康人、脊髓疾病及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成果,不仅显示了与解剖部位相对应的脊髓神经元活动,还进一步探索、解释了脊髓激活区的病理生理学原理.脊髓fMRI初步揭示了脊髓功能活动的特点,必将在脊髓生理病理学研究中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原发性腹主动脉消化道瘘的诊治进展

    原发性腹主动脉消化道瘘(PAEF),发病率低,但病死率极高,是血管外科医师面临的棘手难题之一.该文回顾了近年来PAEF的相关研究,着重论述了该病的临床表现及内镜、CT、血管造影、超声等辅助检查在早期诊断中的重要意义,并比较了开腹手术(原位或异位重建)与腔内隔绝术治疗该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等,认为早期诊断,快速手术治疗,选择合理术式,积极预防并发症等能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作者:韩利坤;唐波;刘冰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激素补充治疗的研究进展

    激素补充治疗(HRT)可确切缓解妇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后因雌激素缺乏引起的相关症状,但许多妇科恶性肿瘤的发生与女性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密切相关,必须保证HRT在获益的同时不增加肿瘤的复发风险.目前认为,Ⅱ型子宫内膜癌、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宫颈癌、外阴癌等为非性激素依赖肿瘤,应用HRT是安全的;虽然Ⅰ型子宫内膜癌和卵巢上皮性癌等为性激素依赖肿瘤,但至少目前没有证据支持HRT会影响患者的复发和预后.临床应用前要充分知情同意,并根据患者意愿和实际情况制订个体化方案.

    作者:施佳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于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门诊就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Unicap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等途径,将粉尘螨SPT阳性,且粉尘螨sIgE≥1级,ASST阴性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给予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基础的抗组胺药治疗,对照组50例仅给予抗组胺药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0.5年、1.0年、1.5年对两组进行病情评估.结果 治疗0.5年、1.0年、1.5年,试验组的有效率依次为64%、72%、82%,对照组依次为52%、58%、64%.治疗0.5年和1年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1,-1.122,P>0.05).治疗1.5年,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9,P<0.05).结论 SLIT在已确定变应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能针对病因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值得推荐.

    作者:蔡冰;谢汉平;罗光浦;周美凤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