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佳伟
肾纤维化是多种病因诱导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引起肾脏间质细胞增殖失调及细胞间质代谢失调、过量细胞外基质积聚、肾脏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病理过程,终导致肾衰竭.细胞因子是肾纤维化进展的关键因素.在各种病因刺激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并通过各种信号通路控制细胞核基因转录,导致肾纤维化.目前肾纤维化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信号通路、腺苷信号通路.该文着重阐述各信号通路转导途径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作者:李明亮;杜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微粒是从细胞膜上脱落而释放的一些小囊泡,含有丰富的来源细胞的表面蛋白和胞质成分,如表面受体、细胞因子、mRNA和microRNA等.微粒参与机体几乎所有的生理、病理生理学行为,如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发生进展等.微粒通过转移自身部分内容物至靶细胞,调控细胞的功能状态,因此微粒作为一种细胞间信息传递方式,在体内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吕琳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老年手术患者麻醉后并发症的原因,探讨预防及诊疗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大冶市人民医院行手术麻醉的10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中患者的平均动脉压、心率、体温进行监测,对主要的手术并发症进行统计.结果 患者麻醉诱导后以及插管1、3、5 min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较麻醉诱导前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低血压31例,高血压7例,术后并发低氧血症17例.结论 老年手术患者麻醉风险大,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为了保证患者的稳定恢复,应对患者的身体状态进行全面了解,评估心血管相关疾病对麻醉的影响,以使增强患者对麻醉的耐受性,保证患者在佳状态下进行手术.
作者:熊雄;熊双宝;周德祥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近20年来,医学界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发展.根据目前的三大主流学说--血管源学说、皮质扩散抑制性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以及偏头痛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偏头痛的动物实验模型也分为血管源性模型、神经血管源性模型、基因工程鼠模型和原发性头痛模型.该文对各种动物模型的适应范围与优缺点予以综述.
作者:吴小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2009 ~2011年抗抑郁药物临床用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6%.帕罗西汀近年来继续名列榜首,占平均用药金额的27.73%;DDDs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他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论 以帕罗西汀、氟西丁为代表的SSRI类抑郁药仍是近年来南京地区医院的一线药物,用药量正随着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逐渐重视而不断提高.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在临床普查中的临床价值和必要性.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260例60 ~86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情况.结果 术前有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临床表现,术中病灶情况与术前肠镜检查部位一致,早期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为53%.结论 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及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
作者:唐合兰;颜伟;杜斌;韩全利;杨春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妊娠期急性脂肪肝(AFLP)的临床特征及其终止妊娠时间对母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7年7月至2012年7月入住湖南省妇幼保健院的AFLP患者80例,根据诊断及分娩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确诊后<24 h终止妊娠组(A组)27例;确诊后24 ~48 h终止妊娠组(B组)21例;确诊后>48 h终止妊娠组(C组)32例.对三组患者终止妊娠前的检查情况、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与病死率、分娩方式的选择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实验室检查情况:B、C两组24 h尿蛋白>3 g的比率显著高于A组(P<0.01).②孕产妇情况:C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率高于A组(P<0.01);B、C组急性肾衰竭发生率高于A组(P<0.01);C组孕产妇病死率高于A组(P<0.01);三组AFLP孕产妇阴道分娩率、剖宫产分娩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新生儿情况:C组新生儿窒息率及围生儿病死率均高于A组(P<0.01).结论 AFLP一经确诊,应该适时地对其进行终止妊娠处理,终止妊娠的佳时机应在确诊后的48 h以内,对母儿的预后影响较小.
作者:唐圣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中,出血部位的诊断仍属难点,其诊断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取决于医师的技能和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范围.因此,医师对不同检查及治疗方式的熟练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正确地对下消化道大出血实施诊疗.
作者:罗川栩;任林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于1990年诞生后即迅速发展,很快被用于脑神经元功能的研究,进而又成为评价脊髓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在健康人、脊髓疾病及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成果,不仅显示了与解剖部位相对应的脊髓神经元活动,还进一步探索、解释了脊髓激活区的病理生理学原理.脊髓fMRI初步揭示了脊髓功能活动的特点,必将在脊髓生理病理学研究中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Girdin蛋白是一种新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多种肿瘤细胞和不成熟的内皮细胞中处于中、高表达水平.Girdin蛋白参与多种细胞内活动,包括肌动蛋白骨架的稳定和重构、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转导通路以及与Gα的相互作用,并且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血管新生和自我吞噬等的调节,终导致肿瘤细胞的转移浸润.Girdin蛋白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朱明文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6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硫酸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新生儿生存率、新生儿体质量、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及24 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可改善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作者:张利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手足口病(HFMD)是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部位皮疹、咽峡炎和少数患者并发脑膜炎、脑干脑炎和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常见传染病,其中以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为常见.近几年来HFMD并发症发生率不断增加,对儿童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尤其是重症HFMD导致病死率不断上升.实验室对HFMD早期特异诊断指标较少,运用常规项目建立一组针对HFMD早期诊疗的检查参考指标,对临床治疗HFMD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吴开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妊娠期间的一种常见疾病,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常见原因.孕妇VTE的发生率约为0.1%,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为肺栓塞.对妊娠VTE患者给予抗凝治疗可显著降低病死率并可减少再发VTE.妊娠时VTE的治疗和预防应使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这两种药物不透过胎盘,因而避免了华法林的致畸风险.虽然在妊娠VTE患者中给予溶栓治疗的经验非常有限,但对大块肺栓塞和血流动力学严重受损的妊娠VTE患者给予溶栓治疗很可能起到挽救生命的作用.
作者:要跟东;石建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与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两种术式的术后并发症.方法 将陕西电子四○九医院2006年8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鼻中隔偏曲患者363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双盲分为两组: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176例)行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187例)行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术后随访24个月.比较两组术后并发征情况.结果 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组术后发生鼻中隔穿孔8例,鼻中隔摆动23例,鼻梁塌陷7例,鼻小柱退缩5例;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组除1例鼻中隔粉碎性骨折合并偏曲患者术后发生鼻中隔摆动、1例糖尿病患者因术后合并感染造成鼻中隔穿孔外,其他均无鼻梁塌陷、鼻小柱退缩、鼻中隔穿孔、鼻中隔摆动等术后并发症发生,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鼻内镜下改良鼻中隔成形术较鼻内镜下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术后并发症少,从现代微创及功能性手术角度来看优于后者.
作者:李兰妮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IM患儿为IM组,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M组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2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1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受损的IM患儿外周血CD21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P<0.01),而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而CD19低表达,以利于病毒进入细胞并导致潜伏型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作者:刘增荣;雷霞;杨洁;刘青松;刘剑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探索急诊科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流行病学的特点.方法 将北京市朝阳区第二医院急诊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156例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65 ~79岁为老年组(72例),≥80岁为高龄组(84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基础疾病分布,同时分析其性别和年龄分布以及发病月份分布,来诊时血压特点及转归等情况.结果 高龄组女性急救车送诊率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男性患者由家属送诊率显著增高(P<0.01);高龄组女性收入院率显著高于老年组(P<0.05),而老年组男性患者收入院治疗的比率高于高龄组(P<0.01);急性左心衰竭发病高峰年龄为71 ~90岁,发病月份分布特点为冬春季高发,基础疾病分布为冠心病,高血压常见.高龄组低血压发生率、病死率均高于老年组(P<0.05).结论 急诊科的老年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有其特有的流行病学特点,对其进行充分了解后,就可以对此类患者尽早进行正确判断,及时治疗,提高患者生存率,减少误诊.
作者:李立艳;靳杨 刊期: 2013年第18期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中药柴胡在临床抗抑郁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其药理的研究也有了诸多新发现,包括柴胡类复方制剂、柴胡提取物和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的抗抑郁研究等,多涉及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元形态活性及其信号通路已成为研究热点,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辛义周;李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目的 比较分析两种丙型肝炎病毒(HCV)核酸定量检测试剂盒的临床性能.方法 随机抽取63例临床血清样本进行平行检测,分别采用HCV磁珠法试剂和对照试剂检测血清中RNA水平.结果 对照试剂检测63例临床样本中有22例阳性,41例阴性;磁珠法试剂检测63例样本中有27例阳性,36例阴性,两种试剂的阳性样本具较好的一致性(P=0.000),磁珠法试剂与对照试剂的定量检测结果具有线性相关性(r=0.935,P<0.05).结论 两种试剂都可以应用于HCV临床检测,磁珠法试剂具有更高的灵敏度,是一种比较理想的HCV RNA定量检测试剂.
作者:张桂红;苏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微创技术,通过超声波聚焦能够直接作用于癌灶杀死肿瘤细胞,并且能有效激活机体免疫.高强度聚焦超声单独治疗局限性早期前列腺癌效果确切,配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放射治疗或内分泌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其他前列腺癌治疗方式相比,高强度聚焦超声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作用机制,相关基础研究,治疗及联合治疗效果,并发症,局限性及展望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作者:姚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妇科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疾病,目前非手术药物治疗主要为化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传统的化疗药物存在普遍的耐药现象和严重的不良反应.妇科恶性肿瘤有效低毒的治疗新策略亟待探索.研究发现,组蛋白去乙酰化高表达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成为研发抗肿瘤新辅助治疗的热点.辛二酰苯胺异羟肟酸作为第一个被批准应用于临床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刘朝晖 刊期: 2013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