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应用丹参注射液治疗的妊娠结局分析

张利平

关键词:轻度子痫前期, 丹参注射液, 妊娠结局
摘要:目的 探讨丹参注射液对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126例轻度子痫前期孕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硫酸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硫酸镁联合丹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24 h尿蛋白、新生儿生存率、新生儿体质量、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前期及子痫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压及24 h尿蛋白均显著下降,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胎心异常率、重度子痫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参注射液治疗,可改善轻度子痫前期孕妇妊娠结局,提高新生儿生存率.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2009~2011年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分析南京地区抗抑郁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南京地区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抗抑郁药物的销售金额、用药频度(DDDs)和限定日费用(DDC)等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南京地区2009 ~2011年抗抑郁药物临床用药的DDDs和销售金额继续呈逐年上升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22.56%.帕罗西汀近年来继续名列榜首,占平均用药金额的27.73%;DDDs排列前3位的依次为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其他类和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结论 以帕罗西汀、氟西丁为代表的SSRI类抑郁药仍是近年来南京地区医院的一线药物,用药量正随着临床上对抑郁症的逐渐重视而不断提高.

    作者:刘慧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在慢性荨麻疹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慢性荨麻疹患者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SLI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9月于佛山市顺德区慢性病防治中心门诊就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100例.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自体血清皮肤试验(ASST)、变应原皮肤点刺试验(SPT)、Unicap方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E(sIgE)等途径,将粉尘螨SPT阳性,且粉尘螨sIgE≥1级,ASST阴性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50例给予粉尘螨舌下特异性免疫治疗结合基础的抗组胺药治疗,对照组50例仅给予抗组胺药对症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0.5年、1.0年、1.5年对两组进行病情评估.结果 治疗0.5年、1.0年、1.5年,试验组的有效率依次为64%、72%、82%,对照组依次为52%、58%、64%.治疗0.5年和1年时,两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031,-1.122,P>0.05).治疗1.5年,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29,P<0.05).结论 SLIT在已确定变应原的慢性荨麻疹患者中,能针对病因治疗,改善临床症状,减少疾病复发,值得推荐.

    作者:蔡冰;谢汉平;罗光浦;周美凤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在危重病患者救治中的应用进展

    通过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在危重患者的救治中是简便且可靠的辅助措施,它能够迅速地反映机体氧供需平衡的瞬间变化,优于传统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早期发现组织缺氧、指导目标导向治疗、评估危重病患者病死率及预后有重要意义.ScvO2的降低是氧输送不能满足组织需氧而引起的,是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的重要表现,同时也是心排血量改变的重要诊断指标.通过监测ScvO2、及早纠正氧输送与氧消耗的失衡、降低组织缺氧程度,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死率.

    作者:王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柴胡抗抑郁的药理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是当今社会常见的精神情感障碍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近年来,中药柴胡在临床抗抑郁治疗中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对其药理的研究也有了诸多新发现,包括柴胡类复方制剂、柴胡提取物和有效成分柴胡皂苷的抗抑郁研究等,多涉及神经、免疫和内分泌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元形态活性及其信号通路已成为研究热点,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了更多科学依据、为新药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作者:辛义周;李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缺血后处理对肾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大鼠急性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缺血后处理对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2012年9月购自武汉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的38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8只)、缺血/再灌注组(10只)、缺血后处理组(10只)、缺血预处理组(10只).建立原位大鼠单侧肾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摘除右肾后对左肾行缺血后处理,10 s再灌注,10 s缺血,6次循环后再灌注24 h.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尿素氮、肌酐,比色法测定血浆一氧化氮.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eNOS表达.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胞质eNOS水平.结果 肾缺血/再灌注24 h后,缺血/再灌注组中血尿素氮、肌酐、一氧化氮较假手术组显著增高(P<0.05),组织中eNOS表达较假手术组升高(P<0.05),缺血后处理组和缺血预处理组中的血尿素氮、肌酐较缺血/再灌注组降低(P<0.05),血清一氧化氮和组织中eNOS较缺血/再灌注组中升高更显著(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其保护机制可能与缺血后处理诱导eNOS的合成增多有关.

    作者:陈晖;刘修恒;王磊;翁小东;邱涛;刘林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应激诱导蛋白sesns的研究进展

    sesns是一类高度保守的应激诱导蛋白,可保护细胞免受氧化应激损害.然而,它们的生理及生化作用并不依赖其氧化还原活性.在哺乳动物和果蝇中,sesns可促进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的活化.应激可引起sesns表达,从而抑制雷帕霉素靶点复合物1.果蝇的sesns(dSesn)可以看作是雷帕霉素靶点的一种负反馈调节剂.近年来,sesns在应激、癌症、新陈代谢及衰老方面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王星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病因及诊治的研究进展

    随着心脏外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体外循环(CPB)装置和心肌保护措施的不断改进,患者CPB术后肺部并发症和病死率均有所下降,但瓣膜置换术后肺部并发症是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常见的临床问题.心脏瓣膜术后肺部并发症主要有气胸、胸膜腔积液、肺不张、肺水肿、肺部感染、呼吸衰竭、急性肺损伤、肺出血及肺栓塞、灌注肺等.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肺部并发症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的生存率.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周血CD19、CD21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38例IM患儿为IM组,选择同期来本院体检的22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的外周血B淋巴细胞CD19、CD21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IM组外周血中B淋巴细胞CD21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19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肝功能受损的IM患儿外周血CD21淋巴细胞百分率显著高于肝功能正常的IM患儿(P<0.01),而CD19淋巴细胞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EB病毒感染可诱导B淋巴细胞持续高表达CD21,而CD19低表达,以利于病毒进入细胞并导致潜伏型感染和增殖性感染.

    作者:刘增荣;雷霞;杨洁;刘青松;刘剑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生长激素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研究进展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胰酶激活和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为主要特征的伴或不伴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急腹症.由于该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近年来研究发现,生长激素(GH)联合生长抑素(SS)治疗SAP取得良好效果.该文回顾性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GH治疗SAP可能的作用机制及GH联合SS治疗SA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陈文静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肺结核实验室诊断的研究进展

    肺结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肺部变态反应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是各级检验机构重点关注和检测的传染性疾病之一.近年来该病在我国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虽然一经确诊后治疗手段比较成熟和固定,但早期检查和早期发现对于疾病的病程及预后有重大的影响.该文就近期肺结核在诊断技术方面的进展作一综述,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

    作者:刘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神经钙黏蛋白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

    目的 探讨正常宫颈组织、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患者宫颈中神经钙黏素(N-cad)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宫颈癌38例、CIN 25例和12例正常宫颈组织中N-cad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及宫颈癌中N-cad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N-cad的表达在宫颈癌的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年龄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cad在宫颈癌组织中均存在明显过度表达现象,可为宫颈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潜在靶分子.

    作者:王国平;朱莉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下消化道大出血作为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导致较高的病死率.在下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中,出血部位的诊断仍属难点,其诊断方法的应用更多地取决于医师的技能和经验.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宽了下消化道出血诊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范围.因此,医师对不同检查及治疗方式的熟练掌握显得尤为重要,以便能够正确地对下消化道大出血实施诊疗.

    作者:罗川栩;任林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肾脏在调控血糖内稳态中的重要作用

    基于非传统的讨论,肾脏在维持人体血糖平衡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受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通过糖异生释放糖进入血液循环,又通过摄取血液循环中的葡萄糖来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并且在近曲小管水平对原尿中的葡萄糖进行重吸收.在出现高血糖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作用也适应性加强,终导致慢性高血糖,增加了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低血糖时,肾糖释放增加以维持血糖稳定.该文主要阐述肾脏在正常人体的生理功能,对血糖调控的机制以及对血糖平衡的潜在影响.

    作者:文艺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肾纤维化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肾纤维化是多种病因诱导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引起肾脏间质细胞增殖失调及细胞间质代谢失调、过量细胞外基质积聚、肾脏组织结构破坏及功能丧失的病理过程,终导致肾衰竭.细胞因子是肾纤维化进展的关键因素.在各种病因刺激下,细胞因子过度表达并通过各种信号通路控制细胞核基因转录,导致肾纤维化.目前肾纤维化信号通路主要涉及转化生长因子β/Smad信号转导通路、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级联信号通路、腺苷信号通路.该文着重阐述各信号通路转导途径及其相互关系,总结肾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分子机制.

    作者:李明亮;杜洁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260例结直肠癌临床分析与肠镜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 探讨结肠镜检查在临床普查中的临床价值和必要性.方法 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月空军总医院收治的260例60 ~86岁老年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肠镜检查结果和术后病理情况.结果 术前有腹痛、腹胀、便血、大便性状改变等临床表现,术中病灶情况与术前肠镜检查部位一致,早期结直肠肿瘤检出率为53%.结论 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判断结直肠癌的部位、范围、程度和进展情况,提高早期结直肠癌的检出率及结直肠癌的防治水平.

    作者:唐合兰;颜伟;杜斌;韩全利;杨春敏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偏头痛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现状

    偏头痛是一种常见的、复杂的神经血管性疾病.近20年来,医学界对偏头痛发病机制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新的治疗方法也不断产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偏头痛动物模型的发展.根据目前的三大主流学说--血管源学说、皮质扩散抑制性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以及偏头痛的发生具有遗传倾向,偏头痛的动物实验模型也分为血管源性模型、神经血管源性模型、基因工程鼠模型和原发性头痛模型.该文对各种动物模型的适应范围与优缺点予以综述.

    作者:吴小芳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人脊髓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于1990年诞生后即迅速发展,很快被用于脑神经元功能的研究,进而又成为评价脊髓功能的无创性影像学检查方法,并在健康人、脊髓疾病及损伤患者的研究中取得了诸多成果,不仅显示了与解剖部位相对应的脊髓神经元活动,还进一步探索、解释了脊髓激活区的病理生理学原理.脊髓fMRI初步揭示了脊髓功能活动的特点,必将在脊髓生理病理学研究中拥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张媛媛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低钾血症治疗的研究现状

    肿瘤合并低钾血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尤其是癌性恶病质患者往往存在严重的代谢紊乱,肿瘤细胞释放特异性的恶病质因子,造成机体细胞因子合成增加,宿主分解代谢增强、合成代谢减少,能量消耗增加,从而使机体储存的脂肪和蛋白质进行性消耗,器官功能下降,终导致全身衰竭.调节肿瘤患者的电解质失衡,对于提高晚期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莉霞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是在体外用白细胞介素2、肿瘤坏死因子γ以及CD3单抗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而获得的一组异质细胞群(CD3 +CD56 +),其增殖能力和细胞毒活性都较高.其不但可逆转部分白血病细胞的多药耐药现象,还可能对G0期的瘤细胞有效.一些临床Ⅰ~Ⅱ期试验已经证实了CIK细胞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临床上为进一步提高CIK细胞的疗效,还应用了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白细胞介素2和树突状细胞等).CIK细胞内在抗肿瘤的生物学机制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效果.

    作者:郭晓嘉;柴晔;曾鹏云 刊期: 2013年第18期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前列腺癌治疗中的新进展

    高强度聚焦超声是一种治疗肿瘤的微创技术,通过超声波聚焦能够直接作用于癌灶杀死肿瘤细胞,并且能有效激活机体免疫.高强度聚焦超声单独治疗局限性早期前列腺癌效果确切,配合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放射治疗或内分泌联合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与其他前列腺癌治疗方式相比,高强度聚焦超声有其独特优势.该文对高强度聚焦超声的作用机制,相关基础研究,治疗及联合治疗效果,并发症,局限性及展望等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系统论述.

    作者:姚明华 刊期: 2013年第18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