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伟涛;宁美真;张杰
认知功能评估量表是临床常用的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的方法.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是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和思维定向力障碍,常持续数月或数年.POCD导致患者康复延迟、增加医疗费用,并影响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上关于认知功能的测试方法很多,但没有专门针对POCD的评估工具.该文就量表的选择、测试时间点的确定以及测试的注意事项等方面予以综述,期望对POCD的研究有所帮助.
作者:郑旭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急诊胃镜在治疗上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深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胃镜治疗,对照组采用保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输血量及治疗后止血与再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住院时间和住院期间输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分别为[(7.2±0.9) d vs(11.3±1.4) d]和[(225.8±39.1) mL vs(363.1±60.7) mL],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止血情况:试验组显效28例、有效18例、无效4例,对照组显效15例、有效22例、无效13例,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0%和74.0%,试验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成功止血5 d后,试验组再出血1例,对照组再出血7例,再出血率分别为2%和14%;需转为外科手术治疗,试验组3例,对照组10例,手术治疗率分别为6%和20%.结论 急诊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出血具有止血效果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柳勋法;刘莉;钟源波;龙连宫 刊期: 2013年第23期
褪黑素是一种由脊椎动物脑中松果腺体分泌的吲哚类激素,它可能通过对细胞周期的调节、通过调钙蛋白M与雌激素信号通路发生联系而发挥抑制人类肿瘤生长、扩散的作用.褪黑素已在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发病及治疗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果,但对肝癌的研究并不深入,可能与黑色素对肝细胞凋亡诱导、影响肝癌细胞周期以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有关,该文就褪黑素抗肝癌作用机制的研究新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刘畅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以滑膜关节炎症和破坏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随着其发病机制和相关细胞因子研究的深入,对RA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型生物制剂的发展上.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中轴骨骼,以骶髂关节炎为标志,AS的药物治疗一直为风湿病学家所关注.该文就目前新型生物制剂的发展情况与关节腔灌注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纪晓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研究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期间湛江骨科医院内科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给予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的联合纳洛酮组和机械通气治疗的机械通气组,观察机械通气情况、应激指标及远期生活质量.结果 联合纳洛酮组与机械通气组相比,呼吸性相关肺炎(VAP)发生率(42.22% vs 20%)、X线征象消失时间[(9.4±1.2) h vs(6.9±0.8) h]、肺部啰音缓解时间[(7.1±0.9) d vs(5.2±0.6) d]、机械通气时间[(5.4±0.6) d vs(3.8±0.5) d]以及血糖水平[(5.96±0.68) mmol/L vs(4.34±0.57) mmol/L]、汉密尔顿焦虑评分[(23.3±2.6) vs(14.5±1.9)]、汉密尔顿抑郁评分[(21.2±2.7) vs(15.4±3.1)]、疼痛数字等级评分[(5.1±0.8) vs(2.6±0.4)]显著降低;血氧饱和度(96.30±10.32)%、血胰岛素水平(10.23±1.32) mU/L,以及治疗后不同时间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机械通气组.结论 机械通气联合纳洛酮治疗能够有效促进病情恢复、缓解应激状态、改善远期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作者:吴河海;张再鸿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垂直传播是指HBV从亲代传给子代的一种传播方式,包括母婴传播、父婴传播和遗传传递,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在机体的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PBMC是HBV肝外的一个重要靶细胞,HBV存在该细胞中,并在其中复制和表达.HBV侵入PBMC后,HBV DNA通过其整合酶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整合到细胞的核内基因组上,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细胞正常功能.孕妇PBMC中HBV-DNA阳性是新生儿宫内感染的高危因素,PBMC中HBV-DNA是否阳性直接影响孕期免疫阻断治疗,降低宫内感染率的疗效.
作者:焦芳艳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颈围的测量简单易行,立位平视时绕环甲软骨上缘一周的围度.在不同种族、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颈围是上身皮下脂肪蓄积的标志物,颈围增大可作为筛查超重和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的重要参考指标.非酯化脂肪酸水平升高导致身体脂肪的异位分布、亚洲人种的特殊代谢特点及众多脂肪因子发挥的生理和病理效应可能参与其发生机制.在大规模的人群体检及简易的诊室中,通过测定颈围有助于心脑血管事件的早期预防,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红星 刊期: 2013年第23期
放化疗导致的口腔黏膜炎的发生率高、危害大,并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癌症放化疗性口腔黏膜炎会造成许多负面的和潜在的威胁生命安全的后遗症,尤其是头颈部肿瘤,目前尚无明确的药物预防策略建议.了解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发展情况及危险因素有利于医护人员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护措施,以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作者:龚丽俐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黄芪的主要有效成分为多糖类、皂苷类、黄酮类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其他成分还有香豆素、胆碱、甜菜碱、亚油酸、叶酸及多种维生素等物质.黄芪的药理活性广泛,除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排毒、利水消肿及托毒生肌等功效外,还具有促骨髓基质干细胞及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作用,同时,其对口腔疾病可疑致病菌亦有抑制作用.
作者:李炳红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复发性流产(RPL)是指连续发生两次或以上20周前的自然流产.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抗体(APL)引起的一组反复动脉或静脉血栓、流产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总称.APS引起RPL的发病机制可能与APL、补体、内皮细胞、膜联蛋白有关.目前治疗APS导致的RPL后妊娠的方法主要是抗凝治疗,如肝素、阿司匹林等.对这些方法加以比较有利于临床选择有效的治疗措施.
作者:李玲 刊期: 2013年第23期
芒果苷是一种四羟基吡啶的碳糖苷,属双苯吡酮类化合物.现代的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芒果苷以及含芒果苷植物提取物具有多方面的生理和药理作用.近研究发现,芒果苷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均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阐明芒果苷抗氧化机制,将有利于提高对芒果苷的认识,也将提供芒果苷实验研究及临床治疗的理论依据.
作者:程建文 刊期: 2013年第23期
肺癌作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肺癌生物治疗是一种利用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或肿瘤生长,从而达到抑瘤目的 的治疗方法,是继手术、放疗、化疗模式之后新兴的治疗手段,它具有常规治疗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文就树突状细胞疫苗、相关肿瘤抗原疫苗、肿瘤细胞疫苗、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胡春燕;何凤 刊期: 2013年第23期
不明原因发热(FUO)因其病因复杂,缺乏特异的检测手段和方法,是临床常见的疑难病症之一.目前国际上尚无公认的FUO诊断策略.先从前期的病史、体检、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结果中寻找有潜在诊断价值的线索(PDCs),再根据PDCs有针对性的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进行特异性的检查能进一步明确病因.对无法确诊者选择全身炎症示踪显像,随访至病情缓解或出现新的诊断线索.目前仍有少部分FUO无法明确诊断.
作者:缪媛媛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病率逐年递增,经典观点认为其发病机制是在妊娠初期胎儿获取葡萄糖量增加,母体雌激素、孕激素分泌增加,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多,造成高胰岛素血症,在孕中后期,胎盘激素随孕周增加而分泌增多,具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使母体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GDM的发生还可能与遗传易患性、炎性因子、细胞因子等有关,而母亲年龄、孕前体质量、受教育程度与职业也可影响GDM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曹晶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超声检测收缩压与舒张压(S/D)比值联合胎心监护预测胎儿宫内缺氧的价值.方法 选择绵阳市人民医院2011年3月至2013年4月住院治疗的110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妊高征组,并同期选择分娩正常孕妇120例为分娩正常组,全部行脐血流S/D的检测,并进行胎心监护,记录两组受试者围生儿结局,并对脐血流S/D以及胎心监护的检测结果与妊娠高血压患者围生儿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在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以及胎儿宫内窘迫方面比较,妊高征组显著高于分娩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胎心监护与脐血流S/D异常结果比较,妊高征组显著高于分娩正常组(P<0.01);妊高征组中的脐血流S/D与胎心监护异常对围生儿结局有较大影响.结论 脐血流S/D检测联合胎心监护对预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是否会出现胎儿宫内缺氧有重要应用价值,是十分重要的判定指标,值得产科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尹维;何芬 刊期: 2013年第23期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病症,是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损害的病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常伴有左心室肥厚、脑病、胰岛素抵抗、慢性肾脏病等并发症.高血压对人类健康产生危害的同时,其并发症以高发生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对人类和社会产生了严重压力.该文对高血压并发症模型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高血压并发症的研究、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农彩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深圳市龙岗人民医院经瑞芬太尼麻醉后进行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患者8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为Ⅰ~Ⅱ级,所有患者根据其手术顺序平均分为布托啡诺镇痛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麻醉方法均为静吸复合全麻,术中采用丙泊酚、瑞芬太尼持续静脉泵注及吸入七氟烷维持麻醉.手术结束后,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立即静脉注射布托啡诺25 μg/kg,生理盐水对照组静脉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于患者苏醒后30、60、120 min行视觉模拟疼痛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并记录两组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以及术后要求镇痛患者例数、镇痛药物用量和麻醉苏醒后3 h内的不良事件.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后恢复自主呼吸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瑞芬太尼总用量以及各时点的Ramsay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各时点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患者,苏醒后3 h内布托啡诺镇痛组患者的恶心、呕吐、寒战的发生率明显更低,且术后要求镇痛的患者比例及镇痛药物的用量均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有精神症状、呼吸抑制以及低氧血症现象发生.结论 布托啡诺能够安全、有效地预防瑞芬太尼麻醉后痛觉过敏现象的发生.
作者:王新 刊期: 2013年第23期
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的一个远支,是一个重要的心血管保护因子.随着研究的广泛与深入,发现GDG-15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危险分层以及预后判断密不可分,尤其是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其能否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的独立生物学标志物具有长远意义.
作者:王丽丽 刊期: 2013年第23期
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临床中主要采取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并取得较好的效果.由于小儿呼吸与循环代偿能力比较差,在麻醉过程中很容易诱发应激反应,严重时可导致患者呼吸停止.因此,选取合理的麻醉药物以及麻醉方法对小儿麻醉有着重要价值.该文就近年来临床中一些新的小儿气管支气管异物取出术麻醉的药物以及方法予以综述,以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李水忠 刊期: 2013年第23期
2型糖尿病肾病(T2DN)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目前对T2DN仍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防治T2DN的研究就显得非常重要,建立与人类发病机制相似的T2DN动物模型是防治研究的关键问题.迄今为止仍无理想的T2DN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的T2DN动物模型常用的制备方法有链脲菌素药物诱导法、四氧嘧啶药物诱导法、KK-Ay小鼠、db/db小鼠、OLETF大鼠等.
作者:安增梅 刊期: 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