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64排CT引导下全自动活检枪经皮穿刺活检在肺内病变诊断中的应用

范芬;赵德信;姚田岭

关键词:64排CT引导, 三维重建, 肺穿刺, 活检
摘要:目的探讨64排CT引导下全自动活检枪经皮穿刺活检肺内病灶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经皮穿刺肺内病灶的患者,经病理明确诊断53例.结果 55例患者穿刺诊断为原发性肺癌39例(其中鳞癌17例、腺癌21例、未分化癌1例),转移性肺癌6例,胸膜间皮瘤2例,结核1例,炎性病变5例,不能明确诊断2例.穿刺活检诊断准确率为96.4%,均未出现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64排CT引导下全自动活检枪经皮肺穿刺活检是一种安全、准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肺内病变的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食物不耐受及其IgG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

    食物不耐受是一种复杂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它使机体产生食物特异性IgG抗体,此抗体与食物分子形成免疫复合物,可引起相应组织发生炎性反应,表现为全身各系统的症状与疾病.食物不耐受因其症状隐匿且无特异性,故临床诊断较为困难.食物特异性IgG抗体的检测,为判断不耐受食物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方法.根据IgG抗体检测结果,忌食或少食不耐受食物,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症状、控制及预防疾病,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白雪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炎性衰老与老年性聋

    老年性聋的发病机制仍不明了,研究较多的有衰老、基因突变、氧化应激等.其中炎性衰老是指在自然衰老进程中机体呈现的进展性的慢性促炎性反应状态.其中促炎性细胞因子和氧化应激在炎性衰老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促炎性细胞因子在多种内耳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炎性衰老与某些年龄相关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密切相关,老年性聋作为年龄相关性疾病的一种,可能与炎性衰老有关.

    作者:张燕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异常结果分析及对策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是免疫学中常见的试验方法,操作简单,如在操作中不注意,会引起许多异常结果,如白板、显色弱和灵敏度低、灵敏度过高、板底高、高背景、假阳性等,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实验前检查试剂和室温平衡试剂、选择合适的防腐剂、质控品或标本按要求储存、检查滤光片、严格操作、注意洗板事项,只有按操作说明书严格操作,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

    作者:陈成进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加巴喷丁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加巴喷丁系新型抗癫痫药,近年来成为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NPP)的一线用药,如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癌性NPP等.虽然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确切机制仍不明确,但是更多的证据倾向于对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钙通道拮抗两种机制.加巴喷丁治疗NPP是安全的,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眩晕、嗜睡.现就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加巴喷丁治疗NPP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冯洁;李丽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牛颈静脉带瓣管道的抗钙化研究进展

    应用带瓣管道重建右心室流出道是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一项重要手段.近年来,戊二醛处理的牛颈静脉带瓣管道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术后管道钙化、衰败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目前抗钙化处理方法有去细胞、染料介导光氧化、环氧化合物、组织工程等,但单一方法往往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多种方法联合处理将是组织工程技术发展的方向.

    作者:林曦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免气腹与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比分析

    目的通过对免气腹与气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的对比分析,探讨免气腹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行免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免气腹组)患者26例,及气腹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气腹组)31例进行回顾性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发生并发症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手术均在腹腔镜下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免气腹组手术时间明显少于气腹腹腔镜组[(97.6±24.7) min vs (120.9±26.4) min,(P<0.05)].免气腹组术中出血量[(227.4±84.5) mL vs (339.6±98.7) mL,(P<0.05)]明显少于气腹组.气腹组术后发生5例皮下气肿,而免气腹组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气腹腹腔镜子官肌瘤切除相比,免气腹法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手术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对患者循环呼吸影响小等优点,值得推广应用.但其对术后再次妊娠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唐龙英;章青;倪倩;曹蕾;陈丹妮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心电图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

    心房不应期缩短引起心房的碎裂电活动和局灶自律性增高是心房颤动的主要发生机制.心房颤动又会导致心房组织纤维化,从而导致心房肌电生理、结构、功能、自主神经和代谢的异常变化.心电图及其相关技术可以检测到这些异常变化,因此,心电图的一些指征如P波离散度、P波大时间、P波变异性、期前收缩和心率变异性等可以预测心房颤动的发生或复发,为临床早期发现心房颤动的高危人群和预防提供参考.

    作者:李业莲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医药治疗围绝经期抑郁症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围绝经期抑郁症的发病率逐渐攀升,已经成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典型代表疾病.在此总结2005 ~2011年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疗法、中药联合心理治疗等领域治疗该病的研究进展,认为以补肾舒肝,宁心安神、理气解郁为治则的治疗方法有良好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参考.同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作者:赵珂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老年消化性溃疡12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的122例老年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预后,并于同期入院的122例非老年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老年组有典型症状者显著少于非老年组;老年组和非老年组胃溃疡分别占49.18%和27.86%;老年组并发上消化道出血40例,占51.28%,明显高于非老年组19例,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发病率降低,胃溃疡和胃癌发病率增加.老年消化性溃疡临床症状不典型,胃镜检查时应仔细观察,积极规范治疗消化性溃疡及其并发症和合并的基础疾病.

    作者:安学健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弥漫性肺骨化症的研究现状

    弥漫性肺骨化症(DPO)临床上十分罕见,常被误诊为肺部其他疾病.本病多继发于慢性肺部疾病,少数可为特发性.细胞组织损伤、炎症刺激、碱性环境、遗传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影像学肺内发现弥漫分布粟粒状、分支状或珊瑚礁状钙化影应高度怀疑为本病,肺活检病理学检查肺内有成熟骨化灶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作者:李宝江;姜忠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股骨颈骨折的外科治疗进展

    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颈骨折发病率越来越高.根据患者年龄、全身情况、骨折类型及功能要求等选择内固定、骨瓣移植或关节置换,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前大多主张对儿童及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骨瓣移植或骨瓣移植加内固定治疗;老年患者采用关节置换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对提高患者股骨颈骨折愈合率和改善术后功能方面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

    作者:李瑞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的研究进展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是乙型肝炎核心抗原的可溶性成分,为HBV复制和具有传染性的标志.HBeAg可与人白细胞抗原协同,并调节宿主的免疫应答,在HBV病毒的清除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HBeAg对HBV DNA的复制具有调节作用.在临床实践中,HBeAg的检测对指导乙型肝炎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HBeAg变异后出现的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使其越来越受到重视.

    作者:高尚秀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胰高糖素样肽1类似物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胰高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肠肽类激素,GLP-1不仅可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抑制B细胞凋亡、促进B细胞增殖、抑制胰高糖素分泌;还可降低食欲,延缓胃排空;GLP-1对心血管功能产生有益作用.人GLP-1类似物适用于二甲双胍、磺脲类和(或)胰岛素增敏剂控制血糖仍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1型糖尿病中,GLP-1对空腹血糖的作用,取决于患者血糖、胰升糖素水平及残存胰岛B细胞功能.GLP-1能改善餐后血糖的波动,根据患者残存B细胞功能的多少,其作用机制可能有差别.

    作者:蒋飞霞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肾衰竭患者血清甲状旁腺激素检测的临床应用

    肾衰竭作为大多数肾脏疾病的终末期,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甲状旁腺激素在衰竭患者体内的高水平状态可引发一系列毒性反应,在疾病的临床进展及转归中产生着重要的效应.近年来,甲状旁腺激素在肾衰竭发生发展中所起的影响效应已受到广泛重视.血清甲状旁腺激素的测定不仅有助于对肾衰竭的诊断及临床分期的判定,而且对其并发症的预防及疗效的评估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作者:徐可为;刘徽婷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中医药在无复流防治中的地位与作用机制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运重建后无复流的防治是冠状动脉再灌注治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无复流发生机制复杂.近来众多研究表明,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传统中药,在防治无复流方面往往显示出多层面、多靶点效应,疗效显著,体现了中医药的整体特色优势.并且药理研究也初步阐明中药的部分作用机制,如抑制炎性反应、抗血小板聚集、清除氧自由基等.总之,中药在无复流防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作者:王琳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缺氧和缺氧诱导因子1α:肿瘤转移的中心调控子

    缺氧在大多数实体瘤中普遍存在,通常与预后不良具有相关性.作为缺氧诱导因子的功能亚基,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受氧浓度调控,它的高表达通常与肿瘤转移和较差的临床结局相关.近的研究显示,肿瘤转移的每一个步骤,从初的上皮细胞向间充质细胞的转变到终的远处器官转移,都在缺氧的潜在调控之下,表明了缺氧和缺氧诱导因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主导地位.以缺氧和缺氧诱导因子为靶标的多种治疗措施,包括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缺氧激活的生物还原前体药物和基因疗法有望成为预防或减少肿瘤转移的有效手段.

    作者:耿良;吕静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超重及肥胖型高血压患者血清瘦素与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在超重及肥胖型高血压病患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水平是否升高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8例体质量正常和31例超重及肥胖型的高血压患者,常规测量血压、体质量、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检测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血清TNF-α、瘦素和服糖后2 h血糖.结果与体质量正常高血压患者相比,超重及肥胖型高血压患者的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瘦素水平增高,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超重及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与年龄、体质量指数、瘦素之间存在正相关.结论在超重及肥胖型高血压患者中,收缩压、血清总胆固醇和瘦素水平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收缩压与年龄、体质量指数和瘦素水平密切相关.

    作者:潘有平;谢磊;罗蓉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CDX2和MUC2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的研究近况

    近年来不少学者单独或联合研究了尾侧型同源转录因子2(CDX2)和黏蛋白2(MUC2)在胃癌癌变多阶段组织中的表达,认为CDX2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绝大多数胃黏膜肠化生中呈阳性表达,在胃癌中呈弱表达;MUC2在正常胃黏膜中无表达,在绝大多数胃黏膜肠化生和胃癌中呈阳性表达.两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特别是在肠型胃癌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此就CDX2和MUC2的生物学特性、异常表达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淑敏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乙肝五项测定结果与HBV DNA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乙肝)五项结果和HBV DNA检出情况间的关系和临床意义.方法运用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300例乙肝血清的HBV DNA,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进行乙肝五项的测定,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300例乙肝门诊的患者中乙肝五项的结果为110例HBsAg(+)、HBeAg(+)、HBcAb(+)(大三阳),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99.1%,85例HBsAg(+)、HBeAb(+)、HBcAb(+)(小三阳),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69.4%,39例HBsAg(+)、HBcAb(+),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53.8%,53例HBeAb(+)、HBcAb(+),其HBV DNA的阳性率为35.8%.大三阳和小三阳的HBV DNA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406,P<0.05).结论乙肝五项的结果与HBV DNA的结果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且都具备各自的临床意义,因此两者必须结合才能正确地对乙肝患者的病情作出正确分析和判断.

    作者:李昕;张荣波 刊期: 2011年第14期

  • 白细胞介素24和替尼泊苷联合抑制裸鼠人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机制研究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4(IL-24)与替尼泊苷(VM-26)对裸鼠人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是否相互协同增效.方法先建立人胶质瘤动物模型,随机分组,瘤内注射Ad5F35-IL-24,腹腔注射VM-26,观察肿瘤生长情况;再用Western blot分析IL-24蛋白表达情况.接着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Ad5F35-IL-24感染胶质瘤组织后IL-24蛋白高表达,Ad5F35-IL-24+VM-26组的胶质瘤的生长受到抑制明显,Ad5F35-IL-24+VM-26组的微血管生成明显减少(P<0.05),且其VEGF和bFGF表达也明显减少(P<0.05).结论 IL-24和VM-26对裸鼠人胶质瘤模型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相互协同增效,其机制可能与IL-24诱导胶质瘤组织中VEGF和bFGF表达的减少,抑制胶质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王跃红;赵文清;李文玲;许红雁;梁传栋;赵晓云 刊期: 2011年第14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