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单核巨噬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作用

文明智

关键词:单核巨噬细胞,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炎症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呼吸系统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目前认为有包括单核巨噬细胞在内的多种炎性细胞的参与.单核巨噬细胞能够分泌、调节多种炎性介质和蛋白,并和其他炎性细胞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炎性网络,使COPD患者肺组织中大量炎性细胞聚集、浸润,肺内损伤与修复交替出现,引起肺泡壁破坏和肺纤维化.单核巨噬细胞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的作用.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睡眠障碍性疾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白天过度嗜睡、打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质量及社会安全.临床研究证实它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关系密切,但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较多共同危险因素,又直接影响到对二者的研究,正确、全面认识这些危险因素并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在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机制,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诊治,将在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任玉菊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阿托伐他汀钙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合并高脂血症、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62例,在神经科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分别于入院时,治疗第8、12、24周动态监测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结果 治疗前、后比较,患者各项血脂指标、颈动脉斑块内膜-中层厚度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10.05);且神经功能缺损较治疗前显著改善,有效率为59.7%.结论 阿托伐他汀除有良好的降血脂作用外,还有稳定甚至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作者:李艳彬;方勇;杜贤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多种无创检测指标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及脑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临床评价

    大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主要原因之一,对ICVD或ICVD高危人群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价,在早期发现、预防及控制ICVD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早期检测动脉结构及功能的无创技术成为评价大动脉粥样硬化的热点,主要技术有:多普勒超声测定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研究肱动脉内皮损伤情况;检测大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脉压和脉压指数,评估大动脉僵硬度;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测量踝臂指数,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等.上述技术的应用有助干早期诊断ICVD及脑动脉粥样硬化.

    作者:李瑶宣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信号调节蛋白与炎症及肿瘤的关系

    信号调节蛋白(SIRPs)是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的成员,一种具有抑制作用的跨膜糖蛋白.SIRPs 在细胞与细胞的接触、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接触中发挥信号转导的作用,它对白细胞、神经细胞和各种癌症细胞的功能都有重要的影响,尤其在肿瘤中可能作为一种抑癌蛋白发挥作用.SIRPs可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促进凋亡,从而发挥抑制癌症发展的作用.因此,SIRPs将成为一种新的肿瘤生物学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作者:王晨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静态、动态磁共振在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中的应用

    盆底功能障碍疾病指盆底支持系统因退化、损伤所致松弛而引发的一类疾病的总称,主要表现为压力性尿失禁、排便困难和盆腔器官脱垂.目前,对于盆底解剖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形态解剖学,功能性解剖受到更多关注.盆底作为一个动态平衡的整体系统,易并发多个盆腔脏器功能异常,而临床物理检查常常不够全面、准确,术后复发率较高.盆底功能磁共振全面评价盆底形态及功能性病变,为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重要临床依据,明显减低术后复发率.

    作者:李敏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浸润肌层膀胱癌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新辅助化疗在治疗浸润肌层膀胱癌中的应用目前还存在争议.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新辅助化疗被考虑作为那些浸润肌层或局限晚期,但仍是可手术患者的一种标准治疗.那些不合适或拒绝做根治性膀胱切除术的患者,新辅助化疗联合或不联合放疗可使保留膀胱的患者获得很好的临床疗效.现主要综述局限晚期膀胱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吴富广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40例胫骨骨折患儿,均采用闭合复位或小切口切开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观察治疗后的疗效.结果 所有患儿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为6~12周,平均8周.无一例发生针道感染,无延迟愈合、骨不连,无旋转畸形及下肢短缩或过度生长,膝、踝关节的功能良好.结论 外固定支架治疗儿童胫骨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张仲子;赵烽;柳百炼;熊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软腭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关系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病因是复杂的和多因素的.大量研究表明,软腭的形态和组织病理学的很多改变都与OSAHS密切相关,软腭后移造成腭帆间隙消失,呼吸道扩张肌的肌纤维分布异常导致的肌肉活动减弱,软腭中脂肪分布增加,肌肉呈现的炎症改变及腭咽部神经纤维的损伤等一系列解剖形态及显微结构上的诸多改变,构成了OSAHS发病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但软腭与OSHAS发病更为确切的因果联系,有待于作大规模的临床调查,在分子水平更进一步地研究.

    作者:黄轶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的研究进展

    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技术已由初的单纯运动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呃逆,逐渐发展为交感神经阻滞用于增加移植术后上肢血流,直至目前以感觉神经阻滞为目的 用于缓解术后急性疼痛.常用的连续外周神经阻滞方法包括非刺激导管技术、刺激导管技术和超声引导下导管技术.输注方法包括固定速率持续输注、持续输注+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和单次患者自控镇痛剂量.该方法用于围术期镇痛,镇痛时间长,不良反应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马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麻醉药物对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的影响

    神经外科术中诱发电位监测是减少神经损伤、维护神经功能完整性、提高手术质量的重要手段.麻醉药物直接影响术中神经监测的质量和成功率:吸入麻醉药对诱发电位的抑制作用较静脉麻醉药更为显著, 并且均表现出荆量依赖性;持续输注阿片类镇痛药对诱发电位的影响较小;肌松药会导致运动诱发电位波幅大幅降低,在进行运动诱发电位监测时应尽量避免使用.

    作者:刘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进展

    烧伤残余创面常常经久不愈,严重影响治疗进程.其主要原因有营养不良、顽固性感染、局部血运不佳等.目前烧伤残余创面的治疗方法很多,但没有一种单一理想的方法,需综合治疗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主要治疗方法有全身支持疗法、根据细菌培养药敏结果局部或全身选用抗生素、冲洗或浸浴后喷洒碱性成纤维生长园子和表皮生长因子、手术治疗.

    作者:容勇贤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侵袭性曲霉菌病诊断和治疗进展

    近年来,侵袭性曲霉菌病(IA)发病率逐渐增高,IA的病死率高.对于I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显得极为重要.除了传统的组织病理学和影像学诊断方法外,新的诊断方法还有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抗真菌药物的不断研究更新,为临床上治疗LA提供了新的手段.

    作者:黄星辉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家庭干预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家庭干预对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脑外科出院的6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于患者出院后给予康复训练指导和服药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干预组实施家庭干预,通过定期家庭访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系统的康复指导,两组患者于干预半年后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日常生活能力和筒式Fagl-Meyer评分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但干预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家庭干预能显著改善恢复期脑梗死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魏芳;张静;王文杰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关于作者署名的相关事项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选择性开放血脑屏障的相关方法研究

    血脑屏障(BBB)是脑内维持神经系统,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稳定的重要结构,当然也正是由于它本身结构功能的特点,将许多治疗神经系统等疾病的药物拒之门外,难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于是,关于改变BBB通透性使药物可以顺利抵达脑组织发挥功效的研究层出不穷.包括对BBB本身蛋白基因进行调控,输注不同药物利用其不同机制增加BBB通透性,利用人工载药颗粒传递药物入脑,物理射线、超声等开放BBB以及与中医药相结合促进药物传输等方法.

    作者:姜海洋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脓毒血症患者免疫功能的改变与治疗对策

    近年研究发现脓毒血症死亡并非完全由过度炎症所致,脓毒血症患者血液中不但有大量的促炎细胞因子,抗炎因子也显著增加,导致免疫抑制.患者的免疫状态在脓毒血症发生、发展过程中处于免疫细胞过度激活和淋巴细胞受抑制的双向异常或紊乱状态.机体发生免疫功能紊乱,有害因子大量释放,巨噬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受损,难以对入侵微生物发生免疫反应,终形成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所以需要对脓毒血症免疫功能紊乱进行研究,以制订治疗方案,防止病情恶化.

    作者:杨纯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胰腺癌侵袭转移分子机制和靶向治疗

    胰腺癌具有高度侵袭、转移特性.研究表明,人体内多种基因、分子、蛋白的异常表达与胰腺癌侵袭转移相关,针对这些靶点研发的药物、疫苗或者采取靶向性基因干扰/导入技术等均能显著地抑制胰腺癌的侵袭转移能力.因此,多靶点治疗将有望改善胰腺癌患者的预后.现对近年来胰腺癌侵袭转移相关的分子靶标和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郑家平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强直性脊柱炎磁共振评分系统概况

    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骶髂关节炎为标记性特点,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也可累及内脏及其他组织的慢性风湿性疾病.在强直性脊柱炎药物临床试验及临床治疗中,磁共振成像是评估炎症活动的有效工具,对慢性结构性病变也有一定的检测能力.目前,已经有很多研究组开发评分系统来量化治疗效果.

    作者:郑楠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与消化道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

    哺乳动物的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一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属于蛋白激酶级联系统的中心元件.作为细胞的能量感受器,AMPK调节多条代谢途径,AMPK异常导致多种代谢异常综合征,且活化状态的AMPK可通过多条途径抑制细胞生长并诱导凋亡,包括抑制在人类绝大多数肿瘤细胞中激活的mTORCI激酶.因此,它已经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肥胖症甚至肿瘤的良好药物靶.

    作者:成向廷 刊期: 2010年第11期

  • 前臂骨折术后骨不连原因分析及治疗对策

    目的 分析前臂骨折手术后引起不愈合的影响因素,以期提高手术治疗前臂骨折的愈合率,减少再次手术.方法 对23例前臂骨折术后不愈合病例的手术固定方法、术后处理及二次手术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探寻影响前臂骨折愈合的内在及外在因素.结果 前臂骨折术后引起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内固定方法不当8例,感染6例,粉碎性骨折未能早期植骨5例,术后功能锻炼不当2例,术后再次外伤2例.所有病例第二次手术后均获得骨性愈合,无感染、内固定物折断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在前臂骨折术后发生骨不连的众多原因中,医源性因素仍占大部分.选取合适的固定方法、及时植骨、术后正确处理等是预防前臂骨折术后不愈合、恢复前臂功能的主要手段.

    作者:王茂;孙天胜 刊期: 2010年第1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