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血压脑出血微侵袭手术治疗国内研究进展

韦日松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微侵袭手术, 研究进展
摘要:高血压脑出血是在高血压病情况下发生的脑实质内出血,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开颅手术疗法创伤大.微侵袭手术创伤小,疗效好.本文就我国微侵袭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概况进行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Toll样受体与脓毒症病理生理研究进展

    虽然已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脓毒症仍然是目前严重的临床问题,发病率和病死率仍然很高.分子生物学的进展,使人们对这一疾病的认识大大提高.大量的证据显示,Toll样受体家族可识别病原体的各种模式分子,启动细胞免疫及炎性反应,在脓毒症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作者:祝小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皮质类固醇性股骨头坏死

    本文综述了皮质类固醇性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表现、发病时间及其与激素剂量的关系,并指出多科医师协作有望减少骨坏死的发生率,使更多的骨坏死患者获得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作者:李子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关节镜下诊治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痛性弹晌3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痛性弹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伴有弹响的患者中,选择没有明显骨质破坏、假体没有松动的患者3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关节镜检查,镜下发现膝关节内有增生的纤维结节及纤维束带,动态检查发现关节痛性弹响系增生的纤维束和纤维结节受到卡压所致,行关节镜下清理术.结果 3例患者手术后关节疼痛及弹响症状消失,随访O.5~2年无复发,手术前患者的HSS评分为64分(62~70分),手术后增加到86分(84~88分).结论 关节镜下对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痛性弹响的患者进行关节清理术有较好的疗效,是一种创伤小、风险小、治疗效果满意的诊治方法.

    作者:闵红巍;李子荣;马奔;王兵兵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leep治疗后复发及再处理

    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发病率逐渐提高,且呈年轻化趋势.CIN用leep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已广泛应用.但近年发现,leep治疗后因各种原因仍有病变残留或复发.研究发现与切缘阳性、HR-HPV感染、宫颈管腺体累及和年龄有关.Leep治疗后定期复查及正确及时的处理是必须的.

    作者:李立;弋文娟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其抑制剂与卵巢癌的侵袭和转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MMP)是一组能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溶解酶家族,与多种病理过程尤其是肿瘤侵袭和转移有密切关系,因此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本文就MMPs、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的生物学作用,与卵巢癌侵袭转移的关系及MMP合成抑制剂的开发研究情况等予以以综述.

    作者:陈凤;徐斌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前列腺癌早期诊断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目前,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筛查,但前列腺特异抗原的特异性低.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各种肿瘤标志物,试图寻找敏感性、特异性更高的生物标志物.现就近年研究中较新、较有前景的几种肿瘤生物标志物(α-甲基-辅酶A消旋酶、Survivln蛋白、胸腺素β15、核基质蛋白)予以综述.

    作者:刘志明;李泽惠;李志鹏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肿瘤血管标志物CD105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CD105是一个特异表达于新生血管内皮的糖蛋白,主要标记具有增殖活性的内皮细胞.肿瘤生长和浸润有赖于血管生成,新生的血管提供给肿瘤组织营养及氧分,为肿瘤组织增殖提供了基础.CDl05是肿瘤新生血管的标志物,其标记的微血管密度,优于其他标志物,更能反映肿瘤的增殖状态和预后,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推动力,以CD105为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长的治疗肿瘤的方法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张英辉;陈素琴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蜈黛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药蜈黛软膏对慢性湿疹的疗效.方法 采用开放、非对照性临床实验方法对60例慢性湿疹患者进行观察.结果 60例患者中痊愈16例,显效27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95%.结论 蜈黛软膏治疗慢性湿疹疗效明显.使用安全.

    作者:林利虹;曾山鹰;万慧;杨松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级联反应研究进展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是一个快速级联反应过程,包括许多环节,如能量/三羧酸循环基因表达上调、细胞内钙超载、兴奋性氨基酸过量释放、氧自由基生成增多、炎性细胞因子及黏附分子释放增加、凋亡基因激活等.这些环节紧密联系,互为因果,彼此重叠,形成恶性循环,终导致脑细胞凋亡或坏死.本文就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级联反应的研究进行综述.

    作者:甘照儒;桑栎楠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肝豆状核变性发病机制探讨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中国人的基因突变热点与西方人的突变热点不同.铜蓝蛋白是肝豆状核变性重要的生化指标,目前对铜蓝蛋白与肝豆状核变性的因果关系的认识仍有误区.本病与铜的代谢密切相关,对发病机制的理解有助于准确地认识本病.

    作者:张忠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的研究进展

    门静脉高压性胃病(PHG)是一种内镜下胃黏膜呈特征性马赛克样改变的疾病,其组织学上无明显炎性改变.PHG是上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超过65%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会发展为PHG.目前PHG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PHG 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等症状,其诊断主要依靠内镜和组织学,治疗主要针对降低门静脉压力.

    作者:杨耀鑫;朱家胜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股骨头坏死的关节软骨病变研究进展

    股骨头坏死治疗方式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到关节软骨的状况.软骨、软骨下皮质骨及软骨下小梁骨在结构和功能上被看成是一个功能单元体.软骨下小梁骨坏死,既改变了关节软骨的载荷传导与分布途径,使相邻的软骨下皮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机械性损伤,也破坏了软骨下区的微循环,影响软骨营养的获得及代谢产物的排出,使相邻的软骨下度质骨与软骨易于遭受代谢性损伤.股骨头骨坏死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的骨缺损对覆盖其上的邻近关节软骨的结构和代谢有损害作用.

    作者:程立明;郭万首;李子荣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近年国内外对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均取得较大进步,积累了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多种监测手段已应用于其基础研究,并呈不断发展的趋势,但尚未建立统一的去大骨瓣减压动物模型,在分子水平上对去大骨瓣减压术对脑组织影响的实验研究罕见.其临床应用范围日益拓展,不仅在颅脑损伤及脑卒中的治疗中被广泛应用,而且还用于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药物难以控制的脑肿胀和颅内压升高,但是去大骨瓣减压术后较高的重残率及植物生存率仍然引起临床争议.

    作者:赖余柱;赖润龙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肠道黏膜屏障改变与肠源性感染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终往往死于继发的感染及脏器功能衰竭.感染来源多数认为是肠道细菌移位所致,而肠道细菌移位始动环节是肠道黏膜屏障受损.重症胰腺炎时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障碍,从而引发肠道细菌及内毒素的移位、全身炎性反应及多器官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

    作者:韩海燕;吴婷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自发性膝关节骨坏死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老年女性,典型的临床表现是膝关节突发的疼痛与压痛,病灶常为单侧,多数累计股骨内髁及胫骨内侧平台软骨下骨,晚期往往需要行膝关节置换术.该病的确切发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清楚,主要有应力引起的微骨折和血管缺血两种理论,现将近年来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报道进行简要综述.

    作者:陈广刚;郭万首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胆囊切除术中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

    医源性肝外胆管损伤是胆囊切除手术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深刻认识医源性胆管损伤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胆囊切除术时Carlot三角区解剖不清是发生医源性胆管损伤的主要原因.胆囊切除术或胆道探查术中注意规范性、轻柔操作,认真细致、谨慎的作风,熟悉解剖等能有效避免胆管损伤,胆管损伤后及时发现并处理效果良好.防重于治,胆管损伤重在预防,损伤后需及时正确处理.胆管损伤一旦发现应及时处理,根据术中损伤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可获得满意的效果.同时早诊断,把握手术时机,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修复胆管的连续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本文就医源性胆管损伤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予以综述.

    作者:李红阳;谭晶;王薇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自然杀伤T细胞配基的研究进展

    自然杀伤T细胞(NKT)在抗感染、抗肿瘤及自身免疫病中起保护作用,NKT细胞配基对NKT细胞的激活起关键作用.近年来NKT细胞配基的分离、鉴定、结构与功能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就已鉴定的内源性和外源性NKT细胞配基的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陆田田;黄震;陈章权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STAT3介导的IL-10抗炎性反应研究进展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目前研究热门且了解较多的抗炎性因子,能发挥抗炎性反应作用.IL-10受体(IL-10R)存在于单核吞噬细胞膜上,能与IL-10结合后发挥抗炎作用,转录激活因子3(STAT3)是该过程的关键因素,通过与IL-10R上的暂时锚靠位点结合而活化.活化的STAT3激活某些控制炎症靶点转录的基因,发挥抗炎症作用.

    作者:王珺平;唐国都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烟雾病外科治疗进展

    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患者对象以婴幼儿和成人为主,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脑供血不足;成人主要表现为脑出血.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及直接、间接联合手术方式.早期手术解除脑缺血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与延迟手术.根据临床表现及年龄差别选择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等非常重要.

    作者:杜鹏;木依提·阿不里米提 刊期: 2009年第01期

  • 老年性肠神经退行性变

    老年人胃肠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涉及肠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其主要特征为胆碱能神经元丢失,氮能神经纤维受损,交感神经纤维轴病,伴神经化学递质改变,这些变化影响胃肠神经肌肉传输功能.老年性脑神经退变可能与经突触逆行传输的α-突触核蛋白阳性路径有关.本文总结了老年相关性胃肠神经退行性变新文献,为合理防治此类疾病提供翔实资料.

    作者:吕健 刊期: 2009年第01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