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重构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的调节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陈强;黄石安;陈灿

关键词:心肌重构, 基质金属蛋白酶, 分子生物学机制
摘要:心肌重构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表达主要受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因素、细胞因子、活性氧等因素的影响.现就心肌重构过程中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予以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肾病与肾小球足细胞相关因子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相关终点事件的主要病因之一,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肾小球足细胞形态结构及其相关分子的改变在DN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足细胞损伤可影响肾脏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探讨足细胞损伤的机制不仅有利于阐明某些肾脏疾病的发生机制,也有助于肾脏疾病的治疗和转归.

    作者:王丽;王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15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甲氨蝶呤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82例:甲氨蝶呤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阴道B超监测包块情况直至正常.结果 治愈率对照组76.0%,观察组81.7%,经χ2检验 P >0.05,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日,经χ2检验 P <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能明显缩短血β-HCG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日,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着色芽生菌病的研究进展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性的慢性真菌病,呈全球性分布.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纤维增生机化.确诊依靠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分子生物学技术(DNA技术)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临床病理表现、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JC3000·B型仿真模拟系统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赋予教学医院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个职能,而它在新时期与患者的维权发生了激烈的冲击,考虑到学生能力和经验的缺乏以及患者的安全需要,许多临床病例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在临床实验实习教学中,使用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可以使医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作者:刘宾娜;徐敏;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抗耐药菌中草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耐药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是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难题:普通抗生素难以奏效,虽然万古霉素是MRSA感染的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广泛应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细菌已见报道.由抗生素应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使国内外医药界把注意力转向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如何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抗耐药菌的活性成分引起更多的关注,本文介绍抗耐药菌中草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树玲;左国营;徐贵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阻隔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研究进展

    随着对肌腱愈合过程认识的不断深入及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肌腱修复后预防粘连的材料越来越多.局部应用防粘连屏障物预防肌腱粘连因效果肯定、使用方便、全身不良反应轻受到重视,各种阻隔材料各具有优缺点.本文就可吸收材料、不可吸收材料、生物材料等阻隔材料预防肌腱粘连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予以综述.

    作者:宋根套;赵胡瑞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大块骨缺损的修复研究现状及进展

    大块骨缺损的修复治疗一直是骨科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传统的自体骨移植、异体骨移植、人工替代物置入及骨延长术等修复技术虽都已在临床得以应用,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近年又有了不少改进,如新的取骨技术、新的复合材料、纳米人工骨等的出现以及组合式外固定架的应用.另一方面,组织工程和基因工程技术得以飞速发展,体外预购的组织工程活骨很可能成为大段骨缺损较理想的修复方式.本文拟就这方面研究的现状及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林家钟;王新家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α晶状体蛋白与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晶状体是人体内蛋白含量高的组织结构.白内障被认为是一种构象性疾病,当α晶状体蛋白受到氧化损伤,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增多,加剧蛋白质变性、聚集和光散射,这可能是白内障发生的关键环节.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保护因子的发现,将对白内障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开辟新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α晶状体蛋白结构功能,表达部位及分子伴侣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仲苏鄂;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中脑血管痉挛的现代诊治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对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血管损伤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CVS的金标准,但经颅多普勒、MRI和CT等无创性手段在SAH和CVS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其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对CVS的现代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李斌;谭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 是育龄妇女常见的内分泌疾病,PCOS患者以长期不排卵或稀发排卵、卵巢多囊性增大、高雄激素血症为基本特征,临床表现异质性.PCOS不仅涉及生殖系统,而且是一个复杂的多系统综合征.近年愈来愈多的研究发现,PCOS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目前许多学者对PCOS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诊断方法及治疗做了大量的研究,现对其予以综述.

    作者:谢文玲;蒋凤艳;黎红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谈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

    为了探索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控制领域的应用,提高疾病应急处理效率.2007年贵阳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数字社区资料,研发了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应急指挥系统、GIS触摸屏系统、数字社区服务系统、防洪决策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子系统,帮助人们将电子表格和数据中无法看到的数据之间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文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从而满足决策多维性的需求.

    作者:李家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治疗

    胎儿宫内窘迫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基本素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大多是可以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治疗胎儿宫内窘迫,提高宫内复苏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完善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作者:孔双;马生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头颈部手术术后镇痛

    外科手术创伤及其引起的疼痛可以诱使患者机体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微环境的改变,影响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心情和恢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对免疫的抑制,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以及机体的康复,同时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痛苦.因此,结合头颈部的特殊结构功能和手术特点,形成一套合适的镇痛方案无疑是有益的.

    作者:高延永;刘强和;耿宛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病与兼症的时空观

    3 年龄、时空与疾病人的一生寿命可长可短,由出生分秒至寿终正寝百年计算,生命过程中均处于不同的空间,受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同时同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约百十年间,其自身个体有明显差异,由新生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前期、老年,不同时期的个体又是一个新空间.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人生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的文献,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现状.目前认为,其病机之根本为血瘀,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则大法,以内服为主,多途径给药及多种疗法并用,疗效稳定、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愈后不易复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黄文玲;金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淫羊藿苷(ICA)是温阳补肾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心脑血管、肾功能、生殖功能、免疫调节等都有作用.淫羊藿苷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对心肌缺血有不同的改善,对脑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它还有补肾壮阳之功效,能促进造血功能,抗血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抗肿瘤,抗衰老等.本文对ICA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予以综述.

    作者:刘韶英;吴红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雷贝拉唑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2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雷贝拉唑20 mg,每天1次口服,疗程l周.于用药前24 h至用药后72 h连续监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和胃内pH的变化.结果 雷贝拉唑组患者无呕血和黑粪出现,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黑粪,发生率为15.4%.用药后,治疗组患者的胃内pH 和pH>3、pH>4、pH>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升高( P <0.05),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雷贝拉唑均能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胃内pH,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文硕;盛平;容海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NMDA受体亚基的研究进展

    NMDA受体是包含谷氨酸和甘氨酸结合位点的配体门控性离子通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已证实的3种NMDA受体亚基,在体内有着不同的分布和功能,通过基因的选择性剪切可产生多种亚单位,组成不同构成的异聚体.NMDA受体是具有多个不同结合位点的大分子复合物,其生理特性同异聚体通道的装配密切相关.神经元中NMDA受体不同亚单位的构成及分布将会影响通道的活性和信号转导.

    作者:吴涛;王忱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肾脏病领域应用进展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由有核细胞产生的蛋白酶抑制剂,它被肾小球完全滤过,由肾小管重吸收并分解代谢,因此可以作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新近众多研究表明,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与血清肌酐相媲美,并且很多学者依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推导出许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公式.除此之外,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也被发现是肾小管损伤早期的特异性标志物.本文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肾脏病领域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辉;钟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人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研究进展

    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细胞内惟一合成胆固醇酯的酶,在细胞和生物体胆固醇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存在两种基因编码的ACAT(ACAT1和ACAT2).ACAT2选择性地在肝脏及小肠细胞中表达,参与胆固醇的吸收和载脂蛋白的装配.本文主要介绍ACAT2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概述ACAT2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慧元;马丽雅;张权;王楠;李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