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研究进展

马慧元;马丽雅;张权;王楠;李梅

关键词: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2, 胆固醇,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摘要:酰基辅酶A:胆固醇酰基转移酶(ACAT)是细胞内惟一合成胆固醇酯的酶,在细胞和生物体胆固醇代谢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细胞中存在两种基因编码的ACAT(ACAT1和ACAT2).ACAT2选择性地在肝脏及小肠细胞中表达,参与胆固醇的吸收和载脂蛋白的装配.本文主要介绍ACAT2的生理功能和病理作用,概述ACAT2的研究进展.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α晶状体蛋白与白内障的研究进展

    晶状体是人体内蛋白含量高的组织结构.白内障被认为是一种构象性疾病,当α晶状体蛋白受到氧化损伤,晶状体蛋白错误折叠增多,加剧蛋白质变性、聚集和光散射,这可能是白内障发生的关键环节.α晶状体蛋白分子伴侣活性保护因子的发现,将对白内障发病机制和临床治疗研究开辟新领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α晶状体蛋白结构功能,表达部位及分子伴侣活性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仲苏鄂;王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治疗研究进展

    糖尿病患者常常合并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易并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原因复杂,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内皮功能紊乱、血小板异常、高凝状态、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慢性全身性低度炎症状态和氧化应激等.糖尿病合并CAD具有冠状动脉病变弥漫,狭窄程度重的特点.治疗有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其中药物治疗主要有降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以及并发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时静脉溶栓治疗,血运重建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本文就糖尿病合并CAD的治疗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唐振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的文献,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现状.目前认为,其病机之根本为血瘀,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则大法,以内服为主,多途径给药及多种疗法并用,疗效稳定、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愈后不易复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黄文玲;金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锌α2糖蛋白与脂代谢和胰岛素抵抗

    锌α2糖蛋白存在于人血浆和多种体液中,近发现也可由脂肪细胞分泌,是一种新的脂肪因子.锌α2糖蛋白对于脂代谢有重要的影响,能促进脂肪分解和利用;同时也与其他细胞因子相互作用.脂代谢障碍和脂肪因子所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在肥胖病、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中有重要作用.因此,锌α2糖蛋白的研究有助于为这些疾病诊疗提供新思路.

    作者:施良;陈军建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原发病与兼症的时空观

    3 年龄、时空与疾病人的一生寿命可长可短,由出生分秒至寿终正寝百年计算,生命过程中均处于不同的空间,受着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制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同时同一个人由出生到死亡约百十年间,其自身个体有明显差异,由新生儿、幼儿、儿童、少年、青年、成年、老年前期、老年,不同时期的个体又是一个新空间.同一疾病在不同时期人生阶段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着色芽生菌病的研究进展

    着色芽生菌病是由一组暗色真菌引起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性的慢性真菌病,呈全球性分布.组织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3个方面:表皮假上皮瘤样增生、化脓性肉芽肿性炎、纤维增生机化.确诊依靠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学找到棕色厚壁孢子,分子生物学技术(DNA技术)为该病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本文对其流行病学、微生物学、临床病理表现、实验室诊断和鉴别诊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

    作者:胡碧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胞外基质降解与自然流产关系的探讨

    自然流产是妊娠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病因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异常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多方面因素.目前研究更倾向于强调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改变对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而类肝素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则是主要参与ECM的成分降解的3种酶.有研究表明,这3种酶通过降解胎盘的ECM从而为免疫反应和细胞迁移开拓道路,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这些作用的综合结果就是促进了胚胎与母体间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推测它们可能与反复自然流产有关.

    作者:畅学艳;张延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BV感染研究中Th细胞分化的调节和意义

    Th细胞免疫失衡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Th细胞分化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T细胞受体(TCR)-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细胞信号转导、HBV基因型及变异、调节性T细胞(Treg)等方面的影响.了解Th细胞分化情况,对HBV感染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效果和改进疫苗;二是指导研发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性疫苗,通过上调Th1免疫反应或调节Th2优势反应向Th1优势反应转化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薛源;韦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抗耐药菌中草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耐药菌,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出现是抗生素广泛应用于临床后产生的越来越严重的难题:普通抗生素难以奏效,虽然万古霉素是MRSA感染的有效的抗生素,临床上广泛应用可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对万古霉素耐药的细菌已见报道.由抗生素应用引起的耐药性问题使国内外医药界把注意力转向具有抗菌活性的中草药,如何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抗耐药菌的活性成分引起更多的关注,本文介绍抗耐药菌中草药成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树玲;左国营;徐贵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雷贝拉唑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2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雷贝拉唑20 mg,每天1次口服,疗程l周.于用药前24 h至用药后72 h连续监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和胃内pH的变化.结果 雷贝拉唑组患者无呕血和黑粪出现,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黑粪,发生率为15.4%.用药后,治疗组患者的胃内pH 和pH>3、pH>4、pH>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升高( P <0.05),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雷贝拉唑均能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胃内pH,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文硕;盛平;容海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牙周夹板固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牙周病为口腔多发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移位;咀嚼功能降低,甚至牙齿自行脱落或拔除.牙周病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通过牙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来控制炎症;通过修复治疗调整咬合,消除牙创伤,减轻牙周支持组织的负担;固定松牙,分散(牙合)力,控制病理性松动和移位,提高咀嚼效能,使患牙得到生理性休息,利于牙周炎症的控制和已破坏的牙周组织的愈合.因此,松动牙齿固定是牙周病修复治疗的必要措施.牙周夹板因其良好的固定作用,一向为口腔医师所重视,已经成为处理中晚期牙周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牙周夹板的生物力学原理、牙周夹板固定的分类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少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浅谈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

    为了探索地理信息系统在疾病控制领域的应用,提高疾病应急处理效率.2007年贵阳市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结合数字社区资料,研发了贵阳地理信息系统,包括应急指挥系统、GIS触摸屏系统、数字社区服务系统、防洪决策系统、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等子系统,帮助人们将电子表格和数据中无法看到的数据之间的模式和发展趋势以图文的形式清晰直观地表现出来,进行空间可视化分析,实现数据可视化,从而满足决策多维性的需求.

    作者:李家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肾脏病领域应用进展

    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是由有核细胞产生的蛋白酶抑制剂,它被肾小球完全滤过,由肾小管重吸收并分解代谢,因此可以作为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标志物.新近众多研究表明,用血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浓度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可与血清肌酐相媲美,并且很多学者依据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推导出许多估算肾小球滤过率的公式.除此之外,尿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也被发现是肾小管损伤早期的特异性标志物.本文就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在肾脏病领域应用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李辉;钟爱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15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甲氨蝶呤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82例:甲氨蝶呤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阴道B超监测包块情况直至正常.结果 治愈率对照组76.0%,观察组81.7%,经χ2检验 P >0.05,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日,经χ2检验 P <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能明显缩短血β-HCG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日,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心肌重构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系统的调节及分子生物学机制

    心肌重构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发病机制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其表达主要受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因素、细胞因子、活性氧等因素的影响.现就心肌重构过程中影响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的因素及其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予以综述.

    作者:陈强;黄石安;陈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DR的发生可能与多元醇通路激活、细胞因子、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糖化血红蛋白(GHb)、高血糖记忆及易感基因等有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觉诱发电位是诊断DR的新的手段.非增生期DR的治疗主要包括血糖、血脂及血压控制,糖基化终产物(AGE)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当DR进入增生前期及增生期时,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新的药物为中晚期DR治疗提供了帮助.

    作者:张保琴;胡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野菊花是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微生物、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神经保护、保护心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发潜力.本文综述了野菊花的化学成分,国内外对野菊花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总黄酮和挥发油的药理作用,野菊花毒理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为野菊花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志东;梁容瑞;李宗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封闭式负压冲吸器与血必净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是肠瘘治疗中的难点之一.早期有效的腹腔引流是防治腹腔感染的重要措施,拮抗或减少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的损害是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封闭式负压冲吸器能够及时有效控制肠外瘘外溢肠液,对腹腔感染的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高效、经济可行的优点.血必净注射液是近年来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中成药,研究表明具有降低内毒素水平、拮抗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保护和修复应激状态下受损的脏器.

    作者:陈煌辉;王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中脑血管痉挛的现代诊治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对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血管损伤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CVS的金标准,但经颅多普勒、MRI和CT等无创性手段在SAH和CVS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其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对CVS的现代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李斌;谭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跟痛症中医药临床治疗概述

    中药是治疗跟痛症的重要方法之一.然而,跟痛症的综合征较为复杂,有时会给骨伤科医师临床用药带来很大困难.为了找出规律,给临床医师用药提供参考,现搜集近几年跟痛症治疗的部分文献资料,从中总结出治疗跟痛症的常用中药及其用药规律.

    作者:甘文魁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