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HBV感染研究中Th细胞分化的调节和意义

薛源;韦嘉

关键词:Th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Th1型细胞因子, Th2型细胞因子
摘要:Th细胞免疫失衡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Th细胞分化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T细胞受体(TCR)-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细胞信号转导、HBV基因型及变异、调节性T细胞(Treg)等方面的影响.了解Th细胞分化情况,对HBV感染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效果和改进疫苗;二是指导研发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性疫苗,通过上调Th1免疫反应或调节Th2优势反应向Th1优势反应转化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输卵管妊娠的疗效.方法 2005年3月至2007年3月,157例输卵管妊娠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75例:甲氨蝶呤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观察组82例:甲氨蝶呤 50 mg/m2单次肌内注射并口服米非司酮,定期监测血β-HCG水平及阴道B超监测包块情况直至正常.结果 治愈率对照组76.0%,观察组81.7%,经χ2检验 P >0.05,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较对照组能明显缩短血β-HCG降至正常所需的时间,减少住院日,经χ2检验 P <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结论 米非司酮联合甲氨蝶呤治疗输卵管妊娠能明显缩短血β-HCG转阴时间、平均住院日,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脂在非心血管疾病中的研究现状

    血脂学是一门涉及多个专业的边缘学科.近年来由于血脂异常的发生率迅速增加,血脂的临床研究不仅在传统的心血管领域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在创伤、感染、肿瘤等非传统领域也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血脂在非传统领域临床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刘舰杭;欧阳军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及治疗

    胎儿宫内窘迫是分娩期的严重并发症,如果处理不及时常导致新生儿窒息;新生儿窒息是围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人类基本素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窒息的原因大多是可以发现、预防和治疗的.治疗胎儿宫内窘迫,提高宫内复苏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完善新生儿窒息的抢救措施,对提高围生儿的存活率及其生存质量有重要的临床和现实意义.

    作者:孔双;马生秀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雷贝拉唑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雷贝拉唑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预防作用.方法 26例慢性肾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雷贝拉唑20 mg,每天1次口服,疗程l周.于用药前24 h至用药后72 h连续监测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和胃内pH的变化.结果 雷贝拉唑组患者无呕血和黑粪出现,对照组有2例患者出现黑粪,发生率为15.4%.用药后,治疗组患者的胃内pH 和pH>3、pH>4、pH>5的时间百分比均显著升高( P <0.05),患者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雷贝拉唑均能升高慢性肾衰竭患者的胃内pH,对慢性肾衰竭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有预防作用,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黄文硕;盛平;容海鹰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宝鸡市儿童血铅、血镉含量测定的分析

    目的 了解宝鸡地区儿童血铅、血镉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8年4月至2008年9月来宝鸡市中心医院就诊的318名儿童,按年龄分成婴幼儿、学龄前、学龄期3组,采集指血,使用BH2100型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检测血中铅、镉水平.结果 318例儿童平均血铅水平52.8 μg/L,血镉水平0.616 μg/L.不同性别血铅、血镉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不同年龄血铅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不同年龄血镉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血铅水平≥100 μg/L的儿童有35例,占总调查人数的11.0%.结论 宝鸡市儿童血铅水平和铅中毒流行率较高;儿童血镉水平正常,应继续关注本地区儿童血铅、血镉水平的变化.

    作者:乔正梅;葛君;李超;张利强;张秋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先天性并指畸形

    先天性并指是手部畸形中常见的类型之一,种类多,变异度大,且常常合并其他多种畸形,严重影响手功能的发挥.深入地了解并指畸形的发生、发展、分类、治疗时机的把握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助于减少由于认识不足和处理不当给患儿及其家长带来的不必要的痛苦和心理负担,从而获得好的手功能和外观,使患儿更好、更早的回归社会.

    作者:李文军;赵俊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JC3000·B型仿真模拟系统在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国家赋予教学医院救死扶伤和教书育人两个职能,而它在新时期与患者的维权发生了激烈的冲击,考虑到学生能力和经验的缺乏以及患者的安全需要,许多临床病例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实际操作,理论和实践难以结合.在临床实验实习教学中,使用模拟系统进行训练,可以使医学生在反复练习中掌握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教学质量,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作者:刘宾娜;徐敏;李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中医研究现状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育龄妇女的多发病、常见病,现代医学治疗手段仅能缓解症状,但复发率高.本文通过分析、总结近年来的文献,从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方面探讨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现状.目前认为,其病机之根本为血瘀,活血化瘀是治疗原则大法,以内服为主,多途径给药及多种疗法并用,疗效稳定、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愈后不易复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作者:黄文玲;金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中药野菊花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野菊花是常用的中草药,具有清热解毒、疏风平肝等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抗微生物、抗炎、免疫调节、抗肿瘤、保肝、神经保护、保护心血管、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且具有高效、低毒的特点,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研发潜力.本文综述了野菊花的化学成分,国内外对野菊花提取物、主要化学成分总黄酮和挥发油的药理作用,野菊花毒理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为野菊花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王志东;梁容瑞;李宗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升麻药理学活性研究进展

    升麻族植物在我国资源丰富、分布广泛、药用历史悠久.近年来,从升麻族植物中提取出了许多具有独特药理学活性的化合物,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内分泌、抗骨质疏松、消炎等多种活性,受到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升麻族植物的资源分布、化学成分、药理学活性及存在的问题予以综述.

    作者:吴德松;卿晨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牙周夹板固定的基础与临床研究

    牙周病为口腔多发病,是发生在牙周组织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牙齿松动、移位;咀嚼功能降低,甚至牙齿自行脱落或拔除.牙周病治疗主要是综合治疗,通过牙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来控制炎症;通过修复治疗调整咬合,消除牙创伤,减轻牙周支持组织的负担;固定松牙,分散(牙合)力,控制病理性松动和移位,提高咀嚼效能,使患牙得到生理性休息,利于牙周炎症的控制和已破坏的牙周组织的愈合.因此,松动牙齿固定是牙周病修复治疗的必要措施.牙周夹板因其良好的固定作用,一向为口腔医师所重视,已经成为处理中晚期牙周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本文对牙周夹板的生物力学原理、牙周夹板固定的分类以及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作者:王少萍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HBV感染研究中Th细胞分化的调节和意义

    Th细胞免疫失衡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的重要机制之一.Th细胞分化受细胞因子及其受体、T细胞受体(TCR)-抗原提呈细胞(APC)-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细胞信号转导、HBV基因型及变异、调节性T细胞(Treg)等方面的影响.了解Th细胞分化情况,对HBV感染的防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有助于了解乙型肝炎疫苗的接种效果和改进疫苗;二是指导研发抗病毒药物和治疗性疫苗,通过上调Th1免疫反应或调节Th2优势反应向Th1优势反应转化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作者:薛源;韦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及诊断治疗进展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盲率.DR的发生可能与多元醇通路激活、细胞因子、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糖化血红蛋白(GHb)、高血糖记忆及易感基因等有关.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视觉诱发电位是诊断DR的新的手段.非增生期DR的治疗主要包括血糖、血脂及血压控制,糖基化终产物(AGE)抑制剂、蛋白激酶C抑制剂和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剂治疗.当DR进入增生前期及增生期时,视网膜光凝和玻璃体手术成为主要治疗手段.新的药物为中晚期DR治疗提供了帮助.

    作者:张保琴;胡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牙外伤固定技术的研究现状

    牙外伤是口腔科中常见的急诊病种,可靠的固定技术是治疗牙外伤的关键.现代的牙外伤固定技术利用酸蚀后釉质-树脂之间的黏接特性,对外伤牙进行弹性固定,促进患牙的牙髓、牙周组织的恢复.目前的牙外伤黏接固定装置包括钢丝-树脂黏接固定夹板、正畸固定装置、专用黏接钛板、玻璃纤维夹板等,其固定外伤牙的效果在实验室研究及临床应用中都获得了肯定,正在逐渐取代传统的钢丝结扎夹板固定技术.

    作者:梁非照;雷荣昌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应用封闭式负压冲吸器与血必净治疗肠瘘合并腹腔感染

    腹腔感染和全身性感染是肠瘘治疗中的难点之一.早期有效的腹腔引流是防治腹腔感染的重要措施,拮抗或减少内毒素和炎性介质的损害是提高肠外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封闭式负压冲吸器能够及时有效控制肠外瘘外溢肠液,对腹腔感染的控制有很好的效果,具有高效、经济可行的优点.血必净注射液是近年来国内自主研发的新型中成药,研究表明具有降低内毒素水平、拮抗炎性介质、调节免疫功能的作用,能保护和修复应激状态下受损的脏器.

    作者:陈煌辉;王烈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细胞外基质降解与自然流产关系的探讨

    自然流产是妊娠常见的一种并发症,其病因涉及多方面因素,主要包括胚胎染色体异常、母体内分泌异常及免疫功能异常等多方面因素.目前研究更倾向于强调细胞外基质(ECM)成分的改变对反复自然流产的影响.而类肝素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蛋白酶D则是主要参与ECM的成分降解的3种酶.有研究表明,这3种酶通过降解胎盘的ECM从而为免疫反应和细胞迁移开拓道路,同时还可以通过调节细胞信号影响免疫细胞的活性.这些作用的综合结果就是促进了胚胎与母体间免疫反应的发生,因此推测它们可能与反复自然流产有关.

    作者:畅学艳;张延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血红素加氧酶对肝硬化肾脏血流的影响机制

    肝硬化时肾功能损害的原因未明,可能由于严重的肝功能障碍而导致肾脏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所致,随着肝硬化病程加深,肾血管收缩逐渐加剧,肾血管阻力增加.血红素加氧酶(HO)可能对肝硬化肾脏的血流调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HO及肝硬化肾脏的血流变化对提高肝肾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改善肝肾综合征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王利娜;姜慧卿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神经外科中脑血管痉挛的现代诊治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尽管对CVS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红细胞分解产物、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血管损伤在其中起关键作用.脑血管造影仍然是诊断CVS的金标准,但经颅多普勒、MRI和CT等无创性手段在SAH和CVS诊断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目前无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随着基础研究的深入,其治疗也取得一些进展.本文对CVS的现代诊治进行综述.

    作者:李斌;谭卫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头颈部手术术后镇痛

    外科手术创伤及其引起的疼痛可以诱使患者机体发生一系列应激反应,导致机体微环境的改变,影响患者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直接影响患者术后的心情和恢复.良好的术后镇痛可以减轻应激反应对免疫的抑制,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以及机体的康复,同时减轻患者因手术带来的痛苦.因此,结合头颈部的特殊结构功能和手术特点,形成一套合适的镇痛方案无疑是有益的.

    作者:高延永;刘强和;耿宛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 淫羊藿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

    淫羊藿苷(ICA)是温阳补肾中药淫羊藿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对心脑血管、肾功能、生殖功能、免疫调节等都有作用.淫羊藿苷能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对心肌缺血有不同的改善,对脑血管有很好的保护作用;它还有补肾壮阳之功效,能促进造血功能,抗血栓形成,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预防骨质疏松,抗肿瘤,抗衰老等.本文对ICA的药理作用研究概况予以综述.

    作者:刘韶英;吴红金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