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范;寻蕊蕊;常洪军;张明荣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脏功能损伤而引起的一类临床综合征,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有很多.β受体阻断剂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已被证实,而且与其他抗心力衰竭药物比较具有多种优点,在抗心力衰竭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综合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加以归纳,对β受体阻断剂用于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作一综合评价.
作者:崔相一;彭芳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克-雅病(CJD)是由传播性海绵状脑病引起的不可治愈的致命性神经退行疾病.输血是否能传播克-雅病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就克-雅病的传播途径、感染物的检测、输血传播的危险及对策进行综述.
作者:李娅娜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无色素痣是一种先天性、非进行性、形态和分布在一生中相对稳定的色素脱色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和病理特征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支持该病是一个黑色素细胞功能缺陷、黑素小体形成异常的疾病.本文综述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如钧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树突状细胞是体内强的抗原呈递细胞,在免疫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诱导髓系白血病细胞向树突状细胞分化的实验技术方法、诱导分化的机制及其在抗白血病免疫方面的作用和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作者:曾晓明;陈君敏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胰岛素抵抗综合征(X综合征)包括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高血压、肥胖、高血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痛风等,妊娠糖尿病应包括在胰岛素抵抗综合征之中.妊娠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不完全清楚,目前一致的观点认为:妊娠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大量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瘦素、脂联素和抵抗素等也参与了妊娠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于健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为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机检和检索中文耳鼻咽喉杂志,对突聋的文献进行分析.对于轻度、低频听力损失的突聋,激素并不优于其他治疗;抗病毒加激素治疗不能提高激素的有限疗效,无循证医学依据证明某一种激素的疗效更佳;激素与抗凝、神经营养类药治疗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报道的疗效相互矛盾;局部应用激素的疗效需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才能评价其真正作用.
作者:黄金忠;唐安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糖尿病可以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方面不仅表现为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还表现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减退,特别是词语记忆能力的下降,而认知功能减退的程度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内胰岛素水平及病程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合理调节胰岛素水平有助于记忆功能的改善.
作者:卢正红;唐伟;刘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第三代芳香化酶抑制剂具有高效性和高度特异的芳香化酶抑制作用.可显著降低雌激素浓度,从而使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增加而促进卵泡的发育;在卵巢内部则可增强卵泡刺激素受体的表达.它可单独用于诱导排卵或与促性腺激素联合应用于控制性促超排卵.芳香化酶抑制剂服用方便,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能有效促进卵泡的生长发育,在不孕症的治疗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作者:王洁琳;郑志群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精液迟缓液化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中医病机认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深入和完善,结合现代医学取得的成果,辨证辨病相结合、微观辨证分型、中西药并用,其治疗方法和治疗途径正日趋多样化.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大协作、多途径研究,以便寻找治疗该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刘锡范;寻蕊蕊;常洪军;张明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锌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儿童来说,锌的作用十分重要,它广泛参与核酸和蛋白质的代谢,因此与儿童的体格和智力发育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郭艳萍;梁兆昌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本文对托瑞米芬与化疗药物联合具有化疗增敏和逆转耐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为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张兴华;董海峰;赵红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异常增高是造成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糖尿病时心肌细胞脂肪酸来源、摄取、代谢的改变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调节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薛芳;姜玲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测序分型结果精确可靠,能够为基因DNA序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基于这一特点,它可以比较全面的描述基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基因分型及多态性研究的金标准,能发现新基因.本文就测序技术在骨髓库人类白细胞胞抗原配型、移植配型、人类白细胞胞抗原易感性疾病和亲子鉴定等基因分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安仕萍;闫莉娜 刊期: 2007年第15期
人类博卡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DNA病毒.2005年,Allander首次从患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中分离得到该病毒.生物分类、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树分析和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综合研究表明,HBoV具有细小病毒病毒的基本特征,并与细小病毒的博卡病毒属成员结构特征相类似,从而证实HBoV为博卡病毒属的新成员.HBoV往往导致婴幼儿上、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博卡病毒感染的报道,但对于该病毒还知之甚少.本文从病毒生物学性状、流行特征及其诊断等方面对博卡病毒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对该病毒的关注.
作者:傅希;伍严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脑电图、诱发电位等是用来研究肝性脑病的常用神经电生理学工具,主要用于肝性脑病的诊断、临床肝性脑病的分级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微肝性脑病的诊断、预测临床肝性脑病发作或与肝病相关性死亡.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作用就有关合理使用这些电生理工具作一综述.
作者:成秋生;苏常春;贾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肺栓塞是指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或其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本文简述了肺栓塞的一般检查方法及特殊检查方法,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V/Q)、CT肺血管造影(CTPA)、肺动脉造影是确诊或除外肺栓塞的较为可靠的诊断方法.
作者:王丽莉;张承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内皮可以维持血管结构及张力、调节血管细胞生长、调节抗凝及纤溶系统、介导炎症与免疫、调节白细胞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黏附、调节脂质氧化、调节血管通透性,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键所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准确评价这一器官功能很有临床价值.目前临床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血浆中释放的一些血浆标志物,如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等;适当的刺激后血管释放一氧化氮及其生物活性的测量,如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循环内皮相关细胞计数,如循环内皮细胞等.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作者:关键;王国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细胞究竟发生了转分化还是发生了融合,曾经倍受争议.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转分化正逐渐被人们认同.在细胞转分化的研究中,有关转分化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其主要检测技术及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梁东;刘华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指标,糖尿病(DM)患者易发生动脉IMT增加.现就DM患者动脉IMT的检测、诊断价值及其与DM各种慢性并发症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韩兵;王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5期
氧化苦参碱是我国的传统药物苦参提取物,它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各类型抗炎、抗变态反应的氧化苦参碱制剂已被广泛开发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氧化苦参碱抗炎作用的研究概况及氧化苦参碱用于治疗牙周病的思路及展望.
作者:陈凌;骆凯;吴赟;闫福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