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转分化检测技术及应用

陈伟;梁东;刘华锋

关键词:细胞, 转分化, 检测
摘要:细胞究竟发生了转分化还是发生了融合,曾经倍受争议.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转分化正逐渐被人们认同.在细胞转分化的研究中,有关转分化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其主要检测技术及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进展

    为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循证医学评价数据库、Pub Med等数据库机检和检索中文耳鼻咽喉杂志,对突聋的文献进行分析.对于轻度、低频听力损失的突聋,激素并不优于其他治疗;抗病毒加激素治疗不能提高激素的有限疗效,无循证医学依据证明某一种激素的疗效更佳;激素与抗凝、神经营养类药治疗缺乏随机对照研究,临床报道的疗效相互矛盾;局部应用激素的疗效需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才能评价其真正作用.

    作者:黄金忠;唐安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SEN病毒研究

    SEN病毒是从1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血清中分离出的一种无包膜、单链、环状DNA病毒,属圆环病毒科,基因组全长约为3900个核苷酸,共有SENV A~H 8种亚型,至少有3个开放读码框架.研究显示该病毒与输血相关性非甲~非戊型肝炎有强相关性,该病毒可单独感染,也可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肝细胞癌等混合感染.目前,SEN病毒作为不明原因肝炎的致病因子尚缺乏有力的证据.

    作者:帅金志;白旭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肝性脑病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的评价

    脑电图、诱发电位等是用来研究肝性脑病的常用神经电生理学工具,主要用于肝性脑病的诊断、临床肝性脑病的分级和治疗效果的监测、微肝性脑病的诊断、预测临床肝性脑病发作或与肝病相关性死亡.本文结合理论与实际作用就有关合理使用这些电生理工具作一综述.

    作者:成秋生;苏常春;贾林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2型糖尿病与记忆功能

    糖尿病可以导致多种慢性并发症,在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方面不仅表现为脑卒中的发生率增加,还表现为对认知功能的影响.认知障碍主要表现为记忆功能减退,特别是词语记忆能力的下降,而认知功能减退的程度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内胰岛素水平及病程等因素有关,早期积极有效控制血糖、合理调节胰岛素水平有助于记忆功能的改善.

    作者:卢正红;唐伟;刘超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内皮功能检测及临床意义

    内皮可以维持血管结构及张力、调节血管细胞生长、调节抗凝及纤溶系统、介导炎症与免疫、调节白细胞与血小板在血管内皮黏附、调节脂质氧化、调节血管通透性,是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关键所在,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准确评价这一器官功能很有临床价值.目前临床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血浆中释放的一些血浆标志物,如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等;适当的刺激后血管释放一氧化氮及其生物活性的测量,如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循环内皮相关细胞计数,如循环内皮细胞等.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

    作者:关键;王国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博卡病毒的研究进展

    人类博卡病毒是一种无包膜的单链DNA病毒.2005年,Allander首次从患呼吸道感染的婴幼儿中分离得到该病毒.生物分类、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树分析和流行病学等多方面综合研究表明,HBoV具有细小病毒病毒的基本特征,并与细小病毒的博卡病毒属成员结构特征相类似,从而证实HBoV为博卡病毒属的新成员.HBoV往往导致婴幼儿上、下呼吸道感染,甚至可以引起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博卡病毒感染的报道,但对于该病毒还知之甚少.本文从病毒生物学性状、流行特征及其诊断等方面对博卡病毒进行综述,以期引起对该病毒的关注.

    作者:傅希;伍严安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中医药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的现状与展望

    精液迟缓液化症是引起男性不育的常见原因之一,中医药治疗精液迟缓液化症取得了可喜成绩.随着中医病机认识和中医辨证分型的深入和完善,结合现代医学取得的成果,辨证辨病相结合、微观辨证分型、中西药并用,其治疗方法和治疗途径正日趋多样化.但是仍然缺乏系统的大协作、多途径研究,以便寻找治疗该病的有效中药复方制剂.

    作者:刘锡范;寻蕊蕊;常洪军;张明荣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测序技术在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分型领域的应用进展

    测序分型结果精确可靠,能够为基因DNA序列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基于这一特点,它可以比较全面的描述基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是基因分型及多态性研究的金标准,能发现新基因.本文就测序技术在骨髓库人类白细胞胞抗原配型、移植配型、人类白细胞胞抗原易感性疾病和亲子鉴定等基因分型领域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安仕萍;闫莉娜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糖尿病心肌病与脂肪酸代谢异常

    糖尿病心肌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发病机制复杂,其中,游离脂肪酸水平异常增高是造成糖尿病心肌病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就糖尿病时心肌细胞脂肪酸来源、摄取、代谢的改变及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的调节机制作一简要综述.

    作者:薛芳;姜玲玲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糖尿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研究进展

    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早期指标,糖尿病(DM)患者易发生动脉IMT增加.现就DM患者动脉IMT的检测、诊断价值及其与DM各种慢性并发症和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韩兵;王新民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无色素痣

    无色素痣是一种先天性、非进行性、形态和分布在一生中相对稳定的色素脱色性疾病,其致病机制和病理特征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的研究结果支持该病是一个黑色素细胞功能缺陷、黑素小体形成异常的疾病.本文综述其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作者:金如钧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与脑膜瘤侵袭性的研究近况

    原位杂交法及免疫组化法实验研究显示,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MP-9在脑膜瘤组织中的表达异常,提示其与脑膜瘤侵袭性有关,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和TIMP-2可特异性地抑制MMPs的活性,证明MMPs和TIMPs之间的平衡是影响脑膜瘤侵袭性的重要因素.深入研究MMPs和TiMPs在脑膜瘤中的表达及其调节机制,以及如何通过阻断MMPs的活性来抑制脑膜瘤的侵袭性,有望成为治疗脑膜瘤的新途径.

    作者:李新军;夏祥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

    泛素-蛋白酶体通路是生物体内进行蛋白质选择性降解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参与了细胞内许多重要的生理生化过程.蛋白酶体抑制剂可阻断大量调节蛋白的降解,引起细胞内信号系统的紊乱和超负荷,导致细胞生长的抑制,终使肿瘤进展过程延缓甚至停滞.硼替佐米作为一种蛋白酶体抑制剂,能抑制多发性骨髓瘤细胞的生长及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同时对血液系统其他恶性肿瘤具有显著作用.本文就蛋白酶体抑制剂硼替佐米治疗血液恶性肿瘤的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瞿文;邵宗鸿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托瑞米芬在肺癌治疗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本文对托瑞米芬与化疗药物联合具有化疗增敏和逆转耐药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的初步探讨,为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新方向.

    作者:张兴华;董海峰;赵红丽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氧化苦参碱抗炎作用研究新进展

    氧化苦参碱是我国的传统药物苦参提取物,它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抗病毒、抗肿瘤等作用.各类型抗炎、抗变态反应的氧化苦参碱制剂已被广泛开发应用于临床.本文综述了氧化苦参碱抗炎作用的研究概况及氧化苦参碱用于治疗牙周病的思路及展望.

    作者:陈凌;骆凯;吴赟;闫福华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线粒体基因突变糖尿病

    概述线粒体DNA突变,尤其是转移核糖核酸亮氨酸tRNALeu(UUR)基因nt243A→G点突变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由于线粒体DNA突变影响ATP生成,改变了细胞内线粒体代谢产物的含量,同时引起核糖体蛋白基因的表达下调,从而导致与线粒体DNA突变有关的特殊类型糖尿病的发生,临床上出现一系列的特殊表现.基于线粒体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病因的不同,对线粒体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也不同.

    作者:赵新波;郭振奎;荣海钦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细胞转分化检测技术及应用

    细胞究竟发生了转分化还是发生了融合,曾经倍受争议.随着检测手段的进步,转分化正逐渐被人们认同.在细胞转分化的研究中,有关转分化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其主要检测技术及相关内容作一综述.

    作者:陈伟;梁东;刘华锋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体会

    2004年2月至2004年11月因术前未采取预防措施,郑州市骨科医院先后出现26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合并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患者.虽然救治及时、妥当,使多数患者脱离病痛,但仍有患者因病情过重,救治失败而引发医疗纠纷.

    作者:高焱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首发精神分裂症早期干预的临床探讨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有的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可出现认知功能损害.

    作者:于海亭;孟刚;宋春联 刊期: 2007年第15期

  • 淋病奈瑟双球菌主动外排系统的研究

    淋球菌多重耐药的现象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发现主动外排系统是引起淋球菌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至今发现该菌参与抗生素和多种毒性物质外排的泵系统为多重可传递耐药系统,脂肪酸耐药系统及norm蛋白系统,本文就其各自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在淋球菌耐药中的调节机制简要阐述.

    作者:王冬梅;夏忠弟 刊期: 2007年第15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