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肠癌微转移的基因检测

刘金鹏;肖莉;凌瑞

关键词:大肠,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诊断, 免疫学, 基因检测
摘要: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重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对其局部原发肿瘤,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基本可以控制,但行根治术的患者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包括手术探查、B超、CT、普通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显性转移,因此推断,微转移灶是客观存在的.早期认识有无肿瘤转移,转移方式及范围对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大肠癌的微转移检测成为可能.
医学综述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营养与烧伤

    严重烧伤后机体处于高代谢状态,蛋白质分解增加,精瘦组织丢失,导致营养不良,进而损害机体的免疫功能.在高分解状态下,机体组织蛋白质发生自身分解,对外源性营养物产生不应性,机体出现自噬代谢;同时由于营养素的缺乏,抑制了免疫细胞有丝分裂和相关免疫器官、免疫分子的变化,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因此,严重烧伤后营养支持除供给营养维护细胞代谢,改善器官组织的功能外,必须研究如何调控分解、合成代谢的反应和维护细胞的功能,调控促炎症与抗炎症反应之间的平衡,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1,2].

    作者:蔡晨;郭光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凝血因子与冠状动脉性疾病的研究

    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CHD),已成为当代世界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病因及死因,如何预防及控制冠心病是现代医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引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机制尚不十分明确,在各种危险因素的作用下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认为是动脉硬化的始因.除传统危险因子,如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糖尿病等以外,近年来有研究表明,一些新的与凝血、血液流变学、炎症、感染有关的危险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某些凝血因子,主要为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因子Ⅶ(factorⅦ,FⅦ)、因子Ⅷ(factorⅧ,FⅧ)与冠心病关系较为密切,有的甚至可作为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子.现将近年来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作者:余华;吴竞生;马礼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活血化瘀方药对脑出血后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发生后,由于血肿代谢产物、细胞水肿、血管痉挛、炎症细胞聚集、神经毒性物质释放等,进一步导致缺血性继发脑损伤[1].目前认为,促进血肿代谢产物及神经毒性物质吸收、有效地保护神经元是治疗脑出血的重要措施[2].

    作者:张琳;李作孝;刘广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及其实验室检查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或称非典型肺炎(atypical pneumonia,AP),在世界许多国家引起小规模暴发.SARS以其潜伏期短、发病急、病死率高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此次SARS的传播与人们对它的了解不足和重视不够有关,因此,通过这次人类与病毒的战争,我们应总结出一套针对传染病的行之有效的诊断、治疗方法,来预防和防止SARS的二次暴发.

    作者:孟东;陈樱;刘德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保护性肺通气的研究与应用

    保护性肺通气,或称肺保护性通气(Lung protective ventila-tion LPV),是近几年来在针对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 ury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出stress syndrome,ARDS)和其他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的治疗中产生的机械通气新策略.顾名思义是指在进行机械通气支持的同时,保护肺组织免受机械通气性肺损伤.

    作者:高志刚;刘群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脂联素的研究现状

    随着脂肪细胞因子的不断发现,脂肪细胞作为单纯的能量储存库的观念已经被改变.人们开始注意到脂肪组织不但在能量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可能在能量代谢紊乱相关疾病(肥胖症、2型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关注较多的脂肪因子--脂联素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作者:黄一鑫;王中心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白细胞介素-5相关的支气管哮喘治疗策略基础研究

    近10~15年关于支气管哮喘(哮喘)发病机制之观点有很大改变.哮喘呼吸道炎症的中心效应细胞是Th2细胞,其产生的IL-4、IL-5、IL-9和IL-13促使嗜酸性粒细胞(E0S)生长、迁移和活化,同时促进肥大细胞分化和免疫球蛋白E(IgE)产生[1,2].

    作者:李海燕;郭琦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苏木免疫抑制作用的研究进展

    苏木,又名苏方木、赤木、红柴,蒙药名扫门毛都.本品为豆科植物苏木(caesalpinia sappan L.)的干燥心材,味甘、咸,性平,主要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甾醇类化合物,包括苏木黄素、苏木查尔酮、巴西苏木素、原苏木素等[1].

    作者:赖成虹;李作孝;刘广益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内皮素与肺动脉高压

    内皮素(endothelin,ET)是1988年由日本学者Yanagisawa等[1]从猪主动脉内皮细胞培养液中分离出的一种由内皮细胞合成和分泌的、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物质.

    作者:刘海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黄芪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中药黄芪为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膜夹黄芪和蒙古黄芪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温,人脾肺二经.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甙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1].

    作者:李勤;刘宏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的研究

    1989年Gibson等[1]首先描述了一组患者的特征:慢性咳嗽(病程超过3周),无痰或晨咳少许黏痰,无哮喘、呼吸困难、咯血、胸膜炎等病史,肺功能正常,峰流速(PEF)变异率正常,甲基胆碱激发试验阴性(有部分患者处于正常范围的高值),支气管扩张试验阴性,痰中嗜酸粒细胞(Eos)数明显增高(11.5%~85.9%),吸入倍氯米松(beclome山asone 400μg,2次/d)2周后咳嗽完全消失.

    作者:徐有祖;冯加喜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腺嘌呤核苷受体及其生理学作用

    迄今为止,在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中一共发现四种腺嘌呤核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s,AR),分别命名为A1R,A2A R,A2BR和A3R.对于这四种受体来说,腺嘌呤核苷是好的内源性激活剂,但是肌苷也可激活A3受体.近年来许多动物实验发现,这些不同的受体在生理和病理条件下,许多组织和器官都参与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相关激活剂和抑制剂已经在临床上被用作治疗某些疾病的良好药物.现仅对腺嘌呤核苷受体及其生理学意义简要综述.

    作者:马红霞;周运恒;焦炳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幽门重建在全胃切除后消化道重建中的现状

    全胃切除术是治疗胃恶性肿瘤,尤其是进展期胃癌的常用术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在根治肿瘤的同时,重建理想的消化道以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消化道重建术式日趋完善的情况下,幽门重建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作者:林振文;詹友庆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

    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是指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虽然应用药敏试验确实有效的抗菌药物,而病原菌仍持续存在,感染难以控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本文参考近年来的相关文献,对难治性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及防治对策综述如下.

    作者:李苏利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人类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及应用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s)是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微卫星多态性(STR)之后出现的第三代遗传标记,具有在基因组中数目众多、遗传稳定、适于自动化高通量检测等优点,因此,SNPs在遗传学中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阐明SNPs不仅有助于了解人类基因的功能,而且对人类遗传性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和防治也将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陈香梅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大肠癌微转移的基因检测

    大肠癌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术后肿瘤的转移和复发是重要的死亡原因,目前对其局部原发肿瘤,采取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基本可以控制,但行根治术的患者有30%~40%在5年内出现转移和复发,这些患者在手术前后的常规检查中(包括手术探查、B超、CT、普通病理切片等)并未发现显性转移,因此推断,微转移灶是客观存在的.早期认识有无肿瘤转移,转移方式及范围对临床诊断、治疗及愈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大肠癌的微转移检测成为可能.

    作者:刘金鹏;肖莉;凌瑞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表皮干细胞的研究现况

    皮肤是人体面积大的器官,由表皮和真皮构成,借皮下组织与深层组织相连.皮肤与外界直接接触,能阻挡异物和病原体侵入,防止体液丢失,具有重要的屏障保护作用.皮肤是再生能力较强的组织,皮肤的外层表皮,主要是由角质形成细胞组成.表皮的基底层由位于基底膜上的基底细胞组成,是表皮角质形成细胞的生发层.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经过棘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步分化成熟并不断从角质层的表面脱落,丢失的细胞由基底层的增殖细胞补充.表皮维持这种细胞不断更新的能力表明在基底层的角质形成细胞中存在干细胞(stem cell)[1].

    作者:吴娟;瓦龙美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与烧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

    烧伤创面修复是一个有序的细胞生物学过程,烧伤部位细胞的多样性及其活性受各种生长因子的调节,即生长因子参与了烧伤创面修复的调控.在过去的5年中,借助于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生长因子的性质和作用被进一步阐明,本文仅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 factor,EGF)与烧伤创面修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邱学文;李志清;王甲汉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卡维地洛与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心衰)是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终结局,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死亡原因.

    作者:李拥军;周秀娟;程蕴琳 刊期: 2004年第10期

  • 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的免疫遗传因素研究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是世界上感染率高的细菌之一,是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直接病因,并与消化性溃疡、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胃腺癌密切相关.

    作者:戚勤;黄永坤;李海林 刊期: 2004年第10期

医学综述杂志

医学综述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