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世奎
梗阻性黄疸(OJ)因胆管机械性梗阻(先天畸形、炎症、结石、肿瘤与寄生虫疾病),胆汁淤滞所致的黄疸,是以肝胆组织损害和全身各系统发生一系列病理和生理改变为主的症候群.肝功能衰竭是其常见的死因.近年来,对OJ时肝脏损伤机制的研究发展较为迅速,主要与以下几方面因素有关.
作者:姜双;王志新;刘艳秋;王晓华;于丽娟;周文学;陆朝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HTLV-1的发现,命名和分型1980年,美国Poiesz等[1]和日本的Miyoshi等[2]先后发现人类第一个C型逆转录病毒HTLV.二者抗原性相同,经证明为同一类病毒,后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嗜T淋巴细胞病毒(human T-lymphotropic virus,HTLV-1).HTLV-1根据env核苷酸序列的差异,可分为A、B、C 3个亚型,A亚型存在于所有流行区,B亚型集中在中非,C亚型集中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和澳大利亚.大量研究显示,HTLV-1比较稳定,其DNA序列重要决定于地理分布,而与宿主,环境无关.
作者:肖颖秀;郑璇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由于肿瘤细胞基因的易变性等缺陷,学者们对基因稳定而起支持作用的肿瘤间质细胞发生兴趣,继内皮细胞之后,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成纤维细胞.它是产生基质的主要细胞与主要的基质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促其自身形态与生理功能发生变化,表达多种细胞因子、蛋白酶、粘附分子,不同程度增加肿瘤细胞的恶性表型,对肿瘤发生、生长、血管形成、浸润与转移有重要作用;并具有器官特异性.成纤维细胞活化蛋白(fibroblast activation protein,FAP)作为肿瘤基质活化成纤维细胞的标志物已用于临床诊断与实验性治疗.
作者:朱红梅;汤为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化疗是目前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尽管新的抗癌药物及化疗方案不断推出,但治疗效果仍无显著提高,其主要原因之一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即对一种药物耐药的肿瘤,同时对另一些与之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药物产生交叉耐药.其发生机制复杂,主要包括:多药耐药基因(mdr基因)及其编码的P-糖蛋白过度表达;谷胱甘肽及相关酶的改变;拓扑异构酶Ⅱ(TopoⅡ)的改变;DNA损伤修复能力增强;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表达增加;蛋白激酶C的变化[1];近年来研究发现[2],Bcl-2基因家族参与了MDR的形成.Bcl-2基因家族是细胞凋亡(apoptosis)的重要调控基因,在细胞凋亡的过程中处于调控机制的终末部分,该基因家族在维持细胞生理性分化、发育和细胞数量的动态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的表达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肿瘤的发生、发展及多药耐药性的产生.本文就Bcl-2基因家族在肿瘤MDR发生中的作用综述如下.
作者:马强;张振书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腹水是肝硬化由代偿转化为失代偿的一个重要标志.顽固性腹水则是失代偿早中期转化为晚期的重要表现.按照国际腹水协会定义,顽固性腹水(refactory ascites)为药物治疗后腹水消退不满意和(或)经排放腹水治疗后不能防止腹水的早期复发.它分两种亚型:①利尿剂抵抗性腹水:对限制钠盐饮食(50mmol/d)和强大的利尿(螺内酯400mg;速尿160mg)缺乏反应,以致腹水不能消除或不能防止短期内复发.②利尿剂难治性腹水:在使用利尿剂时出现并发症,妨碍了利尿剂的有效剂量,以致腹水难以消除.由于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常常腹水量大,症状明显,常伴有稀释性低钠血症,肾功能不全,对多种利尿剂不敏感.因此,治疗十分困难.近年来,随着对肝硬化腹水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顽固性腹水的治疗提出了许多新的方法和途径.现予简要综述.
作者:唐斌;叶琳;刘斌;陈掌珠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卵巢癌的化疗由于泰素(PT)及某些抗卵巢癌新药的临床应用,已使卵巢癌的化疗进入了崭新的阶段[1].美国妇科肿瘤组(GOG)1996年发表了一篇致关重要的文章[2],研究比较了环磷酰胺(CTX)+顺铂(DDP)与PT+DDP用于未曾化疗的Ⅲ、Ⅳ期卵巢上皮癌患者的实验结果,证明PT+DDP是一种比卵巢上皮癌标准化疗(CTX+DDP)更为有效的化疗方案.
作者:王国兴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高脂血症作为中老年常见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是造成动脉硬化的首要危险因素,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据美国心脑血管研究院7年防治研究证实,降脂药物可减少心脑病死率24%,减少非致死性心脏病发作率19%.由于西药长时间应用多存在一定副作用,因此,通过对中药的开发研究,探索高脂血症的治疗,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陈匡;郭卉;刘学政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卵巢恶性肿瘤起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术后易复发,故其病死率高居妇科恶性肿瘤之首.卵巢恶性肿瘤的病因学一直受到密切关注.随着肿瘤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基因、多步骤的过程.基因的变异是肿瘤产生和进行性恶化的基础.BRCA1和BRCA2基因是近年来发现的与卵巢恶性肿瘤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本文就这两个基因在卵巢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慧;崔英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疯牛病(mad cow disease,MCD)为牛海绵状脑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litis,BSE)的俗称,不仅严重影响畜牧业,而且可导致人类发病.1985年4月英国首先报道,至今已有18万头牛发病,并有近100人因吃了病牛肉而感染上新型克-雅病(nvCJD),主要传播途径是饲喂带疯牛病和绵羊瘙痒病(scrapie)病原的肉、骨粉等蛋白质饲料所致.已在欧洲、美洲、大洋洲的数十个国家(地区)发现人(畜)间感染病例,有些国家发病相当严重,而引起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恐慌.为普及本病防治知识,了解流行特征,明确诊断标准,加强特异性防治措施的研究,将本病的研究近况简要介绍.
作者:杨海;王靖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年来,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Cpn)在动脉粥样硬化(arteriosclerosis,AS)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Cpn感染和AS之间的关系已为血清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所证实[1],但尚无直接证据阐明二者的关系.动物模型的建立有助于证实Cpn与AS之间的关系,了解Cpn的致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价值.目前,Cpn感染在AS中是否为致病因子仍在进一步探讨中.本文就几种常见的用于研究Cpn与AS关系的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作者:张瑞华;余竹元;王卫群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合并肝脏损害时,其临床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少数可出现黄疸.肝活检可见肝细胞肿胀、变性,伴灶状或大片状坏死.其损害机制复杂,现将近年来有关HFRS合并肝脏损害的研究简要综述如下.
作者:赵洪奎;付春生;刘琛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病毒性心肌炎是现今临床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许多中医学者采用中医传统方剂(古方),辨病治疗病毒性心肌炎,大多取得了明显的疗效,为充分运用古代医家的临床效方治疗现代疑难病证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高特异、高灵敏反映心肌损伤的血清标记物,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肌梗死、心绞痛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并逐渐有取代心肌酶的趋势.
作者:韦世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近年来,愈来愈多的患者接受腹膜透析治疗,腹膜透析导致的腹膜硬化是腹膜透析患者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随着腹膜透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接受腹膜透析治疗的患者生存期越来越长,此并发症也表现的更为突出.因而对腹膜透析导致腹膜硬化的研究成为近年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人们从临床、动物实验、病理、生理及分子生物学等不同角度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对引发腹膜硬化的原因简要概述如下.
作者:蔡新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 心肌顿抑的定义距Heyndrickx等[1]首次描述心肌缺血后功能障碍(postischemic myocardial dysfucntion)延迟恢复现象已有近26年.研究报道在清醒狗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中,冠状动脉阻断5min,心肌缺血后功能障碍延迟3h恢复,若冠状动脉血流阻断15min,心肌功能延迟恢复时间为6h.1982年Braun Wald等[2]明确提出了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MS)概念.
作者:姜黎;任江华;曹茂银 刊期: 2002年第06期
1983年Warren和Marshall首先报道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粘膜中存在一种弯曲的细菌,被命名为幽门弯曲菌,从1989年起正式定名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有关HP与相关疾病,特别是上胃肠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临床学家的极大关注[1].
作者:肖作平 刊期: 2002年第06期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GP)即全部核苷酸测序的完成,人类基因组研究的重心逐渐进入功能基因组时代.通过对个体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或不同生理状态下大量基因表达的平行分析,研究基因在生物体内的功能,阐明不同基因协同作用的机制,进而在人类重大疾病如癌症等的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和药物开发等方面的研究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作者:欧盛敬;苏建家;李瑗 刊期: 2002年第06期
恶性肿瘤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它的侵袭性.它不仅导致肿瘤细胞局部扩展,而且还可以启动和促进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恶性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由多因素参与、具有多个步骤的复杂过程.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和基底膜是机体针对恶性肿瘤转移的第一道屏障,肿瘤细胞主要通过蛋白水解酶的作用破坏这一屏障.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是较重要的一类蛋白水解酶,目前已发现有20多个,它们几乎能够降解所有的细胞外基质成分.近年来成为研究肿瘤侵袭和转移机制的热点.
作者:彭东涛;苟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重要并发症,是SAH致死及致残的主要原因.有研究报道,血管造影可发现70%的SAH患者出现CVS,而30%的患者继发缺血性脑损害[1].因此,进一步研究CVS的发病机制对其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舒英胜;米金洪 刊期: 2002年第06期
自1987年德国的Borggrefe等[1]首先使用射频电流来代替直流电在冠状窦内消融,成功治愈1例预激综合征以来,短短10余年,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catheter ablation,RFCA)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目前已成为根治快速性室上性心律失常的首选方法之一.RFCA是利用射频电流的热效应对心肌病变部位产生可控性的局部心肌凝固性坏死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本文就射频消融对心肌的损伤及其生化指标评价综述如下.
作者:任法鑫;王浩敏;陶志刚 刊期: 2002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