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林;盛瑞兰;李建勇
下呼吸道感染是常见、重要的感染性疾病,在死因排序中一直位于前列.近年来,虽然抗生素研发、生产不断推陈出新,但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正确的选择与使用抗生素对于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尤其重要.
作者:秦北宁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ctor,VEGF)作为内皮细胞特异性的有丝分裂原,在血管的发生和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VEGF在肿瘤的血管形成和维持中亦起着重要的作用,与肿瘤的生长、转移、预后关系密切.正因如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将VEGF及其受体作为靶点用于肿瘤的治疗.以下对VEGF及其受体以及以它们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胡喜钢;汪森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三氧化二砷(As2O3)俗称砒霜,是一种致癌剂,又是一种作用广泛的药物,中国古代曾被用于治疗牛皮癣、梅毒、风湿病及一些恶性肿瘤.近十几年来,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先应用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取得了突出成效,被国内外血液工作者认可.As2O3在我国已被批准为国家二类新药,并正在美国报批新药.砷剂治疗APL的成功为恶性肿瘤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作为一种潜在的广谱抗癌药,其临床意义和研究价值十分巨大,有待开发.
作者:廖辉;李桂芳;江志生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一氧化碳(CO)与一氧化氮(NO)结构类似,因可与体内血红蛋白或某些酶类的含铁血红素基团结合引起机体中毒,一直被视为有毒气体.随着NO第二信使作用的揭示,CO的第二信使作用也逐渐被发现.大量研究证实CO和NO都是重要细胞间信使,参与体内许多病理生理过程.肺动脉高压(PHA)是肺心病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缺氧是引起PHA的常见病因之一,而缺氧性PHA的形成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随着对CO的深入研究,发现NO并非唯一的内皮源性舒张因子,CO同样有舒血管效应.缺氧情况下CO的合成、释放及其在缺氧性PHA形成中所起的作用引起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年来有关CO体系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CO治疗PHA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晓颖;王良兴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近年来,心肌钙蛋白Ⅰ(cTnI)作为新的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标志物被引入应用,由于cTnI具有组织特异性强、宽阔的诊断窗口期、明确的诊断界限、快速测定方法、血中出现早等优点,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诊断[1].
作者:徐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以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为代表,对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进行干预的研究已有20余年历史,在发病机制和治疗学上均取得丰硕成果.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循证医学研究模式对此产生了巨大推动和导向作用.
作者:李党生;葛均波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红细胞在骨髓中的生成受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调节.EPO为一条30kD的糖蛋白,在远祖细胞中通过延迟细胞凋亡来促进红细胞的生成.由于慢性肾衰竭(CRF)时EPO生成减少[1],肾病综合征时尿EPO排泄增加[2],慢性炎症时靶器官对EPO的抵抗作用等,导致了贫血.CRF及肾病综合征的患者可行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替代疗法以改善肾相关性贫血[3,4].
作者:马健浩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目前认为,哮喘是一种涉及到气道壁的特定性的慢性炎症过程.典型特点是呼吸道粘膜及管腔中活化的嗜酸性细胞、肥大细胞和T淋巴细胞数量增多.
作者:姚彬;蒲增惠;李文;陶建飞;强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心血管系统的发育受多种基因的调控,有关基因的异常可导致心血管畸形.心血管畸形是人类发病率高的先天性缺陷.深入开展对心血管发育的相关基因的研究,对于阐明先天性心血管畸形的发病机制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具有深刻的意义.
作者:王沙燕;张阮章;戴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IgA肾病(IgAN)是临床中常见的系膜增殖性肾炎,占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15%~40%.光镜下表现为IgA在系膜区沉积,以往认为大多数肾功能正常,预后较好,但目前普遍认为IgAN并不完全是良性的,占终末期肾病的10%~30%,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临床仍处于缓解症状及经验性治疗.现将近年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鲁涛;武文斌 刊期: 2002年第12期
L-选择素(L-selectin)曾被称为MEL-14gp90或白细胞粘附分子-1(LAM-1),与E-选择素(ELAM-1)及P-选择素(GMP-140)共同构成选择素(selectin)家族,是淋巴细胞的特异性归巢受体,介导淋巴细胞向外周淋巴结的特定部位定居,与淋巴细胞再循环有密切关系.
作者:常建华;齐振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是一组由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和其他非免疫细胞产生的介导白细胞与其他细胞间相互作用的细胞因子.其重要作用是调节细胞生长、分化、促进免疫应答和介导炎症反应.从1979年第二届淋巴因子国际会议正式命名IL到现在,已经报道有18种,近年研究表明,IL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现将研究较清楚的部分IL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王军;任久林;魏继东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近年来,终末期肾衰竭患者逐年增加,随着透析技术的发展,大大地改善了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生存质量,但是并没有明显降低终末期肾衰竭患者的病死率.移植免疫学的进步为肾移植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近年来,国际肾移植技术蓬勃发展,目前广泛采用的尸体肾移植及未来转基因猪肾的开辟为肾移植的广泛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肾移植后排斥反应仍然是阻碍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关键因素,因此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治疗显得更为重要.近年来新型免疫抑制剂的临床应用明显增加了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本文就近几年来免疫抑制剂的应用现状及未来作一综述[1-3].
作者:王晓玲;王俭勤;李幼姬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胃动素(motilin,MTL)是由消化系统分泌的兴奋胃肠运动的激素,是重要的消化道激素,其含量的变化对全身各系统疾病具有极重要意义,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cocarditis,VMC)是儿科常见病,急性VMC的临床表现轻重悬殊较大,尤其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患儿误诊率高,是心肌炎的主要误诊因素,也是造成患儿死亡和影响愈后的主要因素.经实验证实血MTL浓度升高与VMC患儿胃肠功能紊乱密切相关.
作者:朱薇薇;安丽;刘玉;田乃虎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近年来,由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应用选择性出现革兰阴性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使细菌耐药趋势日趋严峻,成为医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
作者:李艳;李玉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是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致使血压调节功能失调而产生.现将原发性高血压按血压调节功能有关因素分为若干类型及其治疗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于朝霞;韩熙元 刊期: 2002年第12期
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多器官衰竭(MOFE)发病率不断升高,其病死率高达62%,年龄越大,衰竭器官数目越多,病死率上升[1].MOFE一旦发生,病情十分凶险,预后极差,需要多学科合力抢救.近年来经过一系列对MOFE病理生理研究,对该综合征的认识也不断加深,临床抢救成效也得以提高,其中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在救治MOFE方面已显示其独特的疗效,现就有关内容简要概述.
作者:伍云松;李杨波;黄振昆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血管新生(angiogenesis)与实体瘤的生长,浸润和转移之间关系已被许多实验所证实.近年来有关血管新生与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有较多报道.本文拟就这方面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玉林;盛瑞兰;李建勇 刊期: 2002年第12期
前列腺是男性泌尿生殖系统附属性腺中大的不成对的实质性器官,位于盆腔内、直肠前,膀胱颈部、尿道和射精管则穿过前列腺体.其常见疾病有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症、前列腺癌等.在这些前列腺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临床诊治上,前列腺血管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供应前列腺的血管主要为来自膀胱下动脉的前列腺动脉,还有一些盆腔及阴部血管的分支也到达营养前列腺.静脉主要是通过膀胱前列腺静脉丛回流至髂内静脉,汇入下腔静脉.
作者:王昭辉;陈志强;王树声 刊期: 2002年第12期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受体阻滞剂通过选择性阻断AngⅡ受体的ATI亚型,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而产生降压效应.代表性药物氯沙坦,缬沙坦和伊贝沙坦已经用于临床.在对高血压的降压治疗方面,这些拮抗剂与ACE抑制剂,钙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同样为一线用药.
作者:谢红 刊期: 200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