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非穿透角膜异物228例

齐红卫;刘雪彦;孙雅楠

关键词:角膜异物, 非穿透, 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一次性取出非穿透角膜异物之简单有效的方法.方法:把非穿透角膜异物按侵入角膜浅深不同分为贴附于角膜表面、位于角膜上皮内和位于角膜浅、深基质层等.按异物多少分为单个和多个异物.根据单个角膜异物的深度不同或多发异物位于角膜上皮内及角膜瓣下等,采用棉签拭除,1 ml注射器针头剔除,角膜上皮连同异物一并去除,5 ml注射器换上冲洗针头加压冲洗去除等.结果:228例非穿透角膜异物均一次性取出,无感染性角膜溃疡发生.结论:位于角膜前弹力层前的异物和位于基质层的单个异物,均可一次性取净,位于基质层的某些特殊类型多发异物,只要方法得当,亦可一次性取出.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相关文献
  • 125例老年腹急症围术期的护理

    目的:对老年急腹症患者围术期护理经验进行总结和交流.方法:对我科1998~2008年我科共收治老年急腹症125例,采用中西医结合围术期管理.结果:除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外,其他123例老年急腹症患者通过及时的治疗和有效的护理,均康复出院.结论:良好科学的护理对老年患者术前准备和术后恢复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者:麦彩玲;刘育琼;黎智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妊娠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23例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4月~2009年4月在我院行宫颈脱落细胞学检查(TCT)有异常的妊娠期妇女23例进行宫颈多点活检、HPV分析及随访情况.结果:妊娠期TCT异常患者活检提示,阴性9例(39.1%),CIN Ⅰ型10例(43.5%),CIN Ⅱ型3例(13.0%).CIN Ⅲ型1例(4.3%);分娩后6~8周内随访CIN好转的患者18例(78.3%),未好转的患者5例(21.7%);在所有患者中HPV免疫组化的分析,其中阳性7例(30.4%),阴性9例(69.6%).结论:妊娠合并CIN患者产后多数可自行逆转,大多数妊娠期CIN病例不需要特殊治疗.

    作者:庞迤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急诊护患纠纷的成因及对策

    分析目前医院急诊室护患纠纷的原因及对策.笔者通过对近两年时间的督查结果反馈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查找护患纠纷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如护士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人际沟通能力,合理排班,护生及低年资护士的管理等,为急诊患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为护士提供安全的职业环境,不断提高急诊护理质量,提高患者综合满意度.

    作者:朱海丽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

    目的:探讨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CT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5例食管壁内支气管源性囊肿的CT表现.结果:11例位于后纵隔,4例位于中、后纵隔,7例呈囊性密度,7例呈软组织密度,1例为高密度.15例行增强扫描,除1例囊壁强化外,其余均无强化.结论:CT平扫加增强扫描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由于其与食管源性囊肿影像难以区别,终有待于术后病理证实.

    作者:张洁;姚文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征兵体检实验室检验结果分析

    目的:对应征男性青年实验室检验结果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方法:HBsAg、HIT(1+2)采用EUSA法,ALT采用紫外-乳酸脱氢酶法,MOR、MAMP采用胶体金法.结果:726名应征男性青年实验室检验不合格194人,不合格率为26.72%.其中,HBsAg阳性59人,不合格率为8.13%;ALT不合格51人,不合格率为7.02%;尿红细胞不合格41人,不合格率为5.65%;尿白细胞不合格27人,不合格率为3.72%;尿蛋白不合格12人,不合格率为1.65%;吗啡(MOP)不合格3人,不合格率为0.41%;尿糖不合格1人,不合格率为0.14%;其中,14人HBsAg和ALT同时不合格,4人尿蛋白和白细胞同时不合格.结论:应征男性青年的健康状况堪忧,应加强防病意识.

    作者:李雪兰;余永雄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早期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手术对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治疗价值,以选择佳手术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手术治疗的新鲜胸腰椎爆裂性骨折68例,按伤后接受手术时间(72 h以内及72 h以后)将患者分为A、B两个治疗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影像学观察指标与神经损伤恢复程度比较.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伤椎高度恢复、Cobb角及椎管占位情况,脊髓损伤的神经功能按ASIA2000标准进行分级及评分.结果:68例随访12~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68例患者的伤椎高度、Cobb角及椎管占位均获得明显改善;组间比较.A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恢复结果提示,A、B两组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A组患者的恢复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疗效显著,伤后手术时间越早,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越好;在全身情况允许时,对脊髓损伤患者尽可能在早期行内固定减压手术,以大程度地恢复脊髓神经功能.

    作者:陈世忠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头孢孟多酯钠的残留溶剂

    目的:建立GC测定头孢孟多酯钠残留溶剂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DB-FFAP毛细管柱,柱温:150%,以氮气为载气,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检测器温度:250%,进样口温度:200℃.结果:2-乙基己酸在0.15~0.90 mg/m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9.03%(n=9).定量限为0.001 ng.结论:该方法可靠、准确,可作为头孢孟多酯钠残留溶剂(2-乙基己酸)的测定方法.

    作者:赵玉新;刘丹;任吉秋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相关因素分析与防护

    目的:探讨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和分析,了解手术室护士因长期在工作中受到生物、化学、物理及生理心理等方面存在的职业性伤害,进而采取一些有效的防护措施.结果: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结论:手术室护士加强自身防护,把职业危害降低到低限度.

    作者:麦燕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小儿的静脉穿刺与固定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小儿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压舌板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的临床效果.方法:200例输液患儿随机分成100例实验组和100例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固定踝关节后再行静脉穿刺,对照组用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先穿刺后固定,观察两组穿刺成功例数、静脉固定时间和漏针次数.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和两针或两针以上穿刺成功例数分别为88例、61例和12例、39例;实验组和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分别为(68.9+11.5)s和(90.0±12.5)s;实验组和对照组漏针次数分别为12次和30次.两组比较,实验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一针穿刺成功例数多.实验组静脉固定时间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较对照组静脉固定时间短.结论:大隐静脉、足背静脉输液用先固定再行静脉穿刺的方法,较传统的静脉输液方法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次数方面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钟婉洪;冯远衍;陈妙娟;李苑伟;王占弟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不同眼压下前房角的改变与手术方式的选择

    目的:评估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在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改变以及采取不同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05年4月~2008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和前驱期患者105例135眼,应用前房角镜和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在不同眼压下发病眼的前房角的改变,根据其形态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包括超声乳化联合折叠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及双切口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等手术方式.术后常规应用激素和抗生素药物治疗.观察6~24个月.结果:本组患者术前前房角为关闭状态,周边虹膜形态为S,虹膜根部附着位置为AC(Spaeth房角分级法).药物治疗后部分病例前房角开放.术后本组所有患者的视力均有提高,眼压控制稳定为20 mm Hg(1mm Hg=0.133 kPa).术后前房角宽度大于术前.术中和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6~24个月,眼压持续稳定,术后1周的前房角形态与术后6个月的前房角形态无明显改变.结论:根据不同眼压状态下前房角的形态变化,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可取得稳定的术后效果.

    作者:王艳;赵海滨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奥施康定治疗晚期癌症患者疼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奥施康定治疗晚期癌症疼痛的疗效、不良反应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住院治疗的60例晚期癌症患者给予奥施康定口服治疗,分析治疗2周后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服药2周后中度疼痛患者疼痛的缓解率为100.0%,重度疼痛患者的缓解率为90.9%.总缓解率为93.3%;服药2周后食欲、日常生活、睡眠、精神状态、社交等方面的评分较服药前有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不良反应为便秘,发生率为6.7%,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本组无一例患者由于不良反应而停药治疗.结论:奥施康定对治疗晚期癌痛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且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黄佑庆;唐曙光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手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影响.方法:总结147例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经验.结果:本组147例鼻内镜手术患者中,术后出现并发症11例(7.48%).其中,鼻腔出血3例,眶周淤血及皮下气肿3例,鼻腔粘连4例,呼吸道并发症1例.结论:采取针对性预防护理措施可有效减轻或防止鼻内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患者不适并促进其康复.

    作者:张瑞芝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谈门脉高压症断流手术切口的选择

    目的:探讨门脉高压症断流手术采用不同切口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2000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80例行择期断流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分别采用经腹直肌切口和左肋缘下斜切口.从切脾时间、切口裂开、肺感染、、肛门排气时间、脾包膜损伤情况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顺利出院,切脾手术时间没有明显差异,但术中脾包膜损伤有明显差异(对照组18例,治疗组8例).术后切口裂开、肺部并发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门脉高压症行断流手术时采用斜切口较直切口有诸多优势,减少了术中副损伤和术后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治愈率.

    作者:包铁军;唐小龙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AO三叶形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目的:探讨Pilon骨折的内固定效果.方法:运用AO三叶型钢板治疗Pilon骨折患者18例.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获得良好的复位、固定,术后经10个月~4年的随访,其疗效参照Mazur评定标准:优6例,良7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72.2%.结论:AO三叶型钢板是治疗Pilon骨折的理想内固定方法.

    作者:崔德铮;赵家驹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妊娠剧吐92例血钾水平及补钾治疗分析

    目的:分析妊娠剧吐患者的血钾状况、补钾现状,重新认识妊娠剧吐治疗过程中的补钾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妊娠剧吐患者的资料,分析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治疗初期补钾状况以及出院时血钾水平.结果:妊娠剧吐患者77%血钾降低,无论何种补钾方式,患者出院时平均血钾水平均在正常低值.结论:临床医生应该重新认识妊娠剧吐时低血钾、掌握足量补钾的方法与意义.

    作者:张世妹;宋薇薇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血清钙在肾结石患者经皮肾输尿管镜术前的检测分析

    目的:探讨血清钙在肾结石患者经皮肾输尿管镜术前的检测意义.方法:选取2008年4月~2009年4月于我院行经皮肾输尿管镜术的43例肾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于术前检测其血清钙,后将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及比较.结果:43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的血清钙明显高于其他34例患者(P<0.05),经进一步检查发现其均为结石伴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患者.结论:在将行经皮肾输尿管镜术的患者中行血清钙检测,对于有效地找出患者原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刘日升;邓婉娣;冯彩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和总胆汁酸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与总胆汁酸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79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Child-Push肝功能分级积分法分级;2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清CA125与总胆汁酸水平.分析两者与肝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清CA125及总胆汁酸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水平随肝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呈进行性升高.结论:血清CA125与总胆汁酸呈正相关,联合检测血清CA125、总胆汁酸水平能较早地反映肝脏合成及其代谢功能,对疾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丁耀菁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小儿心脏黏液瘤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小儿心脏黏液瘤的手术配合要点.方法:对6例小儿心脏黏液瘤行低体温体外循环下黏液瘤切除术的护理配合要点进行总结.结果:术前患者准备充分,物品器械、环境准备得当,术中护士配合娴熟、默契,传递器械准确快速平稳是护理配合的重点.结论:重视术前访视,全面了解患儿身心状况,正确熟练的护理配合,充分发挥护士在手术配合中主动性,熟练应用无瘤技术,确保了该手术的顺利进行,提高了手术治疗的效果.

    作者:陶爱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现状及培养途径探讨

    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意识和素质的培养是研究生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目前医学院校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从注重基础研究、掌握外语、发表学术论文、主持或参加科研课题几个方面探讨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途径.

    作者:周雪梅;黄云超;苏艳;许玉玲 刊期: 2010年第13期

  • 使用小儿过敏原点刺试验手臂固定托前后的对照研究

    目的:探讨过敏原点刺试验中患儿不合作所采取的措施--使用过敏原点刺试验手臂固定托对点刺试验影响的观察.方法:采用对照研究,2009年7~8月未使用手臂固定托设为对照组,2009年9~10月使用手臂托设为实验组.评估两组过敏原点刺试验操作所用的时间、操作的可行性和准确性问题.结果:实验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操作可行性明显提高.结论:点刺试验手臂固定托使用后能显著缩短操作时间,降低点刺试验结果的误差率和操作失误率.

    作者:章国梅;周武军;周红;章军霞;邰贤凤;杨月 刊期: 2010年第13期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中国医药导报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