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玉红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感染发病原因、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经微生物学检查证实的119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19例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中,90%的病例有基础疾病,原发性肺部疾病48例,神经系统疾病24例,风湿、类风湿及代谢疾病6例,消化系统疾病18例,血液系统疾病11例,泌尿系统疾病5例.继发性肺部真菌感染常见诱发因素,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69例(57.98%),应用糖皮质激素10例(8.40%),免疫抑制剂14例(11.76%),化疗10例(8.40%),气管切开或插管9例(7.56%),吸毒2例(1.68%),其他5例(4.20%).感染的病原菌以白色念珠菌、热带假丝念珠菌、新型隐球菌、曲霉菌为主.在临床上发热者有76例(63.87%),白细胞增高者有92例(77.31%).单纯用大扶康、两性霉素B治疗者分别为63、11例,其余病例均采取联合治疗.治愈87例,占73.11%;好转4例,占3.36%;未愈5例,占4.20%;死亡23例,占19.32%.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发病率明显增高,2004年1月~2007年1月41例,占34.45%;2007年2月~2008年12月78例,占65.54%.结论:近年来肺部真菌感染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这与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化疗等密切相关,也与医院检测条件及技术有关.
作者:黄维军;骆训武;张朝栋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我院中成药用药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和药剂科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中成药的用药品种、金额、数量、用药频度等,采用列表分析的方法,找出中成药用药规律及存在问题.结果:我院中成药用药以清热药、外科用药、扶正药为前3位.结论:我院中成药用药基本合理,部分处方存在重复用药、疗程偏长、费用较高,疾病诊断有西医化倾向,缺乏中医特点,有待规范.
作者:陈静;赖林城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加例患者按照麻醉方式分为两组,对照组25例采用全身麻醉,观察组15例采用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比较并分析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苏醒延迟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呼吸再抑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麻醉复合颈丛阻滞应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临床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关注.
作者:孙宗义;徐萍;孙家良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肺心病病情复杂、合并症多、病情易反复,为了提高疗效,加强对肺心病患者的护理至关重要.方法:对肺心病患者进行综合性护理,然后对方法及经验进行梳理、分析.结果:通过对肺心病患者有效、正规化的护理后,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结论:加强护理,可以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金铉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方法:我科门诊于2007年1月~2009年6月经治4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所有患者根据临床症型均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结果:本组48例患者中,显效42例.显效率为87.5%,有效6例,总有效率为100%,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中医药综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疗效满意,无不良反应发生.可有效缓解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关晓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注射用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门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注射用炎琥宁每日0.24 g治疗.结果:第一日症状缓解率观察组为85.71%,对照组为47.62%.三日治愈率观察组为95.23%,对照组为76.19%.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及使用.
作者:王玮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研究术中超早期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机制和临床效果.方法:将6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术中超早期亚低温组(30例,术中亚低温组)和术后亚低温组(32例,对照组),前者进入手术室即行亚低温治疗,对照组于术后行亚低温治疗,直肠温度控制在32~35℃之间,两组亚低温治疗时间为7~10 d,期间监测ICP、血糖、全血乳酸指标:并在伤后6个月依据GOS评定法判定治疗效果.结果:伤后36 h术中亚低温组血糖、全血乳酸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72 h术中亚低温组IC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伤后6个月COS评分,术中亚低温组良好率为63.3%(19/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良好率43.7%(14/32)(P<0.05).结论:将亚低温治疗提前至术中应用,较术后进行亚低温提前数小时,更有利于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脑代谢,减轻酸中毒,降低脑压改善脑灌注,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
作者:郑庆棠;陈卓;解丛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通过护理指导,使居家隔离的甲流轻症患者顺利度过隔离期.方法:采取发放<居家隔离治疗病情观察表>、<甲型H1N1流感患者居家隔离治疗须知>和社区医生上门随访、电话询访相结合.结果:患者100%治愈,家属及同居者无一人被感染.结论:积极的心理护理和细致的护理指导对甲流轻症患者的顺利恢复有促进作用.
作者:隋红云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骨牵引患者的护理措施,以便提高骨牵引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并发症.方法:回顾总结2002年1月~2010年3月68例实施骨牵引患者的资料.结果:通过采用舒适的护理,本组68例骨牵引患者的不舒服度明显降低,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对骨牵引患者实施舒适护理,可以有效减轻骨折患者的疼痛,提高骨牵引患者卧床期间的生活质量.具有操作简便、对肢体损伤小、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作者:田竞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寻找提高病案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通过对病案质量控制的分析,比较病案环节质量控制与病案终末质量控制的优势与弊端.结果:环节质量控制才是提高病案质量的有效方法.结论:病案终末质量控制未能有效地提高病案质量,只有在环节质量控制上下功夫,使病历在形成阶段就达到高质量,这样才能提高病案的法律证据质量,适应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上升的形势.
作者:黄杰雄;黎文清;吴东;杨妹 刊期: 2010年第19期
博士后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二十多年,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但在鼓励博士后创新政策上尚存在一定的发展空间.本文主要从博士后进站条件、博士后在站管理及出站考核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做了相应探讨.并简要提出对改善措施的思考.
作者:秦佳佳;刘海全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基层护士短期培训的有效临床教学方法.方法:87名临床护士随机分两组,分别采用传统灌输式教学和临床典型案例教学集中短期脱产培训,通过测试成绩及满意率对比评价两种教学效果.结果:两种教学模式在短期内提高护士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创新思维及防范意识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无论知识点还是综合能力测试得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过临床案例教学,促进基层护士专科知识交互渗透,培养多角度思考、全方位剖析、全过程跟踪的思维模式;引导护士在具体问题情景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是短期内提高基层护士综合能力的有效方法.
作者:王锦蓉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探讨雾化吸入法在治疗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2006年10月~2009年10月,我院儿科收集咳嗽变异性哮喘(CVA)48例患者,配合雾化吸入法治疗观察疗效.结果:48例患儿经过2周的治疗.痊愈36例(75%),显效10例(20.8%),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8%.结论:雾化吸入法在治疗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中疗效显著,具有作用快、方便、用药剂量小、副作用小等优点.值得临床使用和推广.
作者:杜燕 刊期: 2010年第19期
吸烟、大量饮酒、体力运动减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机体炎性反应、遗传因素这些因素很容易引发冠心病,本文对这些危险因素详细阐述,并从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者与自身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病变者与血脂代谢这两方面对冠心病合并颈动脉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冠心病要加强预防;并且加强多基因联合分析,找到冠心病的致病基因并指导基因治疗的研究方向.
作者:刘海红;李海珍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讨论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的手术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通过收集我院2007年1月~2009年12月采用经皮肾镜气压弹道碎石术治疗肾结石患者309例,总结护理经验.结果:通过良好的护理配合措施,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5 d,所有患者均顺利出院,手术效果满意,未见有术中、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良好的手术配合能有效提高患者康复率,对手术成功率有二定帮助.
作者:潘玉韶;程洲平;杜惠梅 刊期: 2010年第19期
本文针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通过丰富与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以及提高实验考核的合理性对分析化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进行了探讨.
作者:卢秀霞;刘意;何琳 刊期: 2010年第19期
中医推拿医疗服务市场前景广阔,但目前我国正规的推拿医疗服务机构的业务却面临着萎缩的局面.本文通过对中医推拿医疗服务的供需差距进行分析,提出了缩小供需差距的对策.
作者:倪飞 刊期: 2010年第19期
解剖学中有些内容很抽象,教师很难深入讲解,从而影响了解剖学的教学质量.本文总结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关于提高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思考和建议.
作者:顾隆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通过对颈肩疼痛与颈椎影像学的动态观察,利用影像学观察祖国医学对疾病的辨证施治,探索中医各证型与影像学的结合点,提高辨证论治的效果.方法:对201例颈肩痛患者的颈椎X线(正侧位、双斜位)进行系统回顾性分析.结果:颈椎病的中医分型与西医分型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两者在本质上无排他性.结论:根据颈椎的动态影像学观察结合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认识,两者相结合能够提高祖国医学对颈椎病的辨证施治,有益于探索中医证型转化的过程.
作者:孙钢 刊期: 2010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用药干预对普外科围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抽取河南省某三级甲等医院普通外科2007年(对照组)和2009年(干预组)出院的部分手术病例,观察其围术期用药况,评价药物应用合理性.结果:干预组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的使用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第三、四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的使用率显著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手术前期抗菌药物使用率及三联以上抗菌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抗菌药物的使用天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用药干预可显著提高本资料来源医院普通外科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干预后药物应用基本合理.
作者:何思森;李桢;贺国洋 刊期: 2010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