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继伟;高继宁;郁有福
东菱迪芙是一种新型的强力溶栓、降低血粘稠度、改善微循环的新药,为丝氨酸蛋白酶的单一组分batroxobin制剂,作用机理主要是促使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动剂(t-PA),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而起溶栓作用.2004年6月~2005年4月我们用东菱迪芙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40例,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作者:夏淑艳;王艳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肺栓塞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升高,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其中以晕厥为主要表现者占10%左右,但首诊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现将临床误诊13例分析如下.
作者:史沛霞;高秀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后叉韧带重建手术前后康复训练的方法和效果.方法41例关节镜下后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按照预定的康复计划,术前即开始指导,术后6h开始股四头肌群静力练习,术后3天开始CPM机被动锻炼;1周后行主动康复训练,支具配合,下床站立部分负重,短距离行走;出院康复指导.结果41例患者术后两周平均活动度达90°以上,切口Ⅰ愈合,无其他并发症.随访6~36个月,平均15个月,全部膝关节活动度均达正常,恢复原来工作.结论手术前后正确的功能锻炼指导安全可行,锻炼能够尽早恢复关节功能,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时丽萍;王雪;王寅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前臂急性骨筋膜室综合征38例中6例采用甘露醇治疗,5例行筋膜切开减压,22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加切开筋膜减压,5例截肢,并分析了治疗时机和疗效的关系.结果发病后12h内获得正确治疗的12例中11例肢体功能恢复正常,1例留下缺血性肌挛缩:发病后12~24h 10例中有3例留下肢体缺血性肌挛缩;发病后24~180h11例中有9例留下肢体缺血性肌挛缩;5例发病后36~120h送至医院后见肢体呈紫黑色而行截肢术,其中2例因肾衰死亡.结论治疗的效果关键在于早诊断、早治疗.要力争在发病后12h内获得正确治疗,对本症治疗宁可过早切开减压,也不可延误手术的时机.
作者:周雄华;陈铁峰 刊期: 2006年第14期
无论何种手术对病人都是一种应激,不仅有身体上的刺激,而且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反应.有调查表明,90%的病人因为对手术的安全性缺乏了解,特别是对麻醉的不了解而产生恐惧和焦虑.我院手术室从2004年12月份开始将舒适护理应用于手术室,收到了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丽萍;王茹;马冬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笔者在2003年9月2004年8月收治糖尿病合并皮肤病变36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按糖尿病诊断标准,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其中男24例,女12例;28~66岁,糖尿病病程2~22年.
作者:孟凡玲;陈皓;梁启和;王碧颖;赵继通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伴有近肝静脉(肝静脉和/或下腔静脉)损伤的外伤性肝破裂属于肝外伤Ⅴ级(依据美国创伤外科协会1994年提出的肝外伤分级标准),较少见,病情凶险,救治困难,死亡率可达80%[1].死亡原因主要与暴露病变部位和止血困难有关.
作者:王瑞端;蔡中立;孔小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中药活血降糖胶囊与西药美吡达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临床疗效和生存质量.方法选择70例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均分为2组,2组均作治疗前生存质量评价;西药组口服美吡达及活血降糖胶囊空白模拟片;中西药结合组口服活血降糖胶囊及美吡达.2组均治疗2个月后观察血糖血脂值,作治疗后生存质量评价.结果中西结合组FBG、OGTT、TC、TG治疗前后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西药组治疗前后FGB改变,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西结合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接近正常水平.中西结合组治疗后生存质量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西药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中药活血降糖胶囊与美吡达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能有效降低血糖血脂值,并提高生存质量,疗效较单一西药治疗好.
作者:黄霖;刘华;杨辉;叶振宇;潘朝明;罗崇谦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前,全球老龄化问题日趋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从住院患者的年龄结构分析,眼科住院患者的老年化问题也是相当明显.为了了解对住院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找出影响的心理因素,并作出相应的心理护理,我们对106例住院患者做了初步调查,现报告如下:
作者:孔翔雯;王淑娜;谢慧萍;华玉珍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磁共振尿路成像(MRU)在小儿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6例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患儿行MRU检查以明确诊断.结果MRU诊断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的准确率为100%,而IVU、CT、B超诊断的准确率分别是66.7%、60%和53.3%.结论MRU对小儿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根生;李玉侠;宋翠萍;张会清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神经丛刺激仪定位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的可行性.方法选择ASA I~Ⅱ级,年龄2~75岁上肢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2组,神经丛刺激仪组(N组),和普通肌间沟组(C组),每组50例,观察和记录阻滞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N组镇痛良好率94%与C组(82%)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N组术中及术后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神经丛刺激仪定位下行肌间沟法臂丛阻滞比普通肌间沟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
作者:陈静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探讨使用Long Evans大鼠建立亚硒酸钠诱导白内障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0天龄的Long Evans大鼠50只,雌雄不拘,随机分为5组,动物睁眼后(P14~16)用裂隙灯观察晶体混浊情况,按Shearer的白内障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和记录.结果生理盐水组晶体无混浊;亚硒酸钠10μmol/kg体重组晶体混浊情况分别为Ⅲ级20%、Ⅱ级50%、Ⅰ级20%、0级为30%;亚硒酸钠20μmol/kg体重组晶体混浊情况分别为Ⅳ20%、Ⅲ级30%、Ⅱ级20%、Ⅰ级15%、0级15%;亚硒酸钠30μmol/kg体重组晶体混浊情况分别为Ⅴ级10%、Ⅳ20%、Ⅲ级20%、Ⅱ级25%、Ⅰ级15%、0级10%;亚硒酸钠40μmol/kg体重组动物在注射1~3天后均死亡.结论成功建立了LongEvans大鼠亚硒酸钠诱导白内障的动物模型,其中30μmol/kg体重的剂量的诱导效果好,为亚硒酸钠诱导的白内障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尹沂 刊期: 2006年第14期
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我院ICU中100例手术后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ICU综合征的发生与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及患者自身疾病等有关.因此,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创造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休养环境可减少或预防该综合征的发生.
作者:陈蓉;龚晓琪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在临床上常可见既往做过牙髓治疗的患者,又出现牙髓发炎,即残髓炎.笔者近年对65例残髓炎进行了根管治疗和塑化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莉颖 刊期: 2006年第14期
医院文化是在社会文化意识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医院特征的群体意识,是为全体员工认同的行为准则和奉行的价值观念.当医院文化真正达到医院内部的真正融合时,能使医院产生强劲持续的内动力.因此,注重医院文化建设,造就良好的医院形象是医院增强竞争力、在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必然选择.
作者:余中华 刊期: 2006年第14期
脑卒中(急性脑血管病)为脑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脑部血流受阻所致病症,分缺血性卒中(中风)和出血性卒中(中风).我国每年新增脑卒中患者150万~180万,其中缺血性脑卒中约占脑卒中病例的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多于死于心脏病及癌症,脑血管病居3大死因之首[1].脑卒中不但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危害人民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占80%的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都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从而对社会及家庭造成严重的负担.
作者:赵财仕;栾胜凤;石艳;孙修安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为探讨安全可靠、快速有效的头位分娩方式,半卧位头位分娩方式以在足月头位分娩过程中缩短产程,减少难产和降低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自2002年4月~2005年4月,我们对274例产妇用半卧位方式分娩为观察组,经采用同期平卧分娩274例为对照组对比,证明采取半卧位分娩者分娩过程及母婴状况明显优于平卧位分娩者.
作者:华方方;梁武凤;杨君 刊期: 2006年第14期
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是引起5岁以下婴幼儿侵袭性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脑膜炎和肺炎是Hib感染的两种主要疾病.目前使用的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对预防儿童Hib有一定效果.本文通过预防保健工作人员对开展b型流感嗜血杆菌相关疾病危害性和防治知识的宣教,提高了Hib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了Hib感染的危害.
作者:林乃森;何玉英 刊期: 2006年第14期
产科实践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尽可能达到低围产期死亡率.针对于此,明确引起围产儿死亡的原因十分重要.本文就85例围产儿死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谢秋娟 刊期: 2006年第14期
目的对复发性脑出血的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脑出血复发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对脑出血患者发生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以及伴发病资料进行研究.结果再出血发生率为5.6%,再出血70%发生在基底节区,复发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结论正规治疗高血压是防止脑出血复发的关键.
作者:王慧 刊期: 2006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