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脑屏障

丁杜宇;张巍

关键词:
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老年期痴呆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病率日益攀升,并且目前尚无根治手段,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A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以上两种病理改变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直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血脑屏障( BBB)受损可能与AD有关[2].一、BBB的结构与功能BBB 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包绕在其外面的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组成,是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屏障.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帕金森病脑网络研究及神经调控治疗的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运动迟缓、震颤、强直以及步态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约为1.7%. 近年来针对帕金森病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加深了我们对PD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的认识. 本文主要针对PD脑网络研究及神经调控治疗等领域进展作一综述.一、PD脑网络研究进展经典的PD病理生理认为:黑质多巴胺神经元缺失和纹状体功能异常可能导致PD运动迟缓,但难以解释步态姿势异常、震颤、认知下降的神经基础. 以下就PD步态姿势异常、震颤及额叶执行功能障碍讨论目前脑网络研究进展.

    作者:马凌燕;冯涛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螺钉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

    骨盆骨折多由高能量损伤所致,是死亡率高的骨折类型,而重建骨盆环的稳定性在骨盆骨折的治疗中尤为重要. 外固定支架固定是稳定骨盆前环骨折的金标准[1] ,但近年来,许多学者也将钉-棒系统用于骨盆前环的固定,既可获得良好的稳定性,又可避免外固定支架针道感染等风险[1-2]. 而骨盆后环的固定也十分重要,当其发生损伤时,致死及致残率较高. 研究表明,骨盆后环损伤目前使用较为广泛且疗效确切的治疗方式是经皮骶髂螺钉的使用[3]. 自2016年8月以来,我科开始采用前环钉-棒系统联合经皮骶髂螺钉微创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段德胜;陈开放;郭晓东;姚升;杨帆;朱丰照;熊泽康;孙亭方;任政威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 AD)是导致痴呆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据推算我国目前约有AD患者600多万,预计2050年将超过2000万. AD主要表现为进行性全面认知功能损害,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晚期丧失独立生活能力,完全需要他人照料,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已经成为21世纪具有挑战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因此明确AD的发病机制并寻找有效的针对病因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目前关于AD发病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在AD病因治疗方面的研究虽然有挫折但也在不断推进,本文将对近年来AD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作者:贾建平;侯婷婷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脑屏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速,老年期痴呆常见的类型——阿尔茨海默病( AD)的发病率日益攀升,并且目前尚无根治手段,已成为我国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AD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包括β淀粉样蛋白(Aβ)斑块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以上两种病理改变通过多种机制导致神经元变性、死亡,直至患者出现临床症状[1].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血脑屏障( BBB)受损可能与AD有关[2].一、BBB的结构与功能BBB 是由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及包绕在其外面的基膜、周细胞和星形胶质细胞的足突组成,是血液和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具有高度选择性的屏障.

    作者:丁杜宇;张巍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布鲁氏菌性脊柱炎与结核性脊柱炎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目的 比较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和结核性脊柱炎的X线、CT、MRI特征以及其对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8月经临床、检验科或病理科确诊为阳性的10例布鲁氏菌性脊椎炎和20例结核性脊柱炎患者,对其X线、CT、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结果 10例布鲁氏菌性脊柱炎有8例仅位于腰骶椎,1例仅位于胸椎,1例位于颈椎和胸椎,8例为浸润性骨质破坏,有8例椎间隙变窄,9例椎间盘破坏,有7例形成椎旁脓肿,有3例有硬化边形成,全部病例均无椎体变扁,有5例侵犯附件,有4例形成死骨,有6例侵犯椎管内,有3例侵犯周围肌肉.20例结核性脊柱炎有12例感染部位仅位于腰骶椎,6例仅位于胸椎,有1例累及胸椎和腰骶椎,有1例累及颈、胸、腰骶椎,20例均呈溶骨性骨质破坏,有19例椎间隙变窄,20例均有椎间盘破坏,有18例形成椎旁脓肿,有10例有硬化边形成,6例有椎体变扁,有16例侵犯附件,有17例形成死骨,有13例病灶侵犯椎管内,有12例侵犯周围肌肉.两者在椎体破坏类型、有无死骨等影像学征象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椎体破坏类型和有无死骨等影像学征象对于布鲁氏菌性脊柱炎和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作者:李葳;赵英华;刘金;段宇雯;高萌;陆苑婷;姚琳;李绍林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脑卒中后脑网络重建及干细胞治疗

    随着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及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也发生了变化, 2013年绝大部分省份的首要死亡原因是以脑卒中为代表的脑血管疾病[1]. 在全球范围内脑血管疾病亦成为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在许多东亚及东南亚国家中更是排名首位[2]. 脑卒中不仅造成脑组织解剖结构的损伤,还会影响脑网络的结构和功能,导致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 现有针对缺血及出血性卒中的治疗方法存在局限性,难以满意修复神经功能障碍. 神经干细胞亦或其他成体干细胞可促进脑组织修复、重建脑网络结构. 神经干细胞作为脑网络重建过程中重要的角色,极有可能为脑卒中开辟新的治疗途径.

    作者:霍然;宋宇;苏晓磊;曹勇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临床神经科学发展面临的新机遇与挑战

    中国的脑研究计划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以研究脑认知功能的网络结构和工作原理,围绕脑重大疾病的机制进行研究,实现脑重大疾病的早期诊治和干预. 面临中国的脑研究计划,临床神经科学发展迎来新机遇与挑战.一、脑疾病特点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颁布的世界卫生报告指出,人类疾病约20000多种,其中脑疾病22种,不及疾病总量1.5%,其中神经性疾病13种,精神性疾病9种,但是脑疾病的疾病总负担( GBD )高达23%[ 1 ]. 脑疾病种类繁多,婴幼儿有因脑发育障碍所致癫痫及自闭症;青壮年人群中的精神性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及药物依赖;老年人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茨海默氏病( AD )、帕金森氏综合征( PD)及脑卒中;颅脑损伤后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植物人状态、神经损伤修复以及脑胶质瘤等,都属于临床神经科学的诊治范畴. 上述脑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繁—病种多;惑—病因欠清;难—治愈困难;缠—后遗症经久难愈. 脑重大疾病的病人,如AD、PD、癫痫、自闭症、精神病等,普遍存在认知、运动及社会交往多方面功能障碍,虽然经过多年的研究,但是临床治疗进展仍然比较缓慢[2-3].

    作者:赵继宗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精神分裂症的预防与治疗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精神疾病,起病多见于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18~24岁) ,人群患病率大约1%. 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相对稳定但结局不佳,症状间歇加重但长期存在的患者超过50%,症状持续并且功能残疾的患者大约20%,未就业率高达80%~90%. 患者的平均预期寿命与一般人群相比减少大约15年并且仍在恶化,自杀和躯体疾病分别是疾病早期和晚期的主要死因[1-2].

    作者:王传跃;陈晓岗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立体定向125 I放射性粒籽植入术治疗成人丘脑高级别胶质瘤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125 I放射性粒籽植入术治疗成人丘脑高级别胶质瘤的疗效.方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5例成人丘脑高级别胶质瘤患者[世界卫生组织(WHO)Ⅲ~Ⅳ级],按照立体定向手术计划系统和放射性粒籽治疗计划系统,植入125 I粒籽进行内放射治疗,联合替莫唑胺化疗.结果石蜡病理学提示间变性星形细胞瘤2例(Ⅲ级),胶质母细胞瘤(Ⅳ级)3例.术中植入的125 I粒籽数量为5~21颗,平均植入10.6颗.5例患者术后KPS评分均与术前相同,无治疗相关的严重神经功能障碍等并发症.随访2~16(7.8)个月,无死亡病例.1例WHOⅢ级的术后未行化疗的患者,随访6.5个月后发现肿瘤进展.余4例患者无肿瘤进展.结论立体定向125 I放射性粒籽植入治疗成人丘脑高级别胶质瘤,近期疗效满意,有待于大宗病例及长期随访的进一步研究.

    作者:郑建;刘凤强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破裂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索住院期间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动脉瘤破裂危险因素与住院期间动脉瘤破裂出血相关性,提出临床诊疗的指导方案,改善临床预后.方法 病例为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在北京天坛医院住院治疗的颅内动脉瘤病人.采用观察性研究的方法,从前瞻性颅内动脉瘤队列中筛选符合入排标准的在院破裂出血病人(破裂组),按破裂组:对照组=1:2比例随机抽样配对(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队列共有住院动脉瘤病人4429例,其中符合入排标准的破裂组12例,匹配对照组24例,男:女=5:7.院前动脉瘤破裂是动脉瘤在院破裂的危险因素(Fisher精确检验,OR=8.333,95%可信区间1.480~46.936,P=0.011);动脉瘤形状不规则(Fisher精确检验,OR=10.133,95%可信区间1.941~52.902,P=0.005)与流入角<60°(Fisher精确检验,OR=41.800,95%可信区间4.311~405.335,P=0.000)与动脉瘤在院破裂相关.结论 院前动脉瘤破裂病史、形态不规则和流入角<60°是动脉瘤在院破裂的危险因素.发生动脉瘤在院破裂与临床预后不良相关.诊疗一体的复合手术技术能够缩短动脉瘤病人术前等待手术时间,降低动脉瘤在院破裂风险.

    作者:宋晓雯;王明泽;赵继宗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肠道菌群与神经精神疾病

    近年来,肠道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调节及其对健康的重要影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尤其是脑-肠-微生物轴的发现以及对其功能的不断探索,使得较多的研究关注肠道菌群的神经调控作用.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与多种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孤独症、阿尔茨海默病、药物成瘾、应激相关障碍和睡眠障碍等,本文就肠道菌群在神经精神疾病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述评.

    作者:陈文浩;于周龙;师乐;陆林;时杰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547例单中心大样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手术期手术并发症分析

    目的 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在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中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并对如何降低术后并发症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纳入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和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治疗的486例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61例分期行双侧CEA,每例按2例单独病例进行统计,共计547例.分析术后30 d并发症,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在547例手术患者中,共12例发生了脑卒中或心梗事件,1例患者死亡.共7例发生了颅神经损伤.需外科处理的切口相关并发症5例.χ2检验分析结果提示合并心脏疾病(P=0.013)、术前神经功能评分差(P=0.001)、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P=0.001)以及术中需要转流(P=0.009)的患者在卒中和死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结果分析提示,术前mRS评分(P=0.020,OR=0.223)及合并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P=0.013,OR=4.395)为CEA术后卒中和死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EA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安全有效,通过术前严格选择手术病例,术中多模式的脑灌注监测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手术并发症. 术前神经功能评分差以及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作者:孙伟军;高法梁;亓旭晨;王义荣;彭德清;吴骋;金晓;陈书达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应重视血管危险因素对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是常见的痴呆类型,其发病率及疾病负担逐年升高,美国目前有540 万AD患者,到2050年将增长至1380万. AD的主要病理变化为大脑皮质弥漫性萎缩,以β-淀粉样蛋白 ( β-amyloid , Aβ) 为主要成分的神经炎性斑( senile plaque,SP)和以过度磷酸化tau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神经原纤维缠结( neurofibrillary tangle , NFT )的形成,终导致痴呆发生. 目前尚无有效预防或延缓AD进展的药物和方法. 近年来开展的一系列针对Aβ产生和清除的临床试验都未能取得预期疗效[1]. 表明,Aβ不是AD的单一治疗靶点,目前很多研究开始转向血管因素与AD关系的研究. 缺血损伤会增加脑内Aβ沉积及Tau 蛋白磷酸化,会导致小胶质细胞活化及激发炎症反应. AD啮齿类动物模型发现,随缺血程度的加重,Aβ生成的关键酶-β分泌酶-1(β-secretase,BACE-1)增多,提示缺血改变可能影响AD病理进程. 基于社区的病理学研究发现,40%以上AD患者同时存在AD样病理改变和脑血管病病变[2]. 脑血管病变包括皮质梗死、腔隙性脑梗死、脑室周围脱髓鞘、微梗死、微出血、动脉粥样硬化和胶质增生等. 尸检研究发现,这两种病变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只存在AD样病理改变的患者仅有57% 发展为临床痴呆. 但是,如果同时存在皮质梗死(尸检发现) , 则有75% 的患者发展为临床痴呆;如果同时存在腔隙性梗死的患者则高达93%发展为临床痴呆. 因此了解血管功能障碍与Aβ沉积的关系对探索AD发病机制至关重要.

    作者:左丽君;张巍;王拥军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纹理分析在胰腺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纹理分析是影像组学研究领域的一部分,是基于常规影像图像中像素或体素强度和空间分布的关系,能够高通量提取、分析、解译定量影像特征,客观量化评估肿瘤整体异质性[1-3]. 不仅具有可重复性且具有无创性. 目前已广泛用于肿瘤良恶性鉴别[4-6]、病理分级[7]、疗效评估[8-9]等方面. 胰腺癌占胰腺恶性肿瘤的85%~95%[10-11] ,早期诊断困难,就诊时多已处于中晚期,病死率高,5年生存率不足5%[12] ,因此早期诊断对提高患者生存率、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此外,不同的胰腺肿瘤间可能存在相似的影像学表现,易引起误诊,故精准诊断对指导临床制定个性化的治疗策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切除等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因此,提高早期诊断及精准诊断是目前研究的关键问题. 本文就纹理分析的基本概念、在胰腺肿瘤诊疗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

    作者:王中兰;刘林祥;王中秋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浆循环肿瘤DN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研究

    目的 探讨微滴数字聚合酶链反应法(ddPCR)检测晚期肺腺癌患者血浆循环肿瘤脱氧核糖核酸(ctDNA)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北京胸科医院确诊的初治晚期肺腺癌患者共136例,突变扩增系统(ARMS)检测肺癌肿瘤组织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ddPCR和ARMS技术检测血浆中EGFR的基因突变情况.EGFR敏感突变患者均接受比较不同检测技术的符合率.EGFR敏感突变患者一线接受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口服治疗.通过生存分析比较不同技术检测EGFR基因突变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PFS).结果 136例肺癌肿瘤组织样本中,共检测到111例EGFR敏感突变(81.6%),其中含Exon21 L858R突变48例(43.2%),含Exon19 del突变59例(53.2%),其他突变4例(3.6%).ARMS检测血浆EGFR基因突变的敏感度为58.6%,特异度为96.0%.ddPCR检测血浆EGFR突变的敏感度为79.3%,特异度为100%,与肿瘤组织检测的符合率达83.1%(Kappa=0.685,P<0.001).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在组织检测EGFR基因突变的亚组分析中,与单一技术检测阳性的病例相比,ddPCR和ARMS两种技术均为阳性的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短(11.6个月比14.8个月,χ2=2.517,P=0.026).结论 作为一种可靠的、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技术,ddPCR有望应用于检测血浆ctDNA EGFR基因突变情况,血液检测EGFR基因突变可预测患者对EGFR-TKI的疗效.

    作者:马丽;吕嘉林;李琨;王敬慧;杨新杰;李曦;张卉;张权;秦娜;张树才 刊期: 2018年第29期

  • 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与帕金森病发病及防治的关系

    帕金森病( Parkinson′s disease , PD)被首次报道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它是一类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其突出的临床表现为运动症状,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姿势及步态不稳等.除此之外,帕金森病患者的非运动症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如嗅觉功能障碍、睡眠障碍特别是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以及认识受损等.目前的理论认为PD的病理基础是患者细胞内的α-突触核蛋白聚积,并与泛素结合,沉积于细胞体内,形成路易体( Lewy body ) ,导致细胞破坏,这种病理损害在中脑黑质腹侧的致密部尤为明显[1]. 研究发现,在出现典型的运动症状时,帕金森病患者脑内的黑质神经元的丧失已达70%. 因此,在黑质神经元尚未明显受累时对患者进行早期甄别并及时干预以防病情进展变得尤为重要,这也成为了目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刘亚平;李阳华;马文彬;刘帅;王静;封红亮;张继辉 刊期: 2018年第29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