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脓毒症肝损伤的特点

张书娟;韩丽丽;万献尧

关键词:
摘要:感染一直是重症医学科(ICU)的话题,由感染诱发的脓毒症(sepsi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且医疗费用昂贵而备受关注.脓毒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提出以来,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脓毒症患者器官与细胞功能障碍及病理生理机制认识更趋于完善和成熟,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几经修改和更新.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浅议介入学科建设的现在与未来

    介入医学(interventional medicine)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从影像医学中发展出来的一门新兴的临床学科,也是当前医学领域中具活力、发展快的学科之一.“介入医学”的概念早在1996年由国家科委、卫生部和国家医药管理局组织的“中国介入医学发展战略及学术研讨会”上被正式提出[1].

    作者:于洋;李肖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脓毒症肝损伤的特点

    感染一直是重症医学科(ICU)的话题,由感染诱发的脓毒症(sepsis)是重症患者常见的疾病之一,因其病情危重、病死率高且医疗费用昂贵而备受关注.脓毒症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提出以来,逐渐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实践.随着临床实践和试验研究的不断深入,临床医生对脓毒症患者器官与细胞功能障碍及病理生理机制认识更趋于完善和成熟,脓毒症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也几经修改和更新.

    作者:张书娟;韩丽丽;万献尧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显微手术切除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15例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显微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2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15例颈段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肖氏改良分区分期:Ⅰ期6例,Ⅱ期5例,Ⅲ期3例,Ⅳ期1例.手术方式:后正中半椎板入路9例,其中内固定2例;后正中入路棘突椎板复合体原位回植椎管成形术3例;颈前入路3例,其中内固定1例.术后采用椎管MRI检查评价肿瘤的切除情况,采用脊柱CT三维重建或脊柱X线检查评价脊柱稳定情况,采用Frankel分级标准评价患者的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本组15例肿瘤均在显微镜下一期全部切除.肿瘤性质:神经鞘瘤14例,神经节细胞瘤1例.术后无脑脊液漏及切口感染.术后Frankel分级显示,患者脊髓功能恢复D级4例,E级11例.随访1~24个月,平均13个月,无肿瘤复发及脊柱失稳.结论 颈椎椎管内外沟通性肿瘤应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显微镜下可一期全切肿瘤,必要时行相应的椎体重建和脊柱内固定术以维持脊柱稳定性.

    作者:韩易;郑夏林;李磊;姜之全;娄飞云;张少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颈部及纵隔原发性淋巴结隐球菌病

    患者男,41岁.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咯痰,白痰,不易咳出,无发热,无咯血,无胸闷气急等不适,自服抗感染、化痰药物后症状无改善.外院查结核抗体IgG阳性、IgM阴性;查肿瘤标志物均正常范围;白细胞15.8×109/L,中性粒细胞84.9%.

    作者:牛忠锋;胡红杰;马国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与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危险分层及预后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危险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2年9月至2014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住院诊断为NSTE-ACS并成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27例.分组(1)依据NLR水平分为3组:NLR<2.20组;2.2≤NLR< 3.33组;NLR≥3.33组.(2)依据GRACE评分系统进行危险分层,分3组:低危组GRACE评分≤108分,中危组108分<GRACE评分≤140分,高危组GRACE评分>140分.(3)根据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情况,分为MACE组、非MACE组.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NLR对高危NSTE-ACS患者的评估价值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NLR与MACE的相关性.结果 共纳入患者227例,发生MACE共73例(32.2%).NLR≥3.3组患者GRACE危险评分及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2.20≤NLR< 3.33及NLR<2.20组(均P<0.01).GRACE危险评分高危组患者NLR水平及MACE发生比例明显高于低、中危组(均P<0.05).与非MACE组比较,MACE组患者NLR水平、GRACE评分明显增高(均P <0.05).COX回归分析显示NLR(OR=1.214,95% CI:1.114 ~1.323,P=0.000)为NSTE-ACS患者PCI术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NLR水平增高与高危NSTE-ACS患者相关,NLR是NSTE-ACS患者PCI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阳;贾淑杰;池喆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子宫内膜容受性评估指标胞饮突的研究进展

    人类的胚胎于子宫内膜着床是一系列复杂的程序,有许多生物机制参与其中.其中影响成功着床的两大因素是胚胎的质量和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尽管在不孕症的治疗中目前的辅助生殖技术已取得显著进步,控制性超排卵新技术,智能的胚胎培养系统以及超声引导的胚胎移植技术的运用极大地提高了临床妊娠率,在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IVF-ET)中,体外受精与胚胎植入子宫可达90%的成功率,但是临床妊娠率并没有相应的提高,一直在40%左右浮动,出生率仅为30%左右[1-2].

    作者:骆东浩;杨凌云;张松英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A型肉毒毒素干预对脊髓损伤大鼠小腿肌群病理特征的影响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干预对SCI后大鼠小腿肌病理特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6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至正常对照组、12周对照组、生理盐水(NS)干预组和肉毒毒素(BT)干预组.NS/BT干预组按干预时间不同又分设2个亚组(2周-NS,2周-BT,8周-NS,8周-BT).正常对照组和12周对照组大鼠不予注射药物;NS/BT干预组,按上述时间点(2周、8周)分别给予A型肉毒毒素(BoNT-A)/生理盐水注射至大鼠右腓肠肌(GM).大鼠小腿GM和比目鱼肌(Sol)标本均进行肌重测量及蛋白电泳分析(MyHC)等病理检测.结果 BT干预组大鼠右GM及Sol肌重均较其他各组大鼠右GM及Sol明显下降(P≤0.05).BT干预组大鼠右GM和右Sol的MyHC的分型占比较其他三组显著改变,2周-BT亚组大鼠右GM和右Sol的MyHC的分型占比与8周-BT亚组大鼠的分型占比亦有不同.BT干预组大鼠非注射侧GM的MyHC的分型占较正常对照组发生变化.2周-BT亚组注射侧GM较8周-BT亚组大鼠非注射侧GM的MyHC分型占比改变显著.结论 BoNT-A注射不仅会引起SCI大鼠同侧GM发生病理改变,也会致同侧Sol及对侧GM发生病理改变;早期(2周)BoNT-A注射干预对GM及Sol的MyHC亚型转变影响显著.

    作者:卫小梅;窦祖林;张耀文;戴萌;于帆;王巧缘;姜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甲氨蝶呤单药治疗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甲氨蝶呤(MTX)单药治疗低危妊娠滋养细胞肿瘤(LRGTN)的疗效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2001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59例符合条件的LRGTN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按照2000年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临床分期标准进行评分,对患者年龄、前次妊娠性质、距前次妊娠间隔时间、化疗前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大病灶大小、转移灶数目、临床分期和预后评分与其疗效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 259例患者中183例(70.66%,183/259)经甲氨蝶呤单药化疗后达到完全缓解,余76例经补救化疗后均达到完全缓解.单因素分析显示,FIGO预后评分、化疗前血HCG水平、距前次妊娠间隔时间与甲氨蝶呤单药初次化疗疗效显著相关(P =0.001,0.018,0.014).多因素分析显示,FIGO预后评分(OR=4.094)和前次妊娠性质(OR=0.268)是甲氨蝶呤单药化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FIGO预后评分≤4分的238例患者中63例(26.47%,63/238)出现耐药,而>4分的21例患者中13例(61.90%,13/21)出现耐药.结论 MTX单药化疗对于LRGTN而言仍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FIGO预后评分、前次妊娠性质是影响甲氨蝶呤单药化疗疗效的独立因素.

    作者:吴晓东;陈丽莉;沈涛;陈思诗;陈钦清;秦佳乐;傅云峰;吕卫国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可动式椎间盘镜下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滑脱症快速康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可动式椎间盘镜下经椎间孔椎体间融合术(MMED-TLIF)联合快速康复外科(ERAS)治疗腰椎滑脱症的可行性及对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1日至2016年7月1日因腰椎滑脱症在天津医院微创脊柱外科接受ERAS联合MMED-TLIF的患者52例,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不同随访时间腰痛、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以及并发症等指标,影像学指标包括椎间隙高度及融合率.结果 共计纳入52例,平均随访12个月.手术时间(115 ±30) min;术中出血量(100 ±35) ml.与术前相比,患者术后24 hVAS腰痛评分[术前(6.3±3.3)分,术后24 h(3.5±2.3)分,P<0.05]、VAS腿痛评分[术前(7.1±4.2)分,术后24 h(3.1 ±2.6)分,P<0.05]及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术前(43.5 ±9.6)分,术后24 h(20.9±7.3),P<0.05]均明显下降.患者平均住院时间为(4.9±1.3)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2.1±1.2)d.至末次随访时融合率为92.31% (48/52).结论 MMED-TLIF联合ERAS治疗腰椎滑脱症具有可行性,在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影响远期疗效的前提下能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改善术后疼痛,促进术后快速康复.

    作者:张春虹;闫兵山;徐宝山;马信龙;杨强;刘越;宋国敏;胡若梅;李平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全脑3D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在颅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动脉自旋标记磁共振成像(ASL)在脑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4例脑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其中低级别胶质瘤9例,高级别胶质瘤15例,脑膜瘤11例,神经鞘瘤6例,转移瘤3例.均行常规磁共振平扫、ASL及动态增强扫描(DSC-MRI),应用感兴趣区(ROI)方法获得肿瘤实体部分,评价大脑血流量.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免疫组化检测.比较44例颅内肿瘤患者脑血流图(CBF)与相对脑血流图(rCBF)的差异,两种方法测量肿瘤区域与对侧镜像区配对t检验.结果 在以对侧正常灰质(GM)为参照进行肿瘤CBF标准化时,ASL获得的三个标准化血流量(nTBF)在高级别和低级别胶质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镜像区域(M)、对侧白质(WM)为参照进行肿瘤CBF标准化时,余各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低级别胶质瘤ASL高灌注病例中未见1p缺失;在高级别胶质瘤1p缺失病例中,ASL为低灌注,ASL高灌注病例中未见1p缺失.结论 3D ASL可以很好的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在颅内肿瘤定性诊断及胶质瘤术前分级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单独运用也存在低估和高估情况,需要综合分析.

    作者:赵倩倩;杨秋霞;许桂晓;吕衍春;戎戴琳;刘龙;张嵘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应用血管内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 探讨椎动脉夹层动脉瘤(DAVA)的分型及血管内技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7年1月至2016年9月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39例DAV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动脉瘤与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位置关系分为3型:PICA前型(16例)、PICA中型(9例)和PICA后型(14例);根据对侧椎动脉的血供代偿情况分为代偿型(22例)和非代偿型(17例).根据上述分型,结合动脉瘤形态及发病形式,综合分析后选择不同的重建性手术或破坏性手术.重建性手术包括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支架置入术,破坏性手术采取动脉瘤+载瘤动脉近端栓塞术(CE +PT).结果 PICA前型16例,其中代偿型9例,4例行CE +PT,5例行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术(stent/coils);非代偿型7例,6例行stent/coils,1例行单纯支架置入术(stents).PICA中型9例,其中代偿型5例,均行stent/coils,非代偿型4例,2例行stent/coils,2例行stents.PICA后型14例,其中代偿型8例,6例行CE+PT,1例行stent/coils,1例行stents;非代偿型6例,4例行stent/coils,2例行stents.共有10例行CE +PT,23例行stent/coils,6例行stents.围手术期死亡2例,重度残疾1例,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7.7% (3/39)和5.1% (2/39);36例患者长期随访显示一次治疗完全栓塞率为77.8% (28/36),长期随访mRS评分:0~2分36例(92.3%),3~6分3例(7.7%).结论 基于DAVA与PICA的位置关系、血流动力学、形态学及发病方式而进行的分型对指导血管内治疗方式的选择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臧贻征;王志刚;王成伟;丁璇;王小飞;王亮亮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术后早期和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的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特点分析

    目的 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评价药物洗脱支架(DES)术后早期支架内再狭窄(E-ISR)与极晚期支架内再狭窄(VL-ISR)病变的形态特征.方法 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12月于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行冠状动脉造影(GAG)检查确诊为ISR(支架植入时间≥8个月)的患者25例行OCT检查,比较E-ISR(<1年,n=14例)和VL-ISR(>3年,n=11例)的形态特点.分别对完整支架以及小管腔位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再狭窄的OCT定量分析内容:平均管腔面积、平均支架面积、平均新生内膜面积、平均新生内膜负荷;再狭窄的OCT定性分析内容:均质性内膜、异质性内膜(富脂质新生内膜、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微血管、管腔内物质(红色血栓、白色血栓)、带腔内膜破裂、组织脱垂.结果 完整支架OCT分析显示:异质性内膜(60.57%比32.93%,P=0.005)、支架周围及内膜内微血管均常见于VL-ISR组(P<0.05).此外,VL-ISR组的富脂质新生内膜(72.7%比21.4%,P=0.017)、薄帽纤维粥样斑块(54.5%比7.1%,P=0.021)、带腔内膜破裂(63.6%比7.1%,P=0.007)及管腔内红色血栓发生率(63.6%比7.1%,P=0.007)均高于E-ISR组.小管腔位置OCT分析也显示异质性内膜主要见于VL-ISR组(90.9%比35.7%,P=0.012);新生内膜内微血管、带腔内膜破裂仅见于VL-ISR组.结论 DES植入后OCT成像显示E-ISR与VL-ISR的形态特征不同;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改变(富脂质新生内膜、薄帽纤维粥样斑块、微血管、带腔内膜破裂)更常见于VL-ISR;DES植入后新生内膜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可能与VL-ISR有关.

    作者:刘志江;石蓓;邓婵翠;许官学;赵然尊;沈长银;王正龙;刘汉林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帕金森病伴发精神病性障碍相关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中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分为二大类症状:运动障碍和非运动障碍.运动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震颤、少动、强直、姿势平衡障碍等.非运动障碍症状包括抑郁、帕金森精神病性障碍(Parkinson's disease psychosis,PDPsy)、痴呆、睡眠障碍等.相对于运动障碍,非运动障碍至今尚缺乏有效药物治疗方法,因此对患者及照顾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1].

    作者:徐莹莹;胡华;罗蔚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研究进展

    肌萎缩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amyotrophy,CSA)以颈椎退变为基础,主要表现为上肢肌肉萎缩,单侧发生为主,通常不伴或伴有轻度的感觉异常及脊髓病变(主要表现为下肢症状及步态异常),是颈椎病的一种特殊类型[1].Brain等[2]首次报道了以上肢肌肉萎缩为主要表现的颈椎病,Keegan[3]认为颈椎退变导致骨赘形成造成的运动神经根的选择性损伤是颈椎病患者上肢肌肉萎缩的主要因素,提出上肢感觉运动分离现象,又称为Keegan型颈椎病[1].Sobue等[4]提出节段性脊髓病变理论,将以上肢肌肉萎缩为特征的颈椎病命名为“肌萎缩型颈椎病”.

    作者:孟亚轲;周丽丽;郭永飞;史建刚 刊期: 2017年第23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