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1994年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

流研所疾病监测组

关键词:
摘要:本月共收到疫情报告126份,未收到北京市通县、天津市静海县、蓟县、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蒙呼市回民区、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凤城县、福建福州市古楼区、江西省武宁县、河南省平顶山市、湖北省洪湖市、湖南省凤凰县、广东省台山县、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西藏墨竹工卡、甘肃省临潭县、宁夏贺兰县、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区、文昌县等19个监测点的疫情报告.
疾病监测杂志相关文献
  • 宕昌县1991~1992年疾病监测资料分析

    我县已连续六年开展了疾病监测工作.1991~1992年监测人口为72919人,其中男性38068人,女性34851人.两年出生1161人,出生率为15.92‰,其中男性占53.92%,女性占46.08%.粗死亡率为6.55‰,男性为3.62‰(264/72919),女性为2.93‰(214/72919).

    作者:李占荣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卢龙县1990~1992年初免儿童卡介苗接种效果调查

    为评价BCG接种效果,我们对1990~1992 年全县初免儿童卡介苗(BCG)接种效果进行了调查.

    作者:王秀军;王建筑;唐井裕;赵祥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单县1988~1992年STD流行病学分析

    单县六十年代初扑灭了性传播疾病(以下简称STD).至八十年代,又卷土重来.1988~1992 年共报告STD 527例,年均发病率为10.11/10万.其中男性275例,发病率为10.52/10万;女性252例,发病率为9.67/10万.年度发病率依次为5.09/10万、12.25/10万、10.86/10万、9.87/10万、11.93/10万.

    作者:王林祥;王志新;张淑华;时维根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九十年代初广州市登革热流行情况综合报告

    自1978年至八十年代末,广州市发生了四个登革热血清型引起的多次流行.每次流行均为单一血清型[1].进入九十年代,广州市仍接连发生登革热局部暴发流行,出现登革热疫情提前以及首次出现两个血清型别登革热流行的情况,发病率低,但病死率高[2,3].现将九十年代初广州市登革热发病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作者:潘志明;罗惠容;邱季春;刘津成;廖育煌;刘树国;黄源华;胡志刚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六城区疾病监测点流行性腮腺炎监测报告

    近年流行性腮腺炎(以下简称流腮)尚缺乏系统、完整的监测资料.为此,全国部分城区疾病监测协作开展了流腮监测,以期在较大范围内了解该病的疫情特点,分布规律及流行因素,为采取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王健;胡道行;崔玲玲;白杰;张立平;蔡济国;张秀茹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菏泽地区1992年乙脑疫情

    80年代,我区乙脑年发病率一直稳定在0.33/10万~1.35/10万,但自90年代初,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现将1992年乙脑发病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陈秀英;庞爱英;狄成忠;魏忠福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1994年1月份全国甲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作者:流研所流行病室;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通讯组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淮南市脊灰跛行调查报告

    自全面实施计划免疫以来,我市脊髓灰质炎(脊灰)报告发病整体呈下降趋势,个别年份呈暴发流行.为进一步了解脊灰发病情况,确保如期达到消灭脊灰目标,我市于1992年8~11 月选择部份区(县)进行了一次15岁以下人口的跛行调查.现将脊灰跛行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作者:赛运和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全国各省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93012期)

    麻疹广西:东兰县9~12 月,共报告327例.兰阳乡11月份报告236例,分布在7个村,发病年龄5~9 岁组占49.6%,0~4 岁组占26.7%,10~19 岁组占21.6%.

    作者:流研所流行病室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我国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单克隆抗体分型及其流行病学意义

    为了阐明自七十年代以来在我国11个省和2个直辖市流脑病人和带菌者中所分离的B群脑膜炎奈瑟氏菌(Nm)之间的流行病学关系,应用抗脑膜炎奈瑟氏菌1类和2/3类外膜蛋白的单克隆抗体(McAb)和全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Wthole Cell-ELISA)对109株B群Nm进行分型及分亚型检定.初步结果表明.上述菌株可分成6个型,分型率为34.9%(38/109),其中15型较多,占15.6%.67株可分为12个亚型及复合亚型,分亚型率为61.5%,其中以P1.2亚型为多见,占可分亚型菌株的47.8%(32/67),其次为P1.12亚型,占13.4%(9/67).在比较病人菌株与带菌者菌株的型别时发现,前者存在明显的优势亚型,即P1.2亚型,占可分亚型病人菌株的64.4%(29/45).而后者中仅1株为P1.2亚型.该亚型主要发现于1984年以后,地区分布较为广泛,是目前引起我国B群流脑发病的主要亚型.分析结果还初步解释了我国B群流脑带菌率高发病率较低的原因.

    作者:李新武;胡绪敬;高立慧;王君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贡井区疾病监测点1988~1992年婴幼儿死亡监测报告

    根据贡井区疾病监测点婴幼儿死亡资料,整理分析,结果报告如下:1.婴儿、新生儿、幼儿死亡频率;1988~1992 年年均监测总人口数1 29 148人,年均出生人数1 416人,年均婴儿死亡率20.48‰,高于某些城市同期婴儿死亡率,新生儿死亡率12.86‰.幼儿年均死亡率1.44‰,各年间死亡率波动在1.09‰~1.80‰之间,但总趋势为下降.

    作者:胡晓柳;陈秋华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湖北省1990~1992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报告

    湖北省1990~1992 年钩端螺旋体病监测结果:该病流行地区分布广泛,病人以青壮年农民为主,以8~10 月为流行高峰时间.宿主动物以褐家鼠和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并出现优势鼠种的变动.鼠、猪和牛的带菌率分别为14.10%,11.67%和5.00%,携带黄疸出血群,犬群和波摩那群钩体.流行前期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为38.74%.目前,我省钩体病发病率处于较低水平,但应防惠于未燃,加强防制与监测工作.

    作者:程均福;黄显浩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7岁儿童麻疹疫苗再免疫效果观察

    按规定,麻疹疫苗的再免疫年龄为7岁,但是否合适,结合我区目前麻疹发病年龄普遍高移的特点,1991年5~12 月我们对实施过麻疹疫苗初种免疫的155名7岁儿童进行了麻疹疫苗再免疫效果的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安;舒美玉;唐敬忠;唐宗宇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1994年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摘抄

    本月共收到疫情报告126份,未收到北京市通县、天津市静海县、蓟县、山西省大同市城区、内蒙呼市回民区、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凤城县、福建福州市古楼区、江西省武宁县、河南省平顶山市、湖北省洪湖市、湖南省凤凰县、广东省台山县、贵州省贵阳市南明区、西藏墨竹工卡、甘肃省临潭县、宁夏贺兰县、海南省海口市博爱区、文昌县等19个监测点的疫情报告.

    作者:流研所疾病监测组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1994年1月份全国疾病监测点35种法定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作者:流研所疾病监测组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疫情报告中错报病例原因分析

    为了解影响疫情报告准确性的因素,进一步提高疫情报告质量,我们对1 992年全县疫情报告单位报告的全部病例,按传染病诊断标准进行个案调查或实验室诊断核实.判定错报病例标准:凡不符合传染病诊断标准的均为错报.

    作者:吕沛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迟报原因调查

    由于我们发现少数所报的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是2、3个月前发生麻痹的,为了解迟报原因,进行了调查.

    作者:徐凌云;刁连东;宋晓彤;吴良文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麻疹人群易感性评价方法探讨

    一般认为,麻疹易感人群如有70%得到免疫,即可控制当年的麻疹流行.开展计划免疫工作以来,麻疹的发病得到了较好控制,发病率大幅度下降,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但近几年来,麻疹局部暴发流行时有发生[1~6]..本文介绍一种麻疹人群易感性的评价方法,用以探讨麻疹局部暴发流行的原因.

    作者:刘飙 刊期: 1994年第02期

  • 研究细菌L型的意义及其诱导方法

    细菌L型是细菌在不利的人体微生态环境和恶劣的外界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改变.主要改变是菌体细胞壁缺损或丢失.

    作者:肖东楼;王长鳌 刊期: 1994年第02期

疾病监测杂志

疾病监测杂志

主管:中国疾病监测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