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全小肠切除术后生存良好一例

程书榜;王成友;郑凯;文剑锋

关键词:
摘要:患者女,23岁,2013年7月2日因反复上腹痛1周、再发并加重1d收入院.2013年6月25日患者突发剑突下阵发性绞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胸闷、胸痛,以“急性胃炎”诊治,2d后病情缓解出院.7月1日喝牛奶后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7月2日上午5:21以“急性胃炎”再次收住入院.体格检查:神智清晰,精神正常,体温:36.5℃,脉搏:10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6/84 mmHg(1 mmHg =0.133 kPa),腹隆起,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子宫平脐,其他无阳性发现.既往史:停经6+月.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生长抑素对猕猴小肠Peyer结B细胞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生长抑素(SST)对猕猴小肠Peyer结(PP)内免疫B细胞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 15只健康成年猕猴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和MODS+ SST组,每组5只.对照组:未手术处理;MODS组手术:沿腹正中切开,分离肠系膜上动脉后予以夹闭,60 min后松夹进行再灌注,恢复肠系膜上动脉血流;MODS+ SST组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前5分钟,静脉滴注SST(5 μg· kg-1·h-1),持续至实验结束.术后24h后取出各脏器观察记录器官大体改变,HE染色法观察回肠组织PP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显示Toll样受体(TLR)4、TLR2、CD20、CD5、α4β7、黏附素细胞黏附分子1(MadCAM-1)、浆细胞抗体在小肠黏膜的分布及表达强弱变化,并采用Image Pro Plus 4.0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 HE染色显示:MODS组小肠黏膜PP数量较对照组增加(4.8±2.3比1.2±0.9,P< 0.05)、形态增大,预防性给予SST后,MODS+SST组与MODS组比较,PP数量减少(2.7±1.5比4.8±2.3,P< 0.05),但形态大小无明显差别.免疫组化显示:MODS组B淋巴细胞CD2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积分光密度值,64.22±42.45比100.00±86.67,P<0.05),MODS+SST组B淋巴细胞CD20表达与MODS组比较明显回升(129.02±75.04比64.22±42.45,P< 0.05);3组猕猴小肠PP内B淋巴细胞均未见或极少见α4β7、MadCAM-1表达,MODS+ SST组肠黏膜B细胞MadCAM-1表达呈强阳性;MODS组PP内TLR4及TLR2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强(93.26±10.40比25.14 ±4.56;62.06 ±9.90比15.08±2.76,P<0.05),MODS+ SST组PP内TLR4及TLR2的表达较MODS组显著降低(56.60 ±6.83比93.26±10.40;35.56 ±4.71比62.06±9.90,P< 0.05);对照组肠黏膜内的浆细胞主要位于固有层,MODS组黏膜固有层内的浆细胞几乎消失,MODS+ SST组黏膜固有层内的浆细胞有所回升.结论 PP内B细胞具有执行天然免疫与获得性体液免疫的双重潜能,SST则像个开关,控制着PP内B细胞在天然免疫与获得性体液免疫之间的转换,预防性使用SST,将过强的天然免疫转换为有益的获得性体液免疫对临床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作者:吴浩;刘苓;谭庆华;李静;童欢;郭梅梅;胡兵;唐承薇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炎症因子在非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炎症因子、组织因子(TF)及癌前促凝物质(CP)在非肿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NT-DVT)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且排除肿瘤性疾病的患者(NT-DVT组)17例,男5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岁;对照组为20名无偿献血者,男10名,女1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TF及CP在抗凝治疗前、后表达水平的变化,并分析炎症因子与TF关系.结果 NT-DVT组患者治疗前炎症因子IL-1β、TNF-α、IL-18及TF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153.13±2.30)比(59.26±1.57) ng/L、(364.27±1.46)比(67.46±1.48) ng/L、(363.51 ±1.85)比(216.42±1.55) μg/L、(66.90±1.44)比(14.55±1.52) ng/L,均P<0.05],抗凝治疗后下降(均P <0.05);治疗前炎症因子IL-1β、TNF-α、IL-18表达水平与TF呈正相关(r=0.492、0.511、0.652,P=0.045、0.036、0.005).NT-DVT组患者血浆CP表达水平治疗前、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炎症因子高表达是NT-DVT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孙幸;沈连军;顾蔚;闪丹;任敏敏;仇华;顾健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全小肠切除术后生存良好一例

    患者女,23岁,2013年7月2日因反复上腹痛1周、再发并加重1d收入院.2013年6月25日患者突发剑突下阵发性绞痛,无恶心、呕吐,无畏寒、发热,无胸闷、胸痛,以“急性胃炎”诊治,2d后病情缓解出院.7月1日喝牛奶后上述症状再发并加重,7月2日上午5:21以“急性胃炎”再次收住入院.体格检查:神智清晰,精神正常,体温:36.5℃,脉搏:10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116/84 mmHg(1 mmHg =0.133 kPa),腹隆起,剑突下压痛,无反跳痛,未及包块,子宫平脐,其他无阳性发现.既往史:停经6+月.

    作者:程书榜;王成友;郑凯;文剑锋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热休克蛋白70在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及机制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70 (HSP70)在气道黏液高分泌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用8%香烟提取物(CSE)处理人气道A549细胞后,分别给予HSP70抗体阻断剂、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进行干预.实验共分4组:空白对照组(无血清培养基培养)、CSE刺激组(加入8% CSE培养24 h)、HSP70抗体组(HSP70单抗预处理30 min,再给予8% CSE继续培养24h)、SP600125组(加入JNK特异性抑制剂SP600125 30 μmol/L预处理30 min,再给予8% CSE继续培养24 h).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中MUC5AC蛋白的相对表达量,逆转录-PCR检测MUC5AC mRNA的相对表达量,Western印迹法检测HSP70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JNK及激活蛋白-1(主要为c-Jun)磷酸化水平.结果 CSE刺激组细胞MUC5AC蛋白、MUC5AC mRNA、p-JNK、c-Jun、p-c-Jun相对表达量(0.52±0.07、0.64±0.11、0.73±0.06、0.67±0.10、0.67±0.09)均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26±0.10、0.28±0.06、0.30±0.05、0.30±0.08、0.36±0.08)、HSP70抗体组(0.30±0.12、0.29±0.09、0.34±0.06、0.47±0.19、0.39±0.13)和SP600125组(0.38±0.06、0.31±0.14、0.39±0.04、0.44±0.12、0.48±0.11),HSP70 (0.75±0.09)也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0.29±0.03)、HSP70抗体组(0.40±0.11)(均P<0.05).结论 HSP70可能通过JNK/激活蛋白-1信号通路上调气道A549细胞中MUC5AC的表达.

    作者:周治宇;张婷;周向东;李琪;刘春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基于脑-肠互动异常的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排便后可改善,经常伴有排便习惯的改变,但相关常规检查并未发现其存在能够解释疾病症状的结构或生化方面的异常[1].根据功能性胃肠病罗马Ⅲ诊断标准,IBS可分为便秘型(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C)、腹泻型(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混合型(IBS-M)和不定型(IRS-U)四种亚型.全球范围内IBS的患病率为2% ~ 15%[2],国内IBS的患病率相对较低,根据Manning诊断标准和罗马Ⅱ标准北京地区IBS患病率分别为7.26%和0.82%[3],以罗马Ⅱ为诊断标准,广州地区人群IBS的患病率为5.6%[4].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BS全球患病率为11.2%,根据罗马Ⅰ和罗马Ⅱ诊断标准,IBS的患病率分别为8.8%和9.4%[5].

    作者:赵迎盼;王凤云;杨俭勤;苏敏;唐旭东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人巴贝西虫病:一种具有潜在危险性的血液寄生虫病

    巴贝西虫病是一种由寄生于红细胞内的巴贝西虫(Babesia)经硬蜱叮咬传播的人兽共患病,可经胎盘、围产期和输血途径致人与人之间传播[1-2].该病临床上并不少见,且具有极大潜在的危险性,患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从无症状或亚临床表现到急性暴发性感染,甚至导致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HIV感染者等)死亡[3].据统计,住院患者中死亡率为6%~9%,有免疫抑制治疗或输血史者死亡率约为20% [4-7].部分患者有户外露营史,如登山、狩猎、划船等,增加了与蜱虫接触的机会,造成蜱传播性疾病增多,而巴贝西虫病感染尤为突出.在2005至2007年间,美国共报道了600例人巴贝西虫病;2011年报道了632例[8].近年来,我国也有少数病例报道.本文对人巴贝西虫病新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李莉;丛玉隆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2013年北方四区县农村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

    目的 了解北方农村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状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3年3月在北方20个示范县中随机抽取甘肃省榆中县、北京市顺义区、吉林省东丰县和靖宇县4个区县,每个区县再分别随机抽取4个村.每个区县分别调查35岁以上人群至少1 250人,男女各半.使用统一方法收集血压、身高、体质量、既往病史等相关资料.资料完整者共计4 575例(男2 062例,女2 513例).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1 mmHg =0.133 kPa)或正在服降压药者.以2000年第5次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结果 4个区县35岁以上人群高血压标化患病率分别为北京市顺义区41.2%,甘肃省榆中县26.0%,吉林省靖宇县25.2%,吉林省东丰县22.8%;各地区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男性的标化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分别为46.9%、30.5%、12.8%和41.5%;女性为64.2%、48.9%、20.4%和38.4%.有家族史的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均高于无家族史人群(P<0.05).高血压患病率、知晓率和治疗率随体质指数(BMI)增加而升高(P<0.05),但控制率和治疗控制率无显著变化.结论 北方4区县农村患病率地区间差异大,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仍处于较低水平.

    作者:范国辉;王增武;张林峰;陈祚;王馨;郭敏;田野;邵澜;朱曼璐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深圳市人民医院近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特征及其克隆变迁

    目的 调查深圳市人民医院近8年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CRAB)感染临床特征、耐药机制及其克隆变迁.方法 收集2002至2009年深圳市人民医院院内感染患者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琼脂稀释法检测亚胺培南等抗菌药对鲍曼不动杆菌低抑菌浓度(MICs);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分析CRAB碳青霉烯酶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同源性;依据中国鲍曼不动杆菌感染诊治与防控专家共识,回顾性调查CRAB感染患者病历资料.结果 2002至2009年共收集到87例CRAB院内感染患者,以呼吸道感染常见,占69.0%(60/87),其次为血流感染占8.0%(7/87)、伤口感染占8.0% (7/87)和腹腔感染占6.9% (6/87).80.5% (70/87) CRAB来源于重症监护病房(ICu).2009年CRAB感染迅速增多,占48.3%(42/87),以呼吸道感染为主(34/42).87株CRAB共获8种PFGE型别.2002至2006年,CRAB感染主要流行携带blaOXA-58-like基因的CRAB克隆A;2007至2008年主要流行CRAB克隆A和携带blaOXA-23-like基因的CRAB克隆C;2009年携带blaOXA-23-like基因对碳青霉烯高度耐药的CRAB克隆D取代克隆A和C,成为深圳市人民医院CRAB病原菌的主要克隆.结论 携带blaOXA-23-1ike基因的CRAB高耐药克隆D造成深圳市人民医院2009年CRAB感染迅速流行.

    作者:吴伟元;金晓菲;吴诗品;吴劲松;卢月梅;吴文苑;陆坚;刘映霞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中国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十年

    肺癌是全世界发病率和病死率高的恶性肿瘤,5年生存率仅为16.8%[1],2010年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之首[2].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约占所有肺癌病理类型中的85%,而其中>70%的患者确诊时已处晚期[3],全身化疗一直是这部分患者的主要治疗选择.21世纪初,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可以根据各种分子标志物表达的不同将NSCLC进行分子表型分类,并以与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的驱动性基因为靶点,研发新的药物,进行有针对性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

    作者:石远凯;孙燕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血浆锁链素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浆锁链素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急性加重风险的关系.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于北京医院就诊的慢阻肺患者(慢阻肺组)和同期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根据慢阻肺全球策略的评估标准,将慢阻肺组分为慢阻肺低风险组和慢阻肺高风险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全部受试者的血浆锁链素水平,比较各组受试者锁链素水平的差异.结果 共入选健康对照组50名(其中健康非吸烟组24名,健康吸烟组26名)和慢阻肺组63例(其中慢阻肺低风险组30例,慢阻肺高风险组33例).健康非吸烟组、健康吸烟组、慢阻肺低风险组、慢阻肺高风险组受试者的血浆锁链素水平分别为(200±159)、(191±105)、(197±118)、(131±47) ng/L.慢阻肺高风险组血浆锁链素水平显著低于健康非吸烟组(平均差值-70,95% CI:-128~-11,P=0.021)、健康吸烟组(平均差值-60,95%CI:-118 ~-3,P=0.039)和慢阻肺低风险组(平均差值-67,95%CI:-122 ~-12,P=0.018).慢阻肺组血浆锁链素水平与1年内急性加重的频率(r=-0.409,P=0.002)、mMRC评分(r=-0.447,P=0.010)、肺气肿视觉评分(r=-0.386,P =0.047)之间均呈负相关,与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预计值)无显著相关(r =0.225,P=0.084).结论 未来发生急性加重风险较高的慢阻肺患者血浆锁链素水平较低,血浆锁链素水平与急性加重频率之间呈负相关.

    作者:杨翼萌;郭岩斐;张洪胜;孙铁英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1998-2014年《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

    目的 评价《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方法 计算机检索及手工检索1998年1月至2014年10月《中华医学杂志》公开发表的Meta分析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AMSTAR)量表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Meta分析优先报告条目(PRISMA)量表进行报告质量评价.结果 共纳入文献74篇.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分为3~10(中位数7)分,高质量者10篇(13.5%),中等质量者61篇(82.4%),低质量者3篇(4.1%),各年AMSTAR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05,P=0.423);其中“是否提供了纳入和排除的研究文献清单”、“是否说明相关利益冲突”、“发表情况是否已考虑在纳入标准中,如灰色文献”及“是否评估了发表偏倚的可能性”符合率较低.报告质量评分为5.5~26(中位数20)分,≤15分有9篇(12.2%),15.5 ~21分有39篇(52.7%),21.5 ~27分有26篇(35.1%),各年PRISMA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01,P=0.000),2010年得分高.其中结构式摘要、引言目的,方法中的方案和注册、资料提取、资料条目、单个研究存在的偏倚、研究间偏倚、补充分析,结果中的研究筛选、研究内部偏倚风险、研究间偏倚、补充分析,讨论中的研究局限性、结论、资金支持等报告不够全面.结论 《中华医学杂志》发表的Meta分析文献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总体较高,可为临床决策提供良好的证据,但仍需按照Meta分析的写作要求不断提高.

    作者:韦所苏;韦挥德;黄晓红;谭毅;杨光和;刘京虹;吕文娟;韦颖;蓝斯琪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新病情评估方法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

    目的 调查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的药物治疗情况,分别与慢阻肺诊治指南2007版、2013版推荐首选治疗方案进行比较,探究病情评估分组标准的更新对药物治疗方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全国11家三级医院门诊连续就诊的慢阻肺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根据慢阻肺诊治指南2007、2013年修订版将患者分为GOLD Ⅰ~Ⅳ级和A~D组,比较药物治疗现状与2个指南推荐方案的差距,探究指南的更新对稳定期治疗方案的影响.结果 共纳入患者749例,应用药物治疗的患者占79.2% (593/749).其中按2007版指南分组:GOLD Ⅰ级34例(4.5%),Ⅱ级211例(28.2%),Ⅲ级309例(41.3%),Ⅳ级195例(26.0%);Ⅰ~Ⅳ级治疗不足的患者比例依次为32.4% (11/34)、53.6%(113/211)、57.6% (178/309)、55.4%(108/195),治疗规范的患者比例依次为23.5% (8/34)、3.8% (8/211)、28.8% (89/309)、33.3% (65/195),治疗过度的患者比例依次为44.1% (15/34)、42.7%(90/211)、13.6% (42/309)、11.3% (22/195);按2013版指南分组:A组93例(12.4%),B组45例(6.0%),C组196例(26.2%),D组415例(55.4%),A~D组治疗不足比例依次为34.4%(32/93)、62.2%(28/45)、67.9% (133/196)、60.7% (252/415),治疗规范比例依次为24.7% (23/93)、4.4% (2/45)、32.1% (63 /196)、39.3%(163/415),治疗过度比例依次为40.9%(38/93)、33.3%(15/45)、0、0.应用两种指南推荐方案对药物治疗情况的判定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中等一致性(Kappa=0.534,P<0.001).根据新的指南,143例患者的治疗方案将发生改变,其中,24例(16.8%)需降阶梯治疗,119例(83.2%)需升阶梯治疗.结论 我国慢阻肺门诊患者药物治疗比例较高,但治疗规范比例较低.新的病情评估标准将使更多的患者接受更高级别的药物治疗方案.

    作者:孙丽娜;陈亚红;常春;康健;蔡柏蔷;周新;刘政;陈萍;孙德俊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神经因素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肌纤维重塑的影响

    目的 评价神经因素对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骨骼肌肌纤维重塑的影响.方法 54只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单纯缺血组(n=24)和缺血+去神经支配组(n=24).分别建立单纯后肢缺血模型和后肢缺血+去神经支配模型,在术后第7、14、21和28天取患肢腓肠肌.对3组腓肠肌标本进行HE染色,CD31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结果 术后第7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的患肢缺血程度评估1~4级的比例高于单纯缺血组(33.4%比16.6%),而0级的比例低于单纯缺血组(16.7%比33.3%),两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7.94,P =0.047).术后第28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与单纯缺血组相比,其内皮细胞增殖指数[(2.4±0.4)%比(5.7±1.0)%,P=0.000]、毛细血管密度[(0.44±0.05)比(0.61 ±0.07),P=0.000]、NGF表达量[(6.71±0.94)pg/ml比(8.36±0.77) pg/ml,P=0.008]和VEGF表达量[(11.32±1.56) pg/ml比(15.13 ±2.93)pg/ml,P=0.018]均明显降低.术后第28天,缺血+去神经支配组的腓肠肌Ⅱ型肌纤维比例[(84.9±3.8)%]明显高于单纯缺血组[(78.8±1.8)%,P=0.008].结论 神经因素在缺血肢体血管生成和维持骨骼肌肌纤维类型上具有重要作用,但相关的分子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刁永鹏;郭李龙;连利珊;闫盛;陈厚早;李拥军 刊期: 2015年第08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对心功能的影响机制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常与其他疾病合并存在,对预后产生显著影响.包括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骨骼肌无力、代谢性疾病、支气管扩张、抑郁症等,其中心血管疾病是慢阻肺的主要并发症,是与慢阻肺共同存在的为常见和重要的疾病[1].慢阻肺患者重要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年龄及环境污染.但有研究表明慢阻肺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独立于这些危险因素[2].据流行病学统计慢阻肺合并心衰的患者出现概率很高,估计是11% ~55%[3].一项小型的病例对照研究,慢阻肺患者出现舒张功能障碍的概率是70.9%,而与之年龄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出现的概率是27.5%[4].近年来研究表明,慢阻肺所致肺气肿(包括静态及动态肺气肿)、肺动脉高压,骨骼肌无力,冠脉缺血等对心功能的影响密切相关[5].

    作者:刘丹琴;戴元荣 刊期: 2015年第08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