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BrdU标记山羊皮肤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

席海燕;郑琰;周欢敏

关键词:Brdu, 绒山羊, 免疫组化, 标记
摘要:目的:探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绒山羊皮肤组织的可行性及免疫组化检测条件的优化.方法:通过对绒山羊颈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BrdU,活体取背部皮样,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不同的BrdU注射剂量、二抗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浓度、抗原修复方式、DNA变性温度对BrdU标记结果的影响,以寻求检测的佳条件.结果:观察到在试验组山羊皮肤组织中有红色的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未经 BrdU标记的对照组动物的同部位组织中均未见BrdU阳性细胞出现,而显示阳性结果的连续切片的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论:BrdU可以用于内蒙古绒山羊的活体标记,BrdU标记剂量无明显区别;2 mol/L HCl 37℃变性30分钟,胰蛋白酶37℃修复30分钟,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的稀释度为1∶100,此种条件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佳.
中国免疫学杂志相关文献
  • 血液免疫学现状及发展趋势

    血液系统是各种重要免疫细胞的载体,也是各种免疫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不论是按照理论上的推测,还是根据已有的大量研究成果都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血液学与免疫学一定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者:郑姝颖;王德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HLA半相合的活化造血干细胞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

    目的:探讨HLA半相合的活化造血干细胞(haplo-HSCs)对晚期癌症患者的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方法:42例晚期癌症患者分别通过体外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检测、临床影像学检查以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变化情况来评估抗肿瘤及免疫调节作用.结果:活化后haplo-HSCs在体外的非特异性杀瘤活性显著提高(P<0.01),而临床有效率(CR+PR)为16.67.治疗后患者的CD3+、CD4+ 、CD4+/CD8+、CD3-CD16+56+(NK)均明显升高(P<0.05),而CD8+、CD4+CD25+(Tregs)明显降低(P<0.05);TNF-α、IFN-γ等Th1类细胞因子明显升高(P<0.01),而TGF-β明显下降(P<0.05).结论:HLA半相合的活化造血干细胞(haplo-HSCs)治疗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增强,同时机体产生特异性的抗肿瘤免疫作用.

    作者:王运良;于津浦;韩颖;任秀宝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TLR/STAT通路在HMGB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TLR/STAT通路在HMGB1诱导的系膜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系膜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和HMGB1刺激组,培养6、12和24小时后收集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CNA表达的变化;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蛋白表达的变化;PCR技术检测STAT1/STAT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人重组HMGB1刺激系膜细胞后,能够促使其增殖;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MGB1刺激组中TLR2蛋白表达增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HMGB1刺激组中STAT1和STAT3mRNA表达增强;TLR2蛋白与STAT1、STAT3mRNA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0,P<0.001;r=0.926,P<0.001);PCNA阳性表达率与STAT1、STAT3mRNA表达亦呈显著正相关(r=0.817,P<0.001;r=0.863,P<0.001).结论:HMGB1可能通过与其受体蛋白TLR2结合,进而激活STAT1/STAT3,促进系膜细胞增生,从而导致肾脏损害.

    作者:唐丽娟;郝军;陈宁;郭惠芳;刘青娟;刘淑霞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粉尘螨变应原第6组分全长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获得粉尘螨变应原第6组分编码基因并了解其分子特征.方法:根据GeneBank已公布的Der f 6核酸序列设计引物,用RT-PCR扩增获得其编码基因,插入pMD19-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获得的Der f 6 cDNA全长为840 bp,与参考序列同源性达96.8%,含1个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推测编码蛋白由279个氨基酸组成,信号肽序列位于1~19 aa,亲水性指数为-0.139,跨膜区域位于1~19 aa,二级结构由α-螺旋(7.17%)、延伸主链(36.56%)和无规卷曲(56.27%)组成;亚细胞定位于细胞外,N-端第6位和第11位的亮氨酸有明显的序列核输出信号;可能为糜蛋白酶,具有cAMP和cGMP依赖的蛋白激酶磷酸化位点、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酪蛋白激酶Ⅱ磷酸化位点、N端酰基化位点等.结论:获得了Der f 6基因全长,其编码的细胞外疏水性蛋白可能具有糜蛋白酶活性.

    作者:崔玉宝;周鹰;彭江龙;孙炜;王颖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联合阻断共刺激信号对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

    目的:探讨联合阻断共刺激信号对移植免疫耐受的影响.方法:采用野生型BALB/c小鼠作为供体,采用野生型B6小鼠作为受体进行腹部异位小鼠心脏移植.受体接受单独或联合使用抗CD40L抗体(MRl)和抗B7抗体的治疗,以阻断CD28-B7和CD40-CD40L(ligand,配体)共刺激信号.以心脏完全停跳作为排斥反应终结时间,并开腹确认心脏是否停跳.心脏移植后60日对移植物进行HE染色.为确定移植免疫耐受是否具有供体抗原特异性,对接受联合阻断共刺激信号治疗而长期存活的受体实施了第二部分来源(供体来源)及第三部分来源 (C3H来源)的皮肤移植.结果:联合阻断共刺激信号使移植心脏长期存活(>150日),而且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慢性排斥反应发生.供体来源的皮肤长期存活(>50日),而第三部分来源的皮肤则很快被排斥.结论:联合阻断共刺激信号CD28-B7与CD40-CD40L可诱导出不伴有慢性排斥反应的供体抗原特异性的移植免疫耐受.

    作者:姜晓峰;张弘彬;郭大伟;孙文郁;金俊哲;马冬岩;赵宇;姜洪磊;梁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FTY720诱导1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内化与其保守基序的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FTY720诱导1型1-磷酸鞘氨醇受体(S1P1)内化与后者保守基序之间的关系.方法:以HA-S1P1(WT)-Myc-EGFP-N1融合表达载体为模板,应用重叠PCR的方法,将S1P1保守基序ERY突变为ENY,构建HA-S1P1(R142N)-Myc-EGFP-N1融合表达载体.测序鉴定后,经Polyfect转染入HEK293细胞.G418筛选出稳定细胞株.100 nmol/L FTY720处理3、6、12小时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1P1在HEK293细胞上的表达情况.结果:HA-S1P1(R142N)-Myc-EGFP-N1载体被成功构建,S1P1(WT)和S1P1(R142N)蛋白表达在HEK293稳定细胞株的表面,FTY720能诱导S1P1(WT)内化,但不能诱导S1P1(R142N)内化.结论:FTY720诱导S1P1内化与ERY保守基序有关.

    作者:胡为民;唐恩洁;敬保迁;任碧轩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先天性免疫细胞数量和功能分析

    目的: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tic syndrome,MDS)患者先天性免疫细胞数量并分析其功能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97例MDS病人的免疫功能.健康对照34名.结果:Refractory Anemia (RA)和Refractory Anemia with Excess Blasts (RAEB)患者的CD3- (CD16 CD56)+(NK)细胞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RAEB患者的CD56+细胞中颗粒酶和穿孔素的百分率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而R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RA和RAEB患者的CD3+CD56+细胞百分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Vα24+CD161+NKT细胞在RA患者中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RAEB患者无明显变化(P>0.05);Vα 24+CD161-细胞在RA患者CD4+、CD8+细胞中的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CD4-CD8- NKT细胞与对照组比无明显差异;RAEB患者Vα24+细胞的表达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差异.γδT细胞在RAEB患者CD4-CD8-细胞中的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MDS患者可能存在明显的免疫功能紊乱.

    作者:徐述;许勇钢;杨晓红;胡晓梅;王洪志;刘锋;麻柔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和免疫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已被发现120多年,在正常情况下是外周血白细胞中的一个小群体(仅占<1%)[1],因其表型及部分特性类似于肥大细胞,并以这相似性在过敏中的作用写入教科书,但其相关研究甚少,以至于被认为似乎是多余的一群细胞.

    作者:潘庆军;刘渊;富宁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结核菌H37Ra在小鼠体内诱导的免疫应答及其保护力

    目的:研究结核菌H37Ra免疫小鼠后产生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以及保护效果.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H37Ra组、BCG组和生理盐水(NS)组,免疫8周后处死部分小鼠,取脾淋巴细胞经体外培养、PPD刺激后,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刺激指数,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水平.另一部分免疫小鼠经腹腔感染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B)毒株H37Rv,4周后处死,测定小鼠脏器重量指数.取稀释的小鼠脾脏和肺脏匀浆接种于改良罗氏培养基,培养21天后计数脏器荷菌量.结果:H37Ra和BCG免疫小鼠脾淋巴细胞刺激指数、IFN-γ和IL-4水平均显著高于NS对照组.感染4周后H37Ra和BCG组小鼠脏器重量指数较NS对照组均显著降低.H37Ra组小鼠脾脏和肺脏荷菌量与NS对照组比较分别下降了1.228log10CFU和0.954log10CFU,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BCG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H37Ra免疫小鼠后可以诱导产生Th1型免疫应答,能够抵抗毒株H37Rv的攻击,且免疫效果与BCG相当.

    作者:刘来成;王淑玲;范雄林;付瑞玲;吴扬;卢贤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固有免疫分子TRIM5α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影响

    目的:构建固有免疫分子TRIM5α的真核表达质粒,研究TRIM5α 对HBV复制的影响.方法:通过巢氏RT-PCR技术从恒河猴肺组织中扩增出TRIM5α的编码基因,并将其克隆入pcDNA3.1真核表达载体.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HepG2细胞,用Western blot的方法鉴定TRIM5α蛋白表达情况.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与复制型HBV质粒通过磷酸钙沉淀法共转染HepG2细胞、通过尾静脉高压注射法共转染BALB/c小鼠.ELISA检测转染细胞上清及小鼠血清中的HBsAg和HBeAg;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肝组织HBcAg的表达;Southern blot检测转染细胞中HBV复制中间体.将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转染293T细胞3小时后,再将基于HIV-1结构的慢病毒载体三质粒系统转染293T细胞,通过检测转染细胞上清中的HIV-1 p24抗原含量来鉴定TRIM5α抗HIV-1功能.结果:成功构建TRIM5α真核表达质粒;过表达TRIM5α不能有效降低HBV抗原和复制中间体水平,但可抑制HIV-1 p24抗原的表达.结论:TRIM5α不能有效抑制HBV的复制.

    作者:高波;段志坚;徐薇;熊思东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脂多糖刺激对牛单核细胞由来的巨噬细胞Toll样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牛末梢血中单核细胞由来的巨噬细胞在受到LPS刺激后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表达的变化.方法:试验采取3头日本黑牛外周血,进行分离得到外周血单核细胞,并用Repcell进行巨噬细胞的分离培养,7天后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刺激细胞24小时后,通过RT-PCR测定巨噬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mRNA的表达以及细胞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在LPS刺激24小时后,IL-6、 TNF-α和IL-1βmRNA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此同时IL-8和IL-12p40 mRNA的表达量相对提高;TLR1和TLR10的转录物显著下降(P<0.05),然而TLR2、4和6保持稳定.结论:巨噬细胞在受到病原刺激后通过提高IL-6、 TNF-α和IL-1β mRNA的表达量,从而提高了天然免疫的作用.该研究为探讨巨噬细胞在无然免疫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郭熠洁;田中沙智;赵国琦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患者外周血中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1例初诊AML患者(初诊组)、23例经化疗取得完全缓解患者(CR组)及2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CD4+FOXP3+ T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同时还分析了外周血CD4+/CD8+比值、NK细胞及血清乳酸脱清酶(LDH)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AML患者初诊组及CR组外周血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和CD4+FOXP3+ T细胞均升高(P<0.01).与初诊组相比较,CR组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无显著降低(P>0.05),CD4+FOXP3+T细胞明显下降(P<0.01).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的升降与CD4+FOXP3+T细胞呈正相关(r=0.86;P<0.01).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及CD4+FOXP3+ T细胞比例与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分别为-0.54、-0.52;P<0.01)、与NK细胞比例呈负相关(r分别为-0.41、-0.43;P<0.05),而与LDH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51、0.57;P<0.05).结论: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增多可能是AML患者免疫功能受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变化对于AML的预后判断有一定的意义.CD4+FOXP3+ T细胞的作用类似于CD4+CD25highFOXP3+ Treg细胞,其在AML疗效评价方面可能更有价值.

    作者:吴朝阳;吴雅荣;许化溪;王胜军;王法春;陈巧云;季勇慧;钱震;杨小飞;盛晓静;张永宁;钱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BrdU标记山羊皮肤组织的免疫组化检测

    目的:探讨5-溴-2-脱氧尿嘧啶(BrdU)标记绒山羊皮肤组织的可行性及免疫组化检测条件的优化.方法:通过对绒山羊颈部静脉注射不同剂量BrdU,活体取背部皮样,经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不同的BrdU注射剂量、二抗及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浓度、抗原修复方式、DNA变性温度对BrdU标记结果的影响,以寻求检测的佳条件.结果:观察到在试验组山羊皮肤组织中有红色的BrdU阳性细胞的分布.未经 BrdU标记的对照组动物的同部位组织中均未见BrdU阳性细胞出现,而显示阳性结果的连续切片的阴性对照均为阴性.结论:BrdU可以用于内蒙古绒山羊的活体标记,BrdU标记剂量无明显区别;2 mol/L HCl 37℃变性30分钟,胰蛋白酶37℃修复30分钟,生物素标记的第二抗体和链霉菌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的稀释度为1∶100,此种条件下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佳.

    作者:席海燕;郑琰;周欢敏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免疫:现状与进展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有效乃至唯一根治的手段.异基因细胞的植入、植入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感染的发生与转归以及原发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的复发,均有其免疫基础.归纳起来,异基因HSCT的临床免疫不外是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对肿瘤、感染及宿主).T淋巴细胞在临床免疫中起核心和关键性作用.

    作者:黄晓军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Th和B细胞表位预测及抗原性分析

    目的:预测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Th和B细胞相关抗原表位,并初步分析其抗原性.方法:依据近年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流行趋势,下载得到相关HA蛋白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综合分析预测,获得Th和B细胞相关抗原表位,并比较其保守性和特异性.通过BALB/c小鼠和SPF鸡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初步鉴定候选表位抗原性.结果:综合多项预测及空间构象模拟结果,我们获得了三条候选Th和B细胞表位,分别为HA141~155、HA206~223、HA302~316.候选表位处于H5N1亚型禽流感HA1 蛋白序列上相对保守的区域内,且与目前流行的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相应区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不同候选表位在BALB/c小鼠和SPF鸡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反应中显示了不同抗体结合能力,预示了其成为功能表位的可能.结论:所筛选的表位具有成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HA Th和B细胞相关抗原表位的可能.本研究为深入揭示流感病毒感染与免疫机制,H5N1亚型禽流感功能表位认知及表位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南文龙;金宁一;鲁会军;赵翠青;田明尧;谭磊;张金双;白靓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HPV16E7E6抗原表位嵌合体DNA抗肿瘤疫苗的研究

    目的:探讨HPV16 E7、E6抗原表位与HSP70 N端重组DNA疫苗抗肿瘤活性.方法:以重叠PCR将HPV16 E7基因N端60个氨基酸的编码序列与E6基因的10个(48~57)氨基酸的编码序列及HSP70 N端序列进行融合.以pcDNA3.0为载体,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E76HSP.重组质粒免疫C57BL/6小鼠后,通过淋巴细胞增殖实验和细胞毒性杀伤实验研究该疫苗激发的细胞免疫反应及反应强度;观察该疫苗对C57BL/6小鼠TC-1肿瘤细胞移植瘤的治疗效果.结果:重组DNA疫苗免疫C57BL/6小鼠后,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外增殖明显,并可诱导产生针对TC-1肿瘤细胞的特异性CTL反应;体内抑瘤试验显示该疫苗对HPV16病毒转化的TC-1细胞小鼠移植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结论:该疫苗能激发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显著抑制HPV16转化的TC-1肿瘤细胞生长.

    作者:李轶杰;陈开旭;庄淑珍;马正海;张富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Vγ1+γδ T淋巴细胞对气道变应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的调节

    目的:探讨消除Vγ1+γδ T淋巴细胞的哮喘C57BL/6小鼠中观察气道高反应性和支气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浓度变化、肺组织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变化.方法:T淋巴细胞消除是以OVA首次致敏和第二次致敏1周前注射anti-Vγ1 mAbs、anti-Vγ4 mAbs、nonspecific hanmster IgG来完成.对C57BL/6小鼠测定气道高反应性后留取支气管灌洗液,分离肺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支气管灌洗液中IL-10和TGF-β的浓度,利用FACS分析肺组织中提取的CD4+ CD25+ T淋巴细胞.结果:(1)诱导哮喘时消除Vγ1+γδ T淋巴细胞的C57BL/6小鼠气道高反应性比注射hanmster IgG的对照组减弱.但是消除Vγ4+γδ T淋巴细胞的C57BL/6小鼠气道高反应性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别.(2)消除Vγ1+γδ T淋巴细胞的C57BL/6小鼠支气管灌洗液中IL-10和TGF-β浓度比对照组增加.(3)消除Vγ1+γδ T淋巴细胞的C57BL/6小鼠肺组织中CD4+ CD25+ T淋巴细胞比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消除Vγ1+γδ T淋巴细胞的哮喘C57BL/6小鼠气道高反应性减弱与支气管灌洗液中细胞因子IL-10和TGF-β的增加有关,并且与肺组织中的调节T淋巴细胞CD4+ CD25+ T淋巴细胞增加有关.

    作者:许银姬;苗姝;佟金平;王静;金蕊;韩润珠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睾丸支持细胞免疫豁免作用机制及研究进展

    早在100多年前,免疫学家发现人体有些部位具有免疫豁免的特性,睾丸就是其中之一.在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将皮肤、胰岛等组织器官移植入大鼠睾丸,发现这些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存活,由此说明睾丸具有免疫豁免功能.近30年来,科学家们做了大量工作试图弄清睾丸免疫豁免的机制:

    作者:沈洁;韩晓冬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小鼠β防御素2与柯萨奇病毒B3 VP1融合基因疫苗的构建和免疫效果研究

    目的:构建小鼠β-防御素2(Mouse beta-defensin-2,mBD2)与柯萨奇病毒B组3型(Coxsackievirus B3,CVB3)VP1融合基因疫苗,并观察其对小鼠的免疫效果.方法:克隆mBD2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cDNA3/mBD2和pcDNA3/mBD2-L-VP1.将4~6周龄BALB/c雄性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于股四头肌注射PBS(A组)、pcDNA3(B组)、pcDNA3/mBD2(C组)、pcDNA3/VP1(D组)、pcDNA3/mBD2-L-VP1(E组),每次接种剂量100 μg/只,3周免疫1次,共3次.每次免疫后第14天眼眶静脉取血,用微量中和试验滴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第三次免疫后第21天,每组随机取3只小鼠,制备脾淋巴细胞悬液,用CCK-8细胞计数法检测特异性CTL的杀伤活性;每组取3只小鼠以3LD50 CVB3病毒攻击,第7天取血处死,检测血清病毒滴度.结果:成功克隆了mBD2基因,构建了pcDNA3/mBD2和pcDNA3/mBD2-L-VP1两种重组质粒;D组和E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随免疫次数增加而提高(P<0.01);E组血清中和抗体滴度和脾细胞特异性CTL杀伤活性显著高于其他组(P<0.01),血中CVB3病毒滴度显著低于其他组(P<0.01).结论:pcDNA3/mBD2-L-VP1能诱导小鼠对CVB3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能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增殖.

    作者:刘贵霞;金玉怀;殷长甫;高志云;揣侠;蓝佳明;张永红;李嘉;李伟;王永祥 刊期: 2009年第07期

  • 白藜芦醇提高CD34+CD38-KG1a白血病细胞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esveratrol)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白血病细胞对IL-15介导的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杀伤敏感性的变化及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应用CCK-8法检测白藜芦醇对白血病细胞的IC50值,以此量的白藜芦醇作用于白血病细胞.,并用LDH释放法检测白藜芦醇作用前后,效靶比分别为5∶1、10∶1、20∶1的IL-15介导的PBMC对CD34+CD38-KG1a细胞杀伤能力.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IL-15介导前后PBMC表面NKG2D的表达.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MICA、MICB、ULBP1、ULBP2、ULBP3)表达.结果:白藜芦醇作用前后在不同效靶比时对IL-15介导的PBMC杀伤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L-15介导PBMC前后表面NKG2D的表达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白藜芦醇作用前后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各配体中MICA、MICB无显著变化(P>0.05),ULBP1、ULBP2、ULBP3有显著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白藜芦醇可以提高CD34+CD38-KG1a细胞对IL-15介导PBMC的杀伤敏感性,其机制可能与白藜芦醇提高CD34+CD38-KG1a细胞表面NKG2D配体的表达有关.

    作者:贾振薇;郭坤元;孙明;王国征;卢晓珣;佘妙容;涂三芳 刊期: 2009年第07期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中国免疫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免疫学会,吉林省医学期刊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