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生儿卵巢囊肿伴蒂扭转坏死一例

周盼盼;张弦;严志汉;杜美美;白光辉

关键词:
摘要:患儿女,生后29 d.因产前B超检查发现腹部肿块人院.患儿系第1胎,足月产,生后无窒息,吃奶后未吐,胎便已排.出生后立即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心率128次/min,呼吸36次/min,体质量4.2 kg.前囟2.0cm×1.0cm,平软,双肺呼吸音清,心脏(-).腹胀稍明显,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白细胞6.86×109/L,红细胞4.31×1012/L,血小板479×109/L.入院后吃奶及排便正常.腹部B超示(图1):腹腔内大小约7.5 cm×5.1 cm×6.4 cm的囊性液暗区,边界清,透声佳,周围肠管受压移位,诊断为腹腔囊性包块.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瘤样脱髓鞘病与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对比研究

    目的 对比研究瘤样脱髓鞘病(TDL)与脑胶质瘤的临床、影像学特点,以期提高TDL与胶质瘤的鉴别能力.方法 对2005至2013年海军总医院收治的60例病理证实的TDL与65例胶质瘤的临床、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 (1)平均发病年龄:胶质瘤[(42±19)岁]显著高于TDL[(36-13)岁,P<0.05];(2)首发症状:TDL组以头痛(25.0%)多见;胶质瘤组以头痛(23.1%)与癫痫(20.0%)多见;(3)头颅CT:TDL病灶无高密度;胶质瘤组高密度占60.0%;(4)胶质瘤组病灶囊变、坏死的构成比显著高于TDL组,并随病理分级升高发生率递增;(5)MRS特点:TDL组β,γ-Glx峰升高(9.5%)相对具有特异性.结论 胶质瘤起病年龄显著大于TDL;TDL以头痛起病多见,癫痫首发则应首先考虑胶质瘤可能;头颅CT高密度基本可除外TDL,更支持胶质瘤;若病灶发生坏死或出血,以高级别胶质瘤可能性大,TDL少见;MRS的β,γ-Glx峰升高支持TDL诊断,Cho/NAA≥2支持胶质瘤诊断.综合多种成像技术,动态观察影像学变化并结合临床特征有助于TDL与胶质瘤的鉴别.

    作者:刘建国;乔文颖;郑奎宏;赵虎林;钱海蓉;姚生;段枫;邱峰;戚晓昆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斑块性质对320排CT定性、定量诊断冠心病的影响

    目的 定性、定量分析斑块性质对320排冠状动脉(冠脉)CT诊断准确性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冠脉CT患者资料,以冠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并使用x2检验、kappa指数(K)、Bland-Altman分析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定性、定量评估诊断准确性.结果 共纳入454例患者,分析6 779个血管节段.CT对非钙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高;对轻-中度及重度钙化斑块的诊断准确性均下降.对非钙化斑块,CT和CAG结果的一致性优异(κ=0.810),对钙化斑块则一致性良好(轻-中度钙化,K =0.701;重度钙化,K=0.750).CT对非钙化斑块诊断正确率高,错误率低;对钙化斑块则反之(P=0.000).对非钙化(P=0.087)及轻-中度钙化斑块(P =0.704),CT无明显高估或低估冠脉狭窄;而对重度钙化斑块(P=0.001),CT则明显高估冠脉狭窄程度.结论 320排CT对非钙化斑块具有良好定性、定量诊断准确性.然而,存在斑块钙化的节段,其定性诊断效能有所降低,定量诊断表现为高估冠脉狭窄.

    作者:李苏华;刘金来;彭隆;董睿敏;吴慧兰;王晨琳;倪琼琼;罗艳婷;朱洁明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的孔径对成骨细胞动态培养的影响

    目的 观察孔径对成骨细胞在快速成型制备的多孔羟基磷灰石支架中黏附、增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MC3T3-E1细胞分别在孔径为150 μm(A组)和300μm(B组)两种支架上进行三维动态灌注立体培养.分别用MTT比色法、葡萄糖消耗和扫描电镜进行检测.结果 MTT比色法结果显示两组的A/质量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为(1.31±0.26),B组为(1.51±0.43),P=0.36;葡萄糖消耗结果显示A组明显小于B组,A组为(162.38±33.09) μmol/L,B组为(217.97±27.91)μmol/L,P=0.01;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支架内部有大量的成骨细胞黏附和生长,向周围伸出伪足,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结论 支架孔径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无明显影响,但对细胞的代谢活性有明显影响,在理想孔径范围内,保证材料的力学性能前提下尽可能增大材料的孔径.

    作者:王海;张凌汉;邱贵兴;黄威;周奎;张祥林;吴志宏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Beclin 1与LC3的表达及其意义

    目的 检测自噬相关蛋白Beclin 1和LC3在多发性硬化(MS)和视神经脊髓炎(NMO)患者急性期治疗前、后及复发型急性期间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所有研究对象均为2012年10月至2014年4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门诊患者及健康体检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MS、NMO急性期患者(治疗前、后)与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中PBMC,应用Western印迹技术检测Beclin 1和LC3的表达水平.同时,分别随访复发缓解型MS(RRMS)和复发型NMO(RNMO)患者,对比两次急性期Beclin 1和LC3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期MS和NMO患者外周血PBMC中Beclin 1的表达降低,LC3表达增高(P<0.01).(2)MS、NMO患者经过治疗后对比治疗前Beclin 1表达明显增高,LC3表达则明显降低(P<0.01).(3)然而随访发现RRMS和RNMO患者复发期较前次发作期Beclin 1的表达水平降低与LC3的表达增高均更加显著(P<0.01).结论 急性期MS和NMO患者外周血PBMC中自噬水平增高,经治疗后自噬水平下降;然而在RRMS和RNMO患者复发期自噬水平进一步增高.这表明自噬水平的高低可能与MS和NMO的发生及复发相关.

    作者:郑丽云;薛群;倪健强;郭四平;董万利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手机使用与胶质瘤发病率关系的荟萃分析

    目的 明确手机使用与胶质瘤的循证医学证据及研究现状并分析两者的关系,尤其是长期手机使用与胶质瘤的关系.方法 按照Cochrane系统综述方法,制定前瞻性研究方案并在PROSPERO网站进行注册,行文献检索、选择与数据摘录,并用RevMan软件对合并效应量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时间、部位和肿瘤级别三个维度考察手机使用与胶质瘤间的关系.结果 证据提示,同侧长期使用手机与胶质瘤患病风险呈现正相关(P<0.01),合并效应量OR值为1.46[1.12,1.92].使用手机可提高低级别胶质瘤患病风险(P<0.01),长期使用风险明显增加(P<0.01),合并OR值分别为1.23[1.08,1.40]和2.27[1.81,2.85].但未见与高级别胶质瘤明显相关.结论 长期使用手机可能提高低级别胶质瘤患病风险.当前相关循证医学证据质与量都较差,有必要针对长期同侧手机使用因素开展前瞻性、大样本、跨种族人群的高质量研究.

    作者:龚秀;吴劲松;毛颖;周良辅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第323例 右耳流脓—皮肤破溃—面瘫

    病历摘要患者女,39岁,因右耳流脓2个月,发热、脓痰、皮下脓肿1个月于2013年5月人北京协和医院.2个月前右耳流脓、耳后胀痛、听力下降.1个月前发热,高体温40℃,伴咳嗽,黄脓痰,偶痰中带血;出现皮下多发脓肿,累双侧乳房、右颌下、右腋下、右上臂、左腹壁等部位,破溃后流出红黄色脓液,恶臭.就诊于当地医院,检查示血常规:白细胞15.8×109/L,中性粒细胞80.9%,血红蛋白109 g/L,血小板537×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 75 mm/1 h;C反应蛋白(CRP) 341 mg/L;胸部CT示双肺多发脓肿;头颅CT:双侧上颌窦、筛窦炎;结核抗体、脓液及痰培养阴性;右乳脓肿活检:乳腺脓肿伴肉芽肿形成;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等抗感染疗效不佳,为进一步诊治入北京协和医院.病来精神、饮食、睡眠差,体重下降10 kg.

    作者:刘慧婷;王立;彭敏;吴庆军;李娅;孔维泽;肖爽;郑文洁;张奉春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关节镜下改良双股钢丝前后挤夹固定胫骨嵴撕脱骨折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用双股钢丝前交叉韧带前后挤夹固定治疗胫骨嵴撕脱骨折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 2009年1月至2012年2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收治膝关节胫骨嵴骨折12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10~50(19.5 ±10.0)岁,受伤时间4d~2年,均为Meyers-Mekeever分型Ⅱ型和Ⅲ型骨折.采用关节镜下改良双股钢丝前后挤夹固定治疗.术后功能锻炼,负重时伸直位支具固定4~6周.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时间15.6(6 ~30)个月.终随访显示关节活动度恢复,关节稳定性良好.术后X摄片提示骨折复位好,全部病例骨折愈合,未发现钢丝断裂的病例.术后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优10例,良2例.本组术中未出现骨块碎裂、前交叉韧带损伤、血管神经损伤和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改良双股钢丝前后挤夹固定治疗胫骨嵴骨折,手术操作相对简单,不需要损伤前交叉韧带的实质部,复位固定牢固,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作者:姜军;陈坚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的研究进展

    人类特有的腰椎前凸及脊柱连续弯曲、髋和膝关节伸直、足弓及肌肉动力系统改变,形成特有的脊柱骨盆形态和位置关系[1].从稳定的四足支撑进化到支持面更小的人类两足机制,必须维持平衡才能节省能量符合功率学[2].人体重心和重心线(GL)是地面和躯干、骨盆、下肢链相互作用的结果,正常人在测力平台上安静站立时,GL投影在包括两足底在内的两足间的支持面上,GL投射到脊柱全长侧位X线片上,一般经股骨头中心稍偏后、骶骨稍前[3-4].脊柱骨盆矢状面平衡对脊柱疾患有重要影响,为了便于测量,目前一般测量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来评估矢状面平衡[5].

    作者:徐宝山;马信龙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新生儿卵巢囊肿伴蒂扭转坏死一例

    患儿女,生后29 d.因产前B超检查发现腹部肿块人院.患儿系第1胎,足月产,生后无窒息,吃奶后未吐,胎便已排.出生后立即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诊治.体格检查:体温37℃,心率128次/min,呼吸36次/min,体质量4.2 kg.前囟2.0cm×1.0cm,平软,双肺呼吸音清,心脏(-).腹胀稍明显,未见胃肠形及蠕动波,无压痛及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血常规:白细胞6.86×109/L,红细胞4.31×1012/L,血小板479×109/L.入院后吃奶及排便正常.腹部B超示(图1):腹腔内大小约7.5 cm×5.1 cm×6.4 cm的囊性液暗区,边界清,透声佳,周围肠管受压移位,诊断为腹腔囊性包块.

    作者:周盼盼;张弦;严志汉;杜美美;白光辉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双源CT双能量成像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初步观察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成像虚拟去骨技术用于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13年4至9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诊断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患者,以MRI作为参考标准,将13例脊柱外伤患者MRI检查和双能量CT扫描的虚拟去骨图由2名医师采用3级评价法分别进行评价.采用kappa统计量对2名医师的主观评价进行一致性检验,考察DSCT双能量成像对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敏感性.结果 MRI显示13个椎体为急性骨髓损伤,表现为T2WI抑脂序列高信号;DSCT虚拟去骨图表现为黑色背景下的稍高密度影,与MRI对应的高信号区域一致;2名医师DSCT诊断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的敏感度分别为92.3%和84.6%,对DSCT定性评价有较好的一致性(κ=0.629).结论 DSCT双能量成像虚拟去骨图和伪彩色图对脊柱急性创伤性骨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古凌静;洪国斌;梁建超;徐启兰;杜中立;柳学国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脊髓损伤患者大脑重塑性变化的功能磁共振观察

    目的 探讨利用功能磁共振技术,研究脊髓损伤(SCI)患者的大脑功能区重塑性变化的规律,从而为SCI患者的进一步治疗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对9例SCI患者和10名健康受试者设计了运动与感觉刺激的任务(U1-3,W1-3).任务实施采用组块设计(Block Design),分为刺激期(S)与静息期(R),在执行任务时对受试者大脑进行fMRI扫描并观察大脑皮层激活情况.结果 SCI患者在执行不同任务时,大脑的感觉运动皮层均较正常受试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重塑性改变.结论 大脑具有很强的重塑性,SCI后在初级运动皮层和初级感觉皮层以及丘脑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大和重组.

    作者:金铂;苏亦兵;张岩;王波;王汉斌;王科大;阎涛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14例腰骶神经根炎的临床、MRI及神经电生理特点

    目的 分析腰骶神经根炎的临床、影像及神经电生理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至2013年9月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为腰骶神经根炎的14例患者临床、影像及神经电生理资料.结果 31 ~40岁年龄段发病多,每例均有不同程度双侧或单侧下肢麻木、无力,5例肌肉萎缩,9例L4~S1神经根分布区感觉减退,14例腱反射减弱或消失,3例出现尿便障碍.腰骶MRI增强扫描4例存在脊膜及神经根不同程度强化.1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30×106/L),12例脑脊液蛋白升高(7例范围在450 ~1 000 mg/L,3例范围在1 000~2 000 mg/L,2例范围在2 000~3 000 mg/L).神经电生理检查中13例EMG为神经源性受损.运动神经传导检测发现22条腓总神经中5条传导速度减慢,12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2条右腓总神经、1条左腓总神经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23条胫神经中6条传导速度减慢,6条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降低,2条右胫神经、1条左胫神经未引出复合肌肉动作电位.11例检测F波,其中6例异常,右侧腓总神经中1条F波潜伏期延长、1条F波出现率减低;胫神经中4条神经(左侧3条,右侧1条)F波潜伏期延长.14例双侧腓肠神经传导检测正常.结论 磁共振成像诊断腰骶神经根炎较困难,神经电生理检查对确定病损部位及程度可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作者:王红芬;崔芳;杨飞;黄德晖;王湘庆;陈朝晖;凌丽;黄旭升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第324例 黄疸—肝内胆管扩张—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后胆道损伤

    病历摘要患者男,34岁,因“肝癌术后6个月余,皮肤巩膜轻度黄染1个月”于2013年3月20日就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普外科.2012年9月,患者因“肝区疼痛”就诊,检查发现甲胎蛋白(AFP)轻度升高(18.18 μg/L),肝功能正常,乙肝表面抗原及乙肝核心抗体均阳性.腹部CT提示,(1)右肝前下段病灶,首先考虑肝癌;(2)肝内多发囊肿(图1).于2012年9月20日行右肝肿瘤切除术、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右)部分肝切除标本,肝细胞性癌.2012年10月16日行第1次预防性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术前肝功能及肿瘤标志物无明显异常(表1).术中腹腔干造影(图2),未见明确典型肿瘤染色征象.通过肝固有动脉进行化疗栓塞,栓塞方案:奥沙利铂150 mg+ 5%葡萄糖溶液250 ml、碘化油注射液5 ml+吡柔比星50 mg+丝裂霉素10 mg混悬液.

    作者:徐后云;胡红杰;余细平;吕芳芳;沈波;姚克林;徐甜甜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IgG4相关性腹膜后纤维化(RPF)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0年12月至2013年9月期间北京协和医院诊断的IgG4相关疾病(IgG4-RD)病例,总结其中RPF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特点和治疗反应.结果 共纳入IgG4-RD 107例,其中RPF 22例(21%).年龄(63 ±11)岁,男∶女4.5∶1.常见表现为腰痛(55%).20例(91%)合并其他脏器损害,包括淋巴结炎(41%)、主动脉炎(36%)、涎腺炎(32%)、泪腺炎(23%)及自身免疫性胰腺炎(18%).10例(46%)患者有过敏史.血清IgG4亚类均显著升高.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5例(23%),检测血清总IgE的13例中12例升高.行活体组织检查12例,包括腹膜后组织2例,显示大量淋巴细胞浸润伴淋巴滤泡形成,纤维组织增生,IgG4染色阳性.均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部分联合免疫抑制剂和他莫昔芬治疗,疗效明显.结论 部分RPF与IgG4-RD密切相关,对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治疗反应良好.

    作者:陈华;林玮;闫琳毅;张海艇;吴庆军;王立;费允云;苏金梅;王迁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加减薯蓣丸对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1H-MRS初步分析

    目的 探讨磁共振质子波谱成像(1 H-MRS)对中药加减薯蓣丸治疗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障碍(VCIND)的疗效评价功能.方法 收集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VCIND患者100例,男女比例1∶1,平均年龄63.2岁.将入选的100例VCIND患者随机分成50例中药、西药治疗两组,50例健康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治疗前后对所有被试行1 H-MRS检测及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检查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分.结果 治疗后,中药治疗组N-乙酰天冬氨酸/肌酸复合物比值及认知量表评分[MMSE(26.5±2.0)分,CDR(0.14±0.23)分]较治疗前[MMSE(25.1±2.3)分,CDR(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西药治疗组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H-MRS能客观反映VCIND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对中药加减薯蓣丸治疗VCIND患者之效果有良好的评价作用.

    作者:刘金欢;陈军;谭子虎;杨琼;兰汉超;赵益林;刘昌盛;邱丽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合并结缔组织病的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回顾性研究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谱系疾病(NMOSD)合并结缔组织病(CTD)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比较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神经科的184例NMO/NMOSD患者(单纯NMO/NMOSD:119/184,64.7%;NMO/NMOSD-CTD:65/184,35.3%)的临床特征,评价缓解期药物治疗效果.结果 NMO/NMOSD-CTD组与单纯NMO/NMOSD组相比,女性比例显著升高(93.8%比83.2%,P<0.05),脑脊液寡克隆区带(OB)阳性率显著升高(41.5%比21.9%,P<0.05).单纯NMO/NMOSD组颅内非特异性病灶发生率显著高于NMO/NMOSD-CTD组(62.5%比35.9%,P<0.01).经连续6个月以上缓解期免疫抑制剂治疗,所有患者治疗后年复发率[(0.36±0.85)次/年]显著低于治疗前[(2.91±4.10)次/年,P<0.01],而治疗前后ED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选择硫唑嘌呤(AZA)进行缓解期治疗时,NMO/NMOSD-CTD组治疗后复发患者比率(50.0%)高于NMO/NMOSD组(18.5%,P=0.064),选择环磷酰胺(CTX)进行缓解期治疗时,上述两组治疗后复发患者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女性NMO/NMOSD患者较易合并CTD.NMO/NMOSD-CTD患者脑脊液OB阳性率较高,颅内非特异病灶较少.AZA和CTX可有效减少单纯NMO/NMOSD和NMO/NMOSD-CTD患者复发,但在预防NMO/NMOSD-CTD患者复发方面,CTX可能优于AZA.

    作者:张遥;费允云;牛婧雯;任海涛;赵久良;王迁;徐雁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影像学特征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发育不良(BAH)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2009年10月至2013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进行MRA和MRI检查的连续病例.根据BAH诊断标准共检出210例BAH,测量(椎)基底动脉直径.根据诊断标准急性脑梗死分成前循环和后循环梗死.结果 10 193例MRA中检出210例BAH,女性多于男性.BAH伴有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75例(83.3%),单侧35例(16.7%).99.5% BAH患者伴有V4段椎动脉发育不良;颈段(V1 ~V3)椎动脉发育不良占56.0%(28/50).210例中74例合并急性脑梗死,男性多于女性(59.5%比40.5%,P=0.021).急性脑梗死中BAH的发病率是2.2%(74/3 294).结论 BAH是较少见的脑血管发育异常,伴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和V4段椎动脉发育不良.

    作者:顾华;钱晓军;王双坤;闵小红;鲁万红;胡文立 刊期: 2014年第39期

  • 对视神经脊髓炎热点问题的思考

    早在1870年就有研究者发现视神经炎(ON)与脊髓疾病存在合并发病的关系.1894年Devic首次提出视神经脊髓炎(neuromyelitis optica,NMO)的概念.NMO是一种选择性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性脱髓鞘性疾病,是以损害严重的视神经炎和长节段(>3个垂直节段)横贯性脊髓损害为特点的疾病,又称Devic病.

    作者:王佳伟;代飞飞 刊期: 2014年第39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