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孙静慧;谭龙益;孔宪涛
目的:建立一种基于多元蛋白微阵列的免疫检测方法,用于同时检测人血清中识别弓形虫(TOXO)、风疹病毒(RV)、巨细胞病毒(CMV)、单纯疱疹Ⅰ型、Ⅱ型病毒(HSV-1、HSV-2)的特异性抗体.方法:将TOXO、RV、CMV、HSV-1和HSV-2抗原喷印到活化的玻片表面,抗原与活化基团共价结合后,制成蛋白微阵列.固定在玻片表面的抗原与病人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反应、结合后,加入荧光标记的二抗,然后用高分辨率的激光共聚焦芯片扫描系统对蛋白微阵列进行扫描成像.所获得的图像用自行开发的软件进行分析,并自动判定并生成待测样本的定性结果.结果:使用此套蛋白微阵列系统检测抗ToRCH抗体参考品,并与其它多种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各检测项目的符合率分别为92%~100%、92%~100%、96%、84%~96%、76%~96%.结论:多元蛋白微阵列法特异性强,灵敏度、准确度、精密度较高,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作者:葛海鹏;李大金;邓富桥;朱铭伟;丁力;姜桦;彭永济;李宾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SynaptotagminⅡ(简称Syt2)在RBL-2H3(简称RBL)中的表达及其在胞吐中的作用.方法:通过Western blot 检测Syt2在RBL中的表达情况.用高保真酶扩增Syt2,与pEGFP-N1构建全长反义基因表达载体,电穿孔转染RBL,G418筛选获得稳定转染细胞.通过钙离子载体和抗原刺激,应用Western blot 检测稳定转染细胞和对照细胞分泌的组织蛋白酶D,分析Syt2对胞吐的影响.结果:在RBL中检测到Syt2表达.构建了pEGFP-N1-Syt2-AS质粒,插入片段测序结果与GenBank登录号NM012665(rat Syt2)序列完全一致.经转染和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转染细胞RBL-Syt2-AS,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两株RBL-Syt2-AS表达的Syt2均明显减少,分别只有对照的8%和10%.经刺激后,RBL-Syt2-AS分泌的组织蛋白酶D较对照明显增加.结论:Syt在RBL中表达,其对RBL溶酶体胞吐起负调控作用.
作者:张继成;吕文利;胡俊华;吴健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SLE病人体内Th1/Th2及Tc1/Tc2比例失衡及其与疾病的关系.方法:SLE病人(活动期病人15例,稳定期病人20例)及正常人20例外周全血经PMA(20 ng/ml)和离子霉素(ionomycin,1 μmol/L)刺激4小时后,采用四色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8-T细胞(主要为Th细胞)及CD3+CD8+T细胞(Tc细胞)胞浆内IFN-γ及IL-4的表达水平.血清抗dsDNA抗体检测采用ELISA法、血清免疫球蛋白和尿蛋白含量测定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结果:SLE活动期病人Th细胞中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稳定期病人及正常人,Tc细胞中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人;IL-4的阳性百分率各组间无明显差异.稳定期病人仅Tc细胞IFN-γ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抗dsDNA抗体(+)病人Th和Tc细胞IFN-γ的阳性百分率明显低于抗dsDNA(-)病人;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中任何一种)异常增高的病人Th及Tc细胞中虽IL-4的阳性百分率无变化,但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免疫球蛋白水平正常的病人.Th及Tc细胞中IFN-γ和IL-4的表达水平与尿蛋白含量无明显关系.结论:SLE病人体内存在1型及2型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并与疾病活动程度存在一定的关系,值得进行深入研究.
作者:杨佳荟;刘莉;郭品娥;沈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方法:检索2003年2月~2004年1月有关SARS患者T细胞亚群计数研究的论文,汇合成大样本资料,借助先进的RevMan4.2分析软件对这些资料进行二次分析以探讨该病患者T细胞亚群变化.结果:SARS病程<14天期间,患者与正常对照比较,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均显著降低(均P<0.01).其中,重症病人(包括重型和极重型)比非重症病人(包括轻型和普通型)降低更显著(均P<0.01).病程>14天恢复期病人与病程<14天病人比较,CD3+细胞虽然有了上升,但无显著差异(Z=1.56,P=0.12).CD4+细胞、CD8+细胞均恢复性上升,差异显著(均P<0.01).病程>14天恢复期病人与正常对照比较,CD3+细胞、CD4+细胞仍然显著降低(均P<0.01).两者的CD8+细胞有差异(Z=2.28,P=0.02).结论:①SARS患者整个病程中都存在CD3+细胞、CD4+细胞、CD8+细胞数量暂时性、严重性、可逆性降低;②患者T细胞亚群数量的下降以重症病人为甚;③这种降低是可逆性的,随着病程进入恢复期,患者T细胞亚群开始恢复性上升.
作者:胡国强;叶方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NK细胞检测结果的变化与该病的关系及与慢性淋巴腺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不同变化.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慢性淋巴腺炎及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NK细胞的变化.结果: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与正常人比较总的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明显下降(P<0.05),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明显升高(P<0.05),NK细胞则无明显变化(P>0.05).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与慢性淋巴腺炎患者比较,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NK细胞明显升高(P<0.05),而总的T淋巴细胞、辅助性T淋巴细胞无明显改变(P>0.05),CD4+/CD8+比值略有下降但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受到抑制,T细胞亚群及NK细胞的检测对NHL的诊断、治疗、预后判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赵成艳;马荣;王忠利;马恩龙;王丽红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DRA-6对肝癌细胞系SMMC-7721致凋亡作用,及阿霉素与mDRA-6联合协同杀伤效应与机制.方法:常规培养肝癌细胞SMMC-7721,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DR5的表达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SMMC-7721细胞形态变化;MTT法检测细胞毒性作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凋亡细胞率.结果:(1)mDRA-6能够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在1.89 μg/ml浓度下可杀伤36%的细胞,增加mDRA-6浓度,凋亡作用无明显增加;(2)SMMC-7721细胞对阿霉素敏感,存在浓度依赖性;(3)阿霉素与mDRA-6联合对SMMC-7721细胞具有协同杀伤作用,2 μg/ml的mDRA-6与40 ng/ml的阿霉素联合杀伤60%SMMC-7721, Hoechst 33258染色和Annexin V/PI染色证实杀伤作用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结论:mDRA-6能够诱导肝癌细胞SMMC-7721凋亡,阿霉素与mDRA-6联合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张军;马远方;刘广超;李淑莲;卢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从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的角度探讨麝香对创伤愈合的作用基础.方法:以TNF处理体外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模型,应用MTT法、虎红法、荧光免疫组化法研究麝香酮对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与HUVEC黏附及HUVEC表面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结果:TNF处理HUVEC 12小时,能明显增强PMN与HUVEC黏附(P<0.01),并能明显促进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P<0.05).75~150 μg/ml麝香酮作用于TNF活化的HUVEC,明显抑制PMN与HUVEC黏附(P<0.01),仅150 μg/ml时降低HUVEC表面ICAM-1表达(P<0.05),37.5 μg/ml和150 μg/ml时减少其表面VCAM-1表达(P<0.05),75~150 μg/ml时抑制其表面CD44表达(P<0.05或P<0.01).结论:麝香酮通过降低HUVEC表面ICAM-1、VCAM-1和CD44表达而抑制中性粒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可能是麝香促进慢性创面愈合的机制之一.
作者:何秀娟;李萍;邱全瑛;盛巡;王芳;娄金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IP10对机体整体及肿瘤局部细胞免疫应答的影响,从而探讨其抗肿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基因转染的方法建立稳定表达IP10的4T1细胞株(IP10-4T1).观察IP10-4T1细胞生长情况,观察荷瘤小鼠的生存情况.3H-TdR掺入法检测细胞免疫应答水平.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技术检测CXCR3的表达.结果:pcDNA3-IP10转染不影响4T1细胞体外生长.IP10-4T1形成的肿瘤生长明显减慢,瘤重显著减轻,该荷瘤小鼠生存率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比较,IP10-4T1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特异性增殖反应明显(P<0.05).IP10-4T1细胞形成的肿瘤内CXCR3+细胞浸润增加,肿瘤内分离的淋巴细胞抗原刺激后显著增殖(P<0.05).结论:IP10可能通过诱导机体细胞免疫应答、促进肿瘤内淋巴细胞浸润并增强肿瘤内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介导抗肿瘤作用.
作者:杨秀利;储以微;邓富刚;熊思东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观察CD44反义寡核苷酸调节人低分化黏液腺胃癌MGC80-3细胞Fas分子和凋亡抵抗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提高免疫效应细胞杀伤敏感性的作用和机制.方法:RT-PCR法检测CD44、bcl-2 mRNA的表达水平.MTT法检测CD3AK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表面CD44及Fas、FasL蛋白表达水平.结果:CD44反义寡核苷酸(1.6 μmol/L)处理后,明显地抑制MGC80-3细胞CD4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在CD44配体低分子量透明质酸(HA)存在下,使MGC80-3表面下调的Fas分子显著增高,表达率从6.69%提高到16.81%(P<0.01).CD3AK对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的MGC80-3细胞杀伤活性显著增高,并呈效靶比依赖效应(P<0.01).MGC80-3细胞bcl-2 mRNA的相对表达定量值由1.06降至0.32.结论:CD44反义寡核苷酸可通过抑制MGC80-3细胞CD44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Fas分子的表达,下调凋亡抵抗基因bcl-2的表达,并提高其对免疫效应细胞的杀伤敏感性.
作者:荆雪宁;张玲;王芸;毛海婷;温培娥;顾洪涛;崔树龄;李登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比较不同预处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树突状细胞(DCs)亚群重建情况,以及移植物中CD34+细胞是否影响移植后早期DCs亚群重建.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仪动态检测不同预处理移植后早期外周血树突状细胞亚群DC1、DC2水平.结果:移植后早期清髓性移植患者体内DCs亚群数量非常低,常规移植组移植后14天与半相合移植组相比,DC1、DC2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清髓性移植组(NST)DC1、DC2高于清髓性移植组,两者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30天和60天,所有组DC1、DC2略有波动,但是幅度不大.以输入的CD34+细胞数平均分为三组,三组患者DC1、DC2移植后14、30和60天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ST后患者早期DCs重建较清髓性干细胞移植患者早,而常规移植和半相合移植早期DCs重建较慢,二者无差别.移植物中的CD34+细胞不影响移植后早期DCs亚群重建.
作者:曹俊杰;吴德沛;李彩霞;吴小津;刘跃均;常伟荣;朱子玲;孙爱宁;马骁;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寻找人肿瘤细胞选择性的白细胞介素7(Interleukin-7)剪接变异体.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IL-7引物,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离正常肝组织、原发肝癌组织、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IL-7 mRNA,再对电泳所获条带进行克隆、测序.结果:正常肝组织、原发肝癌组织、正常胃组织和胃癌组织都能检测到IL-7 mRNA,而且从肝癌组织、胃癌组织中各分离出一条新带,经亚克隆及测序,证实这两条带分别是人IL-7基因cDNA第四外显子(肝癌组织)和第五外显子(胃癌组织)缺乏所致.结论:肝癌组织和胃癌组织存在不同选择性IL-7剪接变异体.这些变异体的发现,为肿瘤病人的免疫调节紊乱以及肿瘤病人的临床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作者:潘德顺;吴培诚;孔凡虎;王迪浔 刊期: 2006年第02期
RNAi(RNA interference,RNAi)指将与内源性mRNA互补的ds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导入细胞后,引起该mRNA特异性的降解,导致mRNA编码的基因不能表达,发生基因沉默.RNAi存在于许多的生物体内,如线虫、果蝇、蛇、斑马鱼、青蛙、老鼠和人等.在自然界中,RNAi有很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它既能保护基因对抗由转座子和重复序列引起的不稳定性,也可以对抗病毒等外源性物质的侵入.近,基因分析证明RNAi在内源基因调控方面也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慧;孙静慧;谭龙益;孔宪涛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探讨植物多糖硫酸酯(M33A)与gp120结合后,能否诱导HIV-1ⅢB的gp120暴露出中和抗体的表位,用它作为灭活疫苗以便诱导产生中和抗体.方法:用M33A结合的灭活HIV-1ⅢB作为免疫原,与佐剂混和后,免疫BALB/c小鼠,制备出免疫血浆.用ELISA检测血浆内抗HIV-1特异性IgG抗体的滴度,用改良的活细胞染色法中和试验检测免疫血浆的抗HIV-1ⅢB的中和活性.结果:从与M33A结合的HIV-1ⅢB免疫组的动物获得的免疫血浆内抗HIV-1抗体的滴度(C组:1.5×106;D组:1.5×106)比未结合M33A的HIV-1ⅢB免疫组(4.9×105)高,雌性小鼠的免疫血浆的特异性抗体滴度比雄性的高3倍.所有免疫组获得的免疫血浆均没有抗HIV-1中和活性.结论:M33A与gp120相互作用不能诱导暴露出gp120的中和抗体表位,但M33A可以增强机体免疫原的抗体反应强度,提示它可以作为免疫增强剂用于疫苗研究.
作者:张驰宇;陈芸芸;贲昆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佐剂在广义上是指通过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增强作用提高血清中疫苗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的物质.可溶性纯化蛋白质疫苗或蛋白质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激活作用通常较弱,不足以刺激机体产生足够的抗体,因此通常在疫苗制剂中加入佐剂[1].与单独应用抗原相比,抗原与佐剂联合应用所需的抗原量较少,机体产生的抗体量较多,并且还可以减轻免疫耐受[2-5].
作者:王大勇;于庆海;周园;Yukihiro Noda;Toshitaka Nabeshima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新克隆的激活素受体相互作用蛋白3(ActRIP3)的免疫学特性和其介导Ser/Thr激酶型受体胞内信号传导的作用.方法:以酵母双杂交法发现的ActRIP基因片段作为探针,从小鼠脑cDNA文库中克隆ActRIP3基因.EIA法分析其与激活素ⅡA型受体(ActRⅡA)结合能力,Western blot杂交检测成熟蛋白在组织中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其在脑组织中的分布,采用pcDNA-ActRIP3与CAGA-lux报告基因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分析信号传导作用.结果:克隆的ActRIP3基因全长1 197 bp,编码101个氨基酸残基,EIA分析显示ActRIP3与ActRⅡA具有特异性结合作用,这种作用与ActRIP3的N末端氨基酸序列有关.Western blot杂交显示天然ActRIP3相对分子质量约为14 000,在多种组织表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其在脑组织中的分布以海马及下丘脑为主.通过表达ActRIP3可促进激活素诱导的特异性基因转录活性.结论:ActRIP3属于ActRIP家族新成员,具有特异结合ActRⅡA的能力,并具有促进激活素信号传导的作用.
作者:徐桂月;张鹏宇;王奭骥;台桂香;劳凤学;杨煜;崔雪玲;柳忠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应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观察番茄红素对实验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用6周龄,体重为18~20 g的BALB/c小鼠200只,设0、10、15和20 mg/kg·bw四个番茄红素水平处理.于给药后0.5、1、1.5、2、2.5、3、3.5、4、4.5和5小时分别无菌条件下取血,分离血清进行脾脏T细胞增殖活性和分泌IL-2、IL-4活性、NK细胞杀伤活性等免疫功能检测.结果:不同剂量番茄红素对脾淋巴细胞增殖、IL-2、IL-4产生有促进作用,且不同时相有所波动;能明显增强NK细胞活性,以高剂量组为明显,作用时间较长;其药效影响集中在给药后0.5~3小时.结论:适宜剂量的番茄红素能增强特异性与非特异性免疫,表明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作者:卢锋;乔玲;马远方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成熟和衰老的T细胞活化后,多种因素参与形成钙信号,该信号对T细胞活化的效应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衰老的T细胞钙信号的形成和调控均出现显著变化,细胞活化后不能产生充分的钙信号,钙信号减弱可能是衰老T细胞功能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T细胞活化后,钙信号的形成机制、细胞膜上及膜内钙离子通道和线粒体在钙信号形成中的调控作用、衰老T细胞钙信号的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综述如下.
作者:杨琳;郭明秋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CD40配基化的肿瘤特异性DCs在介导Th1细胞分化中的作用.方法:采用GM-CSF和IL-4联合方案体外诱导小鼠髓系DCs,并利用mCD40L-CHO和TNF-α分别刺激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DCs制备DCs瘤苗;3H-TdR掺入试验检测DCs对T淋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ELISA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IL-10、IFN-γ、IL-12的含量;胞内染色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经成熟DCs活化的T细胞中CD4+IFN-γ+T和CD4+IL-4+T的比例.结果:体外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在CD40配基化DCs组高(P<0.05),CD40配基化DCs能更有效地促进活化T细胞分泌IFN-γ和介导CD4+IFN-γ+T细胞的分化 (P<0.05),同时,CD40配基化DCs分泌IL-12的量也明显高于TNF-α组(P<0.05).结论:CD40配基化的肿瘤特异性DCs体外能有效介导Th1细胞的分化.
作者:陈成;朱一蓓;瞿秋霞;周桓;王勤;於葛华;李文香;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原位杂交的方法,对27例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组织和9例正常组织进行了IGF-1 mRNA的检测.结果:8例OSF早期患者角朊细胞中IGF-1 mRNA表达均为阳性,19例OSF中晚期组织有7例表达阳性,9例正常组织均为阴性,三组之间均有显著差异;所有组织中成纤维细胞IGF-1 mRNA表达均为阳性,但强度无明显差异;中晚期组织有5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阳性.结论:OSF病人角朊细胞可合成IGF-1,IGF-1可能在OSF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霞;凌天牖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1、Flk-1在Ⅱ型胶原诱导的关节炎(CIA)形成期的表达与调节,探讨VEGF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病中的作用.方法:于DBA/1J小鼠皮下注射Ⅱ型胶原制作小鼠关节炎动物模型并进行关节炎指数评价,用ELISA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关节组织内VEGF及vWF含量以及通过RT-PCR、Southern blot技术检测关节组织内VEGF及其特异性受体Flt-1、Flk-1 mRNA表达.结果:VEGF及vWF呈平行变化关系,均在关节炎发生后第四天达到高,并与血管新生程度、关节炎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节组织内VEGF mRNA分别在279 bp和304 bp扩增片段有特异性表达,其特异性受体Flt-1、Flk-1 mRNA在377 bp和402 bp扩增片段有特异性表达.结论:VEGF-Flt-Flk系统在关节炎形成早期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着实验诱导关节炎血管新生及病程.
作者:鲁静;沈晖;杨娉婷;肖卫国;赵丽娟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