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道华;夏永鹏;邱宗荫;吴玉章;贾正才;邹丽云;周伟
目的:构建大容量易于改造成Diabody的噬菌体单链抗体库,筛选人源性抗体.方法:从正常成人外周血和新生儿脐血中分离淋巴细胞提取RNA,经RT-PCR扩增轻重链可变区基因(VL和VH),通过重叠PCR(over-lap PCR)将VL和VH拼接成单链抗体(ScFv)基因(其中VH两侧是两个非同源的loxp基因),并克隆入噬菌体表达载体PDF,得到初级噬菌体抗体库.将初级抗体库以高MOI超感染Cre+菌株BS1365,通过loxp-cre定位重组系统,介导轻重链在菌内重组配对,然后低感染XL1-Blue菌,得到大容量的次级抗体库.以多种不同抗原对库进行筛选,得到多样性较好的特异性抗体.结果:经超感染重组,得到1.2×1010的大容量抗体库.经三种蛋白抗原筛选,均得到多株特异性较好的噬菌体抗体,并成功构建为活性较好的Diabody.结论:经Loxp-Cre定位重组系统在单细胞内重组,能够高效地构建大容量噬菌体单链抗体库.
作者:陈宇萍;张国民;乔媛媛;王刚;刘玉峰;化冰;王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相当于妊娠后外周血和胎盘局部浓度的孕酮(P4)体外对HIV-1感染及复制的影响.方法:检测终浓度为10-6moL/L(相当于妊娠妇女外周血水平)和10-5 mol/L(相当于母胎界面局部浓度)的P4对HIV-1介导细胞融合的影响;ELISA法检测感染HIV的MT-2细胞培养上清p24抗原含量来探讨对HIV-1复制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对淋巴细胞活化后CD69表达的影响和3H-TdR掺入法检测对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10-5mol/L的P4可以明显抑制HIV-1介导的细胞融合,并且降低感染细胞培养上清中p24抗原含量,两种浓度对淋巴细胞的活化和增殖都有抑制作用.结论:相当于妊娠后母胎界面局部浓度的P4体外可以抑制HIV-1感染和复制,其机制与抑制淋巴细胞活化和增殖有关.
作者:李海仙;曾耀英;肇静娴;曾祥凤;李孝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以往的临床观察发现,抗环瓜氨酸抗体(抗CCP)在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RA)有一定的敏感性和较高的特异性,为进一步证实抗CCP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我们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扩大样本量,并进行临床应用的研究[1].
作者:陈琳;姜国平;樊智清;王晓红;李慧颖;吕英春;陈晶;李富海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SARS-CoV广东F69分离株实验灭活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病毒悬液经0.4%甲醛灭活后作为抗原,对新西兰兔进行免疫接种;采用ELISA法和微量细胞中和试验,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的消长规律.结果:初次免疫后第3天,即能检测到抗SARS-CoV特异性抗体,第7天检测到中和抗体.二次免疫后,特异性IgG抗体和中和抗体效价于第6周左右分别达到1:81 920和1:20 480的峰值水平.继续加强免疫,特异性抗体水平无明显变化.F69分离株与Z2-Y3广东分离株之间能够完全交叉中和.结论:F69毒株实验灭活疫苗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F69与Z2-Y3毒株之间尽管存在基因序列差异,但能够完全交叉免疫保护.
作者:张传海;郭中敏;郑焕英;陆家海;王一飞;赵勇;杜雄伟;张美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异体T淋巴细胞分泌IL-2、IL-4、IL-10、IFN-γ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探讨MSC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方法:将培养了3代后的MSC经照射后作为基底层细胞,接种分离的异体T淋巴细胞.共培养7天后,用ELASA方法检测上清中的上述四种细胞因子的蛋白含量,同时计数T淋巴细胞数量的变化,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与MSC共孵育前后T淋巴细胞CD3、CD4、CD8、CD25的变化.结果:(1)ELASA检测IFN-γ分泌量为667.07±14.76 pg/ml;IL-10为46.19±1.41 pg/ml;IL-2为33.01±5.92 pg/ml;IL-4为0.15 pg/ml.(2)共孵育组T淋巴细胞在数量上明显减少.(3)CD8+细胞数增多,CD25+细胞减少.结论:骨髓MSC在体外与异体T淋巴细胞共孵育后IFN-γ高分泌,可能与共孵育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有关.这一研究结果为预防HLA不相合的骨髓移植的GVHD的发生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作者:乌仁娜;姚志娟;楼晓;毕东杰;黄云中;冯凯;陈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索适合于临床大规模应用的有效刺激、活化肿瘤引流淋巴结(Tumor-draining lymph node,TDLN)细胞的方法.方法:对3种刺激剂(IL-2、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和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TDLN细胞体外抗自体肿瘤作用,通过乳酸脱氢酶法测定了CTL杀伤活性,观察了细胞形态学变化,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了细胞CD83的阳性表达率.结果:经MTT法检测,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TDLN细胞的增殖程度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P<0.01).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诱导的肿瘤特异性CTL活性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CD83阳性表达细胞率也明显高于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组和IL-2刺激组.结论:用IL-2+GM-CSF+IL-4+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和活化TDLN,优于单独用IL-2刺激或IL-2+自身肺癌细胞抗原刺激,该作用可能与其诱导TDLN细胞产生DC数量的增加有关.
作者:单保恩;李启亮;张超;何明;张正茂 刊期: 2006年第05期
SSX基因又称滑膜肉瘤X断裂点基因(Synovial Sarcoma X breakpoint,SSX),是个多成员的基因家族,其中一些成员编码的产物被认为是癌-睾丸抗原(Cancer-Testis Antigen,CTA).CTA是一类可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而在睾丸以外的其它正常组织中几乎不表达的抗原.因此,CTA非常适用于肿瘤免疫治疗.目前对SSX基因家族中的SSX-2抗原的研究显示,SSX-2抗原分子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靶物质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张小静;许涛;谢小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体外IL-12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与HBsAg、HBsAg+IL-12、HBcAg或HBcAg+IL-12孵育后,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IFN-γ的含量;用酶联免疫斑点实验(ELISPOT)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PBMCs中IFN-γ产生细胞的频率;用流式细胞记数仪(FACS)检测PBMCs中IFN-γ+的细胞亚群.结果:当乙肝患者PBMCs与HBsAg或HBcAg孵育后,只有少数病例发生反应,产生低水平的IFN-γ.当IL-12加入细胞培养后,能显著地增加HBsAg或HBcAg诱导IFN-γ的产生;分泌IFN-γ的细胞频率显著增加;IFN-γ+的细胞主要包括CD8+T细胞和非T细胞.结论:IL-12体外能增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应答.
作者:熊仕秋;刘惠平;高翔;林炳亮;吴长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HLA-DR、DQ基因单倍型与中国东北地区汉族人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技术对27例中国东北汉族PV患者的HLA-DRB1、DQB1等位基因测定,进行单倍型分析,并与99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寻常型天疱疮患者组中单倍型DRB1*140x-DQB1*0503、DRB1*140x-DQB1*0201、DRB1*120x-DQB1*0503和DRB1*140x-DQB1*0302的频率明显增高,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特异单倍型可能是决定寻常型天疱疮发生的重要因素.
作者:耿龙;翟宁;韩秀萍;牛红喜;宋芳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国产虫草素抗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的作用及其免疫机理.方法:用2,4-二硝基氯苯(2,4-DNCB)对昆明种小鼠皮肤致敏和诱发,制成迟发型超敏反应模型.以国产虫草素溶液作为实验组,分为两个剂量组(实验组1:12mg/kg;实验组2:16 mg/kg),以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所有溶液均为间隔24小时(后一次间隔为4小时)重复腹腔注射给药.计算激发后各组小鼠左右耳耳廓肿胀厚度差、耳廓增重值及肿胀度,进行统计分析,并经过HE染色观察虫草素对小鼠致炎耳炎症病理变化及脾脏病理变化的影响.结果:两种给药剂量的国产虫草素溶液对模型鼠红斑,水肿,渗出的接触性皮炎损害有明显抑制作用,可减轻由于充血、水肿等炎症反应导致的局部皮损增厚及重量的增加.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两实验组虫草素溶液的抗炎作用均有显著性差异(厚度差:P<0.000 1;肿胀度:P<0.05);两实验组间的抗炎作用也有显著性差异(厚度差及肿胀度均为P<0.05),且与给药剂量相关.三组小鼠脾指数未见明显差异(P>0.05),脾脏组织病理变化未见明显差异.结论:虫草素以24小时间隔(后一次给药间隔为4小时)经腹腔注射后,可能通过其免疫调节作用对迟发型超敏反应引起的小鼠接触性皮炎发挥明显的抑制效应,该效应与给药剂量相关,同时对脾脏组织未见明显毒性作用.
作者:李婧;汪燕;马传荣;姜汉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FN(Fibronectin)和Col(I type Collagen)对VEGF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s体外内皮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生长因子VEGF165与纤维连接蛋白FN或Ⅰ型胶原Col,联合对hMSCs进行内皮诱导分化.通过免疫细胞化学和流式细胞分析对分化后细胞群检测.结果:分化后细胞群形态没有明显改变;FN和Col可引起内皮分化早期标志KDR和CD34增强,FN效应较为明显;两种基质蛋白也引起β1整合素表达增强.结论:hMSCs诱导后具备内皮分化趋势;ECM-整合素受体和VEGF165相互作用调控hMSCs分化;β1整合素的改变参与hMSCs的内皮分化.
作者:郭新;何旭;张丽红;李玉林;李一雷;李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正常人外周血BCG特异性记忆T细胞的特征.方法:分离PPD-和PPD+正常人PBMCs,与BCG进行培养,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的水平,ELISPOT法检测分泌IFN-γ的细胞数,利用流式细胞仪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细胞表面分子及细胞内因子IFN-γ和IL-2的表达及其关系.结果:当BCG刺激后,PPD-正常人PBMCs不产生或只产生少量的IFN-γ,而PPD+者IFN-γ产生的量和细胞数均明显增加(P<0.05).流式细胞检测分析的结果表明,当BCG刺激后,主要是CD4+而非CD8+T细胞表达IFN-γ和IL-2,两者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在CD4+T细胞中单独产生IFN-γ的细胞占大多数,其次为IFN-γ和IL-2双阳性细胞,只产生IL-2的细胞占少数.此外,85%~95%以上的CD4+IFN-γ+T细胞为CD45RO+,其中60%以上的细胞为CCR7+,其余的为CCR7-.同样地,80%~95%左右的细胞为CD62L-.结论:BCG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记忆CD4+T细胞的产生,其中大多数为中央型记忆CD4+T细胞,少数为效应记忆CD4+T细胞,提示其在预防和控制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范艳莹;杨利桃;李丽;吴长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factor,bF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 1,FGFR1)及bFGF mRNA三者与肿瘤细胞(神经胶质瘤细胞)恶性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设计、合成bFGF反义寡核苷酸,转染SWO-38神经胶质瘤细胞,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及图像分析、间接ELISA、细胞增殖MTT法、细胞集落形成等方法,分别检测转染前后bFGF、FGFR1、bFGF mRNA表达的改变,观察不同剂量bFGF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细胞生长、集落形成的变化.结果:大部分细胞bFGF mRNA和细胞生长可被bFGF反义寡核苷酸抑制,细胞生长的抑制呈浓度依赖性,高抑制率可达到48%,其抑制作用可被外源性bFGF完全逆转;反义寡核苷酸处理组大部分细胞表达的FGFR1减少、细胞分泌的bFGF明显减少,集落形成抑制率达35%;外源性bFGF的逆转作用为8%.正义组和阴性对照组均无以上的明显改变.结论:揭示了反义寡核苷酸可特异性抑制bFGF mRNA和肿瘤细胞的bFGF合成表达,但不能拮抗外源性bFGF结合bFG-FR的生物学作用;FGFR1随肿瘤细胞SWO-38中bFGF表达水平的降低而下调.
作者:向军俭;秦艳芳;邓宁;王宏;杨红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构建高通量的组织芯片,评价CA125、EPCAM联合和单一检测对卵巢癌诊断的价值,探讨免疫荧光染色及激光非共聚焦方法扫描组织芯片的可行性.方法:制备卵巢组织芯片,含82例样本,其中卵巢上皮性癌52例,正常卵巢组织30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125和EPCAM的表达,四格表法统计出四项诊断指标值.结果:联合CA125和EP-CAM,诊断卵巢癌的特异性由86.67%上升到93.33%,阳性预测值则升至96.97%.结论:免疫荧光技术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速度快等特点,用于组织芯片染色是可行的.CA125和EPCAM的联合检测可提高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对卵巢癌的诊断有较高价值.
作者:刘晓燕;徐振山;宋玉;张萍;杜贤宇;吴强;宋礼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与淋巴细胞免疫功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酵母菌花环试验、MTT法及克隆抗体致敏花环法对51例胃癌患者及30例正常人的RBC-C3bR、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及T淋巴细胞(TC)亚群进行测定.结果:胃癌患者RBC-C3bR阳性率、NK细胞杀伤活性、CD3+、CD4+、CD4+/CD8+比值均比正常对照组显著低下(P<0.05,P<0.01).经统计学相关性分析显示,RBC-C3bR阳性率与CD4+/CD8+比值、NK细胞杀伤活性间呈正相关(P<0.05,P<0.01).结论:胃癌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一样受到抑制,二者免疫功能密切联系、相互影响.
作者:艾军;梁索源;单保恩;任金荣;何兰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是否参与人缺血脑损伤过程.方法:将21例脑梗死死亡病例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7天、7~14天和15~21天3组,以非缺血侧半球做对照,用HE染色法观察炎性细胞浸润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缺血半球脑组织与非缺血半球脑组织中趋化因子IP-10和细胞因子IFN-γ的表达.结果:在<7天组和7~14天组中,缺血脑组织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在<7天组、7~14天组和15~21天组中,趋化因子IP-10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74倍增高,P<0.01;1.41倍增高,P<0.05和1.52倍增高,P<0.01).在对细胞因子IFN-γ的检测中发现<7天和7~14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脑组织中的表达高于非缺血半球(分别是1.65倍增高,P<0.05和1.32倍增高,P<0.05);在15~21天组中,IFN-γ在缺血半球与非缺血半球中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人缺血脑组织中观察到IP-10和IFN-γ的表达,提示IP-10和IFN-γ参与了炎症反应对脑组织的损伤过程.同时也提示IP-10可能参与后期对损伤脑组织的修复.
作者:曹京燕;李呼伦;孙博;彭海生;马珊珊;金连弘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NF-related Apoptosis-induced Ligand,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为离子敏场效应型(Ion sensitiv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ISFET)免疫生物传感器,利用此检测系统检测细胞表面的TRAIL受体.方法:将1:10稀释的4种TRAIL受体的抗体吸附在此型免疫生物传感器上,对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株EVC9611、肺癌细胞株AS49-DDP、舌癌细胞株Tca8113以及白血病人来源的白细胞进行检测.结果:这种微阵列传感器检测系统可以同时检测细胞表面的4种TRAIL受体,并发现正常血管内皮细胞株EVC9611和舌癌细胞株Tca8113的细胞表面没有4种TRAIL受体的表达,而肺癌细胞株AS49-DDP细胞表面的TRAIL R2表达较多,白血病人来源的白细胞4种受体都有表达.结论:研制的TRAIL受体微阵列生物传感器检测系统可以有效地同时检测各种细胞表面的4种TRAIL受体,为进一步使用TRAIL治疗肿瘤提供基础资料.
作者:黄俊琪;张虹;巩祥鹏;韩泾鸿;李娟;吴长有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建立实时定量检测人IL-6 mRNA的方法并加以应用.方法:抽取人外周静脉血,EDTA抗凝,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Trizol裂解液提取总RNA,将总RNA逆转录为cDNA,然后用IL-6引物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扩增体系中加入SYBR Green Ⅰ.结果:该法检测IL-6 mRNA线性范围广,灵敏度高,特异性好,重复性好,方法简单.结论:该法可较为精确地定量IL-6 mRNA.
作者:邹立林;吕建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毛细支气管炎(毛支)发病中是否存在TH1细胞免疫反应.方法:用ELISA法检测58例RSV毛支患儿急性期血浆IL-2含量.根据临床评分标准、供氧和住院时间长短的标准,进行严重程度分组并比较.结果:RSV毛支急性期血浆IL-2含量变化很大(0~4 175 ng/ml),中位数96 ng/ml(4.0~530.1).各组间比较,IL-2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均P>0.05);且IL-2水平与各严重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TH1细胞可能不参与RSV毛支的发病机制,IL-2的改变可能系其他原因所致.
作者:常健;梁东;陈银波;鲁继容;李玉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在SCID小鼠体内移植人免疫细胞,建立人源化SCID小鼠模型及其特性鉴定.方法:SCID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CTX)抑制骨髓造血,连续4天后,通过腹腔注射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4、8和12周后分别取小鼠外周血、脾脏、肝脏.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CID小鼠外周血中人CD3+、CD19+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全血中人CD3+、CD19+细胞百分率;免疫组织化学分析SCID小鼠肝脏和脾脏中人CD3+、CD19+细胞;ELISA检测SCID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含量.结果:(1)SCID小鼠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在小鼠外周血中通过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人CD3+、CD19+细胞,4周后流式细胞仪测得小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人CD19+、CD3+细胞百分率分别为10.6%、31.7%;(2)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在小鼠脾脏中存在人CD3+、CD19+细胞;(3)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4、8和12周后ELISA测得小鼠血清中人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分别为390、1 100和1 040μg/ml.结论:成功地在SCID小鼠体内建立了人免疫系统.
作者:席泓;周桓;朱一蓓;戴继鸿;於葛华;胡玉敏;张学光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