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腰椎退变滑脱对相邻节段在体运动的影响

胥鸿达;夏群;苗军

关键词:腰椎, 脊椎前移, 生物力学, X线透视检查, 退变滑脱
摘要:目的:观察有临床症状的腰椎退变滑脱( DS)患者生理载荷下滑脱椎体相邻节段三维运动特性。方法2013年3至10月天津医院脊柱外科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L4退变滑脱患者15例为研究组。无腰痛症状和其他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健康对照组。采用双X线透视系统( DFIS)和CT扫描相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体位腰椎椎体三维运动状态。通过在DS患者L3-S1各椎体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相邻椎体间的活动度,并与正常组相比较。结果DS组L3-4左右侧弯时沿矢状轴旋转度(4.4±2.8)°,大于正常组(2.1±1.7)°(P<0.05);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旋转度(4.3±2.8)°,大于正常组(2.1±1.3)°(P<0.05);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旋转度(3.9±3.3)°,虽较正常组(3.2±2.5)°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S组滑脱节段L4-5及相邻尾侧节段L5-S1与正常组相比,沿X、Y、Z轴位移和旋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4-5DS滑脱节段相对稳定,相邻头侧椎间盘L3-4节段活动度增加,相临尾侧椎间盘( L5-S1)相对稳定。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疑难病例析评”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食蟹猴自体子宫原位再植研究

    目的:探讨雌性食蟹猴自体子宫原位再植的手术学方法和其可行性,并评估显微外科技术在子宫再植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5月至2014年3月,将6只7~12岁育龄期雌性食蟹猴,行自体子宫原位再植术。具体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A组为非显微镜组,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深部盆腔血管吻合操作;B组为显微镜辅助操作组,采用10倍放大镜显微外科技术辅助手术操作。比较两组食蟹猴内生殖系统解剖数据、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成功率等指标。术后定期行腹部超声观察子宫大小、血供情况,术后3个月剖腹探查评估再植子宫组织学形态。结果 A组切取子宫及血管蒂所需时间平均123.7 min、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80.7 min、平均后台灌注时间35.0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为393.7 min;B组切取子宫及血管蒂所需时间平均88.7 min、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47.3 min、平均后台灌注时间27.3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320.0 min,与A组相比均显著缩短。 A组后台灌注时间平均35.0 min,B组后台灌注时间平均27.3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吻合12条血管,A组3只猴手术血管吻合成功4条,而B组3只猴手术血管吻合12条均成功,两组动脉吻合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吻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子宫再植手术成功1例,但术后4周子宫缺血坏死;B组子宫再植手术3例均成功,存活的2例食蟹猴中1例术后17 d恢复月经,另1例于术后第50天恢复月经,术后3个月剖腹探查2例再植的子宫均存活良好。结论食蟹猴自体子宫再植手术技术可行,显微外科技术辅助可显著提高动脉吻合成功率。

    作者:王沂峰;祝颖;余萍;陈高文;蔡保塔;章正广;刘娜;吕晓刚;熊菊香;钟丽娟;饶军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小鼠子宫内膜电凝损伤模型的建立

    目的:建立小鼠子宫内膜适度损伤模型。方法采用自制的单极电针插入ICR小鼠一侧子宫腔,以0.5 W功率电凝损伤子宫腔;对侧子宫为对照。比较术后7 d不同侧别单层子宫内膜厚度和相同高倍视野下子宫内膜腺体与血管数目比值。妊娠后17.5 d比较小鼠双侧子宫鼠胎个数差别。结果术后7 d损伤侧小鼠子宫内膜厚度(1.14±0.08)mm,对照侧(1.88±0.15)mm ,两者比较P<0.05;高倍视野下内膜腺体数目损伤侧(20±2)个,对照侧(32±3)个,两者比较P<0.05;损伤侧平均鼠胎数目(3±2)只,对侧(8±2)只(下降62.6%),两者比较P<0.01。结论电凝损伤后小鼠子宫内膜的形态学改变和功能学测试符合子宫损伤模型需要,适用于子宫内膜损伤的动物研究。

    作者:胡晓晓;林小娜;江寅申;施丽冰;王婕妤;赵莉娟;张松英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循证医学”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

    目的:评价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5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持续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加左房顶部及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术中均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时间及能量。上游治疗药物选用瑞舒伐他汀及替米沙坦。术后第1、3、6、12及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2±6)个月,联合治疗成功率为86.4%。治疗前后左房前后径[(45±7)mm比(41±5) mm,P<0.05)]左房排空分数[(46%±4%)比(54%±5%),P<0.05],改善明显。结论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减小、左心房排空指数增加。

    作者:庞占琪;马奔;王涛;王琳;杨健;李亚文;董赫;李世军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吞咽困难的进展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是治疗颈椎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它能有效处理椎间盘、骨赘和后纵韧带等前方压迫,但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硬膜破裂、食管损伤、血肿形成、椎动脉出血、术后气道受压、脊髓损伤和植骨材料移位等,其中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并发症[1]。颈椎术后吞咽困难指的是术前无吞咽不适,而术后才出现相应症状。现对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病率、可能的发病机制、评估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胡建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年龄>60岁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142例,分别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PHP)和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 PHILOS)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PHILOS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64±3.81)周,明显短于LPHP组(14.95±3.95)周(t=3.164,P=0.033);术后3个月,LPHP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疼痛发生率72.41%,高于PHILOS组的64.81%( 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ILOS和LPHP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上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PHILOS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刘俊川;邸军;赵昌平;姚双权;朱炼;王博;任栋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临床医学影像”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法布里病出现率的调查

    目的:调查法布里病及α-半乳糖苷酶基因( GLA基因)变异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出现情况。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单元的年龄在18~55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提取DNA,进行PCR扩增GLA基因7个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并进行测序,在缺血性卒中人群中进行法布里病出现率的调查。结果(1)共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69例,其中脑梗死239(8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缺血30(11.2%)例,平均年龄(44±8)岁,男女比例为4∶1(男216例,占80.3%;女53例,占19.7%),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占55.4%;(2)在所检269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检出一例明确法布里病致病突变。有12例患者出现c.-12G>A点突变,20例患者c.-10C>T点突变,这两个位点均位于外显子1的5′端非翻译区,该2个功能多态位点在不同TOAST分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法布里病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出现率并不高,c.-10C>T位点突变在国人不同TOAST卒中亚型中存在差异,其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晓微;薛素芳;樊春秋;李潇颖;武剑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第331例呼吸困难-低血压-三系血细胞减少-睡眠障碍

    病历摘要患者男,54岁,因“反复呼吸困难2年,肢体乏力1年半,加重1个月。”入院。患者于2011年4月开始出现轻度活动时呼吸费力,休息后可以缓解,未在意。10月出现双眼睑下垂,伴右手及颈项部乏力,有疲劳现象及晨轻暮重现象。12月PET-CT发现纵隔肿瘤。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为“重症肌无力”。4月12日行“胸骨劈开纵隔肿物切除+心包修补+右上肺楔形切除术”,病理提示混合性B2/B3型胸腺瘤,侵犯肺及纵隔。术后出现肌无力危象,三系血细胞减少(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骨髓增生减低,红系比例减少,活检提示骨髓增生较低下,可见偏成熟阶段粒红系细胞散在分布),经治疗后好转。8、9月患者在本院及广州军区总医院行放射治疗27次,11月行化疗1次。2013年3月初开始反复出现咳嗽、咯痰,4月12日出现吞咽困难、呼吸困难,4月17日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患者持续高热,胸片提示“双肺感染”,痰培养提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逐渐出现感染性休克、血压下降,予去甲肾上腺素维持在70~90/50 mmHg(1 mmHg=0.133 kPa)左右。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低时2.33×109/L,红细胞2.39×1012/L,血红蛋白73 G/L,血小板44×109/L。先后予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利奈唑胺、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万古霉素、伏立康唑等抗感染,隔日输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等以升高血细胞。患者情绪焦虑,连续21 d 24 h完全不能入睡,使用阿普唑仑、右美托咪定诱导睡眠无效。每天予肠内营养混悬液( TPF )2000~2500 ml鼻饲但患者日渐消瘦。5月13日转入本区,入院后体温波动在37~39℃之间,心率波动在100~130次/min,持续呼吸机辅助通气,予去甲肾上腺素20 mg+5%葡萄糖50 ml以5 ml/h速度静脉注射维持血压波动在100~130/55~70 mmHg。消瘦,双肺呼吸音粗,右下肺可闻及少量干啰音及痰鸣音,左下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率:108次/min,律齐,心音有力,未闻及病理性杂音。神经系统专科检查:神志清,精神紧张,焦虑状态,高级神经活动未见异常,双眼睑无下垂,双眼球各向活动好,无复视,双侧鼻唇沟对称,不能言语,无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伸舌居中。全身肌肉均匀萎缩,四肢肌张力正常,肌力Ⅴ级,疲劳试验阳性。全身深浅感觉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肢体腱反射对称存在,未引出病理反射;脑膜刺激征阴性。

    作者:欧昶毅;刘卫彬;邱力;莫蓉;林中强;黄志东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分析

    目的:建立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ACS的致病危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117例,其中ACS患者23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308例均连续入选,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56例。分4组:女性和男性ACS组,分别为970和1338例;女性和男性对照组,分别为136和12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与治疗措施等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ACS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4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与肥胖等均为ACS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ACS致病风险不同:女性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 ACS患病风险增加1.45倍,而男性增加1.13倍(P<0.05);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肥胖与高血压,导致女性患ACS的风险(OR)分别增加3.45、4.06、2.93、1.78倍(均P<0.05),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症吸烟、脑梗死与肥胖,导致男性患ACS的风险( OR)分别增加2.33、1.68、3.80、5.49、3.36、1.91倍(均P<0.05)。三大经典危险因素的致病危险比较:女性患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肥胖导致女性ACS的发病危险高,尤其是糖尿病为显著;而男性患者则以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致病危险高,尤其脑梗死是男性ACS重要等危症。结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ACS的危险不同,在ACS的一级预防中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孙王乐贤;呼铁民;黄贤胜;张英;郭金锐;王文丰;史菲;王鹏飞;王华荣;孙静;李春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应用杂交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 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 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 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中DSA]5例,AVM栓塞联合AVM切除、动脉瘤夹闭术2例,AVM栓塞+γ刀治疗+AVM切除1例。结果8例患者包括术中DSA在内的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同一杂交手术室完成,其间没有交换手术体位,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AVM出血患者急诊联合术后DSA检查示,AVM病灶无残留。术后意识障碍好转,无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2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轻瘫,视野模糊患者术后有所改善1例。2例择期联合手术患者术后DSA栓塞AVM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在杂交手术室实行血管内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外科治疗途径,该手术方法可简化过去多次手术和检查的操作过程,并可在AVM切除后即刻DSA评估是否达到完全切除。

    作者: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合并内分水岭梗死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研究粥样硬化性大脑中动脉狭窄( MCAS)合并内分水岭梗死( IBZ)的独立预测因素。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3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建省立临床学院的粥样硬化性MCAS患者167例,收集人口学、粥样硬化危险因素、MCA狭窄程度、前向血流评分和侧支循环评分等临床和影像资料,并将患者分为“IBZ组”(55例)和“无IBZ组”(112例);单变量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将P<0.1变量纳入多变量分析,分别建立包含前向血流评分或MCAS狭窄程度的两个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MCAS患者共167例( IBZ组55例,无IBZ组112例),平均年龄(54±12)岁。单变量分析显示血压偏低(P=0.006)、MCA狭窄程度(P=0.012)和前向血流评分(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P<0.1的变量有高血压病史(P=0.055)和侧支循环评分(P=0.067)。 Logistic回归模型Ⅰ包含前向血流评分( OR 4.310,95%CI 1.698~10.869),高血压病史(OR 0.458,95%CI 0.224~0.936)和血压偏低( OR 3.848,95%CI 1.345~7.983);模型Ⅱ包含MCA狭窄程度(P=0.006;重度比中度狭窄: OR 4.796,95%CI 1.676~13.729;闭塞比中度狭窄: OR 5.537,95%CI 1.846~16.603),高血压病史( OR 0.444,95%CI 0.215~0.914)和血压偏低(OR 5.747,95%CI 1.500~9.425)。结论 MCA重度狭窄或闭塞、前向血流受损以及血压偏低是MCAS发生IBZ的独立危险因素,MCAS患者有高血压病史则为IBZ的保护性因素。

    作者:曾育琦;李永坤;刘昌云;张健;黄华品;陈晓春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

    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作者: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急重症抢救”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两种不同方式的R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是否需要附加切断胸交感神经链旁路纤维。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度手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胸3交感神经链切断( R3)组,胸3交感链加旁路纤维切断( R3+)组各100例,经术后疗效观察及3年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双手及腋窝多汗改善有效率均为100%。 R3组与R3+组比较,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前后左手温升幅[(3.6±1.4)℃比(3.5±1.3)℃]、右手温升幅[(3.8±1.3)℃比(3.9±1.1)℃]、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40%比44%)、复发率(1%比2%)、满意度(92%比90%)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疼痛评分R3组低于R3+组[(3.0±1.9)比(3.6±1.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单纯切断交感神经链即可,没有必要旁开切断旁路纤维。

    作者:林敏;涂远荣;陈剑锋;李旭;赖繁彩;林剑波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