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育琦;李永坤;刘昌云;张健;黄华品;陈晓春
目的:探讨雌性食蟹猴自体子宫原位再植的手术学方法和其可行性,并评估显微外科技术在子宫再植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5月至2014年3月,将6只7~12岁育龄期雌性食蟹猴,行自体子宫原位再植术。具体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只,A组为非显微镜组,在肉眼直视下进行深部盆腔血管吻合操作;B组为显微镜辅助操作组,采用10倍放大镜显微外科技术辅助手术操作。比较两组食蟹猴内生殖系统解剖数据、手术时间、血管吻合成功率等指标。术后定期行腹部超声观察子宫大小、血供情况,术后3个月剖腹探查评估再植子宫组织学形态。结果 A组切取子宫及血管蒂所需时间平均123.7 min、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80.7 min、平均后台灌注时间35.0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为393.7 min;B组切取子宫及血管蒂所需时间平均88.7 min、平均血管吻合时间147.3 min、平均后台灌注时间27.3 min、平均总手术时间320.0 min,与A组相比均显著缩短。 A组后台灌注时间平均35.0 min,B组后台灌注时间平均27.3 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中均吻合12条血管,A组3只猴手术血管吻合成功4条,而B组3只猴手术血管吻合12条均成功,两组动脉吻合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吻合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子宫再植手术成功1例,但术后4周子宫缺血坏死;B组子宫再植手术3例均成功,存活的2例食蟹猴中1例术后17 d恢复月经,另1例于术后第50天恢复月经,术后3个月剖腹探查2例再植的子宫均存活良好。结论食蟹猴自体子宫再植手术技术可行,显微外科技术辅助可显著提高动脉吻合成功率。
作者:王沂峰;祝颖;余萍;陈高文;蔡保塔;章正广;刘娜;吕晓刚;熊菊香;钟丽娟;饶军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肌层连续性及厚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1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子宫瘢痕处肌层回声及厚度,根据检测结果与手术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2 mm组61例,其中发生破裂19例(31.1%),未破裂42例,超声诊断8例,漏诊11例;>2 mm组70例,发生破裂5例(7.1%)(均超声漏诊),未破裂65例。131例瘢痕处肌层平均厚度,≤2 mm组为(0.17±0.02) mm,>2 mm组为(0.27±0.0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再次妊娠晚期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对预防子宫破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崔冬梅;刘耀萍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探讨影响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EMBASE和MEDLINE数据库。经异质性检验后,对筛选出的与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相关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部位、Jaffe分期、Companacci分级、Enneking分级、病理性骨折、手术方式及软组织受侵的OR进行合并,绘制漏斗图、计算失安全系数,判断是否存在发表偏倚,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RevMan5.3版本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共纳入15篇文献进行分析,论证强度中等。年龄、肿瘤部位及手术方式与术后复发有关,合并OR(95%CI)分别为<20岁组1.83(1.04~3.24) P =0.04、>40岁组0.52(0.31~0.86) P =0.01,桡骨远端1.60(1.06~2.42)P=0.02、肱骨近端0.35(0.14~0.90)P=0.03,刮除3.64(1.88~7.04) P=0.0001、刮除+骨移植+佐剂1.79(1.11~2.88) P=0.02,刮除+PMMA 0.56(0.35~0.91) P=0.02、切除0.29(0.12~0.66) P=0.003;而性别、肿瘤部位(股骨远端、股骨近端、胫骨远端、胫骨近端)、Jaffe分期、Companacci分级、Enneking分级、病理性骨折、软组织受侵刮除+骨移植、刮除+PMMA+佐剂及切刮术与复发无明显关系,P>0.05。结论本研究表明低龄(<20岁)、桡骨远端及采取刮除术和刮除+骨移植+佐剂的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复发率高,而高龄(>40岁)、肱骨近端及采取切除术和刮除+PMMA的骨巨细胞瘤患者术后复发率低。在治疗不同年龄组、不同部位的骨巨细胞瘤患者时,应同时兼顾功能恢复和术后复发,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李荣锐;胡永成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评价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5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持续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加左房顶部及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术中均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时间及能量。上游治疗药物选用瑞舒伐他汀及替米沙坦。术后第1、3、6、12及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2±6)个月,联合治疗成功率为86.4%。治疗前后左房前后径[(45±7)mm比(41±5) mm,P<0.05)]左房排空分数[(46%±4%)比(54%±5%),P<0.05],改善明显。结论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减小、左心房排空指数增加。
作者:庞占琪;马奔;王涛;王琳;杨健;李亚文;董赫;李世军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 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 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 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中DSA]5例,AVM栓塞联合AVM切除、动脉瘤夹闭术2例,AVM栓塞+γ刀治疗+AVM切除1例。结果8例患者包括术中DSA在内的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同一杂交手术室完成,其间没有交换手术体位,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AVM出血患者急诊联合术后DSA检查示,AVM病灶无残留。术后意识障碍好转,无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2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轻瘫,视野模糊患者术后有所改善1例。2例择期联合手术患者术后DSA栓塞AVM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在杂交手术室实行血管内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外科治疗途径,该手术方法可简化过去多次手术和检查的操作过程,并可在AVM切除后即刻DSA评估是否达到完全切除。
作者: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探讨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是否需要附加切断胸交感神经链旁路纤维。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度手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胸3交感神经链切断( R3)组,胸3交感链加旁路纤维切断( R3+)组各100例,经术后疗效观察及3年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双手及腋窝多汗改善有效率均为100%。 R3组与R3+组比较,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前后左手温升幅[(3.6±1.4)℃比(3.5±1.3)℃]、右手温升幅[(3.8±1.3)℃比(3.9±1.1)℃]、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40%比44%)、复发率(1%比2%)、满意度(92%比90%)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疼痛评分R3组低于R3+组[(3.0±1.9)比(3.6±1.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单纯切断交感神经链即可,没有必要旁开切断旁路纤维。
作者:林敏;涂远荣;陈剑锋;李旭;赖繁彩;林剑波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作者: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总结、分析中转开胸的原因,以降低中转开胸率。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374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是否中转开胸分为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中转开胸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374例患者中36例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为9.6%。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别,中转开胸组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病理中良性疾病的比例较高,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胸的原因分类为:血管损伤出血12例,致密粘连6例,器械相关5例,肺裂不全5例,解剖间隙不清3例,血管变异3例,切缘不足2例。结论中转开胸会延长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掌握常见中转开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中转开胸率。
作者:杨博;刘阳;戴为民;初向阳;孙玉鹗;王钰琦;汪涛;薛志强;赵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观察有临床症状的腰椎退变滑脱( DS)患者生理载荷下滑脱椎体相邻节段三维运动特性。方法2013年3至10月天津医院脊柱外科需要住院手术治疗的L4退变滑脱患者15例为研究组。无腰痛症状和其他脊柱疾病的健康志愿者15名为正常健康对照组。采用双X线透视系统( DFIS)和CT扫描相结合技术,从受试者腰椎薄层CT获取腰椎三维重建模型,匹配到DFIS捕获的不同活动体位时腰椎双斜位X线透视图像上,重现生理载荷下不同体位腰椎椎体三维运动状态。通过在DS患者L3-S1各椎体中心建立三维坐标系测量相邻椎体间的活动度,并与正常组相比较。结果DS组L3-4左右侧弯时沿矢状轴旋转度(4.4±2.8)°,大于正常组(2.1±1.7)°(P<0.05);左右旋转时沿垂直轴旋转度(4.3±2.8)°,大于正常组(2.1±1.3)°(P<0.05);前屈后伸时沿冠状轴旋转度(3.9±3.3)°,虽较正常组(3.2±2.5)°有增大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DS组滑脱节段L4-5及相邻尾侧节段L5-S1与正常组相比,沿X、Y、Z轴位移和旋转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4-5DS滑脱节段相对稳定,相邻头侧椎间盘L3-4节段活动度增加,相临尾侧椎间盘( L5-S1)相对稳定。
作者:胥鸿达;夏群;苗军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建立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ACS的致病危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117例,其中ACS患者23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308例均连续入选,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56例。分4组:女性和男性ACS组,分别为970和1338例;女性和男性对照组,分别为136和12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与治疗措施等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ACS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4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与肥胖等均为ACS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ACS致病风险不同:女性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 ACS患病风险增加1.45倍,而男性增加1.13倍(P<0.05);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肥胖与高血压,导致女性患ACS的风险(OR)分别增加3.45、4.06、2.93、1.78倍(均P<0.05),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症吸烟、脑梗死与肥胖,导致男性患ACS的风险( OR)分别增加2.33、1.68、3.80、5.49、3.36、1.91倍(均P<0.05)。三大经典危险因素的致病危险比较:女性患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肥胖导致女性ACS的发病危险高,尤其是糖尿病为显著;而男性患者则以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致病危险高,尤其脑梗死是男性ACS重要等危症。结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ACS的危险不同,在ACS的一级预防中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孙王乐贤;呼铁民;黄贤胜;张英;郭金锐;王文丰;史菲;王鹏飞;王华荣;孙静;李春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BAH)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BA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行头颅MRA提示基底动脉走形正常、形态规则的住院患者328例,按照头颅MRA上基底动脉形态及直径分为BAH组(48例)与非BAH组(280例),通过临床分析及核磁影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合并颅内血管变异,重点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情况及梗死患者间基底动脉平均血流( Vm),同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后对BAH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详述。结果(1)BAH组中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VAH)24例(50.0%),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A)18例(37.5%),永存三叉动脉1例(2.1%),椎动脉巨大开窗畸形1例(2.1%),经比较其较非BAH组更易合并颅内血管变异( P<0.05);(2) BAH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35.4%(17/48),非BAH组为8.6%(24/280),经比较BAH组更易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0.05),且BAH组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Vm明显低于非BAH组( P<0.05);(3)两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的4~28个月时间里均无死亡发生,非BAH组患者有3例再发后循环梗死。 BAH组出院时、出院后30 d、90 d mRS评分≤2分的改善率方面均优于非BAH组(均P<0.05);(4) BAH组卒中患者常表现为腔隙综合征(9/17),梗死部位以脑桥旁正中为著(9/17),且常合并双侧VAH+单侧FTPA(8/17)。结论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并不少见,易合并其他颅内血管变异。可能由于其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所以其后循环梗死者多于非BAH组,且以脑桥梗死常见。虽临床预后相对较好,我们尚需及早诊断,加强其卒中防治工作。
作者:张志勇;刘尊敬;田朝晖;唐文雄;刘玮;薛爽;焦劲松 刊期: 2014年第47期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评估依据和评估原则。
作者: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 刊期: 2014年第47期
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是治疗颈椎疾病常用的手术方式,它能有效处理椎间盘、骨赘和后纵韧带等前方压迫,但术后可能出现各种并发症,包括吞咽困难、发音异常、硬膜破裂、食管损伤、血肿形成、椎动脉出血、术后气道受压、脊髓损伤和植骨材料移位等,其中吞咽困难是常见的并发症[1]。颈椎术后吞咽困难指的是术前无吞咽不适,而术后才出现相应症状。现对颈椎前路减压术后吞咽困难的发病率、可能的发病机制、评估方法以及预防和治疗进行综述。
作者:翟吉良;翁习生;胡建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目的:观察不同的内固定材料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0月至2012年2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年龄>60岁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84例,将其按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每组各142例,分别应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PHP)和肱骨近端内固定锁定钢板系统( PHILOS)为内固定材料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PHILOS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11.64±3.81)周,明显短于LPHP组(14.95±3.95)周(t=3.164,P=0.033);术后3个月,LPHP组肱骨近端四部分骨折患者疼痛发生率72.41%,高于PHILOS组的64.81%( P<0.05);术后2年两组患者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HILOS和LPHP在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上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PHILOS更有利于骨折的愈合。
作者:刘俊川;邸军;赵昌平;姚双权;朱炼;王博;任栋 刊期: 2014年第47期
口服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主要包括核苷类似物及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 ADV)、替诺福韦( TFV)等。核苷酸类药物由肾小球滤过后以原形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出体外,易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蓄积,从而产生肾毒性[1-2]。
作者:边赛男;刘晓清;侍效春;夏维波 刊期: 2014年第4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