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杨博;刘阳;戴为民;初向阳;孙玉鹗;王钰琦;汪涛;薛志强;赵明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 电视辅助, 肺切除术, 肺肿瘤
摘要:目的: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总结、分析中转开胸的原因,以降低中转开胸率。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374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是否中转开胸分为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中转开胸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374例患者中36例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为9.6%。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别,中转开胸组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病理中良性疾病的比例较高,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胸的原因分类为:血管损伤出血12例,致密粘连6例,器械相关5例,肺裂不全5例,解剖间隙不清3例,血管变异3例,切缘不足2例。结论中转开胸会延长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掌握常见中转开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中转开胸率。
中华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本刊“医药卫生策略探讨”栏目征稿

    该栏目主要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并结合本单位的工作提出评论和探讨。通过本栏目的交流为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改革提出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经验,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宫颈上皮内瘤变电圈切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宫颈上皮内瘤变在环形电切术( LEEP)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因宫颈上皮内瘤变在山东省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及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的宫颈上皮内瘤变合并高危型人乳头样病毒( HPV)感染接受LEEP术的患者,共236例。分析液基细胞学( TCT )、高危型HPV滴度、HPV分型及临床病理特征与术后病变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22例(9.3%)病变复发,25例(10.6%)高危人乳头瘤病毒( HPV)术后持续感染。在HPV持续感染的患者中,病变复发的优势比(OR)为38.9(P<0.01)。 LEEP术前高危型HPV滴度(P<0.05)、HPV16型感染(P<0.01)、病变累及切缘(P<0.05)与病变复发相关。结论术前高危型HPV滴度>1000 RLU/CO、HPV16型感染、病变累及切缘是LEEP术后病变复发的危险因素。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病变复发的一个有意义的阳性预测指标。

    作者:常玉婷;段燕康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应用杂交手术室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

    目的:探讨在杂交手术室条件下显微外科联合血管介入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经验。方法分析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泉州第一医院收治的8例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Spetzler分级Ⅲ级2例、Ⅳ级6例。8例中脑动静脉畸形( AVM)合并颅内动脉瘤3例,位于运动区、基底节区各2例。 AVM出血急诊联合手术[一期全脑血管造影( DSA)+术中栓塞+血肿清除+AVM切除+术中DSA]5例,AVM栓塞联合AVM切除、动脉瘤夹闭术2例,AVM栓塞+γ刀治疗+AVM切除1例。结果8例患者包括术中DSA在内的所有手术操作均在同一杂交手术室完成,其间没有交换手术体位,无手术死亡病例。5例AVM出血患者急诊联合术后DSA检查示,AVM病灶无残留。术后意识障碍好转,无新出现神经功能障碍,肢体瘫痪2例,术后3个月恢复至轻瘫,视野模糊患者术后有所改善1例。2例择期联合手术患者术后DSA栓塞AVM病灶完全切除。结论在杂交手术室实行血管内和外科联合手术治疗复杂脑动静脉畸形提供了一个外科治疗途径,该手术方法可简化过去多次手术和检查的操作过程,并可在AVM切除后即刻DSA评估是否达到完全切除。

    作者:田进军;林志忠;张晋宁;杨清洞;黄锦聪;张含;李谋仪;黄建兴;宗绪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关于参考文献著录格式要求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对来稿中统计学处理的有关要求

    1.统计研究设计:应交代统计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做法。如调查设计(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或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交代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正交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交代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了何种盲法措施等)。主要做法应围绕4个基本原则(随机、对照、重复、均衡)概要说明,尤其要交代如何控制重要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法布里病出现率的调查

    目的:调查法布里病及α-半乳糖苷酶基因( GLA基因)变异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出现情况。方法本研究连续纳入2012年10月至2014年3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卒中单元的年龄在18~55岁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其临床资料,并采集外周血,提取DNA,进行PCR扩增GLA基因7个外显子及相邻内含子,并进行测序,在缺血性卒中人群中进行法布里病出现率的调查。结果(1)共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269例,其中脑梗死239(88.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缺血30(11.2%)例,平均年龄(44±8)岁,男女比例为4∶1(男216例,占80.3%;女53例,占19.7%),TOAST分型以大动脉粥样硬化为主,占55.4%;(2)在所检269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未检出一例明确法布里病致病突变。有12例患者出现c.-12G>A点突变,20例患者c.-10C>T点突变,这两个位点均位于外显子1的5′端非翻译区,该2个功能多态位点在不同TOAST分型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法布里病在国人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出现率并不高,c.-10C>T位点突变在国人不同TOAST卒中亚型中存在差异,其意义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作者:宋晓微;薛素芳;樊春秋;李潇颖;武剑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及其原因分析

    目的:评估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时中转开胸对患者的影响,总结、分析中转开胸的原因,以降低中转开胸率。方法对2007年5月至2012年5月解放军总医院374例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按照是否中转开胸分为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数据,并对中转开胸的原因进行分类总结。结果374例患者中36例中转开胸,中转开胸率为9.6%。中转开胸组和胸腔镜组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及手术类型无明显差别,中转开胸组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量较多,病理中良性疾病的比例较高,两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死率、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转开胸的原因分类为:血管损伤出血12例,致密粘连6例,器械相关5例,肺裂不全5例,解剖间隙不清3例,血管变异3例,切缘不足2例。结论中转开胸会延长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手术时间,增加出血量,但对患者的术后恢复无明显影响。掌握常见中转开胸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有助于降低中转开胸率。

    作者:杨博;刘阳;戴为民;初向阳;孙玉鹗;王钰琦;汪涛;薛志强;赵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循证医学”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

    目的:评价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顺序入选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大连市中心医院59例房颤患者,阵发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术,持续性房颤采用环肺静脉隔离加左房顶部及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术中均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时间及能量。上游治疗药物选用瑞舒伐他汀及替米沙坦。术后第1、3、6、12及18个月进行随访。结果随访(12±6)个月,联合治疗成功率为86.4%。治疗前后左房前后径[(45±7)mm比(41±5) mm,P<0.05)]左房排空分数[(46%±4%)比(54%±5%),P<0.05],改善明显。结论强化肺静脉前庭前壁消融的环肺静脉隔离术联合上游药物治疗房颤安全可靠,治疗12个月后左心房内径减小、左心房排空指数增加。

    作者:庞占琪;马奔;王涛;王琳;杨健;李亚文;董赫;李世军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基底动脉发育不良与后循环梗死的相关性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发育不良( BAH)与后循环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以提高对BAH的认识。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期间行头颅MRA提示基底动脉走形正常、形态规则的住院患者328例,按照头颅MRA上基底动脉形态及直径分为BAH组(48例)与非BAH组(280例),通过临床分析及核磁影像对比两组一般资料、合并颅内血管变异,重点比较两组间后循环梗死的发生情况及梗死患者间基底动脉平均血流( Vm),同时通过随访比较两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转归,后对BAH组中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详述。结果(1)BAH组中合并椎动脉发育不良(VAH)24例(50.0%),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A)18例(37.5%),永存三叉动脉1例(2.1%),椎动脉巨大开窗畸形1例(2.1%),经比较其较非BAH组更易合并颅内血管变异( P<0.05);(2) BAH组后循环梗死发生率为35.4%(17/48),非BAH组为8.6%(24/280),经比较BAH组更易发生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0.05),且BAH组后循环梗死患者基底动脉Vm明显低于非BAH组( P<0.05);(3)两组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在随访的4~28个月时间里均无死亡发生,非BAH组患者有3例再发后循环梗死。 BAH组出院时、出院后30 d、90 d mRS评分≤2分的改善率方面均优于非BAH组(均P<0.05);(4) BAH组卒中患者常表现为腔隙综合征(9/17),梗死部位以脑桥旁正中为著(9/17),且常合并双侧VAH+单侧FTPA(8/17)。结论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并不少见,易合并其他颅内血管变异。可能由于其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供应,所以其后循环梗死者多于非BAH组,且以脑桥梗死常见。虽临床预后相对较好,我们尚需及早诊断,加强其卒中防治工作。

    作者:张志勇;刘尊敬;田朝晖;唐文雄;刘玮;薛爽;焦劲松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关于论文写作中的作者署名与志谢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两种不同方式的R3胸交感神经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胸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是否需要附加切断胸交感神经链旁路纤维。方法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度手汗症患者200例,随机分成胸3交感神经链切断( R3)组,胸3交感链加旁路纤维切断( R3+)组各100例,经术后疗效观察及3年随访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术后双手及腋窝多汗改善有效率均为100%。 R3组与R3+组比较,胸交感神经链切断前后左手温升幅[(3.6±1.4)℃比(3.5±1.3)℃]、右手温升幅[(3.8±1.3)℃比(3.9±1.1)℃]、术后代偿性多汗发生率(40%比44%)、复发率(1%比2%)、满意度(92%比90%)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术后疼痛评分R3组低于R3+组[(3.0±1.9)比(3.6±1.9)分,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腔镜胸交感神经切断术单纯切断交感神经链即可,没有必要旁开切断旁路纤维。

    作者:林敏;涂远荣;陈剑锋;李旭;赖繁彩;林剑波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超声检测再次妊娠晚期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的意义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测量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晚期子宫前壁下段瘢痕处肌层连续性及厚度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市昌平区妇幼保健院131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孕妇,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子宫瘢痕处肌层回声及厚度,根据检测结果与手术记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根据检测结果分为两组,≤2 mm组61例,其中发生破裂19例(31.1%),未破裂42例,超声诊断8例,漏诊11例;>2 mm组70例,发生破裂5例(7.1%)(均超声漏诊),未破裂65例。131例瘢痕处肌层平均厚度,≤2 mm组为(0.17±0.02) mm,>2 mm组为(0.27±0.0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测再次妊娠晚期子宫瘢痕处肌层厚度对预防子宫破裂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崔冬梅;刘耀萍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对论文中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

    根据国家科学技术部1988年颁布的《实验动物管理条例》和卫生部1998年颁布的《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实施细则》,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的描述,要求写清楚以下事项:(1)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2)遗传背景或其来源;(3)微生物检测状况;(4)性别、年龄、体重;(5)质量等级及合格证书编号;(6)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健康状况;(8)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核苷酸类抗乙肝病毒药物致范可尼综合征

    口服抗乙肝病毒核苷(酸)类似物主要包括核苷类似物及核苷酸类似物,前者包括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等,后者包括阿德福韦酯( ADV)、替诺福韦( TFV)等。核苷酸类药物由肾小球滤过后以原形由肾小管主动分泌排出体外,易在近端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蓄积,从而产生肾毒性[1-2]。

    作者:边赛男;刘晓清;侍效春;夏维波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不同性别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分析

    目的:建立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患者的多重危险因素模型,定量评价各种因素对ACS的致病危险。方法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河北省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3117例,其中ACS患者238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2308例均连续入选,同时连续入选同期住院的冠状动脉正常的患者256例。分4组:女性和男性ACS组,分别为970和1338例;女性和男性对照组,分别为136和120例。收集所有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与治疗措施等资料,分别建立不同性别ACS患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年龄>45岁、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与肥胖等均为ACS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但各种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ACS致病风险不同:女性45岁以后,年龄每增加5岁, ACS患病风险增加1.45倍,而男性增加1.13倍(P<0.05);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肥胖与高血压,导致女性患ACS的风险(OR)分别增加3.45、4.06、2.93、1.78倍(均P<0.05),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现症吸烟、脑梗死与肥胖,导致男性患ACS的风险( OR)分别增加2.33、1.68、3.80、5.49、3.36、1.91倍(均P<0.05)。三大经典危险因素的致病危险比较:女性患者,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与肥胖导致女性ACS的发病危险高,尤其是糖尿病为显著;而男性患者则以吸烟、高血压、2型糖尿病致病危险高,尤其脑梗死是男性ACS重要等危症。结论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和肥胖等危险因素,对不同性别患者导致ACS的危险不同,在ACS的一级预防中应予高度重视。

    作者:孙王乐贤;呼铁民;黄贤胜;张英;郭金锐;王文丰;史菲;王鹏飞;王华荣;孙静;李春华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北京市基层医院(社区医院及体检机构)适用

    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评估依据和评估原则。

    作者: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书写的要求

    根据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本刊对论文中化学元素与核素符号的书写规定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脑动脉粥样硬化筛查与诊断规范(2014版)--北京市综合医院(二级及三级医疗机构)适用

    一、范围本规范包括了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定义、筛查(策略及方法)、诊断依据和诊断原则。

    作者:北京市脑卒中诊疗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 刊期: 2014年第47期

  • 本刊“急重症抢救”栏目征稿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47期

中华医学杂志

中华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