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吴小华;吕英璞;杨波;徐峰;张少静
目的 探讨经下腹部皮下通路的腹腔镜下腹股沟淋巴清扫术(VEIL-H)在外阴癌根治术中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等7家医院,对15例外阴癌患者进行了VEIL-H及广泛外阴切除术(RV).结果 15例中2例术中快速病理检查提示一侧腹股沟单枚淋巴结受累,加行了腹腔镜下盆腔淋巴结清扫术(LPL);VEIL-H(双侧腹股沟)平均手术时间(80.8±2.9)min; VEIL-H术中出血量(5.5 ±0.4) ml,术后引流管平均放置(6±2)d;术后住院时间(ll±4)d;平均随访13个月,外阴局部复发1例.结论 VEIL-H进行腹股沟淋巴结切除是可行的,可作为外阴癌治疗的手术治疗的一种新的手术方式.
作者:崔曾营;王沂峰;陈高文;王颖;朱洪磊;祝颖;生秀杰;吴瑞芳;姚吉龙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破裂小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象为北京天坛医院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616例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患者(其中小脑AVM 32例)以及北京朝阳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AVM患者(其中破裂出血的小脑AVM 8例).手术均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并切除AVM.结果 636例大脑AVM患者和40例小脑AVM患者的术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AD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0例小脑AVM中35例以小脑出血为首发症状.术后复查头颅CT,血肿均清除,无再出血发生.术后39例小脑AVM患者复查血管造影未见畸形残留,1例因术前发生枕骨大孔疝,未复查血管造影.术后3例出现平衡障碍;2例出现爆破性语言;1例术前发生枕大孔疝患者,术后出现平衡及语言障碍.术后(ADL)分级:Ⅰ级26例,Ⅱ级10例,Ⅲ级3例,Ⅳ级1例.随访半年,患者无再出血及神经功能障碍加重.结论 急性期显微手术是治疗破裂小脑动静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锦平;赵奇煌;王宇;李涛;郭鹏;赵继宗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静脉血栓栓塞始于静脉血栓形成,尤以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多见.急性期,可因血栓繁衍致静脉阻塞进行性加重,由股白肿进展为股青肿,造成肢体静脉性坏疽;游离血栓脱落,引起致死性或非致死性肺动脉栓塞(PE).后期,由于静脉及其瓣膜结构在血栓机化过程中遭受损毁,后遗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作者:张柏根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患者血栓前状态检查中的运用价值.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外科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栓前状态患者,共计201例,男95例,女106例;年龄15~78岁,平均52岁.结合彩超影像对比和相关文献复习,将上述患者进行分组干预观察.结果 治疗前“暴风雪”征段血管内血流峰值分别为股静脉(0.16±0.03) m/s,腘静脉(0.14 ±0.03) m/s,肌间静脉(0.13 ±0.02) m/s,治疗后股静脉(0.19±0.03) m/s;腘静脉(0.17 ±0.03)m/s;肌间静脉(0.15±0.01)m/s,152例血栓前状态患者治疗后超声检测血流峰值增高,管腔内滞缓流动显示减轻或消失,提示血流减慢消失、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改善或消失,患者自觉肢体酸胀明显好转;49例未接受药物干预者中,12例为重度全管腔型“暴风雪”征患者,2周内有8例发生“暴风雪”征段血管内血栓形成,其血栓发生率为66.7%.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的发现和评估血栓前状态并可指导对血栓形成的有效干预.
作者:李敏;金辉;王友礼;郭媛媛;高荐辕;杨斌;冯曜宇;韩胜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CT平扫、增强及HRCT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02年5月至2011年10月16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资料,均经病理证实,所有病例行CT平扫,7例加增强、9例加高分辨率CT (HRCT)扫描.对16例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的主要CT征象为实变、结节及肿块,其中11例出现2种或以上,5例仅出现1种;同时伴随正常或扩张支气管气像13例,磨玻璃影(GGO)10例,间质性改变及囊腔各5例,部分肺不张及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各4例,胸腔积液2例,气管支气管MALT淋巴瘤1例.病变分布特征:12例多发,4例单发;实变、大结节及肿块多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微小结节呈淋巴管周围性分布,其中8例伴随其他征象出现.增强后气管大结节轻度强化;实变及肿块以明显强化多见,大结节以轻度强化多见,3例可见血管造影征.结论 大多数肺MALT淋巴瘤表现为含正常或扩张支气管气像沿血管支气管束分布的实变、大结节及肿块,同时伴随GGO及淋巴管周围性分布的微小结节,特征性的增强表现为明显强化伴血管造影征;少数合并肺间质性改变、囊腔、部分肺不张、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胸腔积液及气管支气管树MALT淋巴瘤.
作者:强军;齐鹏飞;高万勤;陈殿森;余卫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神经干细胞(NSC)联合自组装IKVAV纳米纤维凝胶移植促进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方法 SD大鼠230只,随机分为凝胶治疗组、NSC治疗组、NSC联合自组装IKVAV纳米纤维凝胶移植治疗组、生理盐水治疗组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第1、3、5、7、14、28、56、92天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免疫荧光及免疫印迹观察各组脊髓的修复情况.结果 不同治疗方式其BBB评分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联合治疗组第3天BBB评分为(1.6±0.6)分,优于其他各治疗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联合移植组大鼠损伤脊髓GFAP表达低于其余各组(除假手术组),NF-200表达均高于其他治疗组(除假手术组).联合移植组BDNF和NGF的表达较其他治疗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KVAV纳米纤维凝胶、NSC及NSC联合自组装IKVAV纳米纤维凝胶移植均有促进损伤脊髓的功能恢复,NSC联合自组装IKVAV纳米纤维凝胶移植更有促进损伤脊髓功能的恢复的作用.
作者:阚瑞;涂来勇;杨明坤;徐韬;马艳;毕晓娟;盛伟斌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下腔静脉(IVC)血栓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血管外科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20例下肢DVT合并IVC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措施.结果 20例DVT均为中央型或混合型,肢体粗肿症状严重,肢围差距均>4 cm,3例出现股青肿,3例合并症状性肺动脉栓塞,肾下水平IVC完全闭塞5例(其中3例为外院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术后合并IVC血栓),非完全闭塞性IVC血栓15例.17例(17/20)行可回收的下腔静脉滤器(IVCF)植入术,并均在21 d内成功回收IVCF.15例非闭塞性lVC血栓中的8例(8/15)给予尿激酶全身溶栓治疗,7例(7/15)行同侧腘静脉置管溶栓术(CDT)治疗,其中5例(5/7)合并左髂静脉压迫综合征,3例(3/5)在CDT治疗后行左髂静脉支架植入术.15例非闭塞性IVC血栓者,经治疗2周后造影证实IVC血栓完全消失,临床症状、体征明显缓解.5例(5/20)IVC完全闭塞者中的3例行双侧股、腘静脉CDT治疗,治疗后IVC血栓部分溶解,其余2例行药物治疗.结论 IVCF保护下全身或局部溶栓均能安全有效的治疗DVT合并的非完全闭塞性IVC血栓,而临床症状明显的完全闭塞性IVC血栓应更多的考虑使用局部CDT治疗.
作者:董典宁;吴学君;张十一;种振岳;金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Che-1在创伤性脑损伤后大鼠皮质的表达变化及其与神经元凋亡和轴突再生的关系.方法 64只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和外伤组,其中外伤组又分为12 h、1d、3d、5d、7d、14d6个时相组,每组8只.建立CCI颅脑损伤模型,使用Western印迹、免疫组化、免疫荧光、TUNEL标记等方法检测Che-1表达变化,神经元凋亡,p53、Bax、active-caspase-3、GAP43的表达变化及与Che-1的定位关系.结果 相比较于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外伤后Che-1表达量增加,其蛋白表达量于损伤后第3天达到峰值(0.817 ±0.022,P<0.05),且与神经元凋亡和轴突再生相关.p53、Bax、active-caspase-3、GAP43在外伤后的表达变化与Che-1存在时间和定位相关性.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后Che-1表达增加,且通过p53参与外伤后神经元凋亡与轴突再生.
作者:李爱红;郭爱松;陈鑫;孙晓雷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双下腔静脉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特点、诊断治疗及合理的滤器植入方案.方法 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7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双下腔静脉畸形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7例,回顾性分析其滤器植入的适应证、植入滤器类型以及转归.结果 本组7例均有明确的滤器植入指征,其中临时滤器1例,可回收5例,永久滤器1例,临时滤器1例及可回收滤器4例取出,1例因滤器下血栓过多转换为永久.随访1 ~ 72个月,术后口服抗凝药物,无复发及肺栓塞病例发生.结论 双下腔静脉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无临床特异性易于忽视.滤器植入的位置不合适可能是滤器植入后致死性肺栓塞的原因之一,反之于合理位置可获得满意的拦截效果.
作者:田轩;刘建龙;贾伟;蒋鹏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Penhes病人手术前临床资料及影像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1999年1月至2012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收治的144例Perthes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病人年龄、性别、随访时间、侧别、术前及术后X线片等临床资料,以Stulberg分型为评估标准,对预后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 男女比例8.6:1,发病年龄(8.1±2.0)(3~14)岁,随访时间(5.9±2.3)(3 ~13)年.Stulberg Ⅰ和Ⅱ型52例(36.1%),Ⅲ型57例(39.6%),Ⅳ和Ⅴ型35例(24.3%).低年龄组(≤8岁)与高年龄组(>8岁)之间,外侧柱分级(A,B,C级)之间,Catterall分期(A,B组)之间,Stulberg分型结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外侧柱分级、外侧半脱位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发病年龄,外侧柱分级,外侧半脱位是影响Perthes病预后的相关因素;发病年龄越大,外侧柱分级越高,术前出现外侧半脱位预示着不良的预后.
作者:杨劼;俞志涛;张建立;代绍军;宋猛;王望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4月至2010年10月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内科有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连续住院患者139例,借助磁共振血管成像和(或)CT血管成像和(或)全脑血管造影明确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采用ATPⅢ修订版的MS诊断标准,明确两组MS的发生率;分析影响多支病变的危险因素,并探讨MS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3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发现210支颅内动脉病变,其中59例(42.4%)有2支或以上病变.所有患者MS发生率为70.5%,其中单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分别为56.3%和89.8%(P<0.001).颅内病变支数随着MS组分个数增加而递增(P <0.001).另外,分析MS组分后发现仅高血糖与多支病变关系密切(P =0.00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MS与颅内动脉多支病变有关(e=0.006).结论 MS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积极干预MS或许可以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多支病变的发生.
作者:朱双根;朱幼玲;黄治飞;翟登月;张婷婷;周群;穆燕芳;刘德志;刘文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对严重距下关节炎患者采用经皮穿针反向平行植入空心螺钉行距下关节融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8年4月至2012年4月,对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无效的严重距下关节炎88例患者(90足)行距下关节融合治疗,男56例,女32例,平均年龄43.7(15 ~74)岁,手术选择4种不同切口.术前、术后都采用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摄距下关节正、斜位及跟骨轴位X线或CT,评价距下关节融合情况.结果 68例患者得到平均18.5(6 ~48)个月有效随访,X线片或CT显示67例患者已骨性融合,其中1例患者出现骨不愈合,融合率为98.5%,平均融合时间13.8(6 ~28)周,术前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由6.00分下降至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OFAS分由57.0分增至8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良率为80.8%.结论 经皮穿针反向平行植入空心螺钉行距下关节融合术具有融合率高、恢复快、并发症少,易于推广等优点.
作者:袁成松;唐康来;陈成;胡超;周兵华;许建中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健康调查简表测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寻找良好的疾病评估标准.方法 采用健康调查简表,对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甲状腺外科2009年6月至2013年3月间收治的17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调查,对测量结果进行可行性、信度、效度、反应度、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分析.结果 (1)可行性分析:量表完成时间为(10.4±2.9)min,完成率为100%;(2)信度分析:总量表和各个维度的分半信度均高于0.8;整个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以及去掉一项内容后得到的Cronbach's α系数均高于0.8;各个维度的组内相关系数高于0.6;(3)效度分析:量表各维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均高于0.6;因子分析所产生的2个主成分可解释总变异的67.011%,经大方差旋转后产生2个公共因子与量表的理论结构假设基本一致;(4)反应度分析:治疗后各维度得分均较治疗前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躯体角色功能和情绪角色功能2个维度天花板效应显著,分别为24.81%、36.62%,躯体角色功能维度地板效应显著为31.76%.结论 健康调查简表可较好的应用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生活质量评价,但个别条目需进一步完善.
作者:曹强;田野;赛力克·马高维亚 刊期: 2013年第21期
静脉血栓栓塞(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栓塞(PE),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及生命.在VTE的诸多有效治疗手段和方法中,抗凝被指南推荐为基础治疗.低分子肝素(LMWH)和维生素K拮抗剂(VKA)序贯疗法,被多数指南推荐.但序贯疗法存在给药剂量不固定、需要监测INR、与药物食物之间相互作用多、剂量-药效关系不确切和使用方法复杂等问题.
作者:吴庆华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CXCL12-CXCR4趋化因子轴与卵巢上皮癌发病、转移的关系.方法 将转染质粒SKOV3/CXCR4、转染载体SKOV3/neg及未转染的SKOV3三种卵巢癌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进行增殖实验,研究不同浓度的CXCL12、CXCR4抗体和CXCR4拮抗剂AMD3100对3种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观察各组裸鼠自然死亡后腹腔成瘤数、体积和存活期的变化.结果 (1) CXCL12单独作用可促进SKOV3/CXCR4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且高浓度作用强(P<0.05);(2) CXCL12致瘤作用可被CXCR4中和抗体或CXCR4拮抗剂AMD3100抑制(P<0.05);(3)3组裸鼠生存时间、腹腔移植瘤的个数和重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CL12浓度越高受试裸鼠腹腔移植瘤个数越多,重量越大生存时间越短.结论 CXCL12-CXCR4趋化因子轴与卵巢上皮癌发生及转移密切相关,CXCL12-CXCR4趋化因子轴可能是卵巢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抗CXCL12-CXCR4治疗卵巢上皮癌可能有效.
作者:郭清;吴小华;吕英璞;杨波;徐峰;张少静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基于时间的前瞻性记忆(TBPM)和基于事件的前瞻性记忆(EBPM)的表现特点.方法 选取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康复医学科住院的重型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20例作为病例组,同期20名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用汉化版剑桥前瞻性记忆量表评估两组受试者TBPM和EBPM,记录TBPM分数、EBPM分数,各时间段监测时间的次数,对线索发现的次数,记笔记或用其他方法的情况.结果 病例组[TBPM (9.05 ±3.59)分,EBPM(11.35±2.25)分]与对照组[TBPM(14.95±2.09)分,EBPM(16.45±1.54)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监测时间次数[1(1,2)次]少于对照组[4(3,5.25)次](P<0.05),线索发现次数[2(2,3)次]少于对照组[5(4.25,5)次](P<0.05),病例组选择辅助记忆方法的受试者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脑损伤患者TBPM和EBPM均受损,在干扰任务存在情况下对时间及事件的线索发现能力降低,实现前瞻性记忆功能的辅助记忆策略能力受损.
作者:温红梅;王楠;窦祖林;陈颖蓓;郑雅丹;杨琼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观察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时,单独使用超声引导能否达到与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时相同的阻滞效果.方法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北京积水潭医院手外科2011年1至5月,拟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下行手、前臂及上肢远端手术患者166例,按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超声引导联合神经刺激器定位组(US-NS)、超声引导组(US);分别定位尺、正中、桡和肌皮神经,每支神经周围注射0.5%罗哌卡因10 ml.观察比较阻滞操作时间,进针次数,阻滞成功率,阻滞完善时间,并发症(刺破血管,急性神经损伤,止血带痛等)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US组操作时间明显短于US-NS组[(3.3±1.5)min比(5.3±2.0)min,P<0.01].US组进针次数明显少于US-NS组[(4.3±0.7)次比(5.6±1.4)次,P<0.01].两组阻滞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S-NS组阻滞完善时间短于US组[(10.6±6.4)min比(12.7±6.9)min,P<0.05].US-NS组刺破血管比例显著高于US组(16/83比1/83,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止血带痛,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无论是否联合应用神经刺激器,均可获得完善的阻滞效果;单独超声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率似乎低于联合神经刺激器组.
作者:周雁;赵旸;林惠华;王天龙 刊期: 2013年第21期
2011至2012年天津市环湖医院共收治12例创伤性颅内动脉瘤患者,现将其中3例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例1患者男,26岁,因车祸致头外伤3h入院.入院时意识欠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10,CT示多发颅底骨折、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大量鼻出血,予以请耳鼻喉科会诊,急症填塞,初步止血后急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虎;梁恩和;张昕;陈荷红;杨帆;肖绪林;王雪原 刊期: 2013年第21期
目的 探讨肺静脉及左心房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低剂量扫描技术,降低扫描辐射剂量.方法 搜集2010年5月至2012年11月来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检查的中等体型患者100例,随机分成5组,每组20例.管电流分别使用常规剂量250mAs,低剂量200、150、100及80 mAs,记录扫描时机器自动显示的扫描长度(L)、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LP),计算有效剂量E值、左心房中部水平胸主动脉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以客观评价图像质量;采用双盲法主观评价肺静脉及左心房图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随着扫描剂量降低,CTDIvol[5组数值分别为(19.4±0.0)、(15.5±0.0)、(11.6±0.0)、(7.8±0.0)、(6.2 ±0.0) mGy]、DLP[5组数值分别为(515±15)、(412±10)、(309±10)、(207 ±7)、(165 ±5)mGy* cm]、E值[5组数值分别为(8.75±0.26)、(7.01±0.17)、(5.25±0.18)、(3.51±0.12)、(2.81±0.08) mS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0 mAs组图像质量等级以良为主,100 mAs及以上各组图像质量等级以优、良为主.随着mAs降低,图像质量将下降,SNR及CN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5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判诊断满意率均达100%.结论 在保证图像质量及满足临床诊断前提下,肺静脉及左心房MSCTA使用低剂量扫描技术可以较大幅度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忠洁;陈梅魁;赵晓君;吴爱琴;蔡志胜 刊期: 2013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