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臣
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结果证明,糖尿病的早期防治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1997年10月以来,我院内分泌科在开展整体护理的基础上,为住院糖尿病患者制定了系统的健康教育计划并付诸实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马燕芬;王宣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脑萎缩是指脑的体积和重量减少,大脑呈弥漫性萎缩,脑回缩小,脑沟加宽,侧脑室和第三脑室扩大.
作者:胡永秀;黎平 刊期: 2002年第08期
我院急诊科自1992年8月至2001年2月抢救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病人2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白世刚;高俊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9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肝脏良性肿瘤中常见的一种,属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女性多于男性.组织学上,分为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两种,临床上见到的多为后一种.
作者:郁士娟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胃排空障碍是腹部各种手术后出现的一种功能性排空障碍,近年来逐渐被认识.本文总结我院诊治的11例,并就其发病原因、预防及治疗等问题讨论如下.
作者:王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眼球破裂伤是眼科的常见病之一,因各种锐器如金属碎片、剪刀、残枝断竹、石子、弹片及钝器冲击而引起.临床症状表现为疼痛、出血、畏光流泪、视力锐减,重者仅有光感甚至失明.角膜或巩膜有破裂口,伴有眼内容物脱出,色素膜嵌顿,重者眼球凹陷变形.
作者:陈晓莉;杨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我们就其药物治疗叙述如下.
作者:张金声;许冬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病例报告龚某,女,29岁,体重42.5 Kg,身高159 cm,住院号66521.因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前青霉素和普鲁卡因皮试均为阳性.
作者:陈巍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996~2000年,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33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33例进行对照观察,取得满意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郭启武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糖化血红蛋白(GHb)的主要成分是HbA1c,为了解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我们对39例糖尿病患者及相同例数的正常人群的HbA1c及空腹血糖水平进行了检测,现报道如下.
作者:崔永强;张友祥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自1998年1月至2000年1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以下简称肾衰)患者30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24例对照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李雪芹;孙梅芳;郭卫杰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目前有机磷农药中毒在我国尤其在农村时有发生.也是基层医院中较常见的内科急症之一.急性中毒病情急骤、凶险,如不及时准确地诊断和救治,常可危及生命.我院自1998年急诊抢救护理有机磷农药中毒患者12例,由于采取及时有效的综合抢救及护理措施,治愈10例,死亡2例.现总结如下.
作者:贺兴和;崔利华;包桂荣;王学玲 刊期: 2002年第08期
钙剂在临床上应用很广,常用的钙剂有葡萄糖酸钙、氯化钙及乳酸钙等.护士必须熟悉钙剂的药理作用,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及防治,否则,一旦发生意外,易因慌乱而导致不良后果.现结合临床实践,谈谈体会.
作者:陶菊华;李泽芹 刊期: 2002年第08期
环丙沙星系第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因其广谱、高效、低毒等特点,在基层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不良反应的报道亦较多,现将近年来有关过敏反应的报道叙述如下.
作者:吴桂英;郑传涛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药品监督检验机构担负着药品监督检验的重要职责、按照新的<药品管理法>规定及管理体制的要求,县区级药品检验所仍然担负着药品监督的重任,而药品监督检验的一系列档案资料对于正确发挥法律法规的效力、便于查证、指导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药品监督检验机构应重视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切实发挥档案在实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高恩东;夏荣芬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临床资料患者女性,58岁.因头痛、头晕2年余,加重1周,于2000年1月1 2日就诊.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年余,曾口服尼群地平、普萘洛尔(心得安)等药物治疗,未见不良反应.
作者:林佃新;王茜 刊期: 2002年第08期
肺炎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冬春季为多,临床上如何及时、合理用药至关重要.我院于1999年1月至2001年6月用鱼腥草与青霉素联合治疗小儿肺炎2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卢继华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做法1.1切实推行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基本破裂,游医药贩充斥医药市场,预防保健工作任务难以落实的混乱局面.
作者:周正祥;陈海高 刊期: 2002年第08期
为有效地降低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对1995~2000年孕产妇死亡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以探讨进一步降低我县孕产妇死亡率行之有效的干预措施.
作者:张东文 刊期: 2002年第08期
1病历摘要例1女性,62岁,农民.因发作性眩晕、恶心、呕吐一天入院.患者3年前有类似发作史,经村卫生室抗感染等药物治疗,症状缓解.每逢劳累、感冒时症状发作,休息后能自行缓解.
作者:孙红梅 刊期: 2002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