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章勇;章廉;文维群;张明霞;王燕军;钱毅;骆抗先
目的:研究结核分支杆菌Ag85ADNA疫苗的免疫治疗作用.方法:用结核分支杆菌H37Rv腹腔内注射BALB/c小鼠2个月后,将小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用生理盐水(A)、载体质粒(B)、卡介苗(C)、维卡菌苗(D)和Ag85A DNA疫苗(E)免疫小鼠;用ELISA法检测血清抗体;免疫治疗2月和5月时,分别取肺、肝和脾脏观察病理改变、称取重量、作菌落计数、肺组织涂片及脾淋巴细胞转化试验.结果:DNA疫苗组抗原特异性抗体不同程度升高.免疫治疗2月时,各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无显著差异;各治疗组肺组织涂片细菌数和肺菌落计数均比对照组不同程度地减少;C和B组的肺病变程度较轻.免疫治疗5月时,各治疗组鼠脾淋巴细胞转化率均显著增高;各组肺、脾细菌数无显著差别;E和D组的肺未见明显病变.结论:DNA疫苗似乎具有一定的免疫治疗效果.
作者:吴雪琼;张俊仙;李洪敏;史迎昌;张灵霞;梁建琴;金关甫;由昆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PKC在rhC5a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IL-8中的作用.方法:将PBMC分别与rhC5a、 PMA、孵育24h,取上清用ELISA法测定IL-8.将PBMC分别与rhC5a、PMA孵育,按一定时间间隔收集细胞测定PKC活性.用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 Dequalinium预处理PBMC,然后再以rhC5a诱导测定其PKC活性.结果:PBMC经rhC5a诱导后IL-8产生水平增加,同时PKC活性呈双峰型增高;PBMC经PMA诱导后不仅PKC活性增高,而且IL-8产生水平也增加;Cheleythrine、 Calphostin C、 Dequalinium能抑制rhC5a介导的PBMC PKC活性和IL-8产生水平增高.结论:PKC参与rhC5a诱导PBMC产生IL-8细胞内信号转导过程.
作者:骆益宙;时彦;徐虹;倪传源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人白细胞介素18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能否提高鼻咽癌病人外周血CD8+T细胞的杀伤活性以及作用途径.方法:构建人白细胞介素18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IL-18,转染人鼻咽癌细胞株SUNE;以转染的SUNE细胞和未转染的SUNE细胞为靶细胞,以鼻咽癌患者外周血的CD8+T细胞为效应细胞,混合培养12 h,用LDH释放法测定CD8+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混合培养物中CD8+T细胞上Perlorin、Fas-L、Granzyme B的表达.结果:所构建的真核表达载体在鼻咽癌细胞中能高效表达hIL-18;ELISA法测得转染阳性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IL-18的含量为(85±10)pg/ml,而未转染的SUNE细胞的培养上清液中hIL-18的含量低于5 pg/ml.将表达hIL-18的SUNE细胞与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混合培养12 h后,CD8+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显著增强(P<0.001),尤其是当效应细胞/靶细胞为10:1时,CD8+T细胞对转染的SUNE细胞的裂解率高达46.7%,而CD8+T细胞对未转染的SUNE细胞的裂解率仅为4.6%.免疫组化法表明,这种杀伤活性的增强与CD8+T细胞表达Perforin有关,而与Fas-L和Granzyme B途径无关.结论:hIL-18能显著增强鼻咽癌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这种杀伤活性与CD8+T细胞表达Perlorin有关.
作者:陶剑平;夏云飞;张昌卿;李满枝;林学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比较3种毒株(ag、CTN、CaG)制备疫苗的免疫原性及抗狂犬病毒攻击的能力.方法:应用ELISA法测定3种毒株制备的疫苗免疫家兔、豚鼠、地鼠所获的免疫血清效价;并通过用上述的地鼠免疫血清中和3种病毒后进行小鼠的中和试验.结果:在家兔、豚鼠两组内,细胞适应株毒种制备的疫苗(CaG和CTN株)血清免疫效价明显高于豚鼠脑毒种(aG株).细胞适应株毒种制备的疫苗免疫地鼠所获得的免疫血清中和3株病毒的能力高于豚鼠脑毒种.结论:使用细胞适应株毒种生产狂犬病疫苗较豚鼠脑毒种具有更好的免疫原性.
作者:于洪涛;李淑兰;胡晓明;黄永诚;张莹;郭海英;荣爱红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全血在保存过程中是否存在IL-2和IL-8的积累,保存前白细胞滤除对其保存水平的影响.方法:选10名健康捐血者,各采集200ml全血分成2袋,其中一袋经去白细胞处理.在4℃保存不同时期测定血液中IL-2、IL-8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随着保存,全血中IL-2和IL-8的浓度不断增高.经去白细胞处理后,IL-8水平在保存中无明显变化,IL-2的含量仍然增高,但在保存期末低于正常全血中的相应含量.结论:IL2和IL-8在全血保存中存在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以抑制IL-2和IL-8在全血保存中存在产生和累积,而去白细胞过滤可以抑制IL-8的升高,对预防发热性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有一定作用.
作者:韩玮;刘景汉;石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L-2)基因修饰对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征和功能的影响,探讨用IL-2基因修饰DC,增强DC介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机制.方法:IL-2基因修饰小鼠骨髓来源的DC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形态的变化,FACS分析IL-2基因修饰对DC表面免疫分子表达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DC中IFN-γ mRNA的表达.用3H-TdR掺入法检测IL-2基因修饰后,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和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提呈功能.结果:经IL-2基因修饰后,DC表面的伪足增多、变长;其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免疫分子Ia、B7-1、B7-2和CD40的表达明显上调;IL-2基因修饰的DC(DC-IL-2)中表达IFN-γmRNA;CD-IL-2不但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有较强的促增殖作用,而且对肿瘤抗原的特异性提呈功能亦明显增强.结论:IL-2基因修饰DC,能促进DC的发育,上调DC表面与抗原提呈相关的免疫分子,增强了DC的生物活性.
作者:孙黎飞;曹雪涛;张明徽;章卫平;刘海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哮喘)肺组织和哮喘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并探讨其在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核酸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6只豚鼠哮喘模型组织、6只正常对照组肺组织、16例哮喘发作期和14例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ERT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结果:哮喘豚鼠肺组织中气道上皮细胞和淋巴小结,以及哮喘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ERT mRNA和蛋白质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哮喘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TERT mRNA和蛋白质表达的阳性指数与哮喘病人FEV1/预计值、MVV/预计值比值呈显著负相关,与血清IgE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结论:(1)TERT在哮喘豚鼠气道上皮、肺淋巴小结和人体外周血淋巴细胞中表达上调;(2)检测人体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TERT表达强度有望可以作为衡量哮喘病情的指标.
作者:王孝养;张珍祥;熊维宁;莫碧文;丘小芬;李西融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克隆人白细胞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hioredoxin reductase,TR)编码区的cDNA并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RT-PCR方法获得TR基因cDNA,选择阳性克隆并测序.结果:通过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发现TR基因长1554bp,ORF为1 494bp,编码498个氨基酸.结论:确定了中国人白细胞TR的cDNA序列,并据此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序列.
作者:孙路虹;许琳;徐江英;张锡然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1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受理、评审工作已经结束了.今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生命科学部共受理面上项目9998项,资助1554项.平均资助强度为18.3万元,平均资助率15.04%.本文将具体介绍免疫学学科受理与资助的面上项目的情况及生命学部其他学科受理和资助的与免疫学相关项目的情况.
作者:吕群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利用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行移植时经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联合应用环孢素A(CsA)诱导免疫耐受的实验研究,并从细胞免疫角度探讨其诱导免疫耐受机制.方法:受体鼠移植术前经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联合短期应用环孢素A(CsA).采用MTT法检测术后受体鼠脾淋巴细胞IL-2产生水平及NK细胞活性,采用ELISA检测受体鼠IFN-γ表达水平.结果: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联合应用CsA能显著延长大鼠心脏移植物的存活期,且明显抑制受体脾淋巴细胞IL-2,IFN-γ的表达及NK细胞活性.结论: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能有效地诱导免疫耐受,干扰IL-2-NK-IFN-γ免疫网络功能可能是门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机制之一.
作者:周广臣;谢叔良;陈家存;孙晓青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获得高质量及充足的Fas重组蛋白.方法:采用PCR构建表达重组质粒,亲和层析纯化Fas重组蛋白,ELISA检测其免疫学功能.结果:①PCR扩增获得目的片段约470 bp.②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序表明,该DNA序列仅174位由A→G突变,属于同义突变,与已知的Fas膜外区氨基酸完全一致.③重组质粒经IPTG诱导有一蛋白得以表达,其目的融合蛋白占细菌总蛋白的17.4%,分子量约为34.3 kD.④经Factor Xa切割Fas融合蛋白,纯化获得Fas重组蛋白,Western印迹出现特异性Fas蛋白带,分子量为21.3 kD,与预测结果相吻合.⑤ELISA检测Fas重组蛋白,具有抗体的免疫学活性.结论:成功地表达并纯化了Fas重组蛋白,解决了Fas不易获得的难题,为研究Fas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作者:王希良;黄云辉;朱锡华;何蕊;赵一博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是生物在不利环境下发生的一种非特异性产物,结构具高度的保守性.因先发现于热应激反应中故而得名.此后发现其他应激因素如缺血、缺氧、感染、创伤、低温、多种毒素等均可诱导HSP的合成.各种应激因素诱导HSP合成后,机体相应适应能力如耐热、耐低温、抗感染、抗毒素等能力增强.
作者:谢卫国;洪光祥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对5-羟色胺(Serotonin,5-HT)在人淋巴结和淋巴瘤中表达的检测,寻找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功能双向调节的免疫形态学依据,并探讨5-HT在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和作用,以及其在淋巴瘤发生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以5-HT为探针对人正常或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以下称正常淋巴结)35例及淋巴瘤30例进行检测,所得结果用统计学卡方检验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人正常淋巴结33/35例阳性表达,淋巴瘤中见20/30例呈阳性表达,且比正常淋巴结表达强度明显降低,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阳性表达主要分布在副皮质区的T淋巴细胞、淋巴滤泡生发中心细胞以及巨噬细胞等部位.结论:5-HT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共同的生物语言,其对免疫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起着双向调节的作用,并且可能在淋巴瘤的发生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李继锋;王舟;纪祥瑞;王旭;高继发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检测干扰素治疗过程中,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活性的变化.方法:选择行干扰素治疗的HLA-A2+慢性乙肝患者19例,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一部分用rHBcAg刺激培养72 h后测其上清中IFN-γ含量;另一部分以HBcAg18-27合成多肽、rHBcAg、rIL-2及经丝裂霉素处理的饲养细胞共同诱导CTL前体扩增,以转染HBV DNA的HepG2细胞(2.2.15细胞)作靶细胞,乳酸脱氢酶释放法检测其特异性细胞毒活性,未转染HBV DNA的HepG2细胞检测其非特异杀伤活性.结果:在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组,针对2.2.15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及PBMC培养上清IFN-γ含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而部分应答或无应答组差异不明显.无论干扰素-α治疗应答与否,治疗前后对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差异不显著.结论:对干扰素治疗完全应答的慢性乙肝患者CTL活性增强.
作者:胡章勇;章廉;文维群;张明霞;王燕军;钱毅;骆抗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鉴定肿瘤抗原MAGE-A3新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方法:采用CTL表位预测的基序法与二级锚点相结合预测MAGE-A3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用计算机分子模拟进行表位的初步筛选;以标准51Cr释放试验检测特异性CTLs诱导活性.结果:在所筛选的4个候选CTL表位中,MAGE-A3201-209可在体外有效诱导特异性ETLs的产生,杀伤靶细胞.结论:MAGE-A3201-209为肿瘤抗原MAGE-A3的新的HLA-A2限制性CTL表位.为基于MAGE-A3的肿瘤治疗性多肽疫苗的设计、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贾正才;吴玉章;万瑛;周伟;王祥智;邹丽云;唐艳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了解小鼠对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基因免疫及与乙肝表面抗原-抗体复合物(HBsAg-抗HBs)联合免疫的应答.方法:用表达乙肝病毒核心抗原N端144个氨基酸的重组质粒DNA(简称pHBc144)100μg及含1μgHBsAg的重组乙肝表面抗原-鼠抗体组建的复合物(简称sIC)免疫Balb/c小鼠.用EHSA法检测血清抗体IgG和IgG1、IgG2a亚类的效价.用半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鼠脾细胞IFN-γ及IL-4的mRNA.结果:pHBc144及sIC联合免疫鼠的抗HBs IgG、IgG1、IgG2a效价均显著高于sIC组(P<0.05).同时小鼠还可产生抗HBc及由HBsAg、HBcAg特异诱生的IFN-γ及IL-4.但与sIC共免疫,小鼠对HBcAg诱生的IFN-γ mRNA有所降低.结论:可用HBcAg基因与sIC共免疫,以获得针对乙肝病毒2种结构蛋白的免疫应答.
作者:张悦庆;王文逸;应哲康;陈敏捷;瞿涤;闻玉梅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表达人MAdCAM-1的细胞模型.方法:从pUC21/hMAdCAM-1质粒酶切下hMAdCAM-1全长cDNA片段,将其克隆于巨细胞病毒载体pCIneo中,构建出由CMV启动子控制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CIneo-hMAd,经脂质体介导转染至CHO细胞,以G418筛选抗性克隆.结果:筛选出的阳性克隆细胞以免疫荧光和免疫酶标染色法检测,表明有人MAdCAM-1分子表达;其细胞裂解物经免疫印迹分析,证实约63kD的新增蛋白带与抗hMAdCAM-1抗体有特异性结合反应;淋巴细胞粘附实验结果提示表达产物具有一定的功能活性.结论:成功地获得了表达人MAdCAM-1分子的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及其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赖燕来;高杰英;陈志华;孔祥英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细胞因子是一类具有异质性的可溶性多肽分子,它是由多种细胞产生并释放,通过与靶细胞受体结合,激发信号传递过程,从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等功能.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十分广泛.在男性生殖系统中,细胞因子对睾丸的功能、精子的发生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而在男性不育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现结合近年的文献综述如下.
作者:邓润智;韩晓冬 刊期: 2002年第01期
将猪小肠胶原组织(SIC Small Intestinal Collagen)埋植于大鼠皮下,动态观察大鼠的T淋巴细胞(CD4+、CD8+)的变化,并同时病理检查SIC免疫原性大小.
作者:刘勇;马群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