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关系

周建华;桂庆军

关键词:CXC趋化因子配体16,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摘要: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成为我国成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AS斑块中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聚集、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AS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关于AS的发病机制先后有很多学说:脂肪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损伤-免疫反应学说.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完全胸腔镜射频消融技术治疗心房颤动的初步结果

    微创外科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房颤)是当今心血管外科领域倍受关注的热点之一.我院在采用双侧胸部小切口和胸腔镜辅助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隔离术的基础上,自2010年4月至2011年3月在国内率先开展了完全电视胸腔镜下双侧肺静脉射频消融并左心耳切除术治疗单纯性房颤,现对其技术方法和9例随访结果报道如下.

    作者:屈正;刘晓峥;徐学增;李延培;贾伟涛;韩辉;王彦辉;杨桂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脑钠素、C反应蛋白、一氧化氮的浓度变化

    目的 研究脑钠素(BNP)、C反应蛋白(CRP)、一氧化氮(NO)在心功能不全(HF)时的浓度变化.方法 测定入选的30例心功能不全患者的BNP、CRP和NO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结果 不同分级的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清BNP、CRP和NO浓度变化有显著性差异(多元方差分析,F=8.931(a),P=0.01).结论 血清BNP、CRP和NO浓度在心功能不全时变化差异显著,可作为心功能不全时的监测指标.

    作者:龙运玲;陆海灵;彭湘南;陈世凤;邓少伦;陈龙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基因芯片技术分析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

    目的 探讨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Glu298Asp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以89例冠心病患者为病例组(男性62例,女性27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对照组78例(男性44例,女性34例)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冠心病,运用基因芯片技术方法检测eNOS Glu298 Asp基因的多态性,对比分析冠心病组及对照组eNOS Glu298 Asp基因型及等位基因的差异.结果 eNOS Glu298Asp基因型分布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5),D等位基因频率冠心病组(10.11%)与对照组(10.27%)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65).结论 eNOS Glu 298Asp基因变异与冠心病的发病可能无相关性.

    作者:马娟;李勇国;王玮;田青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的生化标记物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及早的诊断可以使临床医生对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从而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我们已经使用生化标记物对急性心梗作出早期诊断,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的生化标记物能对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作出判断.这有助于筛查高风险的患者并对其采取恰当的治疗.本文主要是对心梗作出早期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有前景的生化标记物进行讨论.

    作者:何海超;王绍欣;王宏运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选择性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11版)

    血脂与心血管疾病密切关联.过去十余年中,国内外先后完成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血脂干预研究,这些研究结果有力证实,积极降低胆固醇水平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病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因而降胆固醇达标被视为防治心血管疾病的核心策略.虽然确凿证据表明,他汀类药物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一、二级预防中具有重要地位,合理应用此类药物降低胆固醇水平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在接受了较大剂量他汀治疗后其胆固醇水平仍不能达到目标值;另有一些患者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耐受他汀治疗,这已成为提高血脂达标率的重要羁绊.

    作者: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专业委员会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先天性心脏病经胸微创封堵术后的护理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胚胎及胎儿发育过程中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引起的心脏及血管的各种畸形,常见的是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其中房间隔缺损发生率高,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20%[1].当前的治疗方法有体外循环下直视修补术、经导管封堵术、经胸微创封堵术、完全胸腔镜下修补术、非体外循环下闭式修补术和机器人修补术等,各种方法均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2].我院从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在食管超声引导下经胸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共33例,手术创伤小,效果好.现将护理经验报道如下,并对大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术后护理进行探讨.

    作者:李红敏;李小聪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无鞘置入冠状静脉窦-左心室电极导线在心脏再同步治疗中的应用

    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是心内科治疗学上的难题,具有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我国35~74岁人群中约有心衰患者400万人,其5年病死率可达30%~50%.与此同时,因心衰引起的医疗花费相当巨大.尽管药物治疗取得很大进展,仍有相当数量的患者疗效不佳.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近年来心衰非药物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循证医学已经证实CRT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生活质量并降低全因死亡率[1].在我国,由于CRT价格昂贵,且存在一定的并发症,其临床应用仍非常有限.双心室同步起搏的关键技术是置入左心室电极导线,目前盛行的技术是借助冠状静脉窦长鞘和逆行心脏静脉造影完成.

    作者:赵永辉;张嘉莹;周晗;王现青;张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成功抢救风心双瓣置换术后并发急性大面积心肌梗死一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主要原因,而冠状动脉栓塞引起的AMI临床上却罕见.现报道经导管血栓吸出术联合欣维宁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双瓣置换术后继发冠状动脉栓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1例,取得良好效果,并对相关文献作一回顾.

    作者:裘存新;章锡林;胡宇宁;孙建琦;吴捷华;余琳;王梓夏;方钊华;朱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CXC趋化因子配体16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的关系

    随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已成为我国成人主要的死亡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AS斑块中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包括局部脂质和复合糖类聚集、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形成斑块;继发性病变有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现代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显示,AS病变具有巨噬细胞游移,平滑肌细胞增生,大量胶原纤维、弹力纤维和蛋白多糖等结缔组织基质形成,以及细胞内、外脂质积聚的特点.关于AS的发病机制先后有很多学说:脂肪浸润学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学说、平滑肌细胞克隆学说、损伤-免疫反应学说.

    作者:周建华;桂庆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前早期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5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均于发病12 h内行急诊PCI术.试验组一旦确诊STEMI即静脉给予负荷量(10 μg/kg)盐酸替罗非班,5 min内静脉推注,继而以0.15 μg·kg-1·min-1微量泵持续泵入36 h;对照组在导丝通过或球囊预扩张后在5 min内静脉推注10 μg/kg盐酸替罗非班,继而以0.15 μg·kg-1·min-1微量泵持续泵入36 h.观察两组PCI术后即刻梗死相关血管(IRA)心肌梗死溶栓(TIMI分级)血流情况和心肌灌注分级情况,术后30 d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术后7 d和30 d心脏超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并不能改善术后冠状动脉造影血流分级,但可改善心肌灌注分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试验组的LVEDD显著小于对照组,而LVEF则显著大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试验组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早期应用盐酸替罗非班并不能改善造影血流分级,但可改善心肌灌注分级,从而保护心功能,并且是安全的.

    作者:陈剑峰;薛书峰;张守彦;谷云飞;金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及卡维地洛干预研究

    目的 观察颈动脉粥样斑块稳定性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及卡维地洛干预对斑块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90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易损斑块(VP)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5例,分别给予卡维地洛(CAR)或美托洛尔(MET)治疗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糖、血清hsCRP,并通过彩色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斑块声学密度定量(AD)值及VP数量的变化.结果 两组斑块AD值较治疗前均有增加,但以CAR组更显著(t=5.8517,P<0.01);治疗后CAR组与MET组VP数量分别减少19个和9个(χ2=4.1745,P<0.05);两组血清hsCRP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以CAR组更显著(t=7.6481,P<0.01);治疗前后血糖、心率、血压变化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斑块AD值与hsCRP呈负相关(r=-0.6934,P<0.01).结论 CAR比MET有更强的稳定斑块作用,其机制可能在于CAR除β受体阻断作用外还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

    作者:叶炳华;管耘园;卢辉和;吴红萍;盛臻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诊断的几种方法

    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VT)是常见的心脏病急症,需快捷、准确的诊断并进行及时的干预,否则延误抢救时机,可造成严重的后果.体表心电图是诊断室速不可或缺的工具及基石,提高心电图诊断室速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终末期肾病患者102例,根据缺血性心脏病确认标准分为缺血性心脏病组52例,无缺血性心脏病组50例.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原发病、透析龄,同时记录血生化指标血尿酸、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总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血钙、血磷、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25-(OH)D、尿素氮和肌酐水平.结果 缺血性心脏病组血浆总蛋白、白蛋白(28.13±1.07比35.44±1.08)、血红蛋白(80.63±3.24比96.54±4.51)、血肌酐、25-(OH)D(9.31±0.64比15.22±1.09)水平均低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组(P<0.05 或P<0.01);而年龄、血胆固醇、尿酸(484.27±26.34比365.22±20.76)水平则明显高于无缺血性心脏病组(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浆白蛋白、胆固醇、血红蛋白、血尿酸、25-(OH)D可能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缺血性心脏病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血脂异常、营养不良、贫血、高血尿酸、低血25-(OH)D是终末期肾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作者:滕兰波;常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分析

    儿茶酚胺敏感性室性心动过速又称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catecholaminergic polymorphic ventricular tachycardia,CPVT)[1],是一种家族遗传性离子通道病,也是导致年轻人心脏性晕厥及猝死的常见疾病之一.由于发病多为青少年,临床症状与癫痫、长QT间期综合征等有相似之处,容易误诊.提高对CPVT发作时的心电图的认识,掌握CPVT患者心律失常的特征性表现,及时为临床提供可靠诊断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李桂云;孙建霞;郑秀菊;邵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血管内超声对冠脉造影临界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评价血管内超声(IVUS)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提示单支冠状动脉临界病变的83例患者进行 IVUS检查,观察病变斑块性质、特征和血管大狭窄程度,并对CAG和IVUS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AG检查与IVUS检测显示临界病变小血管径、直径狭窄率、面积狭窄率分别为[(1.87±0.54)mm、(2.19±0.69)mm]、[(43.14±9.87)%、(53.37±10.20)%]、[(57.17±11.20)%、(71.54±13.8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VUS可准确地判定冠状动脉的病变性质和狭窄程度,更好地指导临床确定治疗方案.

    作者:赵瑞平;孟显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双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关系

    目的 探讨中国南方部分汉族高血压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及血管紧张素原(AGT)双基因多态性与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技术,对432例高血压患者的ACE基因插入/缺失(I/D)及AGT M235T多态性进行检测.将其中207例合并舒张性心力衰竭者作为病例组,其余225例心功能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病例组DD基因型及D等位基因的频率均高于对照组;②病例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联合分析ACE与AGT基因多态性显示,两组中同时具有DD型ACE基因及TT型AGT基因的频率分别为29.0%及14.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结论 DD型ACE基因可能是该地区高血压患者舒张性心力衰竭发病的遗传危险因素,ACE和AGT基因在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中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罗礼云;李铁;龚东;梅啸;龚五星;彭健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交感风暴的研究

    交感风暴是由于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危重的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本文对此作一综述.1 定义交感风暴与室速风暴、电风暴和ICD风暴是同义语,其定义为24 h内自发2次或2次以上的室速或室颤,需要紧急治疗的临床症候群,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迅速识别,紧急救援,可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1].

    作者:郭晓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降压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EH)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也是其他心脑血管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降压达标是高血压治疗的关键.常用降压药有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拮抗剂(CCB)、β受体阻滞剂和α受体阻滞剂六类.高血压单一药物治疗有一定局限性,联合治疗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并作为JNC-VII及WHO/ISH降压指南药物治疗重要原则之一.有资料表明,不同机制降压药的复方制剂可提高降压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药物数量,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依从性[1].本文概述了降压药物联合治疗高血压研究进展.

    作者:周忠泉;李建军;彭水先;陈锦明;杨沙宁;杨学新;余兆新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国北方汉族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人群MYH7基因Arg694Leu突变分析

    目的 研究中国北方汉族人群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致病基因突变位点,分析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方法 对4个肥厚型心肌病家系的先证者以及90名健康人进行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扫描,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其功能区的外显子片段,双脱氧末段终止法测序.对阳性结果患者进行家系调查,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结果 在1个家系中发现Arg694Leu杂合突变,而正常对照组同一位置未见异常,此为我国患者中首次发现Arg694Leu突变.结论 β-肌球蛋白重链可能是我国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常见致病基因之一和主要致病基因之一.Arg694Leu所致肥厚型心肌病外显率较高,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进展慢,预后较好,猝死及心腔扩大少见,是一相对良性突变.

    作者:曲辅政;孙经武;孙晓健;史孟松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不同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检测

    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冠脉病变患者的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水平.方法 检测111例冠心病(CHD)及25例非CHD患者的血浆vWF水平.对所有入选患者行冠脉造影检查,将CHD患者根据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双支和多支病变组;根据冠状动脉损伤形态分为A型低危病变组、B型中危病变组和C型高危病变组;分析血浆vWF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的关系.结果 CHD多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明显升高[(197.42±6.57)%比(135.24± 21.56)%、(170.94±15.75)%,P<0.01、P<0.05];双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较单支病变组也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与单支病变组的血浆vWF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型病变组vWF高于A型、B型病变组[(195.25±33.71)%比(132.10±28.26)%、(161.13±37.41)%,P<0.01],B型病变组高于A型病变组(P<0.01).结论 血浆vWF水平能反映冠脉病变的范围及程度.

    作者:邵冰;吴蔚;王晓萍;孙琳;宋平南 刊期: 2011年第08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