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主动脉夹层54例临床分析

许敏;郭金成;马长生;张立新

关键词:动脉瘤, 夹层, 高血压, 诊断
摘要:目的 探讨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对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 对我院自1997年7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54例丰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4例主动脉夹层患者临床表现多样,胸痛为常见的首发表现,以突发胸背剧痛为主要症状者38例(70.4%).有高血压者48例(88.9%),马凡综合征1例(1.8%),Stanford A型14例(25.9%)、B型40例(74.1%).超声、增强CT和MRI检出率分别为51.8%、100%和100%.结论 突发性胸背痛是主动脉夹层常见的主要症状,高血压是主要病因,超声、增强CT和MRI的联合应用是快速诊断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方法.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中国人猝死的病因在哪里?

    2009年国际心血管病论坛病理学论坛突出的亮占是由从阜外医院浦介麟教授和王级月副教授牵头完成的国家973课题内容:中国30年心脏性猝死531例尸检病理学注册研究.

    作者:李宁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心脏术后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二例

    肝素是心脏外科手术和术后ICU期间常规使用的抗凝药,但部分患者会发生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HIT)[1],严重者甚至威胁生命.现将我院救治2例HIT患者的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张庆祥;李宗虓;李秀勇;靖文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稿件攥写要求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桡动脉途径直接PCI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桡动脉入径行直接冠脉介入治疗(TRA-pPCI)的可行性、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102例[男性73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68.5±11.6)岁]发病在12 h内需接受pPCI治疗的老年AMI患者,随机分为经桡动脉人径(TBA-pPCI)组52例,经股动脉入径(TFA-pPCI)组50例,观察两组的成功率、操作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随访3个月,评估术侧桡动脉、股动脉搏动情况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在处理病变血管支数、病变程度,以及在操作时间、疗效和成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TFA-pPCI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明显高于TRA-pPCI组(P<0.05). TRA-pPCI组术中有5.8%的患者出现上肢动脉轻度痉挛,但经解痉治疗有效且不需中断PCI操作.术后3个月随访,TRA-pPCI组仅1例患者出现桡动脉搏动减弱,两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及心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老年AMI患者,两种入径的pPCI治疗时程和效果相似,但TRA-pPCI组出血等血管并发症少,可作为老年AMI患者PCI治疗时选择的血管途径之一.

    作者:黄伟光;吴同果;韦建瑞;罗景云;赵强;崔进;郭晓碧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ACE2-Ang-(1-7)-Mas轴及其基因学研究进展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在心血管、肾脏功能活动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在维持血压稳态、水盐平衡及局部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前胜;晋学庆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婴儿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89例手术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婴儿室间隔缺损(VSD)并肺动脉高压(PH)的外科治疗适应证、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管理要点.方法 回顾总结2004年1月至2009年5月89例婴儿VSD并PH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本组患儿年龄42 d至12个月(平均7.2个月),体重3.1~9.7 kg(平均6.4 kg),其中轻度PH 28例、中度PH 42例、重度PH 19例,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1期矫治术.结果 全组围术期死亡1例,重要并发症6例.结论 对于反复肺炎、心衰伴肺动脉高压的室间隔缺损婴儿应尽早手术治疗,术中心肌保护及术后围术期管理至关重要.

    作者:张向立;王立成;杨斌;陈国锋;李少珂;赵俊涛;王海彦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总结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及体会.方法 经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剖胸矫治先天性心脏病194例,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76例、房间隔缺损9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10例.结果 手术顺利,全组无死亡,无并发症发生.本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48.7±29.5)min,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1.4)h,术后引流量(170.5±82.2)ml.结论 右腋下小切口剖胸具有损伤小、恢复快、切口隐蔽美观、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等优点,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作者:梁湘源;李伦明;周新明;马伦超;张志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甲状腺激素对成年犬心房组织学重构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甲状腺激素导致的心房肌组织学重构,从而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性房颤发生的组织学因素.方法 健康成年犬腹腔注射优甲乐建立甲状腺功能亢进动物模型.分别于不同时间段观察心房肌形态结构,测定心肌细胞直径,苦味酸天狼星红染偏振光测定胶原亚型.结果 实验组犬给药后组织学检查心肌坏死、空泡变性、纤维化.甲状腺激素导致左右心房纤维化异质改变,左房胶原蛋白合成、胶原容积分数高于右房,胶原组分改变.结论 甲状腺激素导致心房肌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胶原亚型改变,心房组织学显著重构.

    作者:宋凌鲲;刘小燕;李凡;代引;高崇瀚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阿托伐他汀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方法 高血压患者85例,入院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一次,分别于入院后及6个月时测定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H-C),高频超声检测双侧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斑块检出率.结果 阿托伐他汀组经治疗后hs-CRP[(1.28±1.04)mg/L]比治疗前[(1.97±1.84)mg/L]显著降低;IMP治疗后[(1.03+0.23)mnl]比治疗前[(1.23±0.16)mm]明显减小;斑块检出率治疗后比治疗前显著下降.相关分析表明,hs-CRP下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改善程度成止比.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炎症反应程度,具有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作者:吴志红;刘再宇;白静茹;张青春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肌钙蛋白动态变化及意义

    目的 观察心肌肌钙蛋白I和T(cTnl和cTnT)与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围术期的变化,比较其对心肌损伤的诊断差异.方法 连续152例患者在心脏停跳体外循环F行CABG术,年龄39~80(62.5~20.7)岁.每例搭桥1-5支,平均2.7支;平均CPB时间(113±54)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56±31)min.围术期9个时间点取静脉血标本,测定cTnl和eTnT与CK-MB.结果 cTnl和cTnT与CK-MB均于主动阻断钳开放后明显升高,开放后10 h左右达峰值.CK-MB术后5 d恢复至术前水平,而cTnl和cTnT术后10 d才恢复至术前水平.13例围术期心肌梗死(PMI)患者术后各时间点cTnl和cTnT均显著高于无PMI者,术后10 h达峰值,分别为(3.96±1.73)μg/L和(2.97±1.12)μg/L,而且术后10 d仍明显高于正常范围,13例中有7例术后因PMI死亡.而无PMI者无一例因心脏原因死亡.结论 cTnl和cTnT与CK-MB在CABG术后前期的动态变化相似,但cTnl和cTnT高于正常参考值的时间长,对心肌缺血损伤诊断时间窗宽于CK-MB,因此,cTnl和cTnT诊断心肌损伤的晚期敏感性高于CK-MB.围术期cTnl和cTnT的检测是预测CABG术后PMI及预后的可靠指标.

    作者:刘志红;杨建安;周莲英;徐建玲;姬尚义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第一届心血管论坛暨第七届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抵抗素和P-选择素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抵抗素(Resistin)与P-选择素(P-selectin)的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冠脉造影证实的102例ACS患者,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52例;拟诊冠心病冠脉造影正常的对照组40例.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浆抵抗素和P-选择素水平,同时南我院检验中心统一检测血脂.结果 ①ACS患者血浆抵抗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4.09±0.78)ng/ml比(3.17±0.35)ng/ml,P<0.05],其中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P组[(4.49±0.76)ng/ml比(3.70±0.59)ng/ml,P<0.05].②ACS患者血浆P-选择素明显高于对照组[(129.97±6.72)ng/ml比(80.42±4.75)ng/ml,P<0.05],其中AMI组水平明显高于UAP组[(133.77±6.55)ng/ml比(126.31±4.56)ng/ml,P<0.05].③抵抗素与P-选择素(r=0.43)和甘油三酯呈正相关(r=0.28),与高密度脂蛋白(HDL)呈负相关(r=-0.45.结论 ①ACS患者血浆抵抗素和P-选择素表达均增加.②ACS患者血浆抵抗素和P-选择素呈正相关.

    作者:曹慧丽;申晓彧;王国风;祝河忠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诊治进展

    据统计,美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患者已逾500万,每年新增50万[1].老年患者常见的出院诊断是CHF,也是反复住院的常见病因[2].美国对这部分患者花费了巨额的医药费,每年需280~500亿美元.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表明,CHF中至少50%的患者左室收缩功能正常,CHF的症状是由于左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3].据估计,我国单纯性舒张性心力衰竭(DHF)患者至少400万.65岁以上患DHF的老年入死亡率与收缩性心力衰竭(SHF)相似,每年约15%.过去20多年SHF的生存率明显上升,DHF的生存率却没有改变[4],DHF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5].

    作者:黄贵奇;荆全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诱导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凋亡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与移植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 无菌条件下采集兔MSCs,一部分不诱导,一部分经5-氮胞苷诱导使其向类心肌细胞分化;将干细胞移植于兔心肌梗死区.实验动物随机分两组:MSCs组(n=20)心梗后1 h在心梗区域注入MSCs;经诱导组(n=20)心梗后1 h在心梗区域注入经诱导的MSCs.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移值细胞是否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植入细胞的凋亡率.结果 MSCs经5-氮胞苷诱导,传代培养2~4周,细胞表达肌钙蛋白T(trponin T),证明MSCs向心肌细胞转化.移植2周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在梗死区组织标本中可见DAPI标记带蓝色荧光的供体细胞核,形态呈椭圆形类似心肌细胞核,并与心肌纤维排列方向一致,证明移植细胞已存活.利用TUNEL法检测,两组移植细胞均出现细胞凋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s移植入心肌组织后的凋亡与5-氮胞苷诱导无关.

    作者:张桂敏;段玉印;杨百晖;魏立;宋怡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左室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预后优于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

    近年来,对心力衰竭深入研究后发现,大量心衰患者仍能保持相对正常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既往称此类心衰为收缩功能尚存或舒张性心衰.

    作者:周玉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误诊一例

    主动脉夹层(AD)是内科急症,首发症状不典型,患者多在急诊科首诊,常涉及多个学科.因其起病急、进展迅速、病情复杂,容易误诊和漏诊,从而延误治疗,病死率高.我院近期误诊1例,入院70 h死亡,经尸检确诊.现报道如下,并行文献复习,旨在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郭敏;贾志伟;王静;翁艳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重症冠心病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目的 探讨如何提高莺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手术疗效.方法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f sever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回顾性分析268例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资料,男性131例,女性137例;搭桥数2~6(4.01±0.99)支/人.对手术方法、主要并发症和术后处理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二次开胸3例(1.1%),低心排综合征9例(3.4%),应用IABP 1例(0.4%),反复发作房颤22例(8.2%),肺功能不全13例(4.9%);死亡2例(0.7%),其余患者康复出院.结论 合理地选择患者、成熟的手术技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的尽早应用及术后处理的加强是提高重症冠心病患者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作者:庾华东;陶凉;陈绪发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主动脉夹层早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动脉夹层系主动脉腔内的血液从主动脉内膜撕裂口进入主动脉壁内,使主动脉中层形成夹层血肿,并沿主动脉环状或(和)纵轴扩展的一种心血管系统的灾难性疾病.主动脉夹层并非主动脉壁的扩张,有别于主动脉瘤,过去此种情况被称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ortic dissecting aneurvsm),现多称为主动脉夹层血肿(aortic dissecting hematoma),或主动脉夹层分离,简称主动脉夹层[1].该病急性期病死率很高,未经治疗的患者24 h内病死率高达21%,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

    作者:胡若茜;张晋燕;盖建青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内皮素-1水平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内皮素-1(ET-1)水平的变化机制及在ACS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组)5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28例;另设对照组3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测定所有入选对象血清HIF-1α与VEGF水平,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ET-1水平.结果 ACS组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和对照组[(102.3±20.8)ng/ml、(192.3±32.7)ng/ml、(80.13±15.9)ng/ml比(41.5±21.4)ng/ml、(121.02±22.3)ng/ml、(45.18±13.3)ng/ml和(38.1±17.5)ng/nd、(85.8±19.6)ng/ml、(32.73±8.9)ng/m1](P<0.05);SAP组HlF-1α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CS组中的AMI亚组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高于UAP亚组[(127.6±23.4)ng/ml、(231.5±39.2)ng/ml、(92.36±17.4)ng/ml比(90.2±18.7)ng/ml、(162.4+27.1)ng/nd、(71.52±14.8)ng/m1](P<0.05).结论 ACS患者血清HIF-1α、VEGF和ET-1水平明显增高,并与心肌缺血严重程度相关.HIF-1α和VEGF可能是ACS患者斑块不稳定的标志,而ET-1可能是冠脉内皮损伤的标志.它们在ACS的发展中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卓;邹晨;匡希斌 刊期: 2009年第10期

  • 不同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

    目的 比较不同冠脉病变程度患者生活质量的差异,分析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801例,采用中文版SF-36和QOL-35量表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情况进行测量,收集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冠脉造影资料.按冠脉病变程度将患者分为冠脉无明显狭窄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比较各组间传统危险因素、生化指标和生活质量问卷得分的差异.对可能影响生活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冠脉病变程度不同分组问,SF-36总分(P=0.04)、生理机能(P<0.01)和社会功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OL-35总分(P<0.01)和独立生活能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NYHA分级、生活环境、血清肌酐清除率、心梗史、病变支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5).结论 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患者生活质量得分降低.年龄、性别、NYHA分级、生活环境、血清肌酐清除率、心梗史、病变支数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因素对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有影响.

    作者:陆益花;孙瓅贤;严健华;李全;王燕杰;庄勋;张泽峰;范中杰 刊期: 2009年第10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