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70岁以上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外科治疗经验

李强;王洋;李亚林;李春晖

关键词:高龄, 冠状动脉疾病, 冠脉搭桥手术
摘要:年龄>70岁的高龄冠心病患者,常常合并高血压、Ⅱ犁糖尿病、全身动脉硬化等,被列为冠心病外科手术治疗和麻醉的高危因素之一[1].随着人口的老年化趋势,越来越多高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需要外科手术治疗.我院在2006年4月至2009年4月连续完成74例年龄>70岁患者的冠心病手术治疗,现将临床经验报道如下.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δ阿片受体激动剂SNC162对大鼠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抑制作用

    目的 研究δ阿片受体激动剂SNC162对大鼠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方法 制备在体大鼠缺血性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组,监测大鼠心率(HR)、左心室内压(LVP)及左心室内压大上升速率(+dp/dtmax)和左心窜内压大下降速率(-dp/dtmax)等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Lambeth规则分析心电图并给予心律失常评分.结果 ①NC162可明显降低大鼠缺血性及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分数(P<0.05),该作用可被选择性δ阿片受体阻断剂Naltrindole阻断.②SNC162对大鼠缺血期及再灌注期HR、LVP及+dp/dtmax的影响不明显(P>0.05).结论 SNC162对大鼠缺血及再灌注诱发的心律失常具有抑制作用,这一作用是经δ阿片受体介导.

    作者:林媛媛;封启龙;刘清华;吴博威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磁共振心脏成像对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形术后血运重建疗效的评价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心脏成像对冠状动脉血管内成形术(FFCA)及支架置入术后心肌存活疗效的评价.方法 对27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拟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术前行MRI心脏多技术扫描,记录射血分数、舒张末期容积、收缩末期容积、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肌厚度等;在PTCA及支架置入术后1周至1年内再次行MRI检查,复查心肌运动、功能、心肌灌注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1年时间内舒张末期容积有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末期容积在术后1周内无明显变化,在1周至1年时间内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射血分数在术后1周内即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心脏扫描成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心肌存活疗效及随访起指导作用.

    作者:陈蕾;赖文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体外循环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随机选取20例行心脏直视手术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于转机前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2 mg/kg.分别于主动脉插管后(T1)、开放主动脉前1~3 min(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主动脉开放后120 min(T4),主动脉开放后720 min(T5)共5个时间点进行抽血,测定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记录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心律失常(室速/窒颤)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围术期血清SOD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各时间点SOD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SOD浓度逐渐上升,在T4时间点达高值(P<0.05).T5时间点下降;组间比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在T4时间点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血清MDA浓度变化比较:对照组MDA浓度随时间点的推进逐步增高,于T4达高值(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MDA浓度也逐渐升高,在T4时间点达高峰,T5时间点下降,两时间点与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T4、T5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比对照组MDA的上升幅度小.两组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共出现室颤2例,占20%,室速1例,占10%,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出现室颤1例,无室速发生;对照组室速室颤持续时间3 min,电击除颤后转为窦性心律,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室颤后36 s自动转为窦性心律.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对照组所需时间较丹参酮Ⅱ-A磺酸钠组明显较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临床剂量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使患者血清中的SOD浓度升高,有效降低MDA的浓度,缩短主动脉开放至心脏复跳所需时间,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并缩短其时间,提示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国锋;王立成;杨斌;张向立;李汉臣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冠脉造影特点分析

    糖尿病(DM)作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日益受到重视.现收集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66例,对其冠状动脉病变特点进行分析.

    作者:邓小军;何运防;杨萍;王天勋;何燕;王殊;叶茂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可溶性CD40L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sCD40L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UA患者49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20例及对照组20例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进行检测,并对UA患者住院期间及出院后30 d的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随访.结果 ①UA组患者入院时血浆sCD40L水平[(9.39±1.89)ng/ml]显著高于SA组[(5.92±2.06)ng/ml」(P<0.01)和正常对照组[(4.91±1.97)ng/ml](P<0.01),SA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UA患者中血浆sCD40L增高组住院期间和出院后30 d急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血浆sCD40L正常组(P<0.01).结论 UA患者血浆sCD40L显著增高.sCD40L可以作为冠心病易损斑块的血清学标记物,其水平对UA的近期预后有很好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月婷;董平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脏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三例报告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患者的有效手段,但排异反应仍然是移植失败常见的原因.治疗排异反应重要的问题之一是明确诊断[1].心内膜心肌活检是心脏移植术后判断急性排异反应的金标准.但其为有创性检查,且价格昂贵,诊断周期长,限制了临床应用.故临床特点的总结、无创监测项目的筛选,对及早发现急性排斥反应尤为重要.现将3例患者的诊治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郭牧;贾志;张云强;梁海青;宋昱;刘晓程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米多君、倍他乐克、孕激素联合治疗顽固性低血压一例

    1 病例简介患者男性,75岁,因发作性黑曚、恶心50年,突发晕厥1次入院.患者50年间反复2次夜间起床上厕所,步行不到4 m突发晕厥,晕倒后20 min意识逐渐恢复,醒时发现大小便失禁,无偏身感觉及运动障碍,未诊治.

    作者:王春玲;张剑梅;石宁;潘国忠;王明晓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216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216例风湿性心脏病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手术在全麻体外循环中度低温下进行,其中行二尖瓣置换术(MVR)130例,主动脉瓣置换术(AVR)28例,二尖瓣、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BVR)58例,三尖瓣成形术71例,左心耳结扎术24例,左房折叠术10例,左房血栓清除术25例.结果 209例(96.8%)恢复出院,早期死亡7例(3.2%),死因分别为低心排综合征2例、左室后壁及主动脉后壁破裂出血各1例、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恶性心律失常1例、脑栓塞1例.结论 瓣膜置换术是治疗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有效手段.充分的术前准备、加强心肌保护、提高和改进手术技术、术后有效的监护治疗,可显著提高手术疗效,减少术后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赖轶权;黄建;尤文俊;孔维生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44例法洛四联症手术治疗及特殊情况的处理

    目的 分析法洛四联症(TOF)的病变特点,总结其手术治疗经验及术中所遇到的特殊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8月间实施的244例TOF手术情况,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行TOF根治术236例(包括合并畸形的手术),其中根治术同时行双向格林手术、室缺补片打孔术、右室至肺动脉带瓣血管外通道术共5例,介入+根治(Hybrid)手术4例,非体外循环下体肺分流术8例.结果 术后早期(30 d内)死亡4例,手术死亡率1.64%.死亡原因为低心排综合征、心功能衰竭2例,灌注肺、呼吸衰竭2例.其他主要并发症30例.随访1~13个月,晚期死亡1例,死于右室-肺动脉外通道堵塞.结论 准确掌握手术指征,根据不同病变采取不同术式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伟;肖明第;冯晓东;李伟;张建卿;肖益敏;李晓波;程云阁;张帆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代谢综合征患者心电图QTc和外周血清离子浓度的研究

    目的 研究代谢综合征患者QTc及其外周血清离子浓度特点.方法 从我院2005-2008住院患者中选择代谢综合征患者53例、非代谢综合征患者50例,共103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分别为(62.65±15.23)岁和(59.67±14.92)岁.所有患者在安静、清醒、静卧状态下测12导联心电图,清晨空腹抽静脉血进行血清离子浓度检查.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QTc为(449.93±39.34),显著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409.19±20.74)(P<0.01),代谢综合征组血清Ca2+为(2.22±0.21)mmol/L,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的(2.31±0.17)mmol/L(P<0.05).结论 代谢综合征患者除了降血糖、血脂和血压外,还应关注QTc,以防严重心律失常.

    作者:王润桃;王硕仁;孙惠香;李本志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婴幼儿法洛四联症的外科治疗研究

    法洛四联症(TOF)在发绀型心脏病中居首位.法洛四联症患儿在1岁内如不手术,死亡率可达25%,肺动脉狭窄严重者,40%可死于3岁以内,70%死于10岁以内[1].目前,外科手术足治疗法洛四联症唯一有效的手段.随着体外循环技术的改进和手术技术的提高,手术成功率不断提高,绝大多数病例可行一期根治手术,一期根治手术也趋于小龄化.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8年5月共为32例3岁以下的婴幼儿法洛四联症患者施行根治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经验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马杰;肖志明;翟永福;贺强军;荆磊;茹炜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致晕厥12例分析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诊断、预后及劳动耐量的评价,但也可并发晕厥等严重的急性事件[1-3].我院自2004年1月启用Mar-quette Series 2000型活动平板机至今已检查1300余例患者,其中发生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晕厥12例,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作者:孙建霞;郑秀菊;李桂云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经皮介入术后右心重构差异

    目的 研究不同年龄段房间隔缺损(ASD)经皮介入术后右心形态重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导管介入治疗ASD 91例患者的年龄、ASD大小,以及有无发生肺动脉高压(PAH)等资料,并对术前3 d及术后3 d、3个月、6~12个月做超声心动图随访.结果 介入术后ASD患者右心均有恢复,但≥40岁组术后3 d至12个月右心大小无进一步的缩小.结论 40岁前对ASD纠治右心恢复较好.

    作者:郑然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医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重建右室流出道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 应用牛颈静脉带瓣管道(BJVC)进行心脏右室流出道的重建,探讨BJVC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的效果.方法 2005年10月至2009年5月共应用BJVC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15例.结果 BJVC重建右室流出道1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随访3~24个月,患者心悸、气促消失,活动耐力明显提高,心功能恢复至Ⅰ~Ⅱ级,超声检测发现15例置入的管道通畅,无扩张,未见血栓形成,瓣叶活动良好,无明显反流,肺动脉跨瓣压差不大,吻合口无狭窄.结论 BJVC用于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右室流出道的重建可获良好的近期治疗效果,但远期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作者:王晖;陈华;吴忠仕;张怀军;汤祖辉;章志龙;刘勇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重组链激酶对前壁及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溶栓前后心脏功能的影响

    目的 通过容量负荷试验评价重组链激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前、后心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17例急性前壁及广泛前壁AMI患者进行重组链激酶溶栓,溶栓前、后24 h内行漂浮导管连续监测,进行溶栓前后的比较.结果 与溶栓前比较,重组链激酶溶栓后6 h心功能明显改善,平均肺动脉压由(3.87±0.61)kPa下降至(3.61±0.59)kPa(P<0.01),肺嵌压由(2.81±0.34)kPa下降至(2.67±0.42)kPa(P<0.01),心脏指数由2.52±0.49升高至2.72±0.47(P<0.01).结论 应用重组链激酶溶栓可明显改善AMI患者的心功能.

    作者:包吉日木图;王洪军;于影;巴金华;赵明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有创心功能检查新进展

    目前对于心功能的检查方法主要有无创和有创两大类,其中无创性检查[1]有许多优点,如检查费用低,患者易于接受,可连续、反复操作,但检查的可靠性、准确性、重复性、特异性差.创伤检查精确度高,可以纠正无损检查的偏差,一些项目还可合并治疗同时进行.目前有创心功能检查的方法主要是心导管术.

    作者:赵英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心律失常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

    众所周知,急性心肌梗死(AMI)病理性Q波是初始向量改变的结果,故凡改变初始向量的心律失常均可产生掩盖或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另外,有些心律失常虽未影响初始向量改变,也可产生酷似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当出现酷似AMI时,易误诊,给患者造成精神上及经济上的负担;而掩盖时易漏诊,贻误抢救时机,造成严重的后果,因而,提高二者并存时的识别能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将有关问题进行综述.

    作者:张力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冠心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内源性具有生物活性的磷脂,由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等分泌产生.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作为一种独特的细胞因子参与体内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关[1,2].本文就PAF与冠心病的关系综述如下.

    作者:郑国华;熊尚全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244例瓣膜替换及术后抗凝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心脏瓣膜疾病行瓣膜替换及术后抗凝治疗经验.方法 2001年10月至2009年6月共收治各类瓣膜替换患者244例,男性97例,女性147例,年龄16~76(42.8±11.4)岁.心功能Ⅱ级66例、Ⅲ级127例、Ⅳ级51例.二尖瓣替换(MVR)127例,二尖瓣及主动脉瓣替换(DVR)76例,主动脉瓣替换(AVR)38例,三尖瓣替换(TVR)1例,DVR+TVR 2例.同期行三尖瓣成形46例、房颤改良射频消融31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3例.结果 手术死亡7例,余均治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失访14例,2例猝死,不明原因死亡3例.存活在访者2例出现脑出血,2例脑梗塞,1例双下肢动脉栓塞.心功能Ⅰ级122例、Ⅱ级83例、Ⅲ级13例.结论 瓣膜替换术治疗各种原因导致的严重瓣膜病变疗效好,术后低剂量抗凝,须定期复查,随时调整华法林剂量.

    作者:黄击修;刘健;林小彬;刘勇;付建 刊期: 2009年第11期

  • 肺动脉灌注在体外循环中对血氧合指数及支气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低温肺保护液肺动脉灌注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中对血氧合指数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肺动脉灌注对减轻肺损伤的生物学机制.方法 选择30例重度肺动脉高压先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肺保护组,每组15例.肺保护组,体外循环术中一次性从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对照组未行肺动脉灌注.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1)、体外循环结束(T2)、手术结束(T3)和术后6 h(T4)测算氧合指数(PaO2/FiO2).收集手术结束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 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保护组患者体外循环结束、手术结束、术后6 h的氧合指数分别为(421±31)、(382±41)和(370±39)mm Hg,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0±33)、(321±38)和(315±41)mm Hg(P<0.05).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的TNF-α和IL-6水平肺保护组分别为(0.985±0.378)、(156.736±52.485)μg/L,低于对照组的(15.589±6.385)、(735.967±83.485)μg/L(P<0.01).结论 肺动脉灌注低温肺保护液不仅可以改善氧合,同时抑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TNF-α和IL-6的释放,减轻肺损伤,改善术后肺功能.

    作者:陈聪;曹民娟;李伦明;马丽芳;关柏锐;闵振兴;周新明;张志刚;王广阔 刊期: 2009年第11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