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利平;赵兴胜;吴云
近年来,血浆脑钠素(BNP)对高血压治疗的评价和预后的作用也逐渐引起重视.国内外有关研究显示,BNP参与了高血压心血管意外的发病过程,认为血浆BNP是判断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预后和进行危险分层的敏感指标[1].
作者:李慧敏;林海真;侯维宁 刊期: 2008年第03期
随着抗凝治疗在临床各科的广泛应用(外科防治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血液透析、急性冠脉综合征、心脏瓣膜病术后、急性肺栓塞、冠心病介入治疗术中、术后抗凝等),普通肝素(UFH)和低分子肝素(LMWH)已成为临床的常用药物之一.
作者:李维华;马依彤;马翔;杨毅宁;黄定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健康人心率分布的基本特点,以及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频率适应性起搏器的程控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常规Holter收集数据,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90名健康人日常活动下的平均心率、大窦性心率和高频心率分布(>90,100和110次/min)进行比较.结果 ①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平均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年组、老年组之间大窦性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男女之间平均心率和大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中年组与老年组之间高频心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年龄上升,心脏的变时能力有减退趋势;健康人心脏变时能力与性别没有关系.
作者:王翀;孙宏泰;王盛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近年,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的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患者约1.6亿.
作者:陈小明;吴可贵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与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确诊高血压病患者200例,分为:①低度危险组80例;②中度危险组50例;③高度危险组40例;④极高危险组30例;选择在读健康学生30名作为对照组.先利用t检验比较对照组与试验组HO-1表达的不同,再利用方差分析及Q检验比较4组高血压病患者HO-1表达的差异,找出HO-1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的关系.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 Blot检测高血压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HO-1的表达水平.结果 高血压患者极高危险组HO-1表达明显高于高血压病患者低度危险组(P<0.01).结论 HO-1的表达水平与高血压病严重程度有关.
作者:黄林贤;李国标;王坚平;余声荣;王晓平;钟淑鸾;陈彩明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赖诺普利对高血压患者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方法 分别口服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治疗高血压伴左室肥厚患者8周,应用超声心动图监测治疗前、后左室重量指数(LVMI),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或)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浆血管紧张素Ⅱ(AT-Ⅱ)醛固酮(ALD),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浓度.结果 ①高血压组患者血浆AT-Ⅱ、ALD,血清IGF-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值分别为0.023,0.018,0.032),LVH组高于无LVH组(P值为0.0083).②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AT-Ⅱ、ALD、IGF-1和LVMI水平均显著降低(P值分别为0.036,0.028,0.031),但赖诺普利组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卡托普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赖诺普利与卡托普利均有降压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但赖诺普利逆转LVH的强度更强,且不良反应少,依从性强,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贺利平;赵兴胜;吴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血小板聚集和活化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急性血管闭塞的主要原因之一,其发生较为复杂,因此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检测不同性别的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服用相同剂量的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后,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的阳性血小板百分率,为冠心病介入治疗后抗血小板药物个体化提供依据.
作者:李臻;杨晓利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冠心病是目前导致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随着世界范围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冠心病的死亡率大大下降,支架术的应用使再狭窄率从30%~50%下降到10%~20%,但是PCI术后血管再狭窄(RS)的问题仍然困扰着我们.
作者:张宜青;刘惠亮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脂质代谢异常是冠心病(CHD)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许多大规模临床研究已充分证明胆固醇特别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降低LDL-C能显著减少冠心病事件.
作者:郭锦军;蔡久英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 以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施行旁路转流术,共4种手术方式:①腹主一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②股一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③股深动脉成形术;④股深动脉一(月国)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 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共30条患肢.本组21例已随访5~60个月,平均22个月.疗效良好者16例;1例症状好转;3例保留足跟的截足者,仅保持户内活动,但生活可自理;1例术后6个月因严重感染行膝下截肢术.结论 当髂股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人道和流出道,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重要作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作者:孙俊峰;梁跃飞;石娟;高兆明;程学飞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 选择心内科住院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至少有一支血管病变狭窄≥50%人选为冠心病组(88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正常为对照组(38例).抽取空腹静脉血4 ml,分别测定Hcy、ET和NO.结果 冠心病患者血浆Hcy、ET分别为(18.09±9.46)μmol/L,(108.04±21.11)ng/L,显著高于对照组;N0为(98.26±25.28)μ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0.01),三支病变者血浆 Hcy 和 ET显著高于单支病变者,NO显著低于单支病变者(P<0.01).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浆Hcy、ET显著增高,NO显著降低,血管病变支数越多,Hcy 和 ET增高越显著,NO降低显著.
作者:张素荣;吕风华;尹宏磊;陈志刚;张永春;李红军 刊期: 2008年第03期
于1967年Porstmanm等首次报道非开胸而经导管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 (PDA).血小板减少是PDA封堵术少见并发症,目前国内仅有个案报道.2005-2007年,我院有3例患者使用上海形状记忆公司生产PDA封堵器封堵后主要表现血小板减少,给予药物治疗后血小板恢复正常.
作者:于连慧;刘和平;孟繁超;王玉库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生理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对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的影响.方法 74例置人了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心功能I-Ⅱ级(纽约心脏协会分级)的患者,分为生理性起搏组(48例)与非生理性起搏组(26例),术前测血浆脑利钠肽,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术后随访3年,测定血浆脑利钠肽和左室射血分数.对两组术前、术后血浆脑利钠肽及左室射血分数状况进行自身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有所增高,分别是(48.21±17.55)pg/ml和(55.07±17.62)pg/ml,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32,P=0.10),而左室射血分数无变化;非生理性起搏组术后血浆脑利钠肽较术前明显增加,分别是(88.86±18.74)pg/ml和(46.92±19.15)pg/ml(t=7.981,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较术前下降,分别是(59.85±5.69)%和(54.25±3.12)%(t=3.473,P=0.002);术后生理性起搏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非生理性起搏组低,分别是(55.07±17.62)pg/ml和(88.86±18.74)pg/ml(t=7.568,P<0.01),左室射血分数较非生理性起搏组高,分别是(54.25±3.12)%和(61.13±4.01)%(t=8.394,P<0.01).结论 生理性起搏与非生理性起搏方式相比血浆脑利钠肽水平较低,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起搏器综合征发生较少.
作者:李春兰;蒲志宏;郭从芳;马晓庆;袁若雯;侯鹏;李丽 刊期: 2008年第03期
血管壁是一个有活性、有适应能力、完整的器官,由细胞(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及非细胞(细胞外基质)成分组成.它不是一个静止的器官,在生理或病理刺激下发生动态变化[2].
作者:谢莲娜;曾定尹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并且通过冠状动脉造影研究IGF-1与冠状动脉狭窄及其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114例人院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后分为4组,稳定型心绞痛组(SAP)2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33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26例,冠状动脉照影无狭窄或狭窄小于25%者为对照组31例.用ELISA法测定其外周静脉血清IGF-1水平,分析各组IGF-1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IGF-1水平的关系.结果 ①UAP组、AMI组血清IGF-1浓度较对照组、SAP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9.02±9.65)μg/L,(16.56±6.64)μg/L和(34.89±7.09)μg/L,(31.06±8.64)μg/L,P<0.05],SAP组血清IGF-1浓度较对照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1.06±8.64)μg/L和(34.89±7.09)μg/L,P>0.05],AMI组血清IGF-1浓度较UAP组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56±6.64)μg/L和(19.02±9.65)μg/L,P>0.05];②血清IGF-1浓度与其相应的冠状动脉狭窄积分呈明显负相关(r=0.659,P<0.05).结论 血清IGF-1浓度可能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参考指标之一.
作者:陈剑峰;党瑜华;冯青俐;田利平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原(Fg)与冠心病(CHD)类型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将经冠状动脉造影的195例患者分为冠心病组(158例)与健康对照组(37例),其中冠心病组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8例.再将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54例,双支55例,和三支病变组49例.应用Clauss凝固法测定195例全部入选者的Fg水平.比较各CHD类型及冠脉病变程度组间血浆Fg水平差异.结果 Fg水平在正常对照组与SAP、UAP、AMI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随冠心病的严重程度呈上升趋势,Fg水平(g/L)分别为2.47±0.30、2.53±0.49、3.02±0.54和3.26±0.6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D患者Fg水平(g/L)在冠状动脉病变不同支数中分别为2.66±0.54、2.98±0.54和3.22±0.69,3组间比较,单支与其他支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支与多支病变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HD患者血浆Fg水平与冠心病的发展方向有关,随着斑块的不稳定呈现上升趋势,且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董平栓;张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水通道蛋白-2(AQP2)与低肾素型高血压(LREH)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选取LREH 患者110例,分为1、2、3级高血压三个亚组,设置健康对照40例,间接ELISA法检测尿液AQP2浓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血管加压素(AVP)浓度,监测平均动脉压(MAP),分析患者尿液AQP2浓度的变化及其与血浆AVP浓度、MAP之间的关系.结果 LREH组不同血压级别三个亚组血浆AVP浓度、尿液AQP2浓度均高于健康对照组(t=2.99、t=3.01,P<0.05),并随血压级别升高而升高(P均<0.05);尿液AQP浓度与血浆AVP浓度、MAP之间彼此均呈正相关(r=0.862、r=0.694、r=0.797,P<0.05).结论 LREH患者肾脏集合管主细胞内AQP2穿梭、表达的增加,可能与LREH的水钠潴留机制密切相关
作者:欧阳劭;陈伟;匡希斌 刊期: 2008年第03期
在金属裸支架时代,由于冠状动脉长病变再狭窄率高、并发症高,不主张对长病变行介入治疗.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使得再狭窄率已从裸支架时代的30%~50%降至10%以下.
作者:何静;秦永文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房间隔缺损(ASD)是成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占所有先心病患者的10%-30%,其中70%为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SAsD).对有明显左向右分流的房缺和(或)伴随明显症状和心脏扩大的房缺,必须选择房间隔封闭术[1].
作者:沈艳;潘家华;顾云 刊期: 2008年第03期
我院于2007年11月7日收治一名Ebstein畸形合并预激综合征并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该患者近20余年来反复发作心悸、胸痛,病情危重,予以射频消融成功,患者痊愈出院.现汇报如下.
作者:蔚有权;杨浩;韩金旺;王劲风;曹蘅 刊期: 2008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