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晓波;伍建红;李正初;王建坤
目的 探讨24 h动态脉压水平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 方法对156例入选病例均行冠脉造影术.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用冠脉病变的血管支数及Gensini积分表示.所有病例均在术前、术后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 高血压患者较非高血压患者冠心病患病率明显增高(73.6%比58.4%,P=0.038).高血压患者冠脉3支血管病变的患病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患者(35.2%比12.3%,P=0.001).冠脉狭窄患者,24 h动态测压,其收缩压脉压均显著高于冠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收缩压与脉压随着血管狭窄支数的增加而逐渐增加. 结论脉压与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24 h动态脉压在预测冠脉病变程度的严重性方面优于肱动脉脉压.
作者:彭永权;周锡平;黄维义 刊期: 2007年第07期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我们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合并左心室室壁瘤形成患者采用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的方法完成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并左心室室壁瘤的闭式成型手术,取得了满意疗效.
作者:何学志;刘继红;庄熙晶;张庆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心房颤动(AF)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内外临床观察显示,有20%~50%患者CABG术后发生室上性心律失常,而其中82.5%为AF[1,2].
作者:顾松;颜钧;苏丕雄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总结4例全心脏原位移植的经验.方法 我院于2005年4月至2006年12月对4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施行了全心脏原位移植手术,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32~57岁.供体均为急性脑死亡者.供心心肌保护3例为UW,1例为HTK液.全心脏移植吻合次序依次左肺静脉、右肺静脉、下腔静脉、上腔静脉、肺动脉及主动脉,其中2例由于受体全心脏扩大,按常规保留的受体上、下腔静脉长度无法与供体腔静脉吻合,为此,截取一段长4 cm的供体肺动脉,一端与受体下腔静脉吻合,另一端与供体下腔静脉吻合.吻合时间78~104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36~197 min,体外循环时间202~261 min.主动脉开放后,1例电击复跳,3例自动复跳,均为窦性心律,未安置心脏临时起搏器.结果 患者术后3~6 h神志清楚,14~19 h拔除气管插管,6 d拔除所有侵入性监测管道,两周后从ICU迁至普通病房,1例术后52 d出现急性排异反应,经处理得到控制,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心功能均为Ⅰ级,窦性心律,2例有轻度三尖瓣反流,2例已经恢复工作.结论 全心脏原位移植法不仅保存左右心房解剖上完整性,有利于心功能恢复,减少移植后血栓的发生率,而且使房、室间隔传导系统的完整性免遭破坏,降低了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这是一种值得推荐的心脏移植方法.
作者:陈销成;刘建;丁国文;任正兵;王康荣;孙斌;戎国祥;董长青;唐巍峰;施益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建立慢性冠状动脉狭窄及慢性心肌冬眠的动物模型.方法 采用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技术造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AD)中段狭窄、心肌慢性缺血,建立小型猪慢性心肌冬模型.24只小型猪分成慢性心肌冬眠4周组(CHM 4 W组,6例)、假手术4周组(6例)、慢性心肌冬眠12周组(CHM 12 W组,6例)和假手术12周组(6例).分别于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术或假手术后4周和12周终止研究.冠脉造影观察LAD中段狭窄程度,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心室壁运动.结果 CHM 4 W组及CHM 12 W组动物LAD直径平均狭窄率(91.9±5.2)%,病变平均长度(13.4±2.8)mm;共检出46个左室壁异常运动节段,腺苷负荷超声心动图实验39个节段出现室壁运动障碍程度先加重而后改善的典型冬眠心肌的双相反应.结论 通过球囊扩张及内膜剥脱技术成功建立了猪慢性心肌冬眠模型,模型制作方法简单,成功率高,动物死亡率低.
作者:陈建华;林朝贵;李金国;张飞龙;陈良龙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葛根素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凝血纤溶活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静滴复方丹参注射液14 d,治疗组静滴葛根素和复方丹参注射液14 d,观察两组患者凝血纤溶活性指标以及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较治疗前低(均为P<0.05),抗凝血酶Ⅲ(AT-Ⅲ)和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较治疗前高,但治疗组改变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心绞痛和心电图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相比,葛根素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能更加明显地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临床疗效更好,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理想方法.
作者:刘妙;张奇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c)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FMD)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112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同时检测肱动脉FMD,据造影结果 将患者分为冠心病组79例与对照组33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Gensini评分.结果 冠心病组与对照组比较,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FMD及IMT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相关分析表明,FMD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Ili积分呈负相关,(r=-0.362,P<0.01),IMTc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296,P<0.01).结论 联合应用无创高分辨率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c及FMD可间接反映冠心病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而且方法简单、无创,为早期诊断冠心病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手段.
作者:张志凌;向小平;刘肆仁;张龙方;何东方;刘宇;李强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分析慢性心房颤动(AF)患者的抗凝治疗状况与未抗凝的原因以及华法令预防血栓栓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198例慢性房颤患者与抗凝有关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根据应用抗凝药物不同分为:华法令组(53例)、阿司匹林[300 mg/d,33例]和阿司匹林[(100~150)mg/d,45例]3组进行对比.结果 ①144例(72.7%)伴有血栓栓塞高危因素,53例(36.8%)采用了华法令抗凝,78例(54.2%)予以阿司匹林抗栓.②91例(63.2%)未用华法令原因:53.8%为医生指导问题,33.0%为患者问题.③三组比较仅见华法令组与阿司匹林(100~150 mg/d)两组间栓塞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①房颤患者中华法令应用不足,加强医生常见相关知识,积累华法令应用经验,对患者进行脑卒中预防常识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华法令的正确使用率.②华法令疗效肯定、用药安全、副作用少,应根据危险分层权衡栓塞和出血的利弊,使大多数卒中高危的房颤患者能从合理的抗凝治疗中获益.
作者:黄淑田;佟金谕;陈秀兰;仝珊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后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类型、相关因素及其防治方法.方法 对53例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患儿进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经心电监测、常规心电图检查及术后3~12个月的随防,对术后出现传导阻滞的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术中及术后当日束支阻滞发生率为26.4%(14/53),2~7 d内的发生率为13.2%(7/53),双束支阻滞的发生率为3.8%(2/53),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发生率为1.89%(1/53).膜部有膨出瘤者束支阻滞的发生率相对较低(25.0% vs 61.9%.结论 经导管封堵室间隔缺损传导阻滞发生率较高,术后心电监测十分重要,有必要进行密切的随访观察.
作者:王金凤;刘永生;王玉库;杨翠燕;王雪;刘和平;刘德铭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腹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应用于非胎儿心脏检查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在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基础上,应用具有腹部三维超声成像功能的彩超仪的腹部三维超声探头对28例二尖瓣狭窄与16例房间隔缺损患者(11例儿童和5例成人)的心脏进行三维超声成像,记录二尖瓣大开放面积与房间隔缺损大径,并同手术测值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腹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直观地显示二尖瓣狭窄与房间隔缺损的立体形态特征,所测二尖瓣大开放面积与房间隔缺损大径同手术测值(r=0.8l和r=0.89)和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值(r=0.79和r=0.85)相关性良好,超声与手术方法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可以应用于大多数儿童与部分成人的心脏检查,是对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的有益补充.
作者:穆守刚;张敏;赖兆新;李伦明;张学芳;肖子深;张英;张高星;周新明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中国试行标准和修订的Duke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价值,讨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经病理确诊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65例,平均年龄33岁,以修订的Duke标准和中国试行标准对其进行诊断评价,比较两种诊断标准对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敏感性.结果 做2次以上血培养的40例(61.5%),其中血培养阳性并为相同病原菌的16例(24.6%),超声心动图发现心内膜受累征象49例(75.4%),有基础心脏病者61例(93.8%),胃肠外药物滥用者2例(3.1%),病变累及左心58例(89.2%),累及右心5例(7.7%),累及全心2例(3.1%o按修订的Duke标准,符合临床确诊的15例(23.1%),按中国试行标准,符合临床确诊的41例(63.1%),两种结果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1.21,P<0.01).结论 中国试行标准明显优于修订的Duke标准,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作为心内膜受累证据和2项临床次要指标作为临床确诊依据,提高了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的敏感性,在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中更有价值.
作者:王国华;吴弘;秦永文;温昌霖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了解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的发病情况,以及血尿酸水平与心血管疾病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2006年1~10月因心血管疾病住院的患者,测定血尿酸水平,分析患者高尿酸血症发病率,并从性别、年龄等方面进行对比.结果 人选的722例40~89岁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男性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32.27%(111/344)、女性为30.16%(114/378),高尿酸血症的相关危险因素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高甘油三酯血症、血肌酐增高,在男性患者还有高胆固醇血症,女性患者还有年龄.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有3种及以上危险因素的比例明显高于无高尿酸血症者,男性为38.74%比22.75%,女性为45.61%比28.03%.结论 心血管疾病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高,高尿酸血症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具有聚集性,女性患者绝经前高尿酸血症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后与男性无明显差别,女性高尿酸血症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作者:王连平;路娜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40例临床诊断或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心电门控平扫及增强扫描,并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作为对照.得出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 结果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用于诊断冠心病的敏感性为87.1%,特异性为67.5%,准确性为80.0%. 结论①64层螺旋CT检查是一种无创、快捷的冠状动脉血管检查方法,对冠心病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②与冠状动脉造影术相比,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血管狭窄程度判断仍有一定差异.
作者:梁晓正;向娟;祁炜罡;王娟;张代富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不同胆红素水平的高血压病患者动脉弹性及左室肥厚(LvH)的影响.方法 利用动脉弹性功能测定仪检测动脉弹性,超声心动图(UCG)检测左室质量指数(LVMI),按照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将79例患者分为2组:低血清胆红素水平组(A组)和高血清胆红素水平组(B组).患者连续服用氨氯地平36个月,比较两组动脉弹性和LvMI的变化.结果 79例患者血清TBil水平均在正常范围内,B组TBil显著高于A组,P<0.01.A组治疗前小动脉弹性指数(C2)明显低于B组,治疗后两组c2逐渐增加,A组在治疗24个月时即出现显著改善,两组均在治疗36个月时较治疗前有显著增加;治疗前A组LVMI高于B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LVMI逐渐降低,A组治疗前与治疗36个月后比较,P《0.05,B组治疗前后LV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血管损伤呈负相关.钙通道阻滞剂氨氯地平在平稳降压的同时,能恢复受损动脉血管的弹性,改善血管功能,减轻LVH.
作者:罗晓波;伍建红;李正初;王建坤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血浆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NYHA(纽约心脏学会)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EF)、P波终末电势(Ptfvl)以及6 min步行试验(6 MWT)的相关性.方法 对208例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就诊后24 h内取静脉血,测定血浆BNP,并行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及进行6MWT,分析血浆BNP与NYHA心功能分级、EF、Pfvl,及6MWT之间的关系.结果 心功能Ⅰ~Ⅳ级患者血浆BNP逐步增加(P<0.001);EF≤40%的血浆BNP显著大于EF>40%者(P<0.001);Ptfvl 值大的患者血浆BNP显著大于Ptfvl小的患者,6MWT距离短的患者血浆BNP显著大于距离长者.BNP与心功能分级、Ptfvl呈正相关,与EF、6MWT呈负相关.其中BNP灵敏性及特异性高,其次是6MWT及EF,NYHA心功能分级次之,Ptfvl的敏感性低.结论 血浆BNP水平与传统的评价心功能指标有明确相关性,并优于上述指标,因其操作方便、快速,可作为临床评价心功能的良好指标.
作者:王海玲;张灵;王乐;贾宁;王进;胡雪红;静国丽;张志莲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卡维地洛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肌重构和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影响.方法 72例心衰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随访半年,治疗前后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和化学发光法测定心功能、心胸比率和血浆TNF-α、IL-1β和IL-6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为77.8%和50%,P<0.01;心胸比率分别为(0.55±0.07和0.58±0.06,P<0.05).治疗组治疗后左室舒张期末内径和左室收缩期末内径分别为(58.7±6.9)mm和(44.7±7.2 mm,显著低于对照组(61.3±2.7)Bin和(50.9±9.2)mm;左室射血分数为(46.3±9.7)%,显著高于对照组(39.9±6.8)%,P<0.01;血浆TNF-α、IL-1β和IL-6分别为(46.08±13.27)pg/ml、(31.32±4.06)pg/ml和(30.26±10.59)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59.23±18.65)pg/ml、(39.58±11.38)pg/ml和(54.96±20.21)pg/ml,P<0.01).副作用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安全有效,可以改善心功能,逆转心肌重构,降低血浆主要细胞因子水平.
作者:廖业敏;李宗开;程贞华;何君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996年7月至2006年4月,我们对36例患者采用左腋下直切口胸膜外(动脉导管未闭PDA)结扎术,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波;赵璐洋;王继相;佘恺;熊伟;白上林 刊期: 2007年第07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69岁,因发现血压升高40余年,胸闷心悸5年入院.病程中血压高达32/18 kPa,不规则服药,血压控制不佳,3年前有脑梗塞史,3个月前发现糖尿病.查体:神志清,右上肢血压29/15 kPa,左上肢血压23/15 kPa,可及双侧桡动脉搏动,强弱一致,双上肢皮温一致.
作者:董佳霖;候旭敏;方唯一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探讨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在复杂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评价其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12月15例行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的临床病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3个月至6岁,体重5.0~19.0 kg.结果 15例患儿均获生存,改良Blalock-Taussig分流术后患儿动脉血氧饱和度由术前的(58.7~14.1)%上升到(87.5~5.4)%,有明显改善(P<0.01).随访3~6个月,发绀明显减轻,活动耐量增加.结论 改良 Blalock-Taussig分流术风险较小,对于暂时不具备根治术条件的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儿,可起到挽救生命,改善缺氧,促进肺动脉发育的目的,为二期手术或根治手术创造条件.
作者:肖海波;张绍明;梅举 刊期: 2007年第07期
目的 比较经静脉移植和心肌移植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心肌梗死后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结扎30只日本大耳兔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分成3组:损伤对照组、静脉移植组和心肌移植组.5周后检测各移植组抗DAPI染色及心脏的结构和功能.结果 静脉移植组、心肌移植组在移植区均可检测到大量DAPI阳性标记的细胞,与损伤对照组相比,二者的左室结构与功能均明显改善(P<0.05);而心肌移植组对心功能的改善优于静脉移植组,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静脉移植的MSCs能够在心肌局部分化成为类心肌细胞,并有效改善心脏功能;经心肌移植MSCs对心功能的改善更为有效.
作者:祁炜罡;罗裕;张代富;梁波;胡铂 刊期: 2007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