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隐静脉序贯式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远期随访

曹德生;王凤林;刘鹏;王非;林凡;叶志东;周明;孙光

关键词:冠状动脉分流术, 血管形成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 隐静脉, 随访研究
摘要:目的 回顾性研究早期冠状动脉搭桥接受2条序贯式大隐静脉行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的远期情况.方法 随访11例患者平均15年存活的情况和大隐静脉桥的改变情况.结果 无手术死亡,5年11例全部存活,10年10例存活,15年9例存话.3例冠状动脉造影2例4个吻合口和1例5个吻合口完全通畅,静脉桥形态良好,1例患者14年接受CTA检查,1条静脉桥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而闭塞,另1条序贯式桥良好没有软斑块和钙化.结论 除影响静脉桥远期诸多因素以外,序贯式静脉桥伴高质量的吻合口也是桥远期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静脉桥时要确保吻合口的质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冠心病患者ET-1水平变化及与预后关系的分析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5年7月至2006年11月在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确诊的冠心病(CHD)患者120例(试验组)及健康体检者31名(对照组).CHD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不稳定型心绞痛(UAP)、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各30例.所有入选对象于入院后24 h内采血样本,健康体检者于体检当时采血样本,分离、冷藏血清,用ELISA方法测定ET-1浓度.随访研究对象,了解CHD患者近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①STEMI组、NSTEMI组、UAP组和SAP组血清ET-1水平分别为(28.67±4.09)ng/L、(16.69±1.68)ng/L、(14.33±2.39)ng/L、(6.04±1.01)ng/L,均较正常对照组血清ET-1水平(3.35±1.02)ng/L显著升高(P<0.01);STEMI组分别与NSTEMI组、UAP组、SAP组比较血清ET-1水平,SAP组分别与NSTEMI组、UAP组比较血清ET-1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是,UAP组和NSTEMI两组组间比较血清ET-1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实验对象血清ET-1高水平组(22.53%)较低水平组(8.66%)近期心血管急性事件发生率增高.结论 血清ET-1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情严重性和近期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作者:田国平;谭振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获得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学研究

    目的 探讨从成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分离、培养内皮祖细胞(EPCs)的方法以及EP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单个核细胞(MNCs),用含生长因子的内皮培养基接种于纤连蛋白包被的培养板中.分别采用常规方法(A组)和序列黏附法(B组)培养,A组细胞于接种第4天洗去未黏附细胞然后隔日换液1次;B组细胞接种后每2 h去除1次未黏附细胞,共2次.两组细胞均在7 d后计数早期克隆,持续培养直到晚期克隆出现.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表面抗原表达,直接荧光染色法测定细胞结合荆豆凝集素及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胶原凝胶细胞种植实验测定体外血管生成功能.结果 早期克隆数目的 获得在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序列黏附法获得晚期克隆数目显著增加(P<0.05),且B组的早期克隆细胞表达CD3显著减少(P<0.05).晚期克隆形态不同于早期克隆,在培养21~28 d出现,其组成细胞与早期克隆相比CD45、CD14表达显著减少(P<0.001)而CD146表达明显增加(P<0.01),只有晚期克隆再种植可形成第二代内皮细胞克隆,并具有体外血管生成功能.两种克隆的构成细胞在结合植物凝集素和摄取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内皮培养条件下可形成早期克隆和晚期克隆,早期克隆属于单核细胞系列,无内皮分化功能;晚期克隆细胞具有EPCs的形态和生物学特征,应用序列黏附法可显著提高晚期克隆获得率.

    作者:张菲斐;韩战营;杨海波;邱春光;张晓;陈庆华;李凌;黄振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脂肪组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地位

    已有证据表明,脂肪组织与糖代谢和能量代谢、免疫功能、止血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这种作用可以通过脂肪细胞贮存、消耗/产生能量、分泌激素等三种主要功能进行解释:①脂肪细胞以脂质形式贮存能量的能力很强.②贮存的脂质能被迅速代谢,转变为脂肪酸或通过解耦联氧化作用增加产热用于ATP循环.③脂肪组织通过内分泌或旁分泌途径分泌的脂肪激素与CNS、生殖、免疫及心血管系统等保持联系.因此,脂肪细胞的功能转换对代谢综合征及其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些疾病相关的病理生理因素中也可能隐藏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将对脂肪组织在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新地位作简要综述.

    作者:于曼丽;秦永文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右心室的改变

    大量研究表明,长期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可引起心脏结构及功能的改变.EH造成左心房室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研究全面、深入且备受重视,但是它对右心室结构和功能影响的研究甚少,然而右心室作为心脏整体泵功能的一部分,同左心室一样重要,在EH中发生的变化不容忽视.过去认为EH首先累及左心室,左心功能不全以后通过肺循环才引起右心功能障碍,右心功能障碍是左心衰竭的结果.目前研究发现,EH患者在早期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时即可出现右心功能不全[1-4].右心功能的评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就EH所致右心结构和功能的变化特点及评价右心功能的意义进行综述.

    作者:苏蓉;邓洁;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

    目的 对乳鼠的心肌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方法的改进.方法 参照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并进行改进,选用混合消化酶(0.08%胰蛋白酶+0.04%~0.06% Ⅱ型胶原酶等量加入的混合液)及DF培养液进行消化和培养,减少了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差速贴壁分离纯化后,加入5-溴-α-脱氧尿嘧啶抑制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结果 本方法培养的心肌细胞存活率为95.7%,培养2~5 d,视野中绝大多数为已搏动的心肌细胞和心肌细胞团,成纤维细胞无明显增殖.结论 本方法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乳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方法.

    作者:王宁;李应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左心功能不全与普外科围手术期死亡的临床相关分析

    目的 探讨左心功能不全与普外科围手术期死亡的临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31例普外科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其中15例合并左心功能不全.结果 本组31例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死亡原因如下:心功能不全15例(48.4%),肺部感染14例(45.1%),呼吸衰竭21例(67.7%),应激性溃疡3例(9.7%),低蛋白血症23例(74.2%),低血容量性休克2例(6.5%),急性肾功能不全1例(3.2%).左心功能不全在普外科围手术期死亡原因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严格控制血压、扩冠、纠正心律不齐、适度止痛、镇静、必要的机械通气是纠正左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手段,也是降低普外科围手术期病死率的主要方法之一.

    作者:邢晓燕;张福先;赵永恒;闫巍;张昌明;胡路;冯亚平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评价冠状动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

    不稳定斑块的自发破裂及继发的血栓形成是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将那些濒临破裂,进而发生血栓和(或)迅速进展的不稳定斑块称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如何早期识别能够引起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和猝死的易损斑块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作者:陈步星;田婷;赵希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的表达

    目的 初探ABCA1蛋白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上表达是否有差异.方法 选取冠心病患者31例(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0例、稳定型心绞痛10例)和非冠心病者10例,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ABCA1蛋白的表达.结果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BCA1蛋白表达(19±3)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ABCA1蛋白表达(18±2)明显强于稳定型心绞痛(13±3)与非冠心病患者(12±2)(P=0.00).结论 ABCA1蛋白强表达可能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病情加重的原因.

    作者:苟连平;吕湛;秦俭;凡瞿明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冠状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的浓度及与冠状动脉斑块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127例患者通过冠脉造影,分为稳定斑块组(72例)和不稳定斑块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基本特征(年龄、性别)、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吸烟、家族史)以及实验室和辅助检查(心脏超声、血脂指标、C-反应蛋白、MMP-1)的差异.结果 两组间的性别、年龄、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EF)较低(0.55±0.08和0.60±0.04),CRP水平较高[(16.2±3.60)mmol/L和(1.82±2.09)mmol/L],MMP-1浓度较大[(3.14±2.76)ng/ml和(2.17±1.04)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RP(β系数=0.193,P=0.049)和MMP-1(β系数=0.216,P=0.046)的水平为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MMP-1与冠脉斑块不稳定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独立预测因素,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作者:侯旭敏;刘华;关韶峰;仇兴标;陈晖;方唯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非停跳冠脉搭桥术与传统冠脉搭桥术的比较研究现状

    目前每年有25%左右的冠心病患者接受不停跳冠脉搭桥术,以期避免体外循环并发症,节省手术时间及简化手术过程.但是对于非停跳搭搭桥是否更有利于患者本身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文就两种手术方式做一比较.

    作者:张楠;郭楠;周岊梧;白川盟;肖连波;张玉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对预后影响的临床分析

    目的 观察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探讨血清胆红素对CH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269例慢性心衰住院患者进行分析,CHF患者依血清胆红素水平分为胆红素升高组(组1)和胆红素正常组(组2),随访3~24个月,平均14.3个月,评价血清胆红素对CHF预后的影响.结果 组1的各项指标百分率为6.1%、4.6%、31.3%、26.0%,组2的各项指标百分率为18.8%、14.5%、56.5%、44.9%.两组患者在死亡率、病情加重率、再住院率及年长时间住院率几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依次为0.006,0.002,0.000,0.001).结论 CHF患者血红素氧化酶胆红素系统被激活,血清胆红素水平增高,可能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以改善临床预后.

    作者:陈焕梅;张雪娥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普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及细胞因子的影响

    目的 观察普伐他汀对扩张型心肌病(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DCM心力衰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纠正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普伐他汀,10 mg,每晚一次.治疗前及后6个月后行心脏彩超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测定血清TNF-α、IL-6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时LVEDd均较治疗前显著缩小(P<0.05),LVEF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LVEF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LVEDd有进一步缩小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时,治疗组血清TNF-α(146.26±1.27和174.58±1.42,P<0.05)、IL-6(25.56±1.79和35.23±1.87,P<0.05)水平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普伐他汀可明显改善DCM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TNF-α、IL-6水平,有利于DCM的治疗.

    作者:陈玉善;张燕;李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大隐静脉序贯式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远期随访

    目的 回顾性研究早期冠状动脉搭桥接受2条序贯式大隐静脉行完全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患者的远期情况.方法 随访11例患者平均15年存活的情况和大隐静脉桥的改变情况.结果 无手术死亡,5年11例全部存活,10年10例存活,15年9例存话.3例冠状动脉造影2例4个吻合口和1例5个吻合口完全通畅,静脉桥形态良好,1例患者14年接受CTA检查,1条静脉桥因冠状动脉严重钙化而闭塞,另1条序贯式桥良好没有软斑块和钙化.结论 除影响静脉桥远期诸多因素以外,序贯式静脉桥伴高质量的吻合口也是桥远期开放的重要因素之一,应用静脉桥时要确保吻合口的质量.

    作者:曹德生;王凤林;刘鹏;王非;林凡;叶志东;周明;孙光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冠状静脉窦及其窦口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目的 研究冠状窦显微解剖结构,为临床逆行灌注等技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24例10%甲醛固定的健康成人心脏标本,标本全部动脉系统灌注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静脉系统灌注混有蓝色染料的乳胶.结果 ①冠状窦的中轴与上腔静脉的延长线夹角为锐角、直角和钝角,其中锐角(43°~83°)比例大,占58.3%.②冠状窦口呈椭圆形,其纵径为15.42~22.53(17.72±1.86)mm,横径为3.92~17.45(8.55±2.91)mm.窦口瓣膜形状有半月形、网状或者条索状,部分冠状窦口不存在瓣膜.结论 冠状窦的中轴与上腔静脉的延长线夹角可为临床插管提供解剖学数据,以提高插管逆行灌注技术的成功率.

    作者:张浩;石月;魏兵兵;许晓明;石岫昆;闫青竹;董雪超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五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分析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特殊类型,心肌肥厚主要局限于左室乳头肌以下的心尖部.该病早由日本学者报道[1].近年来随着临床经验积累及影像学的发展,我国对该病报道日渐增多,但因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临床症状不典型以及心电图的非特异性改变,极易误诊为冠心病或漏诊.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故对我院5例确诊为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丁立群;庞明杰;姜玲;范洁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

    目的 总结二尖瓣关闭不全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7月共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56例,男性25例,女性31例.先天性11例,风湿性3例,非风湿性4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19例.中度关闭不全18例,中度-重度关闭不全17例,重度关闭不全21例.病变类型:腱索异常37例,如腱索断裂,缺如,一根或多根腱索延长;腱索和乳头肌异常11例;瓣叶发育异常1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二尖瓣关闭不全3例;瓣环扩大54例.手术方式:单纯腱索短缩13例,乳头肌劈开腱索包埋短缩8例,瓣叶和腱索移植5例,人工腱索再造2例.前瓣叶楔形切除或折叠9例,后叶矩形切除与sliding技术8例,缘对缘技术1例,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二尖瓣损害局部修复3例.自制涤纶带环缩2例,二尖瓣环部分环缩38例,置入Duran环16例.结果 全组没有手术死亡病例.有2例在手术后8个月和15个月发生二尖瓣返流行二尖瓣瓣膜置换术;二尖瓣功能正常29例(51.79%),残留轻度关闭不全14例(25.00%),残留轻-中度关闭不全11例(19.64%).随访1~6年(2.3年),结果良好.结论 外科修复是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方法,该方法是安全,有效的,早期效果良好.

    作者:杨建安;姬尚义;刘志红;梁鹏;李刚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律失常保护作用的效果和机理.方法 采用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两种动物模型,以BL-420生物机能实验系统观察ECG的相关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黄芪总黄酮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使心肌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的室性早搏、室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减少(8只,P=0.0317).②黄芪总黄酮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可以使氯化钡致大鼠心律失常两种动物模型的心律失常明显减轻(8只,P=0.02863).结论 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氯化钡诱发的心律失常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赵明;于影;邵慧杰;刘贝贝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基因治疗与扩张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类既有遗传又有非遗传原因造成的复合型心肌病,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等为特征.DCM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包括遗传基因因素、病毒持续感染、细胞和体液免疫反应等.近年来随着心脏病治疗技术的发展,DCM的治疗效果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心脏起搏再同步化治疗、左室减容成形术、左心室机械辅助循环及心脏移植治疗等.但DCM总体治疗效果还不够理想,近年来部分学者在DCM治疗的实验室研究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采用基因治疗的手段治疗DCM大鼠,治疗针对缺陷基因的补充及针对DCM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的改善,在实验中取得了一定效果,现综述如下.

    作者:王勇;李觉;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血清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

    冠心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内壁斑块和粥样硬化,在上述病理进程的发生和发展中,过氧化脂质和超氧自由基的病理损伤起主要作用.传统观念认为,胆红素为体内代谢废物,具有强细胞毒性,必须排出.然而实验表明,胆红素是机体内清除过氧化脂质和超氧自由基的重要生理抗氧化物质.其正常含量能有效抑制动脉内斑块和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1-3].胆红素的含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呈负相关.因此,有学者[4-6]提出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可能是冠心病的又一个危险因素.

    作者:刘颖;于晓玲 刊期: 2007年第12期

  • 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衰的进展

    一个世纪以来,传统观念强调心力衰竭(HF)是血流动力学失调,因而主张应用正性肌力药和外周血管扩张药,试图增强心肌机械做功以缓解症状.但长期临床实践发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学说虽然能解释心衰发生的一系列症状,但不足以说明心衰病程发展及终死亡的机制.

    作者:付焕梅;张玉东 刊期: 2007年第12期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国医师协会,煤炭总医院